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广东篇】期中重点专项汇编: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 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小语非常喜欢这首诗,特意画了一幅本诗的思想感情曲线图。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帮他填空。
4.《唐宋诗醇》评价本诗“真写得'难’字意出”。请简要阐述作者是如何表现“难”的。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读题目可知,《渔家傲》和《浣溪沙》都是词牌名。词牌名与词作的内容有关。
B.《渔家傲》上片写景,一个“异”字统领边塞秋天的景物特点。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矛盾心理,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寄托了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
6.简析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
唐·张籍
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7.作者所在的秋山,“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8.某位同学对“重重”一词的读音存在疑惑,请帮他做出选择,并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A.重重(zhòng) B.重重(chóng)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破阵子,词牌名。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夜里醉酒,挑灯看剑,梦回军营,表达了为国征战沙场的渴望。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词人梦见将士们庆祝胜利,在欢快的军乐声中论功行赏的场景。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骑着快马驰骋战场,弓弦的响声如雷声一般,写出了词人梦境中激烈的战斗场面。
10.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①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②然。
莫道桑榆③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唱和诗,作诗酬答白居易。两位都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本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的宽慰和鼓励。
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诗人用形象的描绘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
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喜的一面。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诗中“桑榆”本义是夕阳的余辉照在树梢上,借日暮比喻人生之晚景。诗人劝慰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然自乐。
12.诗中的“桑榆”和“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都用到了“树”的意象,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貌。
B.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斜日映照下,给人苍翠挺拔之感。
C.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D.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六句写所感,是虚写;后两句写来朝风物,是实写。
14.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5.诗人在首联中是如何表达愁绪的?请作简要分析。
16.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画面。联系全诗,说说这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千里思
郑锡①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馀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释: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馀”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2)结合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眼前的十亩山田景色与石涵村的景色十分相似,引发了诗人对茅山石涵村的怀念。
B.第五句“云暖”点明春光明媚,写石涵村民在春日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了村民的勤劳。
C.第六句写明月初上,村民渡溪去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展现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D.尾联以景作结,融情于景,渲染陵阳秋天的暗淡色彩,给人忧愁感,暗示诗人思归之情。
19.这首诗颔联中的“惊”与“待”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广东篇】期中重点专项汇编: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B 2.词人借与明月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或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语言如行云流水。
