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许多革命者默默地为新中国的成立,在同反动政府的斗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斗争结果只是一小块煤,却在最黑暗的天空中划出了一道亮光。
为了忘却的记念
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
2、分析作品中的三个人物形象。
知人论世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
文体知识:
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所开拓和丰富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们所说的杂文,一般是指那些文艺性的短论。而广义的杂文,包括杂感、论文、通讯、序跋、演讲、日记等。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很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鲁迅杂文是这种理论的验证,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南腔北调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数十篇。当时上海有个无聊文人,对鲁迅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至于用语,则是“南腔北调”。鲁迅说,“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作品介绍
“不入调,不入流”是指不去迎合他们说的话,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个集名在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作者对敌人的鄙视,表达了不妥协的态度。鲁迅取名“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无聊文人的嘲讽。
关于“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
关于“左联”
★“左联”五烈士简介
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作品有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旧时代之死》、《三姊妹》等。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白,又名殷夫,浙江象山人。曾担任共青团中央地下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者。他的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航空署长,白莽曾写有《别了,哥哥》一诗,表示同他决绝、并与他哥哥所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奋战到底的决心。诗歌作品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冯铿(1907——1931),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作品有《重新起来》、《红的日记》等。
李伟森(1903——1931),又名求实,湖北金口人。作品有《小品文杂感集》、《杜思退也夫斯基评传》等。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作品有《也频诗选》和小说《往何处去》、《到莫斯科去》等。
写作背景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
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本文题目颇具深意,一篇记人写事的回忆性散文,“忘却”即“摆脱”、“搁置”,“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
“记念”,记住愤怒,记住先烈,更好地去战斗。
要摆脱忘却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五位青年作家。
自学指导一(3分钟)
1、梳理文章各部分内容,并给各部分起一个小标题。
梳理脉络
部分 主要内容 小标题
一
二
三
四
五
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
写托柔石给白莽带书和他们被捕。
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以及鲁迅先生的境遇和心情。
揭露社会黑暗,再次抒发悲愤的情感。
回忆白莽
追忆柔石
白柔被捕
烈士遇害
抒发悲愤
自学指导二(4分钟)
1、梳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相见,分析白莽的形象特点。
2、对待五烈士遇害报章界有几种态度?
3、写白莽出狱后与作者会面,接着转到为“我的两本书痛惜”,并补叙了两本书的来历,用意何在?
1、梳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相见,分析白莽的形象特点。
见面次数 事件 形象特征
第一次 亲自送来书稿,曲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 做事认真负责、坦诚直率,爱憎分明
第二次 亲自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直率坦诚、积极乐观
第三次 白莽出狱,跑到鲁迅处,并且告诉鲁迅他是一个革命者 追求真理、敢于反抗
总结:
白莽是一位勤奋好学、爱僧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执着坚定、勇敢无畏、敢于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的进步文学青年形象。
“不敢”: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
“不愿”: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
“不屑”: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得一提
《文艺新闻》: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地把反动派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
反动
革命
进步
中立
全句点明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
2.对待五烈士遇害报章界有几种态度?分别是什么人的态度?
3、写白莽出狱后与作者会面,接着转到为“我的两本书痛惜”,并补叙了两本书的来历,用意何在?
