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08:1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听听,秋的声音》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设计以“感受—想象—创造”为主线,融合多感官体验和跨学科元素,力求通过开放自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聆听、想象与表达中感受秋天的诗意和语言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抖、蟋、蟀、振、韵”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想象、合作交流,能从秋天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生机与美好;能仿照诗歌形式进行续写,创作自己的小诗。
3.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季节的描绘与赞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关注自然、热爱自然,培养环保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与美好;仿照诗歌形式进行续写。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抽象的秋天的声音(如“叮咛”、“歌吟”);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秋天的图片、声音音频,如风声、蟋蟀声、落叶声等);准备轻音乐(如《秋日私语》);准备实物如落叶、果实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诗句或图片;观察生活中的秋天,留意秋天的声音。
四、教学过程
(一)多感官导入,激发兴趣(约5分钟)
聆听秋声:播放一段混合了秋风声、落叶声、蟋蟀鸣叫声等秋天声音的音频,或播放《秋日私语》等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分享感受:提问引导学生分享:“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季节的气息?”
揭示课题:教师顺势引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注意课题中的逗号,读出邀请和倾听的意味。
设计意图:通过听觉导入,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将学生迅速带入秋天的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约8分钟)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老师。
检查字词:
出示生字词卡片(如“抖动、蟋蟀、振动、歌韵、掠过、叮咛、歌吟、辽阔”),重点指导易读错字音,如“蟀”(shuài)、“振”(zhèn,翘舌音)、“韵”(yùn)、“掠”(lüè)等。
鼓励学生分享识记生字的方法(如形声字规律)。
了解内容:指名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诗中提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如大树的“唰唰”声、蟋蟀的“ ”声、大雁的叮咛、秋风的歌吟)。
设计意图: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为深入品读打下基础。
(三)品读想象,探究秋韵(约12分钟)
寻找秋声,想象画面:
任务驱动: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秋声,多读几遍,并想象:读到这种声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
小组交流: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喜欢的理由。
全班展示与点拨: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随机点拨引导,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黄叶道别(第1小节):引导学生抓住“抖抖手臂”、“道别”等词语,想象黄叶飘落的情景,体会不舍之情。朗读时可读得稍慢,读出依依惜别感。
蟋蟀告别(第2小节):想象蟋蟀振动翅膀唱歌的样子,体会其告别阳台时的情感。朗读时可轻快些,表现活力。
大雁叮咛(第3小节前两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叮咛”(反复嘱咐),想象大雁对白云或朋友们的关切叮嘱。朗读“暖暖的叮咛”可处理为重音,读出温暖。
秋风歌吟(第3小节后两句):通过找近义词(歌唱、歌咏)理解“歌吟”,想象秋风掠过田野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朗读时可高昂些,读出丰收的欢快。
无声之声(第4-5小节):引导学生发现秋的声音还藏在叶子里、小花上、汗水里、谷粒里,需要用心去感受。
情感朗读,体会韵味:
配乐(轻柔的秋日音乐)朗读全文,通过语调、节奏、重音的变化,读出秋天的美好、活力以及其中蕴含的种种情感(告别的不舍、叮咛的温暖、丰收的喜悦等)。
可采用个人读、小组接力读、男女对读等多种形式。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教学的核心,通过想象画面、品味语言、情感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突破教学重点。
(四)创意仿写,表达秋声(约10分钟)
发现诗歌密码: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表达的“奥秘”。
拟声词的使用:如“唰唰”、“ ”,使声音具象化。
拟人化的手法:如“大树抖抖手臂”、“蟋蟀振动翅膀”,使画面生动富有情感。
量词的运用:如“一排排大雁”、“一阵阵秋风”,增强画面感。
拓展思维:提问:“除了诗中写的,你还觉得秋的声音藏在哪里?”出示更多秋景图片(如稻田、石榴、菊花、秋雨等)启发学生。
仿写创作:
出示示例(如:“听听,秋的声音,石榴绽开笑脸,‘啪啪’,是收获的喜悦。”)。
学生仿照课文1、2小节的句式,尝试创作1-2小节诗。
教师巡视指导。
分享展示:学生自愿或小组推荐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鼓励为主,关注创意和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仿写是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突破教学难点。
(五)总结拓展,延伸秋趣(约5分钟)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知识、方法、情感),并再次强调要用心去倾听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
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实践性作业:继续观察秋天,为自己写的小诗配上一幅画,或与小组同学合作将大家的作品汇编成一本“秋之声”诗集。
拓展性作业:收集更多描写秋天的诗歌、散文或成语,感受不同文人笔下的秋韵。
设计意图:总结提升,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发现美、创造美。
五、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展现诗歌的脉络和学习的要点。
听听,秋的声音
大树:唰唰(道别) 蟋蟀: (告别)
大雁:叮咛(嘱咐) 秋风:歌吟 (丰收)
六、教学反思(预设)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语文的实践性,通过丰富的朗读、想象、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运用语言。
预计优点:多感官导入和情境创设能较好激发学生兴趣;小组合作和想象交流有助于思维碰撞;仿写练习能有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可能不足:部分学生在理解“叮咛”、“歌吟”等抽象词语时可能仍有困难;仿写环节,个别学生可能会缺乏思路或模仿痕迹较重。
改进措施:对于词语理解,可提供更多生活情境和例句支持;对于仿写,可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库和句式支架,并加强个别指导,鼓励个性化表达。
希望这份教学设计能为您的教学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创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