【导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中秋月色为引,融浪漫想象与人生哲思。上阕把酒问月、畅想天宫,下阕望月怀人、悟透悲欢,终以“千里共婵娟”寄愿。词境阔达,情理交融,既解离别之怅,又显旷达胸襟,字句流转如月光清润,成中秋咏月千古绝唱。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下阕开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移动、自己难眠,暗含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以埋怨月亮的口吻,强化离别之愁。但词人并未认为“月圆人团圆是自然常理”——相反,他随后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点明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常理;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词句赏析。
结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知,词人开篇以豪迈的问句与明月对话,后续又从月亮的阴晴圆缺延伸到人生的悲欢离合,将自然现象与人生感悟相联结,探讨了人生缺憾难免的道理,富有深刻哲理。由此可知,这首词因蕴含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具备了超越一般中秋咏月词的思想深度。
结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可知,词人想象天上有宫阙楼宇,还产生了乘风登月的奇妙念头,打破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构建出辽阔、高远的意境。由此可知,这首词的意境豪放阔大,摆脱了传统中秋词常有的哀怨狭窄,给人以开阔的审美感受。
结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词人起初因月亮常在离别时圆满而心生怅惘,但很快便释怀,转而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收尾,将对亲人的思念升华为对所有离别之人的祝福。由此可知,这首词体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更易引发读者共鸣。
结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知,词人想象自己能乘风前往天宫,又顾虑天宫高寒,还描绘出月下起舞、与影子相伴的画面,想象奇特且充满浪漫色彩。由此可知,丰富的浪漫想象让这首词充满灵动气息,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结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可知,开篇问句自然流畅,后续描写月光移动的语句如“转朱阁,低绮户”,语言简洁凝练却画面感十足,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洒脱。由此可知,质朴自然、流畅生动的语言,让这首词兼具文学性与通俗性,便于读者理解和传诵。
3.①拔剑四顾 ②希望得到明主的重视和任用,以施展才华和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 4.①在诗歌开头通过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了“难”的苦闷;②接着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③又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个短句反复咏叹,直接抒发人生的道路之难。
【导语】李白的《行路难》以豪情贯穿全篇,表现了诗人碰到挫折时的心路历程。开篇描述盛宴,却因困境而心茫然。通过“欲渡黄河”“将登太行”写出仕途艰难,借用傅说与伊尹的典故,展现了坚韧不拔的信心。结尾以“长风破浪”寄托理想,表达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
第一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思是: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故填:拔剑四顾。
第二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两个典故分别是姜太公钓鱼得遇周文王和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后被商汤重用。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李白在仕途上遭遇挫折,此时引用这两个典故,根据诗句可知,表达了诗人渴望像姜太公和伊尹一样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运用对比手法,前一句写宴席的丰盛,后一句写内心的茫然。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了因为仕途之“难”而产生的苦闷之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这两句紧承“心茫然”,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叙写了“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四个短句,“行路难,行路难”反复咏叹,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之路如此艰难的感慨。“多歧路,今安在”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5.A 6.《渔家傲》描绘了边塞秋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功业未成的忧愤。
《浣溪沙》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导语】范词以“异”领边塞秋景,雁去、边声、孤城皆肃杀,“浊酒”映乡思,“燕然未勒”抒功业忧,刚柔相济。纳兰词借北风、荒垒、斜日绘塞疆萧瑟,“幽恨”融古今,两词皆情景交融,一显戍边豪情与愁绪,一蕴出塞凄惘,各尽边塞词之深沉。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词牌名是规定词的格式(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名称,与词作的具体内容无关;
故选A。
6.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可知,“家万里”直接点出与家乡的遥远距离,“浊酒”则是将士借酒抒怀的典型意象,暗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结合“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羌管的哀怨声、满地寒霜的凄冷环境,进一步烘托出将士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愁苦。由此可知,词中明确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结合“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燕然未勒”运用典故(东汉窦宪北击匈奴,勒石燕然山纪功),指功业尚未建立;“归无计”则点明因未建功立业,即便思乡也无法归家的无奈。这种“想归却不能归”的矛盾,根源在于对功业未成的忧愤。由此可知,词中同时寄托了作者与戍边将士功业未成的忧愤。