(1)补叙购书之难,存放之久,喜爱之深,赠时的郑重其事。“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书是作者与白莽友谊的纽带,他们在心灵上是相通的。
(2)“谁料到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讽刺当时的反动统治对文化的扼杀,对当局的厌恶和憎恨。
(3)“所以还郑重其事,托柔石亲自送去的。”
——引出柔石,过渡到下文。
自学指导三(4分钟)
1、阅读与柔石相关的内容,梳理柔石的形象特点。
2、梳理冯铿的形象特点。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制图,校字之类。”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只要学起来!”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
“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但我那里知道。”
柔石的“硬气”
解读:“硬气”可以理解为一种耿直刚毅,宁折不屈的硬骨头精神。“为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设立朝华社,坚定地想做好,不辞辛劳地奔走奋斗,没钱就借钱做印本,人手少就主动承担大部分的出版与杂务。朝华社倒闭,理想碰了钉子,就决心转变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无惧困难,一句“只要学起来”,并落实行动,尽显执着。即使身陷囹圄,也在学习德文,更加努力;即使自身艰险,也不透露鲁迅的消息,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表现出一个革命者难得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坚毅的品质。
1、阅读与柔石相关的内容,梳理柔石的形象特点。
“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准备还借款。”
“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不至于此罢?……”
“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柔石的“迂”——坚定、正直、耿介不阿
解读:“迂”本意含有不知变通的贬义。朝华社倒闭,柔石借款付账本,又拼命译书还借款;他和女性同乡走路都要保持三四尺,和鲁迅走路则是护着扶着;他始终相信人们是好的,即使碰了钉子也如此相信;专挑选损己利人的背起来……这些发生在柔石身上的事,看似是不知变通的憨笨,实则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随和单纯,淳朴正直,鲁迅这里是善意的、亲昵的批评,饱含的是对柔石率真善良的赞扬。
“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
冯铿的“积极进取,精神坚强”
解读: 鲁迅开始“疑心”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又“疑心”她太影响柔石,最后“疑心”是自己的迁怒,否定了之前的两个“疑心”。在作者自我批评与审判中,可以看出两位青年斩钉截铁,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她的体质是弱的”,这是作者说出来的话,而后在狱中面目浮肿证实了这点。“但她的革命精神是强的,”这是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她的革命经历也证实了这点。
2、梳理冯铿的形象特点。
青年作家 形象概括
柔石 硬气
迂
白莽 坦诚率真
不怕牺牲
追求自由与真理
冯铿 积极进取,革命精神坚强。
由三位青年作折射出青年革命者共有的精神品质:
课堂小结
为了民族与人民,
为了自由与真理,
积极进取、
不畏牺牲。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整理知识——鲁迅心声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被捕(bǔ) 缁衣(zī) 浮肿(fú) 什物(shén)
B.禁锢(gù) 寥寥(liáo) 累及(lěi) 提供(gōng)
C.惴惴(zhuì) 信札(zhā) 囚系(xì) 眷眷(juàn)
D.淤积(yū) 偈子(jì) 煞尾(shà) 创伤(chuāng)
【解析】A项,“什”读“shí”;C项,“札”读“zhá”;D项,“煞”读“shā”。【答案】B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缁(zī)衣 惴惴(zhuì) 曲(qū)译 戳(chuò)穿
B.铿(kēng)锵 拓(tuò)荒 宝藏(cáng)脚镣(liào)
C.函(hán)电 眷(juàn)恋 淤(yū)积 喘(chuǎn)息
D.客栈(zhàn) 煞(shā)尾 寥寥(liáo) 挈(qì)带
【解析】A项中“戳”应读“chuō”;B项中“藏”应读“zàng”;D项中“挈”应读“qiè”。【答案】C
当堂训练
为了忘却的记念
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夹叙夹议的写法和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2、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自学指导一(4分钟)
研读第二、三部分
1、写方孝孺的典故用意何在?
2.第三部分只有两段很短的文字,能否删除或并入其他部分?
1、写方孝孺的典故用意何在?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情感解读:作者回忆柔石伊始,就评价其“硬气”“颇有点迂”,说他像方孝孺,此处看似闲笔,实则饱含深情。朱棣起兵自立为王,命时为侍讲学士、文学博士的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宁死不从,被诛十族。这种“固执,不适应实际”的“迂”和“宁折不弯,舍生取义”的“硬气”,和柔石如出一辙。作者此番类比,写出了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引用方孝儒的故事
国民党
惨无人道
影射
滥杀无辜
朱棣
“愚忠”
连累他人
映衬
威武不屈
舍生取义
“硬气”
“迂”
柔石
方孝儒
2.第三部分只有两段很短的文字,能否删除或并入其他部分?
这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
如果缺少这一节或并入其他部分,就会产生缺陷。
自学指导二(4分钟)
研读第四部分
1、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2、 如何理解第六段?“原来如此!……”为什么单独成段?
3、《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鲁迅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木刻的用意是什么
5、文中插入彼得斐诗有什么作用?
