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08: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导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时代背景
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散文。

细读文本
课堂任务:位于上海的鲁迅纪念馆想要推出一个“左联烈士”特别展,需要我们做策展人,一起来解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设计这个特别展。
任务一:自读课文,根据五位烈士与鲁迅先生的亲疏程度,对五位烈士进行排序展览,做好人物简介。

细读文本
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本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与冯铿并称“红色恋人”。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捕。
第一位“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

细读文本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硬气、固执、率真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华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拚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无私、勤奋、执着、坚强→迂

细读文本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单纯善良→迂
总结:柔石为人善良单纯,做事不计个人得失,对于理想有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鲁迅先生借“硬气”和所谓的“迂”来评价柔石,其实是想赞美他身上难得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坚毅的品质。

时代背景
白莽(1909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徐祖华,笔名有白莽、殷夫等,浙江象山人,中共党员,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左联发起人之一。他是革命诗派的代表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贡献很大。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的时任国民党航空署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代表作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
第二位“三次相见”

细读文本
第一次见面: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
勤奋好学、淳朴直率
第二次见面: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
爱憎分明(有主见)、坦率真诚

细读文本
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乐观、坚定、执着
总结:白莽是一个热爱诗歌、率真坦诚、积极乐观、执着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革命青年。

细读文本
任务二: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安排好烈士展柜里面的展览实物。
《彼得斐诗集》
《文艺新闻》

细读文本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者,是进步报刊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不愿”者是中立报刊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
“不屑”者是反动报刊,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隐约其辞”是“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他们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
平静的阐述加以犀利精简地议论,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不敢”“不愿”“不屑”说明了什么?

细读文本
任务二: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安排好烈士展柜里面的展览实物。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细读文本
①用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来诉说“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的事实。此处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鲁迅对柔石的母亲失掉了自己孩子的同情,也有自己失去了朋辈的愤怒,当作“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②同时,这也从侧面控诉着社会的言论不自由,文章的语言就更为隐晦曲折,含蓄深沉。
为什么要送柔石母亲《牺牲》?

细读文本
对照初稿,诗中有三处修改。
一是改“度春时”为“过春时”,鲁迅的“春时”是习惯在漫漫长夜当中度过的,在久久不见“春光”的世上,这样的日子无疑是煎熬困苦的。
二是改“眼看”为“忍看”,“眼看”似乎置身局外,有旁观的嫌疑,而“忍看”,是“岂忍看,怎忍看,不忍看”的意思,充分表现出鲁迅面对革命青年被杀害时的那种悲恸、愤怒、无奈而又无助的心情。
三是改“刀边”为“刀丛”,杀机四伏的“刀丛”,更加凸显出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大肆屠杀革命青年的嚣张气焰。
1933年2月,鲁迅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将赠给日本进步诗人山本初枝此诗录入该文。对照初稿,文中诗几处修改有何深意?
初稿:
惯于长夜度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文中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细读文本
任务三:面对五烈士的悲惨,鲁迅有怒,又只能忍,找到作者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进行品读,挑选一个头像,为鲁迅做一个名言警句展板。

细读文本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面对追捕→高僧坐化而亡
鲁迅面对追捕→没有死的自由,选择了逃走。
而“高僧坐化而亡”被评价为“努力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好方法”可见高僧是消极反抗。
如何看待他“逃跑”的行为?

细读文本
①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但请愿是 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记念刘和珍君》)
②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 大大的失算。(《华盖集续编·空谈》)
③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这 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华盖集续编·空谈》)
因为革命尚未成功,鲁迅的使命也没有结束。相比和尚坐以待毙、不知反抗的举动而言,鲁迅的逃走是反抗,是保存实力,是继续战斗的表现。他只是换了另一种更隐晦的战斗方法——用他的批判、他的启蒙、他的唤醒来对待人民大众、对待青年。
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细读文本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分析烈士死亡的细节描写。
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确切的死难日及地点——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
请否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叹号表明了强烈的震动和愤怒,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原来如此!.......

细读文本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提《思旧赋》有何用意?
向秀以含蓄的笔法曲折地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同时也十分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控诉。
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

细读文本
联系课文第一段,思考“忘却”的内涵。
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这笔血债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因此,“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细读文本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起他们的时候的”。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课堂总结
他爱憎分明,他给青年以最大的爱护,他对敌人绝不屈服。他“用笔”对世间的一切黑暗、暴力、专制,大胆揭露,大胆批判。他追求真理和自由,于悲痛中不断反省自我,在黑暗现实中不断战斗。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断前行、勇敢无畏的“精神界的战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