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白玉蔗是广西贵港的地方特产。农民采用传统独特的“扎束种植”方式,将八棵甘蔗苗种于一土穴,及长一米左右,用植株原生叶片把蔗身从下至上扎捆封闭,成捆培植,并用竹竿连搭成排,每隔20天左右又要束扎包叶一次。此法包裹的甘蔗因蔗皮白嫩、肉质鲜美脆甜而得名白玉蔗,是水果型甘蔗中的珍品。图为白玉蔗生产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多次用蔗叶包裹对白玉蔗生长的影响是( )
①遮阳散热②增加甜度③防止虫害④减轻冻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农民将白玉蔗连搭成排,其主要目的是( )
A.节省劳动力 B.加固抗倒伏 C.利于通风透气 D.利于田间管理
3.与一般的黑皮、青皮甘蔗相比,白玉蔗的收获期可长达5个月之久,是因为( )
A.上市时间早 B.种植面积大 C.市场竞争激烈 D.保鲜期长
北京雨燕每年定期迁徙。志愿者为雨燕装上“光敏定位仪”,通过记录飞行沿线光照强度的变化,推测日出日落时间,估算雨燕途经地的地理位置,探寻其迁徙路线。图为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单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使用“光敏定位仪”估算雨燕途经地的位置,其误差较小的地点是( )
A.北京 B.准噶尔盆地 C.刚果盆地 D.南非高原
5.北京雨燕( )
A.一直向西南方迁徙 B.途经两大洲两大洋
C.飞越多处荒漠地区 D.最终到达热带雨林
6.北京雨燕迁徙征途绕道里海附近,而不是北京—南亚—非洲路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和大气环流 B.光照和温度
C.植被和人类干扰 D.降水和河湖
在2024年7月15日至8月23日为期40天的“三伏天”里,我国多地出现持续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期间某日19时20分左右,在武汉(31°N,115°E)乘车的小明从后车窗看到太阳悬在街道尽头的地平线附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导致“桑拿天”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
①昼长夜短,日照时间长②风力微弱,利于蒸发③副高控制,晴朗天数多④晴朗夜晚,利于保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三伏天”里包括的节气依次是( )
A.夏至小暑大暑 B.小暑大暑立秋 C.大暑立秋处暑 D.立秋处暑白露
9.当日小明所在地的昼长及街道走向为( )
A.14小时40分东北——西南 B.14小时东南——西北
C.14小时40分东南——西北 D.14小时西南——东北
海气淡水通量,即海洋与大气界面处,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蒸发量减去降水量的值,是衡量全球大气与海洋之间水汽交换的一个重要指标。孟加拉湾雨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下图示意印度洋中低纬海区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海气年净淡水通量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盐度差异显著,对其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降水 B.蒸发 C.径流 D.洋流
11.孟加拉湾南部10-12月盐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是该海域此时段( )
①雨带南移,降水增多②东北季风强盛③风速较小,蒸发较弱④西南季风强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推测印度洋赤道海区上空大气运动的总体特点是( )
A.北部上升,南部下沉 B.东部上升,西部下沉
C.北部下沉,南部上升 D.东部下沉,西部上升
水源涵养是指各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实现对水流的调控。下表示意2000—2020年某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单元水源涵养量及总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利用类型 平均单元水源涵养量/mm 水源涵养总量/10 m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农田 15.68 17.93 20.25 35.73 30.83 37.21
林地 26.92 28.29 32.41 13.05 14.35 17.38
灌木 21.33 23.93 27.37 0.30 0.15 0.60
草地 12.94 14.04 15.97 132.57 150.83 166.98
裸地 12.16 13.17 14.68 0.30 0.54 2.03
不透水面 10.55 10.59 13.40 1.27 1.60 2.26
13.同一年份,与各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单元水源涵养量大小呈正相关的是( )
