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08:5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人应当是坚持正义
—柏拉图
语言目标
文化目标
审美目标
思维目标
素养目标
了解苏格拉底人生轨迹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领会苏格拉底的论辩逻辑,学习其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理解 “正义”理念的内涵,把握住思想内涵。
走进作者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
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
作品介绍
《柏拉图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
《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自我研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有《对话录》《理想国》《法律篇》
《柏拉图对话集》是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其对话系列的统称,记叙了当事人的对话,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选收的四篇文章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古希腊“三哲”: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虽然后世对他的基本定义是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但其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神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以及法学,早已经不囿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学科。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是师承关系被称为“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的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
苏格拉底论辩艺术——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接生婆,从母亲的接生工作中,苏格拉底得到启发。产妇生产时虽然需要接生婆的帮助,但婴儿毕竟是产妇自已生出来的,因此原理和结构也只能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寻。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做的只能是像接生婆帮助产妇那样,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发现真理,而绝不是代替他们。
“助产术”是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即面对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层层深入的反问和反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思想的影响,从而放弃自己原来的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观念,这种论辩艺术被称为“助产术”或“产婆术”。
阅读文章,请感受这种论辩艺术!
补充资料
苏格拉底式对话
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苏氏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课题清晰。他认为只要一直更正不完全、不正确的观念,便可使人寻找到"真理"。这种对话模式,犹如戏剧,拥有无比的张力。尤其穿插轻松、诙谐的语调,屡屡让人陷入推理的自我矛盾中,达致澄清的效果。
创作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而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药一杯。尽管苏格拉底有很多逃亡的机会,而且当时的很多青年人和贵族也愿意帮助他逃亡,但他仍选择饮下毒药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会让自己的良好形象遭到破坏,从而使雅典青年人失去精神上的导师。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出于这样的目的,苏格拉底选择了坦然面对死亡。
文体知识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题目解读
①“人”,即所有人
②“应当”,有“必须”之意,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
③“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
“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
积累词语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膺:胸;
恫瘝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大而不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
积累词语
当仁不让:《论语》:“当仁不让于师。”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当头棒喝: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前来求学的人时,常常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必须促人醒悟的警告。
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
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称道。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着了火,大家都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用尽了,鱼也就干死了。比喻因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分别讨论了三个问题
1、讨论人的行事应该听从谁:是听从众人意见还是听从真理本身。
2、讨论人的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
3、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问题。
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第15段第1句)
第二部分(第15段第2句-第18段)
第三部分(第19段-第25段)
(注:以1人1次发言为1段)
核心问题?
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
结论?
苏格拉底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宁死也不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坚持道义而不动摇,为哲学而殉难,面对死亡,苏格拉底坦然、镇定地为正义而献身。
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助产术论辩艺术
整体感知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人的行事应该听从谁
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
不正当的判断标准
文本解读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系列与“正义”相关的理念,请找出来并说说文章题目为什么只用“正义”。
苏格拉底除了提出“正义”这个理念外,还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理念。“正道”意为“正路或正确的道理”。“道义”指“道德和义理”。“道理”即“事物的规律”,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正当”是“合理合法的”之意。而“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之意。根据这几个理念的内涵可知,“正义”的境界最高,它能包含其他几个理念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人物的精神追求。
文本解读
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而言是抽象且深奥的,苏格拉底举“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是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
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而非外行人的意见。通过这一类比论证,苏格拉底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文本解读
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苏格拉底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
苏格拉底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苏格拉底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话技术。
文本解读
从这篇文章来看,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有哪些特点
偏重于问,而不轻易让对方提出问题。
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发问很谦和。
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最后使对方放弃自己原来的观点。
文本解读
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所有的思想都需要不断完善。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能详细说明你所说的观点,让我能更好的理解吗?”
所有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因此,提出问题时,不要忘了它们会引发的其它问题。比如,“要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回答哪些与它相关的问题呢?”
