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第1课————————
生产关系的变化
01
03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目录
CONTENTS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02
01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人类的早期生产与生活
(一)渔猎采集经济时期
1.食物来源
人类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2.生产工具
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人类的早期生产与生活
(一)渔猎采集经济时期
3.生活方式
逐水而居,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提供大部分食物。
人类的早期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人类的早期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东亚
西亚
中美洲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7000年前,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饲养猪和狗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居民种植小麦和大麦
9000年前饲养绵阳和山羊
玉米、甘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
人类的早期生产与生活
(二)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意义
1.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人口增长。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2.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1)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2)农业和畜牧业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3)原始音乐、文学、宗教产生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天文、历法
(2)数学和其他学科发展起来
据考古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摘编自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
0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一)概况
西亚的 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思考:四大文明古国在分布上有何共性?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两河流域——古代巴比伦
(1)食物生产: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等
(2)社会生活:王室和神庙拥有大量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拥有部分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租给佃户。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三)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
古埃及人利用纵贯全境的尼罗河资源种植大麦、小麦、亚麻、橄榄、葡萄等,饲养绵阳和山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埃及文明。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四)中国
北方:粟麦农业区
南方:稻作农业区
食物生产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四)中国
社会生活
商和西周: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种。(千耦其耘)
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为经营模式的小农经济形成。
秦汉以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重视水利建设,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体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四)中国
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秦汉普及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唐代曲辕犁(成型)
灌溉工具
东汉翻车:也叫龙骨水车,人力为动力来源
唐代筒车:水力为动力来源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五)古希腊
(1)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地区特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或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2)社会生活: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主要由奴隶完成;斯巴达人将被征服者变为奴隶,承担所有农业劳动。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六)古罗马
(1)食物生产: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社会生活:长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政府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渐破产。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六)古美洲
(1)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饲养火鸡、羊驼等。
(2)社会生活:(阿兹特克)土地为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拥有,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阿兹特克,14世纪-16世纪的墨西哥古文明,与印加文明、玛雅文明并称为中南美三大文明。14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定居于墨西哥中部谷地。后扩张为东达墨西哥湾、西抵太平洋的庞大国家。1521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阿兹特克文化吸收了玛雅文化等各种印第安人文化成就,农业发达,金属冶炼和制作技艺精良,建筑宏伟,使用象形文字,有精确的历法。
03
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
(一)男女地位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在农业生产中退居从属地位。
(二)贫富分化出现
(1)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哟了剩余。
(2)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职务之便,把一些集体财务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阶级差别产生
(1)随着阶级产生,就有了阶级矛盾。
(2)为了调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就应运而生了。
(四)国家开始形成
(1)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哟了剩余。
(2)为了生产更多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俘,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从而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生产关系的变化
国家的产生过程
农业产生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制
贫富分化
阶级出现
奴隶主
自由民
奴 隶
调节冲突
国家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生产关系的变化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差别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富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的分配给了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时期?
描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国家也随之而形成。
时期:发生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班固《白虎通义·号》
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史实谈一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不同:前者强调古人以采集为生,后者强调古人以捕猎为生;前者认为食物不干净促使农业兴起,后者认为食物不够吃而促使农业兴起。
看法:两则材料均不完全符合史实;且均将农业起源的人类集体智慧归功于“神农氏”,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luǒ)蛖(bà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gia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淮南子·修务训》
巩固练习
(2023年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C
(2023年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C
巩固练习
(2023年海南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B
(2023年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