结合《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可知,“向云山那畔行”点明奉使出塞的行程,“北风吹断”既写北方寒风的凛冽,也暗含行程中的艰涩;“深秋远塞若为情”则直接抒发深秋时节身处偏远边塞的怅惘,为全词凄惘基调铺垫。由此可知,词的开篇已透露出作者的凄惘心绪。结合“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可知,“晚烟”“荒戍垒”“斜日”“旧关城”勾勒出边塞荒凉、萧瑟的景象,情景交融,将奉使出塞的孤独与怅惘融入景物之中。再结合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将个人的凄惘与古今边塞的幽恨相连,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由此可知,全词通过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7.①秋山无风 ②月出深松 ③露坠叶间 8.例一:选B.重重(chóng),理由:B项写出露珠坠地之声重重叠叠,连续不断,以声衬静,衬托环境之幽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闲适。[或从A项不合理处分析:露珠坠落的声音很轻,无法重重(zhòng)砸地,A项既不能体现露珠声连续不断的特点,也不符合诗歌音韵美。]
例二:选A.重重(zhòng),理由:将A、B两项含义相比较,答出反衬或以声衬静。
【导语】张籍的《秋山》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秋山夜景图。诗中“无云”“无风”营造出空灵氛围,“溪头看月”展现幽远意境,“草堂不闭”暗示闲适心境,“坠露声重重”以声衬静。全诗通过视觉、听觉的巧妙结合,将秋夜的宁静与诗人的恬淡心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清新淡雅的艺术特色。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诗的首句“秋山无云复无风”,以两个“无”字强调了秋山既无云也无风的状态。没有风吹动树叶、云彩飘动,整个山间显得格外静谧,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因此首先“静”在秋山无风;
次句“溪头看月出深松”,将视角转向溪边。月亮从茂密的松林中缓缓升起,画面静谧而美好。松林本就给人幽深、静谧之感,月亮升起的过程缓慢而无声,更增添了这份宁静。因此“静”在月出深松;
末句“叶间坠露声重重”,将注意力转向听觉感受。露水从树叶间滴落,在寂静的山中,这声音显得格外清晰。“重重”一词既摹状了声音的连绵,也暗示了夜的深沉。以动衬静,用细微的露滴声衬托出秋山的幽静,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山间的静谧氛围。因此“静”在露坠叶间。
8.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要对读音做出选择,首先需明白“重重”的两种读音对应的意思。“zhòng”侧重“沉重、分量大”,“chóng”侧重“重叠、连续不断”,再结合诗歌场景、意象特点与表达效果展开分析。
示例一:选B.重重(chóng)。“chóng”表示“重叠、连续不断”,恰好贴合末句“叶间坠露声重重”的场景——秋夜山间,树叶层层叠叠,露珠并非孤立一滴坠落,而是从不同叶片间接连滴落,形成“重重叠叠”的细微声响。这种连续的轻响,在“无云无风”“石床静”的静谧环境中,以“动声”衬“静境”,既凸显了秋山的幽静程度,也让画面更具层次感。
示例二:选B.重重(chóng)。“zhòng”表示“沉重、分量大”,而露珠本身轻盈,坠落时的声音极其细微,不可能产生“沉重”的声响,与自然常识相悖;同时,“沉重”的声音会破坏全诗宁静闲适的氛围,既无法体现“以声衬静”的效果,也与“石床静”“月出深松”营造的清幽意境脱节,更不符合诗歌对细腻自然场景的描摹。
示例三:选A.重重(zhòng)。全诗开篇便营造“无云复无风”的极致寂静,草堂敞开、石床闲置,连月色升起都悄无声息,正是这种毫无干扰的静,让本应微弱的露滴声被“放大”,这种以具体声响衬托抽象静谧的手法,既让秋山的静境更显真实,也暗示诗人专注于自然、内心与环境同频的闲适状态,让全诗的清幽氛围更显饱满。
9.C 10.这是一首充满“壮”情的词。词人在梦中回忆昔时雄壮的军旅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梦醒回到现实,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不由发出壮志难酬的慨叹。
【导语】本词以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展现辛弃疾的壮志难酬。上阕用“挑灯看剑”“吹角连营”等意象勾勒出雄壮的军旅画卷,“八百里”“五十弦”的铺陈更显豪迈气概。下阕“的卢马”“霹雳弓”的动态描写将战斗场景推向高潮。结尾“可怜白发生”陡然转折,在最高亢处跌落现实,形成巨大张力。
9.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及理解鉴赏词句内容。
C.“八百里分麾下炙”指把烤好的牛肉分赏给部下,展现的是军营中将士们同食、士气昂扬的战前生活场景;“五十弦翻塞外声”是说军中乐器演奏出充满边塞风格的激昂乐曲,营造的是战前肃穆、振奋的氛围;“沙场秋点兵”则直接点明场景——秋天的战场上,军队正在举行盛大的检阅、点兵仪式,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整句围绕“战前”展开,凸显的是军营的豪迈气势与词人对战场生活的向往,而非“战后庆功”,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C。
10.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词句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要理解词人以“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收束这首“壮词”的用意,需结合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以及词人的理想与境遇来分析:
这首词的“壮”首先体现在词人描绘的梦境之中。词的上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开篇便营造出豪迈氛围,词人即便醉酒仍不忘挑灯看剑,梦回军营听到连绵的号角声,足见其对军旅生活的深切眷恋;紧接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更是细致刻画了军营中将士分食烤肉、军乐奏响、秋日沙场点兵的壮阔场景,尽显军旅生活的雄壮气势。词的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又以“的卢马”的迅猛、弓弦声的响亮,生动再现了战场上激烈的战斗场面,这些内容都饱含着词人渴望投身战场、收复失地、为君王完成统一天下大业、赢得生前身后美名的雄心壮志,充分体现了“壮词”的特质。
