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件(共5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件(共5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08: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人论世
解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简短的判断句。
“实践”指的是实际去做,去履行,不仅是体现在理论上;
“唯一”一词,强调其不可替代性,说明“检验真理的标准”除了“实践”以外,别无他途。突出了“实践”这一标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发人深思。同时,旗帜鲜明地点出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特约评论员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
题目明确提出了观点,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真理是什么,成为当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写作背景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矢志不渝地遵循。

 
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1977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为《哲学》专刊撰稿,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后经本人和相关人员的修改,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阅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当天新华社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也陆续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写作背景
1977年,《光明日报》的《哲学》专刊组组长请胡福明为《哲学》专刊撰稿。胡福明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来,这篇文章经过反复修改,于1978年5月11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人帮控制下的社会有什么特点?
理论上混乱:检验真理的标准混乱不堪——“唯心论的先验论”“天才论”“黑线专政论”等。
思想上禁锢:精神枷锁——“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
实践上限制: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
【资料补充】粉碎“四人帮”后,我以为,“文革”要结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开始了,中国历史发展要出现重大转变。“两个凡是”出来后,问题复杂了。“两个凡是”的本质是维护“文革”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当时,我认为,中国已处于重大历史关头:要么坚持“文革”的理论、路线、政策,中国人民将陷入苦难深渊;要么改弦更辙,否定“文革”的理论、路线、政策,重新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国家、民族处于十字路口。我作为一个党员,一个理论工作者,理所当然地反对第一种前途,争取第二种前途。至此,我认识到必须批判“两个凡是”。中国的出路就在否定“两个凡是”。否定“两个凡是”,才能彻底拨乱反正。经过了近半年的摸索,到1977年6月初,我才找到了拨乱反正的根本关键:批判“两个凡是”。
…………
批判对象确定了,究竟怎么批判呢 写篇批判“句句是真理"的文章,这种文章太多了,难以使人们获得新意,不会起多大作用,达不到否定“两个凡是”的目的。怎样才能有力地批判“两个凡是”呢 怎样才能使人抛弃“两个凡是”呢 必须提出科学的论点,与之对立。
…………
弄清了“两个凡是”的本质,再探索与之对立的正面观点就容易了,这时,我有两个选择,一是宣传“实践论”,一是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反复研究,我选择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论点,批判“两个凡是”。
——胡福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曲——谈实践标准一文的写作、修改和发表过程》
这些文字清楚地呈现了作者的思考过程。他以哲学的反思批判本性,深入社会现实,把握问题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让文章一问世便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是胡福明,但我们发现文章的作者署名是“《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为什么不署作者的姓名呢?
资料链接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左”倾思想如果形成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执行,便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或叫“左”倾冒险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在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
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
区别:“左”倾和右倾的主要区别就是“左”倾太过于激进、冒险,右倾太过于悲观、失望。前者容易采取盲目冒险的行动,后者容易投降和妥协。
相关常识
特约评论员文章是报刊约请有关权威人士就某一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发表看法的评论,是评论员文章的特殊形式。
论及的内容大都是事关全局和举足轻重的大问题,具有极强的专题性、理论性和政论性,往往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它一般要求多侧面、多角度地展开论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特约评论员文章
▲《光明日报》
胡福明
作者简介
政论文
1935年7月
生于江苏无锡
1955年9月
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
1956年
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
1962年
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为哲学系)任教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胡福明
胡福明
作者简介
政论文
1982年11月
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2001年
退休
▲胡福明
2019年
胡福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8年12月
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胡福明,生于1935 年,江苏无锡人。1955 年9 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 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改为哲学系)任教。1982 年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曾获“江苏社科名家”称号。2018 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2019 年,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1978 年5 月11 日,由其主创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
作者简介
解读文本
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这篇文章很长,有6 200多字,开头一段是文章的导语,主要是提出问题,然后按照四个小标题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阅读课文,将下面图中①~④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四人帮”的谬论经不起实践检验
发展
2.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采用小标题使文脉清晰,一是具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便于突出重点。
②文章用四个小标题来组织文章,层层递进,符合逻辑,体现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厘清论证思路
文章在结构上如何体现论说文的特点?请简要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导语部分:点明意图,写作动因——揭批“四人帮”,肃清流毒,拨乱反正。
第一部分:理论推导,阐明观点——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第二部分:明确原则,强化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三部分:典型事例,深化论证——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第四部分:给出结论,强调意图——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由此可见文章整体逻辑严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说服力。
实际上本文在最初写作时只有三个部分,文章的作者胡福明曾做过这样的说明:
我到北京以后的修改,有几点说明:第一,把文章由三部分变成四部分,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作为第二部分。
——胡福明《历史的回忆——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和修改过程》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这样修改有什么作用。
厘清论证思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什么社会意义?
①本文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文章在党内外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
②本文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出问题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分析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
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
解决问题
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论证分析
1.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以设问的形式开头,引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注意。回答干脆,“早”字突出了问题解决之久。
2.试分析“这是因为……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这6句话的论证思路。
按照分—总的思路来论证。第1~5句是分说,第6句是总结。
第1句指出辩证唯物主义真理的性质;第2句据此得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来自主观领域,并以原告的例子从反面加以证明;第3句承接第1句说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备的特点;第4、5句分析实践的性质;第6句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性质的对应性得出结论: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先引用华主席的原话,通过他的评价来导入事例,然后具体写毛主席的做法,又引用毛主席自己的话来证明。这些人物都是伟大领袖,他们的做法让人信服。
