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宇宙中的地球——3年(2023—2025)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分类汇编(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2 宇宙中的地球——3年(2023—2025)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分类汇编(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52:37

文档简介

专题02 宇宙中的地球
[2024年广东高考真题]距今约3000年前的金沙道址(30°41′N,104°01′E)是古蜀国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在该遗址祀区的东部,有一处九柱建筑基址,其9个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发现,这些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图左为九柱建筑的复原示意图;图右示意该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当时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当时祭祀人员站在图右中的D5处,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 )
A.D5—D6连线方向 B.D6和D9之间
C.D5—D9连线方向 D.D8和D9之间
2.已知3000年前的黄赤交角比现今大,与现在遗址地居民相比,则当时金沙先民在( )
A.春分日看到日出时间更早 B.夏至日经历更长的夜长
C.秋分日看到日落时间更晚 D.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
[2025年1月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出露岩层经历了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时期的变迁。完成3、4题。
3.图示石灰岩形成时期
A.爬行动物盛行 B.被子植物兴盛
C.蕨类植物繁盛 D.三叶虫开始出现
4.图中未知岩层可能是
A.泥盆纪砂砾岩 B.石炭纪粉砂岩
C.二叠纪砂页岩 D.侏罗纪花岗岩
[2025年6月浙江卷]某天文爱好者测定了当地日出地方时和晨昏线年变化。下图为该地日出地方时年变化曲线图。完成5-6题。
5.若测得b值正好是a值的两倍,则该地年内日出地方时差(单位:小时)最大值为
A.3 B.4 C.6 D.12
6.若K至Q期间过该地晨线作顺时针方向转动,则Q日该爱好者在当地可观测到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2025年东北卷]科研团队对某区域地层进行调查后,将地层界线绘制在地形图上(下图)。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由老到新为早石炭纪至晚新近纪,其中,中三叠纪至早新近纪之间的地层缺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区域内呈水平分布的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是( )
A. 早石炭纪、晚石炭纪 B. 中二叠纪、晚二叠纪
C. 早三叠纪、中三叠纪 D. 早新近纪、晚新近纪
8. 早石炭纪至早三叠纪时期,该区域主要经历( )
A. 沉积过程 B. 侵蚀过程 C. 褶皱变形 D. 断裂位移
[2025年江苏卷]10月中旬,拉萨市(29°N,91°E)某中学学生开展校园地理实践活动,下图为“北京时间13时56分拍摄的校园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杆影指向最接近( )
A. 正北 B. 正南 C. 东北 D. 西北
10. 在观测杆影活动中,学生可领悟到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是学校的( )
A. 课程设置 B. 位置选择 C. 空间规模 D. 作息时间
11. 在观察植被过程中,学生发现校园植被比周边山地好,主要是因为( )
A. 土壤肥力的提高 B. 局地气候的改善 C. 灌溉用水的保障 D. 局部地形的改变
[2025年四川卷]下图为非洲南部某地遥感影像。影像所在地为25°S,年降水量约650毫米。影像中河流正值枯水期,河流以西为克鲁格国家公园。公园南北长达数百千米,野生动物可自由迁徙。据此完成11~13题。
11.影像所在地的自然地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2.结合局部放大图中的树影方向,推测该影像可能拍摄于当地时间( )
A.5月25日上午 B.5月25日下午
C.11月25日上午 D.11月25日下午
13.影像所在地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时段是( )
A.2~3月 B.4~5月 C.6~7月 D.8~9月
[2025年北京卷]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和建设,国际交流不断深化,服务贸易积极发展。北京某校开展“跟着节气识草药”跨学科主题学习。下图为某同学手绘的金银花名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金银花 生长习性:喜光、耐阴、耐寒、耐旱、耐涝、耐贫瘠,适宜种植的海拔范围一般在400—1600米。 产品用途:金银花茶适宜清热解暑,金银花爽肤精华露用于护肤等。 经济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等。 海外市场:东南亚、西亚、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等。
14. 按名片所示用途,该同学建议家人饮用金银花茶最适宜的节气是( )
A. 立春 B. 惊蛰 C. 芒种 D. 白露
15. 通过技术研发,某地将金银花种植海拔提升至2500米。该地位于( )
A. 云贵高原 B. 山东丘陵 C. 东南丘陵 D. 大兴安岭
16. 金银花产品远销海外,主要得益于( )
