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打包优惠下载】人音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件+素材+教案(共3个课时资源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打包优惠下载】人音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件+素材+教案(共3个课时资源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10 10:36:12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百年风华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百年历史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目录第一回国际歌第二回天边有颗闪亮的星第三回南湖的船,党的摇篮第四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灿烂阳光下
一回
《国际歌》诞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工人运动,由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作曲。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中国,由瞿秋白等人将歌词译为中文。1962年经专家对歌谱与歌词集体修订后在同年4月28日《人民日报》重新发表。歌词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按法文音译,意即共产主义的理想。
国际歌
国潮崛起
盛世繁华
百年风华
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
百年风华
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












《英特纳雄耐尔》
《国际歌》诞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工人运动,由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作曲。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中国,由瞿秋白等人将歌词译为中文。1962年经专家对歌谱与歌词集体修订后在同年4月28日《人民日报》重新发表。歌词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按法文音译,意即共产主义的理想。
百年风华
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点击此处添加
百年风华
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标题内容
百年风华
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标题内容









二回
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标题内容文字,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
点击添加标题






上行四度
“壮”
“悲”
下行旋律






#3 | 5 - 4 3 | 2. 3 4 04 | 3. 3 2. 2 | 1- - 0 ||
英 特 纳雄耐 尔 就 一 定要实 现。
呐喊
悲壮的旋律音调,彰显了必胜的革命信心。
皮埃尔 狄盖特
1888年6月16日,工人音乐家皮埃尔 狄盖特将《国际歌》谱曲,音乐庄严雄伟、气势磅礴。
巴黎公社
1871年法国工人在巴黎发动反对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成立。
无产阶级领袖列宁
十月革命后,俄文版《国际歌》一度作为苏联代国歌。
欧仁 鲍狄埃
同年,欧仁 鲍狄埃(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怀着坚定的理想、必胜的信心写下了这首悲壮雄伟的无产阶级战歌《英特纳雄耐尔》。
中国共产党
中共三大成功召开后,瞿秋白带领参会人员来到黄花岗,大家高唱会议期间学会的《国际歌》。三大在国际歌的歌声中胜利闭幕。从此,这首歌的激昂旋律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冲破千难万险,走向胜利。
瞿秋白
1923年6月瞿秋白将翻译的《国际歌》歌词和曲谱一并在《新青年》上发表。1935年6月18日,年仅36岁的他最后歌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英勇就义。







·



百年风华
从此,象征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国际歌》
穿越百年历史的厚重烟云
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
不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
始终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始终洗涤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为理想不惧艰险、不懈奋斗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共15张PPT)
二回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是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的经典唱段。歌剧改编自上世纪 60 年代同名电影,其原型出自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党费》。主要讲述了共产党员田玉梅的英勇事迹,她带领江西根据地的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在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后,为保护战友而英勇牺牲。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党的女儿
歌剧《党的女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进入重大转折时期、红军长征北上为背景,讲述了江西苏区杜鹃坡的普通共产党员田玉梅、七叔公、桂英等人,面对党内叛徒坚持斗争,为游击队筹粮筹盐、和叛徒针锋相对、不惧生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共产党员田玉梅等人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作为《党的女儿》剧中的重要唱段,《天边有颗闪亮的星》贯穿全剧,成为表达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的忠贞信仰以及对革命终将胜利的信心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歌曲以一颗闪亮的星星为象征,将其与党的光辉形象相结合,党就像天边那颗最亮的星星,照亮着人们前进的道路。






这首歌是贯穿整部歌剧的一首主题曲,在剧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第三场(田玉梅独唱、女声伴唱)。第二次是在第五场(田玉梅领唱、桂英、七叔公三重唱、混声伴唱)。表现了几个人物思想政治的升华,刻画了三人在危难时刻忠于党,忠于信念的革命精神。第三次出现在尾声(田玉梅领唱、混声合唱)把全剧推向高潮。凸显出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这颗星,带领人民必定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念。