3.”正如华主席所指出的……”这一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第1、2 句总结上文革命导师的做法,第3、4 句对这种做法进行评价,第5、6 句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第7 句进行理论深化,第8、9 句对上述论证进行总结。
4.请分析”革命导师这种尊重实践的严肃的科学态度,给我们极大的教育……”这一段的写作思路。
5.文章的第一部分是主体部分,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请梳理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把握论证
答案 本段开头一句提出论点。然后分三点展开:解释什么是真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最后,得出结论,回扣论点,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2)3~6段举了哪些例子?光举前两个例子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 ①举了四个例子: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②不行。因为前两个例子都是自然科学的例子,还要举社会科学的例子,因为该文主要是针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现象而写的。
6.本文论证有一个突出特点是破立结合,请结合第二部分加以说明。
答案 第二部分第一段先破后立。在否定有些同志的“担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捍卫真正的科学和理论,使观点更鲜明。
第二段与第三段同样是先破后立。第二段列举“四人帮”的种种谬论,从反面证明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三段正面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指导实践,要掌握其精神实质。
第四段同样是先破后立。先指出有些同志的观点,后接着解释反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它是从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来,又被实践证明的真理。
本文紧密联系当时的思想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行文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需要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中,作者先提出一个“担心”,这个“担心”其实就是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错误观点,然后作者进行分析,指出“担心”是“多余”的。这是直接驳斥错误观点。接着作者矛头直指“四人帮”的各种错误理论,指出它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所以是错误的,因此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深入揭批四人帮”为主线,边立边驳,行文曲折,婉约会意,虽从头至尾没有半句提到“两个凡是”,但句句击中要害,明显地向“两个凡是”发起了猛烈的理论进攻。
本文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驳论相结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7.议论文的语言要讲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等。请结合此文分别说明。
答案 (1)准确性。文章遣词造句,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不夸张、不缩小。如“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中,“不确定”是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时间处于一定的发展阶段时,对有些思想和理论还不能完全证明,对一些错误的思想也不能完全驳倒;“确定”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的实践终究会驳倒错误的思想和理论。再比如反驳“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的观点时,通过问答的形式,从两个方面解答有的同志的疑惑,准确严密。
(2)鲜明性。文章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时,旗帜鲜明,毫不模棱两可,使用了很多表达鲜明态度的词语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如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唯一”一词,强调绝无仅有,说明“检验真理的标准”除了“实践”之外,别无其他途径。文章中这类表明鲜明态度的词语比比皆是,如“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中的“无数”“充分”,“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中的“凡是”“都”等。此外,文章中的词语还带有强烈的感彩,或褒或贬,爱憎分明。比如在批判“四人帮”的种种歪理邪说时,运用了“炮制”“伪造”“胡诌”“虚构”等词语,唾弃、鄙夷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充满了对革命导师的崇敬之情。
(3)生动性。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文章在批判“四人帮”的种种歪理邪说时,用“五花八门”形容他们的谬论,用“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比喻他们理论的失败,用“自吹自擂”描写他们不遗余力地宣扬自己谬论的丑态。这些语言生动形象,感彩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四人帮”的鄙夷、唾弃,使文章说理免于枯燥、抽象。文章结尾强调新时期的任务是,“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躺在”“宰割”“裁剪”等词语生动形象,是对脱离实践、故步自封、思想僵化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的辛辣讽刺。
8.请结合“助读资源”中的“背景展示”,分析此文的历史意义。
答案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以江苏学者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文章,被誉为“春风第一枝”,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催生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①本文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文章在党内外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
②本文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什么社会意义?
①使用小标题,使文章脉络清晰。
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点,本文用四个小标题来组织文章,层层递进,符合逻辑,体现内在联系。
②引经据典,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引用,可使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如为了论证“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这一观点,引用了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名言,使论据确凿充分,富于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文中引用的名言很多,这些名言是人们信服的,增强了说服力。
9.本文提纲挈领、旁征博引,是一篇不错的社论文。请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③ 事例论证使说理深入浅出。
列举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如“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中,作者运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被证实是真理”和“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成了公认的真理”这两个事例,证明了“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的道理。接着以“马克思主义被承认为真理”的例子进一步分析,层层深入,使观点更加明确。在“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中,作者列举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尊重实践的做法证明了观点,事例典型,真实可靠。
拓展积累
3.相关链接——“此岸性”
“此岸性”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用语。他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此岸性”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彼岸性”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其根源在于,“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康德承认事物本质的存在,但他把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割裂开来,从根本上否认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可能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离开现象的本质和离开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人类通过实践是可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这不仅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发展所证明,同时也是各门科学的基本任务。
4.文体知识
社 论
报刊以本社名义发表的有关当前重大问题的评论,是评论当前重大问题的文章。它往往就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问题,或针对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发表意见,表明看法。社论的作者由报社(杂志社)指定的编辑部人员或社会上的专家,文章完成后,作者不署具体姓名,一般只署名“本报评论员”或“本报特约记者”。这种文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政治风向标”。
5.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名言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4)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费尔巴哈
(5)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达·芬奇
(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易错字音
①舆(  )论 ②枷(  )锁
③禁锢(  ) ④谬( )误
( )度德量力
( )金针度人
⑤度
( )澄沙汰砾
(   )澄江如练
⑥澄
yú  
miù  
duó  
dèng
gù  
dù  
( )如法炮制
( )糖衣炮
⑦炮
páo  
pào  
( )自吹自擂
( )打擂
⑧擂
léi  
lèi  
jiā   
chéng
(bǎo)永(  )青春
(bāo)(  )扬
(bāo)(  )汤