①中医文化传播 ②食用观赏价值 ③国家政策支持 ④种植成本低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25年湖北卷]某观测小组在当地以星空观测为主题,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在准备的星空图上标识了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该小组开展星空观测时,为取得好效果,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天气 ②纬度 ③经度 ④高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8. 观测发现,某夜晚23:54天琴座位于天顶附近,则第2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刻是( )
A. 23:50 B. 23:54 C. 23:56 D. 23:58
19. 图所示太阳视运动方向和周期是( )
①自东向西 ②自西向东 ③1恒星年 ④1回归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25年山东卷]某观星软件能够模拟出不受昼夜、天气等客观因素限制的真实星空景象,人们可以通过设定位置和时间参数观测地球上任一点地平面以上的恒星分布。据此完成20-21题。
20.小明使用该软件模拟在山东省某地观测恒星时,观测到一颗遥远的恒星在某一时刻正好位于天顶。小明将时间参数调整为第二天的相同时刻,则观测到该恒星的位置相较于调整前( )
A.偏东 B.偏西 C.偏南 D.不变
21.小明在该软件中将观测点分别设定在我国下列四地,并模拟一日观测,小明能观测到的恒星数量理论上最多的是( )
A.曾母暗沙 B.钓鱼岛 C.乌鲁木齐 D.漠河
[2025年1月浙江卷]甲、乙两地天文爱好者进行太阳高度观测。具体做法:在平坦地面上方水平放置一块有一个小孔的遮光板,太阳光透过小孔投影到地面上,形成较清晰的太阳投影。下图为两地天文爱好者在两分、两至日正午时刻,在同高度用相同遮光板观测到的太阳影像地面投影。完成23-24题。
22.若冬至日,甲、乙两地日落时世界时相同,则甲位于乙的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23.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年变化有可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25年甘肃卷]下表为我国三个城市2024年12月某日的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甲 07:06 16:48
乙 07:57 18:07
丙 08:12 17:54
24. 纬度相同的城市是( )
A. 甲和乙 B. 甲和丙 C. 乙和丙 D. 甲乙丙
25. 乙、丙两城市日出时刻(北京时间)相同时( )
A. 北极圈以北全部出现极夜 B. 甲城市太阳高度全年最大
C. 乙城市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D. 丙城市白昼长度全年最长
[2025年东北卷]西高止山沿印度半岛西海岸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位于该山地的甲、乙两区土壤水分特征受气温、降水和坡向影响显著。下图示意从上一年12月21日到当年12月21日甲、乙两区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以及雨季(灰色)多年平均时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5月和10月的甲、乙两区多年平均土壤含水率中最小值出现在( )
A. 5月甲区 B. 10月甲区 C. 5月乙区 D. 10月乙区
27. 甲、乙两区南北坡太阳辐射存差异,由此导致旱季土壤含水率( )
A. 南坡高于北坡,且甲区南北坡之间差异更小
B. 南坡高于北坡,且乙区南北坡之间差异更小
C. 北坡高于南坡,且甲区南北坡之间差异更大
D. 北坡高于南坡,且乙区南北坡之间差异更大
28. 雨季甲区山脉西坡土壤表层物质较东坡更易发生的变化是( )
A. 粗粒比例降低 B. 盐分聚集 C. 风化碎屑增加 D. 养分流失
[2025年广东卷]叠层石发育于滨海区域,它是以蓝细菌为主的原核生物通过生长和代谢活动黏结沉积矿物颗粒而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由于蓝细菌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因此叠层石沉积结构蕴含了“日—地—月”关系的相关信息。根据对北京周口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10亿年前)叠层石沉积结构的研究,可知那时黄赤交角为29.9±0.7°,一天时长为17.0±0.7小时。据此完成7~8题。
29.相较于现今,中元古代晚期的地球( )
A.温带区域范围更大 B.极夜极昼区的范围更大
C.自转的角速度更慢 D.太阳直射区域范围更小
30. 与周口店纬度相同的区域,在中元古代晚期较现今( )
A.冬至日的白昼更长 B.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更大
C.潮汐变化周期更短 D.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更小
[2025年湖南卷]中欧地区城市夏季常出现热浪天气,街道两侧建筑物和树木的阴影可缓解行人的热感,行人热感可用生理等效温度(P)衡量。图1示意中欧地区某市 一条东西向街道行道树布置,图2示意该街道某年夏至日(天气晴朗、风力微弱)当地时间9—15时P平均值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1.甲、乙两处P平均值的差异主要源于
A.全时段两侧建筑物的遮阴 B.上午西侧行道树的遮阴
C.全时段东侧行道树的遮阴 D.下午西侧行道树的遮阴
32.同样情境下,若降低两侧建筑物高度至10米,乙、丙两处P平均值的差异将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不确定
[2025年北京卷]2025年4月开始,北京引入新疆阿勒泰(47.83°N,88.14°E)、哈密(42.83°N,93.52°E)等地的光伏绿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月,( )
33. 北京正午影长逐渐变长 B. 哈密日落时间逐渐提前
C. 阿勒泰日出方向为东南 D. 北京比阿勒泰白昼更短
34. 绿电进京( )
A. 增加新疆能源类型 B. 提升新疆用电需求
C. 延迟北京用电高峰 D. 助力北京低碳发展