然而,这种“壮”最终被现实的悲凉打破。当词人从激昂的梦境中醒来,回到残酷的现实,朝廷的腐朽无能让他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此时,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才猛然惊觉岁月流逝,壮志未酬,之前梦境中所有的豪情壮志,都在现实的打击下化为一声“可怜白发生”的慨叹。这声慨叹,既是对自己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与悲愤,也让整首词在前期的“壮”情之上,多了一层深沉的悲凉,形成了梦境与现实、理想与境遇的强烈反差,更深刻地凸显出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与遗憾。
据此作答即可。
11.C 12.相同,诗中的“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亮天空,表达了对生死问题清醒乐观的认识:“病树”比喻自己,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对于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表达出诗人的豁达、乐观。
【导语】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以“老”为核心,先写衰老之态,再转写老年智慧,末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以喻明志,将暮年比作晚霞,尽显对衰老的豁达与生命的昂扬,质朴中见豪情。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可知,诗人强调老年因经历丰富而更通晓世事、洞察人心,这是老年的优势,但诗中并未将老年与青年进行“鲜明对比”,没有提及青年的特点或状态。由此可知,选项中“将老年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理解。
结合《酬乐天咏老见示》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及注释“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可知,“桑榆”以树的意象比喻人生晚年,诗人借此表达即使到了晚年,依然能如晚霞般绽放光彩,体现出对衰老的乐观态度。由此可知,“桑榆”通过树的意象寄托了诗人清醒乐观的人生态度。
结合“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知,“病树”以树的意象比喻身处困境中的自己,即使自身如病树般困顿,依然能看到万木争春的蓬勃景象,体现出诗人面对仕宦沉浮的豁达与乐观。由此可知,“病树”通过树的意象传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
综上,“桑榆”和“病树”均以树的意象设喻,分别喻指晚年和困境中的自己,都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境遇时的乐观豁达,作用相同。
13.D 14.特点:不畏寒霜,富有生机。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感情:昂扬向上,豪放达观。
【导语】欧阳修的《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借怀嵩楼的景致抒发被贬滁州的情怀。诗中观察细腻,霜林、野菊、画角、青松等意象层层丰富意境,表现了诗人落寞中仍乐观旷达的胸襟。尾联将踏雪赏景寄托未来,展现超然旷达之情怀。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本诗的写法是前六句是实写,描写眼前的景色,如“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等;后两句是虚写,想象冬日乘兴携客踏雪看山的情景,该选项说前六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错误;
故选D。
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情感分析。
一问,“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意为: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落,裸露出的山峦像是在争先而出;野外的菊花盛开的时候,正好是饮酒兴致正浓的时候。这一联中,“霜林落后”点明了深秋霜降的时节,树叶凋零本是衰败之景,但“山争出”却展现出群山像是在挣脱霜林的遮蔽,争先崭露头角的姿态,这体现出群山不畏寒霜、蓬勃竞出的活力;“野菊开时”描绘了在这秋寒之际,野菊肆意绽放,黄色的花朵在霜色背景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尽显生机盎然之态。
二问,从全诗来看,诗人被贬滁州却未显消沉。开篇写怀嵩楼周边云烟环绕,引出古人在此的感怀,而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富有生机与力量。他赏着这霜林、秋山、野菊,在西风中解带,倚栏赏青松,还想着日后乘兴踏雪看峰,毫无被贬的哀怨与落寞,反而充满了对自然之景的热爱与欣赏,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怀,于困境中依然能保持积极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情。
15.直接抒情:“一上”表明时间之短,“万里”(用夸张的手法)表明愁绪之多(广,长),以此直接渲染愁绪;借景抒情:“蒹葭”和“杨柳”之景恰似家乡之景。勾起思乡之情。表达思念的心绪。 16.狂风突起整个楼宇顿时被凄风笼罩,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山雨来临前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昏时分城楼上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愁绪。诗中结合自然景物如云、雨、风等,尤其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生动地预示了暴风雨前的压抑气氛,恰如诗人对未来隐忧的隐喻,以此表达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对未来不确定的惆怅。最后用一条流动不息的渭水河象征着时光流逝与无法挽回的故国之思,使全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诗人的遥远追忆。
