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6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6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08: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
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革命烈士诗抄》
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
学习目标
Teaching objectives
1.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语言表达的精妙,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课文,把握作品主要内容,品析文中典型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家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4.文化传承与理解: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与感染,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汲取人生营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活动一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本文标题叫《为了忘却的记念》,作者要纪念什么?
左联五烈士
主要是白莽(殷夫)和柔石。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
关于“左联”
记念谁?
左联五烈士即被国民党反动派拘捕杀害的白莽、柔石等五位革命作家。
白莽(1909-1931),又名殷夫,原名徐祖华,浙江象山人;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左联”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
冯铿(1907-1931),原名冯岭梅,广东潮州人。冯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曾寄宿礐石女校,后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高中部,冯铿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被国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枪决,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李伟森(1903-1931),又名李求实,湖北武昌人。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入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同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1927年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
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
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
在北伐战争顺利发展,工农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集团加紧勾结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准备背叛革命。
1927年3月下旬,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白崇禧才率军进入上海并占领有利地区进行戒备,蒋介石随后到上海,于4月初约集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张静江、吴稚晖等10余人,举行反共秘密会议,决定立即以暴力手段“清党”,后又与汪精卫密谋,准备进行反革命政变。
在这危急时刻,由于共产国际对蒋、汪抱有幻想,陈独秀和汪精卫5日发表《联合宣言》,为蒋介石叛变辟谣,使中共和革命群众对行将发生的突然事变,缺乏应有准备。
11日晚,蒋介石密令:已克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当晚,蒋指使杜月笙诱杀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汪寿华。12日凌晨,被蒋介石收买的青帮武装分子冒充工人,向分驻各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袭击,工人纠察队奋起抵抗。随后,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周凤岐部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2000名工人纠察队的武装。13日上午,上海总工会在闸北青云路广场举行有10万工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会后整队游行,当队伍行至宝山路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百余人,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三天,即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这次反革命政变是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试给文章五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并概括写作特色。
第一部分
写与白莽的交往,交代写作的目的。(回忆白莽)
第二部分
写与柔石的交往。略写冯铿。(追忆柔石)
第三部分
白莽柔石被捕。(柔白被捕)
第四部分
狱中的情况和遇难,我的境遇和心情。(烈士遇害)
第五部分
抒发悲愤之情,表达坚定的信念。 (抒发悲愤)
第一部分,着重写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并引出柔石,为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和友谊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简述了白莽、柔石是“左联”成员,表明了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引出冯铿。
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不久,他们都被捕。
第四部分,是柔石、白莽等青年作家被捕杀害的极端愤慨和沉痛哀悼。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
第五部分,照应开头,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悲愤感情。
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线索明晰,重点突出。
思考2: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
文本解读
为什么要“忘却”?“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解读题目
活动二
合作探究——品鉴形象
文本细读
一、纪青年作家
如何理解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作者叙述了与白莽交往的那几件事?
叙述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一次会面是白莽送书。
第二次会面是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一笔带过。
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白莽“大热天”穿着“一件厚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
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不敢载”,
“不愿”载,
“不屑载”,
指怕载了触犯敌人的胆小鬼;
指明哲保身的糊涂虫;
指思想反动为虎作伥的小爬虫。
相关文段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
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
勤奋好学
爱憎分明
率直坦诚
第一次见面
第二次见面
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积极乐观
执着坚定、勇敢无畏
第三次见面:
相关文段
文本细读
鲁迅反复提及彼得菲,是借 彼得菲 来歌颂、赞美白莽 追求真理,热爱自由,勇于斗争的品质。
在回忆与白莽的会面时,作者为何多次提到彼得菲?
一、纪青年作家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宣誓,
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
1、追求真理和自由,为了国家大胆的反抗,不怕牺牲。
2、都为此献出了生命
3、以诗文作为武器,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
白莽形象
性格特点:
勤奋好学、爱憎分明
率直坦诚、积极乐观
精神品质:
执着坚定、勇敢无畏
追求真理和自由、勇于斗争
纯朴、率真、爱憎分明的人,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信念坚定的革命者
一、纪青年作家
一、纪青年作家
思考讨论:梳理柔石相关情节,分析柔石是一个怎样的青年?为何说他“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迂、硬气
相关文段
方孝孺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燕王谋士)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桀诸市。孝孺慨然就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数百人。
记述柔石时忽想起方孝孺,有何用意?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先生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 ”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 ”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
通过类比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方孝孺与柔石同乡,精神上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都面对着残无人道的暴力。
① 柔石——方孝孺
方孝孺
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硬气
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石
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硬气
书生气,缺乏经验。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天真单纯
一、纪青年作家
相关文段
善良的本性
迂:天真单纯,坚持相信人们是好的