[2025年河北卷]2025年4月中旬,我国部分地区经历了一次大风天气过程。下图示意期间某日14时的锋线位置和部分气象站点风级、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 图示时刻,我国华北地区( )
A. 风力南部强于北部 B. 海平面气压东部高于西部
C. 风向以东北风为主 D. 海平面等压线接近南北向
36. 图示时刻,控制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 热带气旋 B. 准静止锋 C. 锋面气旋 D. 副热带高压
37. 此次大风天气过程期间,图中各气象站点( )
A. 昼长变化幅度相同 B. 正午日影均指向正北
C. 正午太阳高度不变 D. 日出方位均为东南方
[2025年云南卷]圭表由两部分组成,直立的柱体为“表”,与柱体垂直的装置为“圭”。我国古人根据正午时“表”影在“圭”上的变化划分二十四节气(两端刻度表示夏至或冬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 下列圭表的示意图适用于海南三沙市(17°N)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9. 古人观察圭表发现,从冬至日、夏至日分别往后推6个节气所用天数不同。其原因是( )
A. 昼夜长短的季节差异 B. 地球公转速度不均
C. 太阳高度的季节差异 D. 物候转换间隔不同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专题02 宇宙中的地球
[2024年广东高考真题]距今约3000年前的金沙道址(30°41′N,104°01′E)是古蜀国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在该遗址祀区的东部,有一处九柱建筑基址,其9个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发现,这些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图左为九柱建筑的复原示意图;图右示意该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当时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当时祭祀人员站在图右中的D5处,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 )
A.D5—D6连线方向 B.D6和D9之间
C.D5—D9连线方向 D.D8和D9之间
2.已知3000年前的黄赤交角比现今大,与现在遗址地居民相比,则当时金沙先民在( )
A.春分日看到日出时间更早 B.夏至日经历更长的夜长
C.秋分日看到日落时间更晚 D.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
1.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正北方向与D5—D6连线方向有27.17°的夹角,冬至日日出方位位于D5—D8连线方向,该地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日出方位位于东南,则图中D5—D9连线方向大致为正东方向,该地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当地日出方向位于东北,应位于D6和D9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答案:D解析: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长、夜更短,B错误,D正确;春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该地日出日落时间不会变化,AC错误。故选D。
[2025年1月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出露岩层经历了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时期的变迁。完成3、4题。
3.图示石灰岩形成时期
A.爬行动物盛行 B.被子植物兴盛
C.蕨类植物繁盛 D.三叶虫开始出现
4.图中未知岩层可能是
A.泥盆纪砂砾岩 B.石炭纪粉砂岩
C.二叠纪砂页岩 D.侏罗纪花岗岩
3.C据图可知,石灰岩形成于距今3亿年的石炭纪,属于晚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C正确;爬行动物在中生代盛行,被子植物兴盛于新生代,三叶虫开始出现于早古生代的寒武纪,排除ABD。故选C。
4.D 据图结合可知,未知岩层形成时间距今1.6亿年,从时间上看,介于2.6亿年形成的古生代二叠纪页岩与1.2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碎屑岩之间,可能为中生代侏罗纪花岗岩,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均属于古生代,时间早于1.6亿年,排除ABC。故选D。
[2025年6月浙江卷]某天文爱好者测定了当地日出地方时和晨昏线年变化。下图为该地日出地方时年变化曲线图。完成5-6题。
5.若测得b值正好是a值的两倍,则该地年内日出地方时差(单位:小时)最大值为
A.3 B.4 C.6 D.12
6.若K至Q期间过该地晨线作顺时针方向转动,则Q日该爱好者在当地可观测到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5.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某地一年中最早日出地方时和最晚日出地方时应该关于地方时6时对称,且b=2a,则(6-b)=a,可以求出来a为2,b为4,即日出地方时最早为4时,最晚为8时,年内日出地方时差值最大值为4,B正确,ACD错误。故选B。来源:高中学考选考地理微信公众号
6.B 过该地的晨线作顺时针方向转动,说明应为北半球夏至日到北半球冬至日之间,K为北半球夏至日,Q为北半球冬至日。根据该地夏至日地方时8点日出,冬至日地方时4点日出,说明该地应该位于南半球。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年内日出地方时差值最大值为4,应位于中纬度,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北,日影应朝向正南,A错误;Q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有日落的点位,日落方位偏南,该地应西南日落,B符合;Q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当地日出东南,日出时日影应朝向西北,C错误;该地位于南半球,观测不到北极星,D错误。故选B。
