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语》十二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3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12.《论语》十二章
导入新课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预习回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 ”,被后世尊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
仲尼
孔孟
圣人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论语》与《 》 《 》 《 》合称为“四书”。
大学
中庸
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按时温习。时,按时。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
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疏通文意·课文解读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
第一章:讨论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与个人修养:
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获得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此为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的弟子
自我检查,反省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泛指多次
第二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由人及己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内在逻辑顺序,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这一章是孔子自述了他一生的发展过程。“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分别是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的代名词。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注释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译文
志学:就是立志求学的意思,少年时代正是发愤求学的年纪。
而立:就是自立,孔子的意思是男子到了三十岁,要有所成就。
不惑:意为不迷惑,到了四十岁,内心不再感到迷惘。
知天命:强调“知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到了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
这样到了人生古来稀的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却不会越出规矩。
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
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
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
主观意识和客观规则融合协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得到
学过的知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却,表示转折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新的理解和体会
凭借
成为
翻译: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
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谈学习方法
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
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能忍受。
“贤哉,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把表示赞叹的谓语部分“贤哉”放在主语部分“回也”之前。
dān
piáo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这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知道,懂得
喜爱,爱好
代词,……的人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以……为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为乐的人。”
第七章主要写了学习的哪三种境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请结合本章内容,试言其中“义”的内涵是什么?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译文
“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孔子讲的是当“富”“贵”与“义”产生矛盾时,他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守住“义”,即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
注释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行:走。
必:一定。
择:选择。
其: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学习。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优点,还要借
鉴别人的缺点,反省自己有没有
类似的毛病。
1.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缺点。
课文探究
2.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河流。
这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指军队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坚定
仁德
恳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第十一章,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
这一章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和“笃志”是基础,“切问”和“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这一章意在勉励人们要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
第十二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对《论语》十二章中这一讲的内容进行分类。
《论语》十二章
治学
修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
学而不思则罔……
知之者不如……
温故而知新……
……
人不知而不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贤哉……
饭疏食……
三军可夺帅也……
博学而笃志……
逝者如斯夫……
……
注:分类并不绝对,如“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既是治学,也关乎修身。“逝者如斯夫”既可以讲要做珍惜时间的人,也可以说是要抓紧时间学习,甚至可以说是抓紧时间做应当做的事情。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孔子说了什么。但孔子所言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作出判断或选择,现在请结合所学的知识以及下面的问题,说说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
别人因为不了解你的为人,听信了他人的话,对你冷言冷语。你会怎么做?孔子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君子应当怎么去做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人向你询问建议或请你帮忙谋划时,你觉得应该怎么做?《论语》中有哪句话提到过类似的内容?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你课后一直没有复习思考,只记住了答案,换个问法就不会。你同桌一直在思考要怎么高效学习,却连作业都完不成。孔子说的哪句话,特别能警醒你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你曾看到过身边的人的优点和缺点吗?面对这些优缺点,你会怎么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假如你的朋友总是无所事事,任由时间匆匆而过,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规劝他?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当、做

了解
懂得
①为
②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折
顺承
并列
它的
他(们)的
③而
④其
特殊句式
1. 省略句
(1) 人不知而不愠。 (

(2) 可以为师矣。 ( )
2. 倒装句
贤哉,回也!( )
“知”后省略代词“我”;“不愠”前省略代词“我”
“以”后省略代词“之”
主谓倒装,应为:“回也,贤哉!”
在学习和做人方面,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迪?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章,说说你的感悟。
示例:我最喜欢第九章。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的,即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在日常学习中,我也要保持这种谦虚的心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