1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意为: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诗人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达愁绪。首先是直接抒情,“一上”这一动作简洁明快,瞬间登上高楼,可紧接着“万里”愁绪便汹涌袭来,“万里”采用夸张手法,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仿佛愁绪绵延万里之遥,无边无际,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感官,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愁绪的浓重,毫无保留地宣泄出他此刻的心境。
其次是借景抒情,诗人登高远眺,看到眼前的“蒹葭”与“杨柳”,这些寻常之景在特定时刻却勾起了他对远方家乡的思念。那摇曳的蒹葭、轻柔的杨柳,形态与诗人记忆中家乡水边的汀洲之景何其相似,熟悉之感扑面而来,触动心底最柔软的思乡心弦,进而引发了弥漫全诗的愁绪,使读者能透过这眼前景,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与眷恋。
16.本题考查意象画面及诗句作用。
一问,描绘诗句画面需抓住关键意象,理解其特点,再运用生动的语言,调动多种感官,将画面场景还原,展现其动态感。“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关键意象为“风”“楼”,“风”的特点是强劲、呼啸,“楼”则是静止的建筑,作为背景承载风的肆虐,可想象风如何吹过楼的各个角落,营造出山雨即将来临前压抑、紧张的氛围。
示例:站在咸阳城东楼之上,只见狂风骤起,呼啸着席卷而来,它猛烈地撞击着城楼,吹得飞檐上的铃铛叮咚作响,门窗哐哐晃动,楼内的帷幔被高高掀起,肆意飞舞。城中的树木也被吹得东倒西歪,枝叶沙沙作响,漫天尘土飞扬,天色瞬间暗沉下来,一场倾盆大雨仿佛已在眼前,即将给这天地带来一场洗礼。
二问,从全诗来看,这句诗处于颔联,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开篇诗人“一上高城万里愁”直抒登上城楼后的愁绪,紧接着“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呈现眼前自然景象,以云起、日沉、风狂这些自然变化,隐喻现实局势。当时唐朝社会矛盾重重,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频发,如同山雨来临前狂风满楼,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诗人借自然之景暗示王朝命运,为后文描绘秦苑汉宫的衰败遗迹,抒发对历史兴亡、故国不再的感慨埋下伏笔,将个人愁绪与家国兴衰紧密相连,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与深度。
17.(1)D
(2)诗句“旅梦虫催晓 ,边心雁带还”中,借意象“虫”表达诗人因思乡而难以入眠,意象“雁”表达诗人返乡心切。(意思接近即可)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旅途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渭水”“轮台”等地名增强了空间感,“帛书”“锦字”象征着音信阻隔,最后以“一夕度关山”寄托了对家乡的急切思念和归心似箭的情感。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一夕度关山”意思是在一夜之间就跨越了关山,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能够在一夜之间飞越关山,回到故乡,而不是“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该项理解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意象及情感理解。
在这首诗里,“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一句精妙地运用了“虫”与“雁”两个意象来传递深沉复杂的情感。“旅梦虫催晓”,诗人漂泊在外,本就思乡心切、辗转难眠,而秋夜中的虫鸣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仿佛在催促着破晓的到来,这恼人的虫鸣,更搅得诗人无法安睡,进一步凸显出他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与煎熬。再看“边心雁带还”,大雁在秋天有南飞归乡的习性,诗人望见大雁排成行往家乡方向飞去,心中满是艳羡,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如大雁一般,凭借双翼飞回魂牵梦绕的故乡,借大雁之景直白地抒发了自己急切的返乡渴望,将羁旅之愁与思乡之切展现得淋漓尽致。
18.D 19.“惊”与“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惊”字写窗前的白色艾草惊讶于春燕的归来,“待”字写篱边的桑叶长势喜人,在等待喂养晚蚕,两字传神形象地描摹了石涵村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茅山石涵村的田园风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首联以十亩山田为兴起,引出对石涵村的怀念。颔联化静为动,描绘燕子与晚蚕,生活气息浓厚。颈联展现劳动和闲适之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尾联的红树碧潭,情景交融,寄托归思。全诗融情于景,意境悠远,以简炼笔触描摹出诗人的思乡情怀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8.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D.“渲染陵阳秋天的暗淡色彩”有误,对景物情味赏析错误。尾联写陵阳已到了深秋,而自己越发想要回到茅山石涵。最后一句描写陵阳的秋景,经霜的红叶萧萧而下,飘落在碧绿潭水之上。这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巧妙地将怀念思归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并没有“暗淡色”。
故选D。
19.本题考查炼字。解答诗歌炼字题的基本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氛围,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颔联意思:门帘前,白色的艾草摇曳,惊动了春日里的燕子;篱笆上,青青的桑叶生长着,正等待着暮春时节喂养晚蚕。“惊”是“惊讶”之意,赋予了白艾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它能像人一样对春燕的归来感到惊讶,把原本静态的白艾写活了;“待”是“等待”之意,同样运用拟人手法,让青桑好似具有主观意愿,在那里静静等待着喂养晚蚕的时刻到来。生动且形象地描绘出石涵村舍在春天时充满生机的画面,有春燕飞舞、白艾摇曳,还有茁壮成长的青桑等待晚蚕,展现了当时乡村生活的美好与活力,再结合诗题“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的“怀”字分析景物描写中传递的情感,可知这两字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