歌曲《天边有颗闪亮的星》主要以歌谣体为主,该曲以江西民歌为音乐素材,旋律优美,抒情意蕴浓郁,用朴实动情又富含民族韵味的音乐语言,增加了人物刻画的生动性与表现力。






全曲二段体。A段2乐句,上下句结构。每乐句8小节,第1乐句具有描述性,为第2乐句做情感铺垫。第2乐句先抑后扬,表明了革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决心。
B段是合唱部份,共8小节。高音声部是对A段第2乐句的变化重复,低音声部是一个节奏基本一致的对位和声,从而增加织体的厚重感。整个合唱部分使得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突出表现田玉梅等人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忠诚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也象征着革命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共产党这颗"启明星"的照耀下,革命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视唱旋律,找出第一句的骨干音
2 2 3 1 2
找出第二句与第一句相似的地方。
第一段最含蓄内敛的一句。
第三句。
第一段最昂扬洒脱的一句。
第四句。
第一段细腻婉转、娓娓道来,表明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主要节奏型:
x x x
切分节奏
附点节奏
xx x 0
xx x. 大附点
x.x 小附点
四十六 xxxx
后十六 xxx






对比聆听,演唱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 领唱
第二段领唱+合唱
表现方式寓意歌曲的深刻内涵?
一领众和,群众如燎原之火跟着党这颗“启明星”坚定地向前走。
相似乐句高八度处理的含义?
群情激昂,不管艰难万险,始终如一、矢志不渝。
百年风华
这是一首具有歌谣体风格的独唱与合唱形式的唱段。曲调由羽调式和商调式交替融合,旋律流畅、感情真挚而充满希望。






跟伴奏演唱,以十分细腻、深情的声音来润色。在整体上用朴实、纯净、流畅的风格去演唱。
前三句曲作者运用了“顶真格”的手法,即句尾音与句头音相同。
演唱形式
田玉梅:领唱
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定信念、无惧生死、对党的一片忠贞赤情。
田玉梅、七叔公、桂英三重唱
三人面对敌人的重重危难,组成战斗小组,齐心协力对抗敌人,保卫组织的安全。
三重唱+混声伴唱
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时间:革命年代的一个夜晚
地点:高山竹林间(背景设置:月色朦胧,竹影婆娑,远处有隐约的星火)
人物:
田玉梅(女,青年党员,坚定热情)
七叔公(男,采药老人,沉稳睿智)
桂英(女,犹疑不定但最终坚持肯定)





情景剧《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剧本
(风声簌簌,竹叶轻响。田玉梅手提油灯,警惕地环顾四周,低声呼唤。)
田玉梅:(挥手)七叔公、桂英,这边!
(七叔公拄着竹杖缓步登场,桂英紧跟其后,神情紧张。)
七叔公:(咳嗽一声)玉梅,路上没遇到巡逻队吧?
田玉梅:(摇头)放心,我绕了小路上山。桂英,你怕不怕?
桂英:(握拳)跟着组织走,刀山火海也不怕!
七叔公:(欣慰笑)好!咱们就在这儿开党小组会。





第一幕:竹林集结
(三人围坐,油灯微弱的光映照脸庞。)
七叔公:(严肃)上级指示,白匪最近搜捕紧,咱们的任务是保护好乡亲,传递情报。
田玉梅:(坚定)就算豁出命去,也要完成任务!
桂英:(轻声)可我……还没亲手杀过敌人……
七叔公:(拍拍桂英的肩)革命不光是拼刀子,守住信念才是真钢火!(指向天空)瞧,天边有颗闪亮的星,那就是咱党的指引!
(音乐起——歌曲《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前奏,用口琴或竹笛模拟星光闪烁的旋律。)





第二幕:星火誓言
第三幕:歌唱决心
(三人站起,面向远方,齐声歌唱。可采用无伴奏合唱,或加入竹筒敲击节奏。)
歌词(选自歌曲《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
关山飞越一路撒下光明。
咱们就跟着她的脚步走啊,
哪管它道路平不平。
(间奏时,田玉梅独白:)
田玉梅:这颗星啊,是千千万万同志的眼睛,看着咱们哩!
合唱:
不怕血染山岗红,
只愿红旗满苍穹!
(歌声渐强,背景加入风声与竹叶沙沙声,营造悲壮氛围。)