[2025年东北卷]科研团队对某区域地层进行调查后,将地层界线绘制在地形图上(下图)。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由老到新为早石炭纪至晚新近纪,其中,中三叠纪至早新近纪之间的地层缺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区域内呈水平分布的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是( )
A. 早石炭纪、晚石炭纪 B. 中二叠纪、晚二叠纪
C. 早三叠纪、中三叠纪 D. 早新近纪、晚新近纪
8. 早石炭纪至早三叠纪时期,该区域主要经历( )
A. 沉积过程 B. 侵蚀过程 C. 褶皱变形 D. 断裂位移
7. D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中三叠纪至早新近纪之间的地层缺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三叠纪和新近纪之间还有晚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因此没有晚三叠纪地层分布,B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由老到新为早石炭纪至晚新近纪,除去中三叠纪至早新近纪之间的地层,可知早石炭纪、晚石炭、早三叠纪、中三叠纪、早新近纪、晚新近纪均属于该时期范围内。等高线都是水平分布的,可以根据地层界限和等高线的特征来判定岩层是否呈水平分布。结合图中地层界限可知,早石炭纪、晚石炭、早三叠纪、中三叠纪岩层地层界限与等高线相交,并不平行,因此岩层发生明显弯曲变形,出现褶皱,没有呈水平分布,AC错误;图中N1和N2地层为早新近纪和晚新近纪地层,岩层界限与等高线大致平行,说明岩层没有发生明显弯曲变形,呈水平分布,D正确。故选D。
8. A早石炭纪至早三叠纪时期,该区域的地层没有缺失,因此主要经历沉积过程,A正确,B错误;结合图中岩层界限弯曲情况可知,褶皱发生在T2之后,即在中三叠纪之后,而早石炭纪至早三叠纪处于中三叠纪之前,C错误;早石炭纪至早三叠纪时期的地层大多为连续分布,没有明显的断裂错位,断层位移不是其主要经历的地质作用,D错误。故选A。
[2025年江苏卷]10月中旬,拉萨市(29°N,91°E)某中学学生开展校园地理实践活动,下图为“北京时间13时56分拍摄的校园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杆影指向最接近( )
A. 正北 B. 正南 C. 东北 D. 西北
10. 在观测杆影活动中,学生可领悟到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是学校的( )
A. 课程设置 B. 位置选择 C. 空间规模 D. 作息时间
11. 在观察植被过程中,学生发现校园植被比周边山地好,主要是因为( )
A. 土壤肥力的提高 B. 局地气候的改善 C. 灌溉用水的保障 D. 局部地形的改变
9. A 根据所学可知,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拉萨经度为91°E,两地经度差为29°。由于1°经度对应4分钟的时间差,因此拉萨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9°×4分钟=116分钟(1小时56分钟)。当北京时间为13时56分时,拉萨地方时为13时56分-1小时56分=12 时(刚好正午)。10月中旬太阳直射南半球,拉萨(29°N)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天空,因此杆影指向正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运动包括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季节变化。学校作息时间(如早晚自习时间、午休安排)会根据昼夜长短调整(如夏季昼长则早到校,冬季昼短则晚到校),直接与地球公转相关,在观测杆影活动中,发现太阳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和方位不同,导致杆影的位置和长短也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都是与地球公转有关,D正确;学校的课程设置、空间规模与地球运动无关;位置选择主要考虑地形、气候等,与地球运动间接相关,ABC错误。故选D。
11. C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上,年降水量少,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周边山地植被依赖自然降水、冰雪融水,水分供应不稳定,缺水时生长受限,所以灌溉用水保障是校园植被比周边山地好的主要原因,C正确。青藏高原土壤普遍贫瘠,虽然校园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土壤改良,但校园与山地植被差异主因并非土壤肥力,A错误;校园局地气候的改善对植被影响有限,拉萨气候整体为高原山地气候,校园难以通过改善局地气候使植被明显比周边山地好,B错误;校园一般是在原有地形基础上建设,未发生能大幅改变植被生长条件的局部地形改变,山地与校园地形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2025年四川卷]下图为非洲南部某地遥感影像。影像所在地为25°S,年降水量约650毫米。影像中河流正值枯水期,河流以西为克鲁格国家公园。公园南北长达数百千米,野生动物可自由迁徙。据此完成11~13题。
11.影像所在地的自然地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2.结合局部放大图中的树影方向,推测该影像可能拍摄于当地时间( )
A.5月25日上午 B.5月25日下午
C.11月25日上午 D.11月25日下午
13.影像所在地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时段是( )
A.2~3月 B.4~5月 C.6~7月 D.8~9月
11.C 根据材料“非洲南部、250S、年降水量约650毫米、野生动物可自由迁徙”等信息,可以得出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下的热带草原带,选择C选项。