迂与硬气如何体现在柔石身上?
一、纪青年作家
相关文段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华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拚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执拗,不知变通,不切实际
没有钱,借钱办朝花社,不切实际
迂:执拗,不知变通,执着于内心的追求,较为憨厚,勤勉

一、纪青年作家
相关文段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迂:不计个人得失,损己利人,天真善良,执着坚定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迂: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执着,至死不渝

一、纪青年作家
相关文段
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
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拚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硬气:勇于承担,刚毅坚强,译书还账,不消沉,
硬气:完成多项任务

一、纪青年作家
相关文段
“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
硬气:勇敢无畏,从容不迫,对朋友讲义气,宁折不屈

硬气:勇于承担,刚毅坚强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柔石形象

硬气
善良与纯真
勤勉与憨厚
执着与坚定
勇于承担、刚毅坚强
勇敢无畏、宁折不屈
柔石是一位忠厚、果敢,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一、纪青年作家
探讨比较,把握特点
在回忆白莽和柔石时,对两人的叙述处理为何会有不同?
针对白莽,鲁迅主要记叙了和他的三次见面;
针对柔石,鲁迅主要抓住他性格品质中“硬气”和“迂”来选取典型事例。
相较于白莽屈指可数的相见次数,鲁迅对柔石则更为熟悉和了解:两家不过相距四五家门面,碰面次数多;但鲁迅不可能把每次见面的情形都记录下来,所以他择取了能突出柔石人物品质的事情进行叙述。
这样不仅在写法上避免了重复,更使得柔石“硬气”而“可爱”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一、纪青年作家
文本细读
“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
冯铿的“积极进取,精神坚强。”
解读: 鲁迅开始“疑心”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又“疑心”她太影响柔石,最后“疑心”是自己的迁怒,否定了之前的两个“疑心”。在作者自我批评与审判中,可以看出两位青年斩钉截铁,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她的体质是弱的”,这是作者说出来的话,而后在狱中面目浮肿证实了这点。“但她的革命精神是强的,”这是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她的革命经历也证实了这点。
第二部分,文章由柔石带及对冯铿的回忆,三个“疑心”体现了什么?
明确: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急于事功”,在鲁迅看来,这种缺乏严酷的斗争经验的女青年常会有这样的缺点。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他们都有点“罗曼蒂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冯铿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她身上去了”,突出鲁迅勇于自责的精神。
解读文本·分析作用
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甚至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我其实……文学青年高明”正可见这段回忆的真实可信。
一、纪青年作家
青年作家 形象概括
柔石 硬气