A.降水量 B.地表径流量 C.蒸发量 D.地下径流量
14.根据表格可推断该市年均降水量大概是( )
A.100-200毫米 B.300-400毫米 C.500-600毫米 D.700-800毫米
15.根据表格可推断该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特征是( )
A.农田减少,其他增加 B.农田增加,其他减少
C.草地增加,其他减少 D.草地减少,其他增加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沿江滨湖、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排灌系统的农田和聚落,在长江下游地区叫“圩”、中游地区叫“垸”,圩垸构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农业景观。历史时期,圩垸无序扩张,加剧洪涝和水污染等危害,近年来圩垸整治工作不断推进,协调水网、农田、聚落三者关系,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发展。图为圩田示意图。
(1)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圩垸广布的原因。
(2)说明圩垸扩张导致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
(3)依据材料,提出圩垸整治的建议。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嵌瓷是一种以绘画、雕塑为基础,将各色各样的瓷片拼接镶嵌在建筑上的装饰(主要由黏土烧制加工形成),色彩艳丽,常年经风吹雨打也不易脱落或掉色,明末时期在我国岭南地区出现并广为流行。顺化是越南承天顺化省的省会(图1),顺化皇城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4年),以我国紫禁城为蓝本修建(图2)。与紫禁城外墙装饰不同,顺化皇城装饰主要为嵌瓷(图3)而非琉璃(由稀有石质烧制,制作复杂)。顺化皇城历史上多次遭受水患威胁。
(1)推测明末时期嵌瓷在我国岭南地区出现并广为流行的原因。
(2)解释越南顺化皇城装饰主要为嵌瓷而非琉璃的原因。
(3)依据图2,说出顺化皇城布局的中国元素。
(4)分析顺化皇城历史上多次遭受水患威胁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现象,称为海进;相反的过程则称为海退。
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带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引起人类活动的空间变化。某区域青莲岗文化时期(6800~5900aBP),大汶口文化时期(5900~4400aBP),龙山文化时期(4400~3800aBP)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现明显的时代差异。下图示意该地海岸线变迁和现代位置以及相关遗址分布(图例中aBP代表距今多少年)。
(1)结合该区域五个岸线年代的先后顺序,分别说出该地区海进、海退情况及临洪河口位置(现代)从下部到上部沉积物颗粒粗细的变化。
(2)与北部区域相比,分析南部区域海岸线变动较大的原因。
(3)据图文材料推测文化兴衰与海进的关系,并说出理由。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B C A A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D B A
16.(1)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地势低平,多低洼地;人口数量增加,获得更多粮食和居住地的需要。
(2)侵占河湖,调节洪水能力下降;人口增多,农田和聚落增加,洪灾损失加重。
(3)改造水网(完善水利设施),退田还湿,建湿地公园,改善水质等;改善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等;保护和改造传统村落,完善基础设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
17.(1)彩瓷工艺成熟,为嵌瓷奠定了工艺基础;制作瓷片的黏土原料分布广泛;岭南地区风雨天气多,嵌瓷装饰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2)越南顺化气候与我国岭南地区相似,适宜使用嵌瓷装饰房屋;两地距离较近,交往较多,岭南嵌瓷文化传播到越南顺化;琉璃装饰抵抗风雨侵蚀能力差,且原料来源少,制作工艺复杂,在顺化难以推广。
(3)背山面水,坐北朝南,成方形,中轴线对称,皇权至上(皇城居中)。
(4)热带季风气候,有的年份降水量偏多,雨季偏长;西靠山地,东临海洋,东西距离短,河流多自西向东流且长度短,来水量多,汇水速度快;泥沙淤积造成排水设施排水能力降低。
18.(1)7000aBP~6000aBP发生海退,沉积物变粗;6000aBP~5500BP发生海侵,沉积物变细;5500aBP~4000aBP发生海退,沉积物变粗;4000aBP~现代发生海退,沉积物变粗。
(2)南部地区地势平缓,海侵、海退时变动范围更大;海水深度浅,更容易淤积成陆。
(3)结论:海侵时,遗址数量减少;
原因:海侵时,大部分区域被淹没,灾害频发,食物和空间减少,不利于人口增加和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