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基于审美素养与情感领悟的散文阅读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基于审美素养与情感领悟的散文阅读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09:4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
基于审美素养与情感领悟的散文阅读
活动一 回顾教材知来处
——唤醒课内知识,寻找命题依据
教材素养要求
散文重写实,充满诗情画意,注重文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散文阅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情感领悟能力。在新教材中,散文阅读涉及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四个任务群。这些作品,有的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有的塑造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志士,有的反映出百年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这些文章,风格不同,手法各异,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选文类型 教材篇目 指向高考的素养要求
写景抒 情散文 故都的秋/郁达夫 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荷塘月色/朱自清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风景谈/茅盾 结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欣赏写景技巧,分析景、人关系的基础上,体会每幅风景的暗示意义,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写人叙 事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梳理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品味文中表达情感的语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如“忘却”的含义、抒情的方法等。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选文类型 教材篇目 指向高考的素养要求
文化散文 秦腔/贾平凹 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回忆录 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 1.把握回忆录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
2.作者通过一些具体场面和细节记录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并融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阅读时要多加体会。朗读文中多处引用的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加深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理解。
3.理清行文线索,思考这个“插曲”的意义。
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 随笔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找出文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细加体味;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上图书馆/王佐良 选文类型 教材篇目 指向高考的素养要求
报告文学 包身工/夏衍 阅读时留意文章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结合背景材料,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
文体知识概要
现代文学中,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1.散文的分类
散文类别 内容特色 艺术手法
写景状 物散文 写景散文 描绘景物特征,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象征
写人叙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记叙、描写
议论说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文化游记散文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的约束。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因此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的表现形式有: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换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邃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活动二 走进考场知考法
——细研高考真题,明确备考方向
真题试做
一、(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放 牛 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鳃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跷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
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
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B
解析 A项,由原文第二段“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可知,父亲买牛是为了满足家庭生产的需要,并未提及是为了改变“我”不合群的性格。选项“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于文无据。B项,由原文“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可知,选项对“我”放牛感受的理解正确,与原文“我想说的还是放牛”等表述相符。C项,由原文“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可知,“悲观”是“我”本身的性格特点,并非放牛
的生活让“我”意识到这一点。选项“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表述错误,且“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夸大其词。D项,从原文“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可知,乱坟岗子的环境并非阴森怪异,而是清幽美好,以此映衬看武侠的乐趣,表达了一种忘我、投入的读书状态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氛围。选项中“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表述错误。
2.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C
解析 C项,文中只是简单描写了锯木厂的场景,展现了“我”在去买牛途中的新奇感受,营造出热烈氛围,与“我”当时和父亲去牵牛的激动心情相映衬,并未使用先抑后扬手法,也没有以此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选项“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表述错误。
3.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4分)
①少年时代,放牛部分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也让“我”拥有一些自由自在的好时光;②回首往事,感慨放牛生活使“我”那样亲近自然与大地,滋养了“我”的成长。
4.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请简要说明。(6分)
观点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写放牛的快乐,也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②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
观点二:没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②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已经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
二、(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无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在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疾驰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C
解析 此题考查对散文内容的理解。A项,“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错误。B项,“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有误,由文中内容可知,“我”的兴致一开始就是高的,这个变化表明“我”更深地陷入由出游所见而引发的感悟中。D项,“感到有点失落”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表现失落之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的大哥在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A
解析 B项,文中说:“她毫无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结合前文小岫回家的态度和言行的坚决,可知她的心理并没有变得难以琢磨。C项,由文中内容可知,决定本文节奏的是父女二人的兴致,而不是小岫的言行。D项,文章主要是以“我”的视角呈现沿途的风景。
3.“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答出两点即可)
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①“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答出三点即可)
读文点拨
散文阅读“三步法”
鉴于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动人,意蕴深远等特点,散文的阅读方法也不一而足,概括来说有如下三步。
第一步,抓标题,寻找解读钥匙
有的标题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信息,与作者的情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快速阅读散文,需要特别关注标题的作用。
第二步,找线索,梳理行文脉络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梳理行文脉络,读懂文章内容,概括出段落大意。
第三步,抓关键,把握情感旨趣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体味作者所寄寓的情感旨趣。
散文阅读“三步法” 示例一 《放牛记》 示例二 《到橘子林去》
第一步,抓标题,寻找解读钥匙 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回忆作者少年时期的放牛经历。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透露出一种怀旧与温馨的情感基调。 这篇文章以《到橘子林去》为标题,既交代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是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
第二步,找线索,梳理行文脉络
散文阅读“三步法” 示例一 《放牛记》 示例二 《到橘子林去》
第三步,抓关键,把握情感旨趣 文章的关键在于对放牛生活的描绘与感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放牛时的欢乐与自由,同时也透露出对那段时光的怀念与珍惜。在情感旨趣上,文章既表达了对少年时期放牛生活的喜爱与留恋,也体现了对自然与大地、自由与放松的向往与追求。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修马蹄、钉马掌的劳动场景,饱含对普通劳动者“赶大车的”的亲近和信任,并将车夫的运输工作与抗战时期的物资转运关联起来,表达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主题。
命题解读
1.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劳动精神
2024年新课标Ⅰ卷徐则臣的《放牛记》回忆童年放牛的乐趣,引导考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思考生活的意义;2024年全国甲卷《霜降夜》,写在农村小住期间体会到的节气给人的生命感受,引导考生领悟自然与人生的道理;2023年全国甲卷选用的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2.强化教考衔接,注重阅读体验
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2024年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回忆性散文,试题设置与此相关,可以视为对教材中多篇回忆性散文学习的融会贯通。命题者重视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阅读体验,重视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对散文技巧的鉴赏和对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都是常见的命题角度。强化阅读体验,无论是探究还是评价,都与考生个人的阅读体验密切相关。
3.命题形态上基本保持稳定
新高考是两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语言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对散文情感和艺术技巧的分析评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