12.A 根据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和河流正值枯水期,判断此时赤道低气压带偏北,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为5月25日;图中树影方向说明此时太阳在东北方向,说明此时只能是上午,本题选择A选项。
13.A 四个时间段中,2-3月,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偏南,该地降水多。此时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的中的湿季,野生动物会迁徙到这里,因此能够更多地看到野生动物,本题选择A选项。
[2025年北京卷]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和建设,国际交流不断深化,服务贸易积极发展。北京某校开展“跟着节气识草药”跨学科主题学习。下图为某同学手绘的金银花名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金银花 生长习性:喜光、耐阴、耐寒、耐旱、耐涝、耐贫瘠,适宜种植的海拔范围一般在400—1600米。 产品用途:金银花茶适宜清热解暑,金银花爽肤精华露用于护肤等。 经济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等。 海外市场:东南亚、西亚、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等。
14. 按名片所示用途,该同学建议家人饮用金银花茶最适宜的节气是( )
A. 立春 B. 惊蛰 C. 芒种 D. 白露
15. 通过技术研发,某地将金银花种植海拔提升至2500米。该地位于( )
A. 云贵高原 B. 山东丘陵 C. 东南丘陵 D. 大兴安岭
16. 金银花产品远销海外,主要得益于( )
①中医文化传播 ②食用观赏价值 ③国家政策支持 ④种植成本低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C 芒种时节(6月上旬),天气渐热,易出现暑热、湿热等情况。金银花茶“适宜清热解暑”,适合此节气饮用,C正确。立春(2月)天气仍较寒冷,主要需求不是清热解暑,A错误。惊蛰(3月)气温回升,但暑热尚未明显,金银花清热解暑需求小,B错误。白露(9月)天气转凉,清热解暑需求低,D错误。故选C。
15. A 云贵高原海拔多在1000—2000米以上,部分地区可达2500米及以上,且气候等条件适合金银花种植(通过技术研发适应),A正确。山东丘陵海拔多在200—500米,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难以达到2500米,B错误。东南丘陵海拔多在200—500米,达不到2500米,C错误。大兴安岭虽海拔有高值,但气候寒冷、干燥,不利于金银花生长(金银花喜一定湿度等),且通过技术研发在大兴安岭种到2500米不现实,D错误。综上,故选A。
16. B ①中医文化传播使海外了解金银花的药用等价值,促进销售;③国家“十四五”期间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国际交流等政策支持,助力金银花产品海外推广,①③正确。②食用观赏价值是金银花本身特点,但不是远销海外的主要推动因素(关键是文化传播和政策等让海外市场知晓、接纳),②错误。④种植成本低廉材料未体现,不是远销海外的主要原因,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
[2025年湖北卷]某观测小组在当地以星空观测为主题,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在准备的星空图上标识了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该小组开展星空观测时,为取得好效果,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天气 ②纬度 ③经度 ④高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8. 观测发现,某夜晚23:54天琴座位于天顶附近,则第2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刻是( )
A. 23:50 B. 23:54 C. 23:56 D. 23:58
19. 图所示太阳视运动方向和周期是( )
①自东向西 ②自西向东 ③1恒星年 ④1回归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7. B 由材料可知,该小组在当地观测星空,当地范围内属于较小空间尺度,经度和纬度差异不大,经、纬度对星空观测的效果影响不大,②③错误;观测星空需要在晴朗的夜晚,选择在地势高的地点,受周围建筑物等影响小,视线开阔,①④正确;故选B。
18. A 天琴座由恒星组成,第2天出现在同一位置时,地球自转了360°,用的时间是一个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故第2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刻是23:54加23时56分4秒,为次日23:50:04,约为23:50,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 C根据图示可以得出太阳视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运动一周是以遥远的恒星(图中给出的飞马、猎户、狮子、天琴星座中的恒星)为参照物,并不是以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为参照,因此选择②③。
[2025年山东卷]某观星软件能够模拟出不受昼夜、天气等客观因素限制的真实星空景象,人们可以通过设定位置和时间参数观测地球上任一点地平面以上的恒星分布。据此完成20-21题。
20.小明使用该软件模拟在山东省某地观测恒星时,观测到一颗遥远的恒星在某一时刻正好位于天顶。小明将时间参数调整为第二天的相同时刻,则观测到该恒星的位置相较于调整前( )
A.偏东 B.偏西 C.偏南 D.不变
21.小明在该软件中将观测点分别设定在我国下列四地,并模拟一日观测,小明能观测到的恒星数量理论上最多的是( )
A.曾母暗沙 B.钓鱼岛 C.乌鲁木齐 D.漠河
20.B 解析:11.恒星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3小时56分4秒(一个恒星日),而日常生活中的一天是24小时(一个太阳日)。因此,恒星每天会提前约4分钟升起或落下。第二天同一时刻(24小时后),地球已完成一个恒星日的自转(23小时56分),并额外公转了约1°(约4分钟的自转量)。因此,恒星会因地球多公转的这部分角度而 向西偏移(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恒星相对运动表现为西移),所以第二天同一时刻,原位于天顶的恒星会因地球公转的累积效应而偏离天顶,位置偏西,B正确,ACD错误。