白莽 坦诚率真
不怕牺牲
追求自由与真理
冯铿 积极进取,革命精神坚强。
由三位青年作折射出青年革命者共有的精神品质:
为了国家与人民,
为了自由与真理,
英勇反抗、
不畏牺牲、
宁死不屈。
品格小结
一、纪青年作家
不独白莽、柔石,冯铿,在李伟森、胡也频身上也同样体现出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质。
正应为有千万个白莽柔石们的巨大奉献和牺牲才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他们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以白莽和柔石为代表的五位青年作家如此美好、如此优秀,他们是鲁迅很好的朋友,是中国很好的青年,可是,他们就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秘密杀害,甚至于“身上中了十弹”。
我们的善良正直、淳朴率真、乐观坚定的青年作家们,为疗救我们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怎能不让人痛心,又怎能不让我们铭记,不让鲁迅先生“记念”呢?可是,为什么标题中又说要“忘却?”
活动三
抽丝剥茧——归纳主旨
活动三
ACTIVITY 3
请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
能否将“悲愤”和“悲哀”交换一下位置?为什么?怎么理解“忘却的含义
“悲愤”在这里表达了两方面的内容:为烈士被敌人残暴地杀害而悲哀,为敌人残暴地杀害烈士而愤怒。改为“悲哀”,则少了“愤怒”的含义,表达不确切。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愤怒”。如果改为“悲愤”,那就连“愤怒”也摆脱了。
不能
01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忘却”,实际上就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为了忘却”,一是正说明了难以忘却; 二对烈士最好的纪念,就是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奋然前行;三写些烈士和生平事迹,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不忘却,永远纪念。
WEILEWANGQUEDEJINIAN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 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02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WEILEWANGQUEDEJINIAN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
“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03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七律《悼柔石》
首联写全家处境艰难,概括作者长期辗转的战斗生涯;
颔联写人民的深重苦难,揭示造成这种苦难的根本原因;
颈联写作者积郁在胸的万丈怒火,表达对死者的深切哀思;
尾联写作者的愤慨之情,揭示社会的黑暗。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
文本解读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七律《悼柔石》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
文本解读
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七律《悼柔石》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
文本解读
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各方势力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七律《悼柔石》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
文本解读
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七律《悼柔石》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
文本解读
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 (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
“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
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1)有对中国笼罩在反动统治的黑暗中的深深忧虑;
(2)有对敌人的残忍与白色恐怖的愤怒与抨击
(3)有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悼念。
(4)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
体悟情感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
文本解读
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
作者面对“朋辈成新鬼”的惨烈现实,作者无比悲愤,“怒向刀丛觅小诗”,然而,敌人的卑劣和黑沉沉的现实压得作者喘不过气来,三十多年来,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作者埋得“不能呼吸”,因而,需要“忘却”,只有“忘却”,才能将悲哀摆脱 ,留下愤怒,记住愤怒,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WEILEWANGQUEDEJINIAN
1.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①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表明斗争的艰难;
②运用反问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③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赏析重点语句及艺术特色
重点语句
文本解读
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运用象征手法,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
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斗争途中,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
预言光明的来临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
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热爱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赏析重点语句及艺术特色
重点语句
文本解读
1.用方孝孺的典故与柔石类比。
方孝孺: 硬气—— 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 —— 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 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 —— 书生气,缺乏经验
三处类比
赏析重点语句及艺术特色
文本解读
2. 《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两件事情有相似点。
岳飞 柔石 : 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 国民党反动派 :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 作者 : 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三处类比
赏析重点语句及艺术特色
文本解读
3.鲁迅以自己写此文与向子期写《思旧赋》类比,两件事有相似点:
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
鲁迅: 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
两件事也有不同之处:
向子期:不敢写
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通过类比揭露社会的黑暗
三处类比
赏析重点语句及艺术特色
文本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一共用了三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
典故一:(p45)方孝孺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方孝孺因朱允炆、朱棣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鲁迅正是用这一典故来突出柔石的坚定正直、耿介不阿,也写出鲁迅对青年的敬意和爱护。
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典故二:(p47)《说岳全传》一个高僧的故事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典故三:
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司马氏导致向子期写《思旧赋》  以悼念亡友 而文短
国民党导致鲁迅写《为了……》  以纪念柔石等 而 “没写处”
揭露
专制黑暗
映衬
心情悲愤
类比
处境危殆
思路内容
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
主题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
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纪念烈士——控诉暴行——坚韧斗争——坚信胜利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带有浓厚的抒彩(对烈士的爱对敌人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
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
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妙用典故,借古讽今。
方孝孺、高僧坐化、《思旧赋》
(3)结构严谨完整,繁中有简,重点突出。
文章特色
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文体、主题、情感、写法、写作背景、塑造人物的手法、抒情内容与抒情的方式等方面异同。
①文体:《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②主题: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
③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
④人物塑造手法相同,都善于选取典型材料,选取零散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比较阅读
相同点
1.
《记念刘和珍君》字里行间表达蕴含了鲁迅先生的“至情”;《为了忘却 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感情深挚沉痛。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记叙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
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为了忘却的记念》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比如三个典故的使用,比如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表达深挚沉痛的情感,并且诗歌内容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
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以沉痛的语气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比较阅读
不同之处
1.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它们在含义、情感表达、文章作用中有何异同?
①含义:《记念刘和珍君》中“忘却”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含义丰富,它含有“摆脱悲痛,化悲痛为力量”之意,而这种含义本身也有忘却之意,只不过前者忘记的是惨案中的人和教训,后者忘记的是悲哀、悲痛等。
②感情实质:《记念刘和珍君》的忘却是讥讽庸人,表达讽刺和不满,以及作者对死难者锥心的悲哀悲痛,对屠戮者的愤怒和谴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是为我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而悲愤,是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
2.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它们在含义、情感表达、文章作用中有何异同?
①含义的丰富程度。《记念刘和珍君》“忘却”含义仅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 还体现出化悲痛为力量,去战斗。
②表达情感的特征。前者的“忘却”讥讽当时众多庸人的健忘,是一种鲜明的、强烈的、不加掩饰的讽刺和提醒。后者的“忘却”表达的是一种浓烈的悲伤沉淀之后的内敛、冷峻和深沉。
③在文中的作用。前者的指向是单一的、局部的与标题中的“记念”没有直接的联系。后者指向不是单一的,具有统领、贯穿全文的作用。
2.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鲁迅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