文本解读
做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我们才能卓有成效的提出问题,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的讨论。也可以说,这是做学问所要具备的一种方法和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贯穿于我们整个的学习和生活中,改变我们交流中的被动地位,化被动为主动。
文本解读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法”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现在的人很难静下心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所以一旦他们的情绪无由的陷入低谷,自己是找不到原因的。其实找到问题的根源很简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提出一些与自己有关的问题,然后,交给潜意识来回答。显意识再把回答变成新的问题……这样不断的循环下去,就是对潜意识的一个说服过程,还能够发现显意识没有觉察到的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解决办法。这样我们就能轻易的找到一些问题的根源,然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所有与心情有关的问题都能很轻易的解决。能够很好的解决与自己情绪有关的问题的只有自己,别人帮不上什么忙,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艺术手法
1.文章艺术特色:
层层铺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本文中苏格拉底不赞同违背雅典人的意愿而逃跑,针对格黎东提出的如果不逃走的几点后果,他以雄辩的逻辑,通过步步设问,一层又一层的铺垫,诱导格黎东放弃越狱的想法。
艺术手法
2.层层铺垫法:亦称巧铺妙垫法。它是指作文时,为情节的展开,为高潮的到来,酝酿气氛,作好准备,铺平道路的写作方法。使用层层铺垫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使读者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立意,发掘文章的主旨,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运用效果: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以此揭示出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为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为后文埋下伏笔。
论辩艺术
苏格拉底在整个对话中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观点,而是通过反问或层层深入的追问,一步步引导格黎东认识到对正义的坚守,请概括苏格拉底巧妙的“劝说”艺术特点并依据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这是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即面对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反问或反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思想的影响,从而放弃自己原来的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观念,这种论辩艺术称为“助产术”。
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是苏格拉底说理的一大特点。如“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一句,提出文体,引出关于“意见”的话题。又如“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损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一句,揭示听信外行的严重后果。
层层铺垫,深入浅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先让苏格拉底一上来就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决心,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和格黎东探讨了对于“意见”的看法。苏格拉底指出人民一旦听信了错误的意见,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判断“意见”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合乎真理。这是从理论上阐述对于格黎东的意见要不要听从的问题。以下是具体探讨格黎东所提出的越狱或逃跑的理由是否合乎“正当”的问题。苏格拉底指出,行贿得以释放或逃跑出狱是不正派即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在苏格拉底看来,这种活法还不如不活。这就从道义上彻底回应了格黎东劝他越狱的话,使格黎东心服口服。
讨 论
讨论一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
讨论一:这种态度是否值得赞赏?
赞赏。在苏格拉底看来,他恪守的是一种正义,而正义就是守法。在这个案件中,无疑存在着一个悖论:看似完美主义的制度却处死了正义的公民。虽然,苏格拉底是一个流行观念的质疑者,人生价值的省察者,德行智慧的提倡者,或是一个纯粹的实证主义者。他坚定地认为法律是至上的、正义的、公平的,有良知的人首先便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和责任,更是公民对城邦的义务。在他的心中,人民对于他的判决是集体智慧和理性的产物,具有权威性,即使他自己明白这种裁决是不公正的,他依然不会选择逃避惩罚。因此,身居其间的苏格拉底作出了智慧的抉择,使个人正义服从于制度正义,并为此付出了珍贵的生命代价。从正义角度看,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他通过承受不义的判决来坚持自己的正义,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守法的榜样,使遵守法律成为一种美德并得以传承和认可。苏格拉底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不义之人,如果流亡到他乡,会是怎样的苟活度日。他已经不像年轻人那样,还有“不怕没柴烧”的希望。如果非法逃走,他的城邦、亲人、朋友也会因为自己被迫的不义之举而遭受伤害。所以,苏格拉底决定奔赴死亡。死亡捍卫了他的正义,保护了他的亲朋,谴责了他的敌人,控诉了他的城邦。为正义而死,坚决不做不义之举,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的哲学理论。
讨论一:这种态度是否值得赞赏?
不赞赏。从法律的角度看,雅典的政府之所以是民主的,是因为管辖权是操纵在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手中的,多数人的观点知识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并非永远正确,一旦将其奉为绝对的正义和法律的唯一来源,真理就会被扼杀。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下,极其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这种多数人的暴政几千年依赖一直都是民主不可回避的弊端。而苏格拉底便是死在这种民主司法的多数人的暴政之下的。
讨论二:是否存在永恒的正义?它有没有时代性?
正义是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的,但由于世界观的不同,心中的正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并没有绝对一说。追求正义,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事情,但是每个人期望的正义,都不相同。这才衍生成了在一定社会区域内一个系统的规范化的通用社会准则。这就是法律。“绝对的正义”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但可以存在于理念世界当中。
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围绕苏格拉底和格黎东的对话,展现了苏格拉底在朋友劝说他逃跑的时候一步步阐明“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和坚守正义的人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