21.A 能观测到的恒星数量与观测点纬度有关,纬度越低,天球视运动中可观测的恒星范围越大(越靠近赤道,能看到的南天、北天恒星更多 )。曾母暗沙是我国纬度最低的地方,理论上可观测恒星数量最多。曾母暗沙纬度约4°N最低,观测范围最大,数量最多,A正确。钓鱼岛纬度约25°N高于曾母暗沙,观测范围小,B错误。乌鲁木齐纬度约44°N更高,观测范围更小,C错误。漠河纬度约53°N最高,观测范围最小,D错误。
[2025年1月浙江卷]甲、乙两地天文爱好者进行太阳高度观测。具体做法:在平坦地面上方水平放置一块有一个小孔的遮光板,太阳光透过小孔投影到地面上,形成较清晰的太阳投影。下图为两地天文爱好者在两分、两至日正午时刻,在同高度用相同遮光板观测到的太阳影像地面投影。完成23-24题。
22.若冬至日,甲、乙两地日落时世界时相同,则甲位于乙的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23.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年变化有可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读图,甲图中两至两分日有三天正午太阳投影在小孔垂直投影点的南侧,一天在其北侧,说明甲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归之间,且靠近南回归线;乙图中两至两分日有三天正午太阳投影在小孔垂直投影点的北侧,一天在其南侧,说明乙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且靠近北回归线,故甲在乙的南侧;冬至日,甲、乙两地日落时世界时相同(假设世界时即0°经度地方时为18时),甲位于南半球,昼长夜短,日落地方时晚于18时,在0°经线以东,乙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日落地方时早于18时,在0°经线以西,故甲在乙的东边。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向,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3.观察图形,可知甲乙两地关于赤道对称,两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为0,排除AB;由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得,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两地纬距差(纬距差即该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北归线之间(均靠近回归线),当太阳直射点移至两地同侧时(太阳直射点在两地以北或以南),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相同达最大值(两地纬距差最大且相等),即当太阳直射点移至乙地以北、夏至日前后,和太阳直射点移至甲地以南、冬至日前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相同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观察选项可知,C正确,排除D。故选C。
[2025年甘肃卷]下表为我国三个城市2024年12月某日的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甲 07:06 16:48
乙 07:57 18:07
丙 08:12 17:54
24. 纬度相同的城市是( )
A. 甲和乙 B. 甲和丙 C. 乙和丙 D. 甲乙丙
25. 乙、丙两城市日出时刻(北京时间)相同时( )
A. 北极圈以北全部出现极夜 B. 甲城市太阳高度全年最大
C. 乙城市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D. 丙城市白昼长度全年最长
24.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纬度相同的地区,同一天的昼长(或夜长)应相等。昼长计算公式为: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北京时间)。甲城市昼长:16:48-07:06=9小时42分钟;乙城市昼长:18:07-07:57=10小时10分钟; 丙城市昼长:17:54-08:12=9小时42分钟。甲和丙的昼长相等,说明两城市纬度相同,B正确;乙昼长与甲、丙不同,排除与甲或丙同纬度的可能,ACD错误。故选B。
25. C 据上题可知,乙、丙两地都位于北半球,乙地纬度低于丙地,当乙、丙日出时刻(北京时间)相同,说明两地地方时日出时间相同,此时全球昼夜等长(春秋分)。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C正确。北极圈极夜仅出现在冬至,与春秋分无关,A错误。甲城市太阳高度最大应在夏至(北半球),而非春秋分,B错误。丙白昼最长在夏至,而非春秋分,D错误。故选C。
[2025年东北卷]西高止山沿印度半岛西海岸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位于该山地的甲、乙两区土壤水分特征受气温、降水和坡向影响显著。下图示意从上一年12月21日到当年12月21日甲、乙两区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以及雨季(灰色)多年平均时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5月和10月的甲、乙两区多年平均土壤含水率中最小值出现在( )
A. 5月甲区 B. 10月甲区 C. 5月乙区 D. 10月乙区
27. 甲、乙两区南北坡太阳辐射存差异,由此导致旱季土壤含水率( )
A. 南坡高于北坡,且甲区南北坡之间差异更小
B. 南坡高于北坡,且乙区南北坡之间差异更小
C. 北坡高于南坡,且甲区南北坡之间差异更大
D. 北坡高于南坡,且乙区南北坡之间差异更大
28. 雨季甲区山脉西坡土壤表层物质较东坡更易发生的变化是( )
A. 粗粒比例降低 B. 盐分聚集 C. 风化碎屑增加 D. 养分流失