易混字形
(cuàn)(  )权
(zuǎn)编(  )

(hàn)(  )卫
(hàn)短小精(  )



捍 

葆 
褒 

 
(zhōu)胡(  )
(zhōu)文(  )(  )
(chú)(  )议

绉 
绉 
刍 
诌 
(jiāng)李代桃( )
(jiāng)名( ) 利锁



课内词语
拨乱反正:
无稽之谈:
五花八门:
治理混乱的局面,使恢复正常。
无从查考、毫无根据的话。
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近义词语
1.制定/制订
相同点:二者都是动词,都有“创制、拟定”的意思。
不同点:“制定”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强调动作已完成。“制订”常与计划、方案等搭配,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只说动作本身,不管动作是否完成。
2.捏造/伪造
相同点:二者都是动词,都有“假造”的意思。
不同点: ”捏造”指无中生有,虚构事实,以达到欺骗、污蔑或诽谤的目的,其对象常是证据、言论等抽象的事物。“伪造”即假造,其对象可以是历史、言论,以及证件、货币、印章等。
3.捍卫/保卫
相同点:二者都有“ 保护使不受侵犯”的意思。
不同点:“捍卫”指抵御各种外来势力,确保安全,比“保卫”语义重。色彩较庄重,对象不能是人。“保卫”指尽力防守住,使得到安全,不受侵犯,手段多指用武力或强大的力量,对象多是重大的抽象的事物,或者是重要人物、众人。
4.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相同点:二者都有“改变混乱状态,使恢复正常”的意思。
不同点:“拨乱反正”指治理乱世,恢复正道;现多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情况;多用于重大事件。“正本清源”指从根源上清理整顿,用于重大事件或一般事件。
5.无稽之谈/ 不经之谈
相同点:都指说出的话没根据,属贬义词。
不同点: ”无稽之谈”指毫无根据的说法。用于形容言辞。“不经之谈”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用于描绘人的言谈。
6.五花八门/ 形形色色
相同点:都形容繁多。
不同点:“五花八门”多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