第四幕:铁血盟誓
七叔公:(举起拳头)来,咱们向党旗宣誓!
(三人握拳抵心,低沉而有力。)
齐声:“永不叛党,革命到底!”
(静默片刻,远处传来隐约的狗吠声。)
田玉梅:(吹灭油灯)快分散!下次联络在老槐树下!
(三人分头隐入竹林,黑暗中只剩天际一颗明星闪烁。)






编(共15张PPT)
三回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灿烂阳光下》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回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第二回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第三回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第四回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内容,此处内容与标题内容相关,可以复制粘贴,可以直接插入文本框编辑。点击此处添加相关文字电影一九二一
南湖的船, 党的摇篮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但由于遭到了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中止。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桐乡乌镇人,对南湖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她向会议代表提出建议:以游客的身份到南湖,边游湖边开会,比较好打掩护。代表们很快采纳了她的建议,就这样,历史选择了嘉兴南湖。
“一大”会议闭幕后,代表们当夜分散离开了嘉兴,革命的火种被带向全国各地。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扬帆启航,中国历史开启了全新的篇章。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时刻,词作家张士燮、乔羽,曲作家时乐蒙创作了《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旋律特点
此曲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以及休止符的运用使此曲节奏感强,再融入雄壮有力的情绪,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特点。
歌词意蕴
歌词把我们带进了引人入胜的美妙之境,如同历代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一样,以简练之笔写出了烟雨楼台婉秀柔美的诗情画意。
红船精神
红船带来的亮色和希望正如民族的希望喷薄而出,扫清了历史的阴霾。红船精神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这条南湖的游船因见证了党成立的历史而载入史册,所以后人将“南湖的船”称为“党的摇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百年历史
1943年8月25日
没有共产党
创作背景
中国共产党于1943年8月25日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结尾说道:"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时年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由此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
歌曲鉴赏
歌曲里蕴含的饱满的热情,滚烫的旋律,使这首歌曲不胫而走。后来毛泽东建议添加上“新”字,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中国依然是存在的”。一传十,十传百,这歌声响遍了抗日根据地,响遍了大江南北,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就没有新中国






学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尝试设计不同的速度、力度及演唱形式表现歌曲。




“你还知道哪些歌唱党和祖国的合唱作品吗?
“能唱一唱主旋律吗?”






在灿烂阳光下
创作背景
《在灿烂阳光下》是为十六大创作的歌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歌词以排比的手法陈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过的风雨历程,赞颂建国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歌中充满了自豪和赞美。
作品介绍
《在灿烂阳光下》这首歌曲分为三段:A段为3/4节拍,以中速演唱;B段为对比性中段,4/4节拍,音乐转向进行曲风格,演唱速度稍快;A’段为A段的变化重复。歌曲抒发了对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感激之情,赞颂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聆听要求:在听到谱例出示的部分时举手示意。
A段
B段
A’段











