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23张PPT) 高二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23张PPT) 高二历史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0 14:1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课标要求】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重难点】
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难点: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探究】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生产方式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总是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重要标志
决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适应
石器时代
金(铜)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1.耕作工具
(1)石器:①旧石器时代:打击为主,②新石器时代:增加磨制。
(2)青铜:金石并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磨光石器的流行,是工具制造和生产力发展的新标志。出现各类打制磨光的刀、斧、槌子、箭头、矛头、镰、磨等工具。磨制的石器,器面较光滑、刃部锋利,使用效率较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知使用金属。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金、铜等以纯粹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后来人类学会冶炼铜(又叫红铜),但纯铜质地柔软,制成的工具不及石器坚硬,所以金石并用,石器在生产上仍占主要地位。考古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又称铜石并用时代。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四羊方尊
青铜农具
青铜资源有限,铜的产量少,比较贵重;自身硬度问题无法在生产中广泛运用
◎打制石器
◎磨制石斧
【探究】青铜农具为什么没有大规模普及?
(3)铁制:①西亚:赫梯人率先使用,后传入两河流域。
②中国:战国时期逐步推广;南北朝灌钢法。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灌钢法: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钢材。
赫梯铁矿资源丰富
◎铁犁与铁锸
◎灌钢法
2.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1)刀耕:1万年前。
(2)锄耕:七八千年前。
(3)犁耕: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进一步推广;唐曲辕犁。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青铜器农具
(数量有限)
石、木、蚌(耒耜)
铁制农具
春秋战国
南北朝
石器时代
新石器晚期
金石并用
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
公元前15-14世纪
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灌钢法制作农具
唐朝
曲辕犁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梳理人类耕作方式的演化历程
【合作探究】生产工具进步会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提示: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取代石器锄耕为例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汉书·食货志》(注:战国初粟平均亩产相当于今205.8市斤)
春秋中期:管仲分都城为21乡:2000家为一乡,21乡凡42000家。以一家五口计,齐桓公时临淄人口约20万人。
战国中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 ----《战国策·齐策》
学派 代表 所处时代 主张或观点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能互相转化;主张“无为”
庄子 战国时期 墨家 墨子 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时期 军备而后动
粮食产量增加
人口数量增加
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陶器汲水。(2)古埃及和中国,杠杆提水。
(3)东汉末期,翻车。(4)唐,筒车。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末期
陶器
明清
风力水车
春秋时期
桔槔
三国时期
翻车(马钧改进)
唐代
筒车
宋代
高转筒车
杠杆原理
水力
风力
①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②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③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4.畜牧工具:圈厩,马槽。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 耕作方式 灌溉工具 畜牧
中国 原始社会 ①新石器早期 ②新石器晚期,小件青铜器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陶器
圈厩
马槽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铁犁牛耕 桔槔:杠杆原理 秦汉-明清 ①南北朝:灌钢法 ②唐朝:曲辕犁(标志耕犁基本定型) ①东汉末:翻车 ②唐朝 :筒车 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及:杠杆原理 以耕作工具为主:不断演变,且越来越先进
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世界各主要古代文明区域都建立高度发达农业文明,其农业生产工具虽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也各具特色
灌溉工具富有特色:各区域的古代文明大多建立在大河流域,农业灌溉工具不可或缺
持续改进,沿革清晰: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再到封建社会的铁器时代,它经历脉络清晰演变,留下了丰厚文化积淀
1.纺织工具
(1)中国:①山顶洞人,骨针。②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纺轮。
③汉朝:纺车;丝织提花机。
④元朝:黄道婆新式织布机。
(2)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元 代
使用纺车纺纱,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汉 代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3万年前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取代原来的手工捻线的方式。
新石器时代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
【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
【思考】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制陶瓷工具
(1)最初,泥条盘筑;新石器时代晚期:坯车制圆形坯件。
(2)唐宋时期:器物底部放置支钉(防止烧制中器物粘连)
3.冶炼工具(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1)锻打:土炉、锤、锉。(2)铸造:坩埚、范。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原始社会
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陶器圆度并不理想
新石器时代早期
许多地区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还能控制薄厚
南朝
为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将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唐宋时期
为了使器物在烧纸过程中不粘连,在器物底部仿制烧制好的支钉
1.农业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
(1)条件:铁犁牛耕推广;集体劳作形式瓦解。
(2)表现:①中国:战国,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3)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4)意义①提高生产力(精耕细作)②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③增加国家税收(家庭为单位、户数增多)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推动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以提高产量;将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减少人员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转型。
思考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征:奴隶或农奴在庄园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表现:①罗马:战争带来大量奴隶,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西欧:庄园与农奴制。
③魏晋南北朝:坞堡,军事作用,庄园经济。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3.手工业劳作
(1)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父子相继、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历史变迁
意义
个体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缴纳赋税
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萎缩
官家专用皇家私用
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严格管理有利于技艺的提高。但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春秋战国兴起;明代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官府统一管理,匠户集中生产,征役制到雇募制
很少进入市场
在市场上流通
个体独立经营
从帮工到雇工
民间消费
不在市场上流通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动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1)石器:①旧石器时代:打击为主,②新石器时代:增加磨制。
(2)青铜:金石并用。
(3)铁制:①西亚:赫梯人率先使用,后传入两河流域。
②中国:战国时期逐步推广;南北朝灌钢法。
2.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1)刀耕:1万年前。
(2)锄耕:七八千年前。
(3)犁耕: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进一步推广;唐曲辕犁。
3.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陶器汲水。(2)古埃及和中国,杠杆提水。
(3)东汉末期,翻车。(4)唐,筒车。
4.畜牧工具:圈厩,马槽。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中国:①山顶洞人,骨针。②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纺轮。
③汉朝:纺车;丝织提花机。
④元朝:黄道婆新式织布机。
(2)西方:纺车。
2.制陶瓷工具
(1)最初,泥条盘筑;新石器时代晚期:坯车制圆形坯件。
(2)唐宋时期:器物底部放置支钉(防止烧制中器物粘连)
3.冶炼工具(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1)锻打:土炉、锤、锉。(2)铸造:坩埚、范。
本课笔记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
(1)条件:铁犁牛耕推广;集体劳作形式瓦解。
(2)表现:①中国:战国,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3)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4)意义①提高生产力(精耕细作)②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③增加国家税收(家庭为单位、户数增多)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征:奴隶或农奴在庄园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表现:①罗马:战争带来大量奴隶,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西欧:庄园与农奴制。
③魏晋南北朝:坞堡,军事作用,庄园经济。
3.手工业劳作
(1)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父子相继、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本课笔记
真题演练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