26. A 读图可知,甲、乙两区5月处于旱季,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土壤含水率较低,10月处于雨季之后,受雨季降水补给较多,多年平均土壤含水率较高,BD错误;6月21日(夏至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甲区正午太阳高度为85°,乙区正午太阳高度为75°,根据两地纬度差等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可以计算出甲区纬度约为18.5°N,乙区纬度约为8.5°N。5月太阳直射点位于甲地附近,甲区太阳辐射量更多,蒸发量正大,多年平均土壤含水率比乙区小,A正确,C错误。故选A。
27. C 读图可知,旱季正午太阳位于两地南方天空,甲乙两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接受太阳辐射量更多,蒸发量更大,多年平均土壤含水率更低,AB错误。结合上题可知,甲区的纬度高于乙区(乙区更接近赤道),因此甲区太阳位于偏南方的时间整体更长,导致甲区南坡和北坡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差异更大,因此,甲区旱季土壤含水率的南北坡差异更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28. D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高止山脉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时受西南季风影响,山脉西坡为西南季风迎风坡、东坡为背风坡,导致西坡降水显著高于东坡,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更强,细颗粒物质更容易被侵蚀,由此导致西坡土壤表层物质中粗粒比例增加,A错误;西坡土壤表层物质盐分被流水搬运,导致盐分淋失,不会聚集,B错误;西坡降水量较多,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更强,风化碎屑受侵蚀和搬运作用被带走,导致风化碎屑数量减少,C错误;西坡受流水侵蚀作用更强,导致土壤表层养分流失更多,D正确。故选D。
[2025年广东卷]叠层石发育于滨海区域,它是以蓝细菌为主的原核生物通过生长和代谢活动黏结沉积矿物颗粒而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由于蓝细菌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因此叠层石沉积结构蕴含了“日—地—月”关系的相关信息。根据对北京周口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10亿年前)叠层石沉积结构的研究,可知那时黄赤交角为29.9±0.7°,一天时长为17.0±0.7小时。据此完成7~8题。
29.相较于现今,中元古代晚期的地球( )
A.温带区域范围更大 B.极夜极昼区的范围更大
C.自转的角速度更慢 D.太阳直射区域范围更小
30. 与周口店纬度相同的区域,在中元古代晚期较现今( )
A.冬至日的白昼更长 B.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更大
C.潮汐变化周期更短 D.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更小
29. B 根据材料信息“那时黄赤交角为29.9±0.7°,一天时长为17.0±0.7小时”可知,黄赤交角增大,回归线纬度升高,极圈纬度降低,温带范围(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缩小,故A错误;黄赤交角增大,极圈纬度降低(如从66.5°降至60°),极昼极夜范围扩大,故B正确;地球自转角速度与自转周期成反比,当时一天仅17小时,自转更快,角速度更大,故C错误;黄赤交角增大,太阳直射范围(回归线之间)扩大,故D错误。故本题选B。
30. C当时黄赤交角更大,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更南(30°S),北半球昼更短,故A错误;当时北回归线为30°N,周口店(40°N)与其纬度差为10°,小于现今的16.5°,故B错误;地球自转周期缩短(一天17小时),太阴日相应缩短,潮汐周期(两次高潮间隔)更短,故C正确;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 |当地纬度 北回归线纬度|,当时黄赤交角大,北回归线纬度高,北京周口店地区纬度不变,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应更大,故D错误。故本题选C。
[2025年湖南卷]中欧地区城市夏季常出现热浪天气,街道两侧建筑物和树木的阴影可缓解行人的热感,行人热感可用生理等效温度(P)衡量。图1示意中欧地区某市 一条东西向街道行道树布置,图2示意该街道某年夏至日(天气晴朗、风力微弱)当地时间9—15时P平均值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1.甲、乙两处P平均值的差异主要源于
A.全时段两侧建筑物的遮阴 B.上午西侧行道树的遮阴
C.全时段东侧行道树的遮阴 D.下午西侧行道树的遮阴
32.同样情境下,若降低两侧建筑物高度至10米,乙、丙两处P平均值的差异将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不确定
31.D 下午太阳位于西南时气温较高,据图可知理论上下午甲处受太阳直接辐射时间比乙处更长,但甲处下午恰好位于南侧最西边行道树的阴影中,热感温度较低。乙处无遮挡,热感温度较高。
32.B 当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5.5°,降低建筑物高度至10米后,正午时建筑影长缩短为约4.5米,乙处当天正午前后也会受到太阳直接辐射,而丙处因非常靠近南侧建筑,建筑高度降低后该时段内仍不会被太阳直接辐射,因此两者差异会加大。
[2025年北京卷]2025年4月开始,北京引入新疆阿勒泰(47.83°N,88.14°E)、哈密(42.83°N,93.52°E)等地的光伏绿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月,( )
33. 北京正午影长逐渐变长 B. 哈密日落时间逐渐提前
C. 阿勒泰日出方向为东南 D. 北京比阿勒泰白昼更短
34. 绿电进京( )
A. 增加新疆能源类型 B. 提升新疆用电需求
C. 延迟北京用电高峰 D. 助力北京低碳发展