下课 时 方 案
课题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灿烂阳光下》 课型 欣赏课
教案序号 备课日期
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欣赏《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了解党的一大的胜利召开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2.学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认识经典红歌的革命意义。 3.学习《在灿烂阳光下》,认识新革命时代背景下红歌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以革命情怀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难点:学唱《在灿烂阳光下》的第一乐段,认识合唱的演唱形式。
主要教法 听唱法、视听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作业反馈、复习旧知(导入)、学习活动与教法设计、小结、目标检测等 设计理念或意图
一、导入 欣赏电影片段《1921》,了解党的一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二、点明课题主旨《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三、介绍嘉兴南湖一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但由于遭到了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中止。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桐乡乌镇人,对南湖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她向会议代表提出建议:以游客的身份到南湖,边游湖边开会,比较好打掩护。代表们很快采纳了她的建议,就这样,历史选择了嘉兴南湖。 “一大”会议闭幕后,代表们当夜分散离开了嘉兴,革命的火种被带向全国各地。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扬帆启航,中国历史开启了全新的篇章。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时刻,词作家张士燮、乔羽,曲作家时乐蒙创作了《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四、介绍歌曲的旋律特点、歌词意蕴以及红船精神。 旋律特点:此曲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以及休止符的运用使此曲节奏感强,再融入雄壮有力的情绪,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特点。 歌词意蕴:歌词把我们带进了引人入胜的美妙之境,如同历代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一样,以简练之笔写出了烟雨楼台婉秀柔美的诗情画意。 红船精神:红船带来的亮色和希望正如民族的希望喷薄而出,扫清了历史的阴霾。红船精神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这条南湖的游船因见证了党成立的历史而载入史册,所以后人将“南湖的船”称为“党的摇篮”。 学习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欣赏电影1921主题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 中国共产党于1943年8月25日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结尾说道:"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时年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由此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 歌曲鉴赏:歌曲里蕴含的饱满的热情,滚烫的旋律,使这首歌曲不胫而走。后来毛泽东建议添加上“新”字,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中国依然是存在的”。一传十,十传百,这歌声响遍了抗日根据地,响遍了大江南北,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学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尝试设计不同的速度、力度及演唱形式表现歌曲。 欣赏管乐合奏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师:“你还知道哪些歌唱党和祖国的合唱作品吗?能唱一唱主旋律吗?” 介绍合唱作品《在灿烂阳光下》 创作背景 《在灿烂阳光下》是为十六大创作的歌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歌词以排比的手法陈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过的风雨历程,赞颂建国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歌中充满了自豪和赞美。 作品介绍 《在灿烂阳光下》这首歌曲分为三段:A段为3/4节拍,以中速演唱;B段为对比性中段,4/4节拍,音乐转向进行曲风格,演唱速度稍快;A’段为A段的变化重复。歌曲抒发了对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感激之情,赞颂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聆听歌曲,要求:在听到谱例出示的部分时举手示意。 学唱歌曲第一段。 八、欣赏混声合唱作品《在灿烂阳光下》。
作业 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一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课 时 方 案
课题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课型 欣赏课
教案序号 备课日期
