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今天,农作物名称中带有“胡”“番”“洋”“西”这几个字的,很多都是外来物种,而且名字中有些规律: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麻和胡萝卜等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时期,由西域的“胡人”从西北陆路引入,番茄(西红柿)、番薯(红薯)、番石榴等带“番”字的多在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从南方带入。洋葱、洋柿子(西红柿)、西葫芦、西芹等带“洋”或“西”字的主要是明清两代由西方“洋人”引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来自欧美的西方人多是漂洋过海乘船来到中国,被称为“洋人”。机器磨制的小麦面粉取名“洋面粉”,包装面粉的白色布袋就叫“洋面袋”。
——崔凯《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新课导入
思考:结合图片和教材前言,说说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情况?并分析交流的特点?
1.交流概况:
(1)公元前6000年左右
西亚的小麦、大麦→欧洲;
(2)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核桃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从亚洲传到罗马。
2.交流的特点:
①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②物种种类少;
③主要通过陆路交流。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和原因?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背景:
(1)新航路的开辟; (2)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3)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4)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哥伦布大交换: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概况
物种 传入欧洲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 番茄
辣椒
推广:庭院种植→推广南欧→传遍欧洲
地位:观赏→主粮和饲料→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传入中国
①传播途径:明朝传入(三路)
②种植: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明万历年间引入,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西班牙征服者为黄金和白银洗劫了南美洲。然而,他们带回旧大陆最有价值的财宝却是马铃薯。” ——(美)约翰·瑞德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②玉米、甘薯具有耐旱耐瘠特点,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
问题探究: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
影响: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②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④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
十六世纪,英国俄罗达拉的公爵在南美洲旅游,如获至宝第把把番茄带回英国,献给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番茄以"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广为流传。但人们都把番茄种在庄园里,并作为象征爱情的礼品赠送给爱人;一代又一代,没人敢吃。十七世纪,一位法国画家抵挡不住番茄的诱惑,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酸酸的,然后,躺到床上等死神光临。不久,番茄无毒的新闻迅速传遍世界。
番茄:爱情的模样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甜瓜、豌豆
甘蔗等
2.禽类的推广
用途 物种 影响
用于役畜 牛、驴、骡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用于食用 猪、羊、鸡
1.农作物的推广
特点:①欧洲具有主导性; ②范围具有全球性; ③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④内容具有丰富性; ⑤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⑥时间具有长期性。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材料1 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三、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材料2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一)积极:
材料3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2.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
材料4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对欧美: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2)对世界: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梵高《吃马铃薯的人》
材料5 美洲高产粮食作物传入我国后……特别是民众的主食结构产生了影响。在土地贫瘠的山区,传统作物无法生长,它们以其强大适应性迅速成为山区人民的主粮,马铃薯在高寒山区意义更为重大,成为山农的重要食料。在平原地带,稻麦处于主粮地位,玉米、番薯作为辅助杂粮,马铃薯主要用作蔬菜。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6: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
材料7: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粮食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8: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美洲:
(1)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2)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2.明清:
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物种交流引发生态问题,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二)消极:
加拿大“一支黄花”
非洲大蜗牛
大薸(水莲)
知识拓展:外来物种的侵袭
紫茎泽兰
原产美洲,天然草地被紫茎泽兰入侵3年就失去放牧利用价值,常造成家畜误食中毒死亡。
非洲大蜗牛是杂食性动物,侵害对象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所以不能用手接触,更不能吃。此外,它们爬行过的蔬菜和水果都可能残留病原,从而侵入人体。
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生态适应性广阔,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它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可谓是黄花过处寸草不生,故被称为生态杀手、霸王花。
水葫芦 即 凤眼莲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
积极
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改变饮食习惯
推动经贸发展
消极
影响生态环境
课堂小结
1.(2024·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
A. 马铃薯
B. 辣椒
C. 小麦
D. 玉米
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和美洲。新航路开辟前,小麦是在旧大陆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C项正确;马铃薯、辣椒、玉米原产于美洲,不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
高考真题
2.(2023·海南·高考真题)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海南·高考真题)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3.C【详解】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逐渐扩大,使可可豆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可可豆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扩大了巧克力的市场供应,所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只是扩大了可可豆的种植范围,无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的供应量,排除A项;欧洲商业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世界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东岸转向大西洋沿岸,材料并未具体体现可可豆种植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只是强化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掠夺,与可可豆的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改进无关,排除D项。
4.(2023·浙江·高考真题)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4.C【详解】据材料“此前每次人口增长……移动”可知,欧洲人口增长的同时食物降价,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土豆、玉米等美洲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故选C项;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答案】
(1)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
(2)举例: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论述:随着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 17 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 18 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逐渐形成了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
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详解】
(1)路径:根据材料一地图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欧洲殖民者到美洲后把马铃薯运输到欧洲,再带到亚洲。条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角度分析。
(2)此问是开放式问题。论题:根据材料一从物种交流分析。根据材料二“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可知产品交流;根据材料二“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可知茶文化丝绸、瓷器本土化的文化交流互鉴。根据材料三“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可知,制度的交流互鉴。综上材料分析,可从物质、思想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拟定东西方的交流。论述:史料举例:物质类:如马铃薯、茶叶等。思想文化类:如茶文化、印度风格等。制度类:如文官制度、《拿破仑法典》等。阐述角度:结合物质类史料、思想文化类史料和制度类史料来阐述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