33. D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太阳方位的变化。4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影长变短,故A错误;4月北半球昼长渐长,日落时间推迟,故B错误;4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日出方向为东北,故C错误;4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阿勒泰纬度高于北京,所以北京白昼更短,故D正确。故选D。
34. D 本题考查区域能源调配的影响。绿电是能源形式,新疆已开发光伏,未新增能源类型,故A错误;绿电输往北京,与新疆本地用电需求无直接关联,故B错误;光伏发电主要在白天,用电高峰常在傍晚,无法延迟,故C错误;绿电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助力低碳发展,故D正确。故选D。
[2025年河北卷]2025年4月中旬,我国部分地区经历了一次大风天气过程。下图示意期间某日14时的锋线位置和部分气象站点风级、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 图示时刻,我国华北地区( )
A. 风力南部强于北部 B. 海平面气压东部高于西部
C. 风向以东北风为主 D. 海平面等压线接近南北向
36. 图示时刻,控制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 热带气旋 B. 准静止锋 C. 锋面气旋 D. 副热带高压
37. 此次大风天气过程期间,图中各气象站点( )
A. 昼长变化幅度相同 B. 正午日影均指向正北
C. 正午太阳高度不变 D. 日出方位均为东南方
35. D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华北地区南部和北部风力差异较小,A错误;华北地区整体为偏西风,风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海平面气压西部高于东部,B错误;华北地区风向以西北风为主,C错误;风向为西北风,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可以判断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指向东,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所以海平面等压线接近南北向,D正确。故选D。
36. C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东北地区水平方向风向大致为辐合气流,说明中间为低压中心,同时又存在锋线,应为低压系统和锋面系统叠加的锋面气旋,C正确;此时近地面风力较小,同时东北地区纬度较高,4月份几乎没有热带气旋影响,因此不是热带气旋,A错误;图示天气系统过境带来大风天气过程,不是准静止锋带来的影响,B错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近地面应为辐散气流,D错误。故选C。
37. B此时为4月中旬,处在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位置越高昼越长,图中各气象站点纬度位置不同,昼长变化幅度不同,A错误;图中各气象站纬度高于北回归线,均位于太阳直射点的北侧,正午太阳方位都位于正南,正午日影均指向正北,B正确;各地纬度不同,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差不同,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且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改变,C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各气象站日出方位都是位于东北,D错误。故选B。
[2025年云南卷]圭表由两部分组成,直立的柱体为“表”,与柱体垂直的装置为“圭”。我国古人根据正午时“表”影在“圭”上的变化划分二十四节气(两端刻度表示夏至或冬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 下列圭表的示意图适用于海南三沙市(17°N)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9. 古人观察圭表发现,从冬至日、夏至日分别往后推6个节气所用天数不同。其原因是( )
A. 昼夜长短的季节差异 B. 地球公转速度不均
C. 太阳高度的季节差异 D. 物候转换间隔不同
38.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17°N以南的时间明显多于太阳直射点在17°N以北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在17°N以南时,海南三沙市正午太阳在正南,太阳直射点在17°N以北时,三沙市正午太阳在正北,故一年中三沙市正午太阳光线从正南照过来的时间明显多于正北。根据材料可知,圭两端刻度表示冬至或夏至,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①图中表位于圭的南端不能代表夏至,A错误;②图中表位于圭总监,冬至和夏至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与三沙市不符,三沙市夏至正午太阳高度明显大于冬至,B错误;③图圭北端太阳光来自正南,可代表三沙市冬至正午太阳光线,圭南端太阳光来自正北,可代表三沙市夏至正午太阳光线,当太阳直射17°N,正午阳光与圭垂直,与图中表平行,C正确;④图中表位于圭的南端不能代表夏至,D错误。故选C。
39.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按地球公转方向,每隔15°定为一个节气。地转公转过程中每年的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每年的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从冬至日、夏至日分别往后推6个节气,地球公转速度不同,故所用天数不同,B正确;昼夜长短的季节差异导致日照时间的长短差异,太阳高度的季节差异导致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二十四节气可以作为农事安排的科学依据,人们利用物候规律指导农业生产,但昼夜长短、太阳高度、物候转换均不会影响地球公转速度,故也不会造成从冬至日、夏至日分别往后推6个节气所用天数不同,D错误。故选B。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