文本②:
“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1、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说岳全传》之高僧“坐化”
秦桧假托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岳飞在回杭州的途中作了一个噩梦,他预感不祥,便到镇江金山寺的高僧道悦那里去释梦。道悦劝岳飞要么出家,要么逃走,否则必有大祸。岳飞没听,回到杭州后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死后,秦桧并不罢休,追问看守岳飞的人,岳飞死前说了什么话,回答说,岳飞说悔不该没听道悦的话。于是秦检便派何立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便留下一个“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去”的偈子而“坐化”了。
在柔石被捕,鲁迅因为印书合同受牵连,但他“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蔑视。下文说柔石的“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明白”二字也含意颇深,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也是不准讲明白的。这几处的“明白”,都隐讳曲折地对反动当局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继而引入《说岳全传》的典故,也是饱含讥讽: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反动政府杀害柔石也是“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仍不罢休,还要去杀道悦,反动政府杀了柔石等人还不甘心,还要追捕鲁迅。如此类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狡猾凶残。最后鲁迅对这一典故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 “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因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暴行,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1、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引用道悦和尚的故事
秦桧以“莫须有”之罪杀岳飞,并株连道悦
影射
对比
坐以待毙
韧的战斗
国民党“谁也不明白”地杀柔石等,并“找寻”鲁迅
鲁迅逃走
道悦坐化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忽然”一词,写尽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进步青年的速度之快。遇难者人数明这是集体屠杀;不确切的死难日表明这是秘密屠戮;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
“原来如此!……”精简评论,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感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不仅是对死难者的哀痛,而且还有对反动派的揭露,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2、 如何理解第六段? “原来如此!……”为什么单独成段?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我已经习惯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春天的时光,当我带着妻儿在这里避难时,我的双鬓成霜。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哪能眼看着我的战友们一个个地惨遭敌人杀害 愤怒地在刺刀丛中寻觅诗句发泄怒火。但写下诗篇后,低头凝思,哪里有发表的地方?在那黑暗的长夜里,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黑色的衣裳。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悲愤的心境下,抒发了作者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感情和在漫漫长夜里多年生活积累起来的深沉感慨,表达了他对国民党腐朽政权的仇恨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3.《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幅木刻叫作《牺牲》,画了一位母亲悲哀地献出了自己怀抱中的孩子,这与柔石母子的遭遇极为相似。当《北斗》创刊时,鲁迅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却不能够,只好用这含蓄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感情,一方面表达对柔石母亲失去儿子的同情,对中国失去这样青年的痛惜,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无言论自由社会的控诉与愤懑。
4、鲁迅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木刻的用意是什么
“那两本书,原是极平常的,一本散文,一本诗集……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好着落。所以还郑重其事,托柔石亲自送去的。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
然而那本《彼得斐诗集》却在的,翻了一遍,也没有什么,只在一首《Wahlspruch》(格言)的旁边,有钢笔写的四行译文道:“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5、文中插入彼得斐诗有什么作用?
情感解读:这本诗集是鲁迅与白莽友谊的纽带,他们同样热爱彼得斐的诗,他们在心灵上是相通的,这本诗集寄托了鲁迅对白莽的欣赏和喜爱;当这本诗集落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手里,作者直呼“冤枉”,讽刺当时反动统治对文化的扼杀,表达了对当局的厌恶和憎恨;
诗集上的四句译诗,是白莽平时最爱吟诵的,鲁迅的引用是借赞美白莽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献身革命的崇敬。
自学指导三(4分钟)
研读第五部分
1、怎样理解“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写向子期《思旧赋》的用意何在?
3、结合文中首尾部分句子,如何理解“忘却”与“纪念”?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是双向奔赴的忘年之交,所以对于他们的遇害,作者无比痛心,但这些青年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此作者发表观点为“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而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更为加重。文中两次(另见第五部分)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1、怎样理解“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白色恐怖和司马政权的高压统治如出一辙,政治上的黑暗残暴使得正直的人没有言论自由,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作者的处境与心情和向子期相似,主观上知道要写下去,现实是没有写处,只能寥寥隐晦。作者引入典故,议论中国当时的舆论高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动派的暴行。
2、写向子期《思旧赋》的用意何在?
3、结合文中首尾部分句子,如何理解“忘却”与“纪念”?
解读示例:
“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作者的心,将作者埋得不能呼吸。所以作者说想要“忘却”,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让自己延口残喘。
由此可以理解,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
而摆脱,搁置的目的是什么呢?
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忘却”与“纪念”的摇摆,表现了鲁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自学指导四(4分钟)
1、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2、主旨。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本文以记事为主,记事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五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并从中记取教益,认清反动派的本质,因此,时时穿插着议论。同时,由于在记事和议论中,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
从总体上看,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1.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主旨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以及对反动派的深切愤恨,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
课堂结语
课堂小结
说明写作目的———————揭示文章主旨
1.和白莽会见
2.与柔石相处
3.合写柔石、白莽
(过渡)
4.五作家遇害经过,
作者处境和心情
5.对烈士的怀念与敬,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控诉,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整理知识
1.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本文以记事为主,记事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五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并从中记取教益,认清反动派的本质,因此,时时穿插着议论。同时,由于在记事和议论中,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
从总体上看,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当堂训练
1、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时过境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
B.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好着落。所以还煞有介事,托柔石亲自送去的。
C.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D.这次开会,大家都积极踊跃地发言、提建议,只有他一无所有,自始至终保持沉默。
C
【解析】A项,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这里强调的是主观因素,应用“情随事迁”。B项,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此处应用“郑重其事”。D项,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不能用来形容没有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