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原始农业
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
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原始农业)
课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采集渔猎
骨器(尖状挖掘器)
石 球
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多数时间是以采集、渔猎为生,这种智慧利用现成的天然产品的经济活动被称“攫取经济”。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烧 骨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从采集到生产
材料一:1930年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曾将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有色骨骼和鹿角”带到巴黎博物馆,请该馆矿物研究室的人员对标本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骨、角标本上的黑色物质并非有色金属的污染,而是燃烧的结果。
生产工具以木、石、骨器为主;学会使用火;
社会特征:
材料二: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不说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御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惟先有其备而以群聚耶 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
1.采集渔猎
女性地位突出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从采集到生产
(一)采集渔猎
社会特征:
群居、采集渔猎,迁徙
社会特征:
材料四: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虽然占主要地位,但因动物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因而采集和捕鱼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
(1)时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
(2)特点: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处于渔猎采集阶段。
(3)表现:
食物来源 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生产工具 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生活方式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妇女地位 生育和抚养后代,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从采集到生产
(一)采集渔猎
早在农业革命之前,人们已普遍知道促进植物生长的方法,就像在哥伦布航海之前人们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一样。现已查实,现代的原始人对农业毫无所知,但对当地植物的特性和生长情况却非常熟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从采集到生产
(二)原始农耕与畜牧
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教材P3
概况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 距今约9000年前,已饲养绵羊和山羊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
美洲 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特点:
多元中心;
独立发展;
受地理环境影响大;
多样性;
……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从采集到生产
(二)原始农耕与畜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从采集到生产
(二)原始农耕与畜牧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教材P3
材料一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材料二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意义:
材料一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材料二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从采集到生产
(二)原始农耕与畜牧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教材P3
意义:
材料四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材料五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材料六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材料四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材料五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材料六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从采集到生产
(二)原始农耕与畜牧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意义:P3
(2)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3)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4)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5)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P6): 男女地位、生产资料、阶级关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四大文明区依托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统治者重视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
——摘编自课本P3-P4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拓展阅读:长期以来,史学界大都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文明皆起源于大河流城,人工溉是文明的起因。近年来,随着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这一传统看法受到了质疑。
有人提出“人工灌溉事业绝不是文明起源的原因,绝不是阶级社会和国家起源的原因”(《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有人认为,农业的发生和农村的出现,不论在新世界还是在日世界,最早都是在山地或高地边缘地带,而不是在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埃及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农业是起源于高地(孔今平:《埃及的农业起源问题—关于农耕起源研究评价之三》,载《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1期)。
总之,最初的农业不是靠人工灌溉,而是靠天然降雨。就是在河流谷地,起初也只能利用支流或定期泛滥的河水灌田,兴建较大规模的灌说设施则是后来的事。大河流城国家尚且如此,许多无河、少河国家的产生就更加与灌溉无关了。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材料二 王室、神庙和贵族官员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农村公社的土地基本上都已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地,只有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尚属公社集体所有,农村公社成员都必须向国王缴纳赋税和服兵役。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材料一 在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已经说到了耕犁和耕牛等役畜。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很发达。——董恺忱《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述略——兼论东西方农业的特点》
新月沃地构想图
(一)古巴比伦
农业技术:耕犁与牛耕技术的使用推广。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租佃关系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国家管理:国家管理职能的强化。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古巴比伦农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在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已经说到了耕犁和耕牛等役畜。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很发达。——董恺忱《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述略——兼论东西方农业的特点》
材料二 王室、神庙和贵族官员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农村公社的土地基本上都已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地,只有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尚属公社集体所有,农村公社成员都必须向国王缴纳赋税和服兵役。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二)古埃及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太阳神·拉
呵!尼罗河,我称赞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 ——古埃及长诗
①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②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成为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三)古代中国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商周时期
战国以后
秦汉到隋唐
土地国有
(井田制)
集体耕作
铁犁牛耕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家庭手工业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兴修水利
(有限土地上想尽办法提高产量)
P4 史料阅读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
——(东汉)崔寔《政论》
重农抑商
学案 6.《中国史纲要》载: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土地买卖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D
A. 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 B. 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学案 10.(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中国土地连续耕作; 多种作物轮作; 土地利用方式多样; 精耕细作,以种植农作物为主;
西欧长期存在休耕; 以麦类轮作为主; 土地利用较为简单; 相对粗放,趋向农牧并举;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13分)
学案 10.(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学案 10.(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12分)
学案 10.(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12分)
中国:
精耕细作农业使经济总量长期领先,支撑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
西欧:
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小农经济;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经济社会转型;
勤劳作,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便利。
粗放农业诱发外向扩张倾向;
形成长期的庄园式社会管理模式;
(四)古代希腊、罗马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探究】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农业的特征。
材料一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栽种农作物的地方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把产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希洛人是斯巴达国家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剥削者,农业奴隶。他们每7户被固定于一户斯巴达公民的份地上,每年要向份地主人交纳收获物的一半和一定数量的油和酒。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①引进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
②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从部落到国家
男子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处于从属地位
生产力发展,人类产品剩余,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自由人(富人、穷人)、奴隶
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强制机关诞生
产生阶级差别
战俘变成奴隶
贫富分化出现
男女地位变化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军事首领将部落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从部落到国家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
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