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目标 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韵味。 理解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节奏、演唱形式表现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 2. 艺术表现目标 能够准确演唱歌曲主题旋律。 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典型节奏型。 3. 文化理解目标 了解作品背后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 理解音乐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歌曲的音乐结构分析(二段体、歌谣体风格)。 2.江西民歌元素的识别与感受。 3.不同演唱形式(独唱、重唱、合唱)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 1.歌曲情感表达的层次变化 2.音乐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如"顶真格"手法、调式交替)表现革命主题 革命历史题材音乐作品的当代价值理解。
主要教法 听唱法、视听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作业反馈、复习旧知(导入)、学习活动与教法设计、小结、目标检测等 设计理念或意图
一、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 播放歌剧《党的女儿》片段,创设情境 简要介绍作品背景:改编自王愿坚小说《党费》,讲述共产党员田玉梅的英勇事迹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革命时期的音乐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讲授 (1)整体感知 介绍歌剧作品《党的女儿》 介绍主题曲《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2)音乐要素分析 结构分析:二段体(A段2乐句+B段8小节合唱) A段:描述性→情感铺垫→坚定意志 B段:情感升华,象征革命队伍壮大 旋律特点: 江西民歌元素(羽调式与商调式交替) "顶真格"手法(前三句句尾音与下句头音相同) 节奏特点: 切分节奏(x x x) 附点节奏(x.x) 四十六(xxxx)等 演唱形式分析: 独唱:表现个人坚定信念 三重唱:表现团结战斗 合唱:表现群众力量 文化内涵探究 讨论:"天边的星"象征什么?(党的光辉、革命希望) 分析音乐如何表现"一领众和,群众如燎原之火跟着党坚定向前"的主题 3. 演唱练习 节奏练习:拍打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 旋律视唱: 找出第一句骨干音 比较第一、二句的相似处 找出最含蓄内敛和最昂扬洒脱的乐句 分组表演:尝试用不同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段落 4. 总结拓展 总结歌曲的艺术特点和革命精神内涵 拓展思考:革命历史题材音乐作品在当代的价值 作业:收集一首革命历史歌曲,分析其音乐特点和精神内涵 5.情景剧创编 (1)情景剧任务布置 教师引导:
"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学习了《天边有颗闪亮的星》这首作品,现在我们要将音乐与戏剧结合,创编一个5-8分钟的情景剧。剧本可以围绕PPT中提到的'竹林集结'和'星火誓言'两个场景展开,也可以根据歌曲的三次出现设计三个连贯的场景。" 分组安排: 将班级分为3-4个小组,每组6-8人 每组需包含:导演1名、编剧1-2名、演员若干(田玉梅、七叔公、桂英、群众等)、音乐负责人1名 (3)创编指导(提供三个可选方案) 方案一:歌曲三次出现的戏剧化呈现 第一幕:星火初燃(对应歌曲第一次出现) 场景:杜鹃坡竹林秘密集会 情节:田玉梅独唱《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向战友们传达革命信念 戏剧冲突:叛徒告密的风险与坚定信念的对比 6第二幕:生死与共(对应歌曲第二次出现) 场景:敌人围剿下的山洞 情节:田玉梅、七叔公、桂英三重唱,表现团结抗敌 高潮点:三人决定牺牲自己保护组织 第三幕:星耀山河(对应歌曲第三次出现) 场景:刑场/黎明前的山坡 情节:领唱+合唱,群众接过革命火种 舞台效果:用红绸象征星火燎原 方案二:"竹林—星火"双场景结构 第一幕:竹林集结 重点表现: 地下党员秘密接头(可加入接头暗号设计) 筹粮筹盐的智慧斗争 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渲染紧张而坚定的氛围 第二幕:星火誓言 核心场面: 面对叛徒揭发的危机时刻 田玉梅带领大家宣誓(融入歌曲B段合唱) 用火炬/灯光效果表现"星火相传" 方案三:现代与历史对话(创新版) 框架:现代少先队员参观革命纪念馆,通过展品"穿越"回1934年 古今对话设计: 现代孩子问:"为什么要牺牲?" 田玉梅答:(唱)"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谢幕:古今人物同唱歌曲尾声 7.创编支持材料 人物塑造提示卡: 田玉梅:说话干脆有力,眼神坚定,常用握拳手势 七叔公:声音沙哑但洪亮,习惯性摸腰间烟袋 桂英:动作敏捷,常警惕地环顾四周 舞台调度建议: 歌曲独唱部分:采用追光聚焦,演员静止造型 三重唱时:三人呈三角形站位,随歌词内容变换面向 合唱段落:群众演员从舞台四方缓步入场,手持星星道具 简易道具清单: 核心道具:竹编斗笠、粗布包袱、煤油灯(可用LED灯替代) 象征道具:红绸布(3米×2米)、木制假枪、褪色党旗 音效建议:风雨声、枪声、脚步声音频片段 8.排练与指导要点 分组排练要求: 必须完整运用歌曲至少一次(可截选段落) 每幕需有明确的舞台定格画面(tableau) 对话要体现"革命者的日常化语言",避免口号化 教师巡回指导重点: 帮助解决历史细节问题(如:1934年江西苏区的真实生活细节) 指导音乐与台词的衔接过渡 提醒避免过度戏剧化表演,保持革命题材的庄重感 9.展示与评价 展示顺序:
抽签决定表演顺序,每组限时8分钟(含布景时间) 评价维度: 革命精神的准确表达(40%) 音乐与戏剧的有机融合(30%) 创意性与团队配合(20%) 历史细节的严谨性(10%) 互评工具:
发放"三色星星贴纸": 红星:最佳精神传达奖 银星:最佳艺术表现奖 蓝星:最佳创意奖 10.升华总结 教师引导语:
"通过创编演出,我们不仅用身体感知了音乐的力度,更用心灵触摸了历史的温度。当你们扮演田玉梅仰望'天边的星'时,那束光穿越80多年,依然照亮着我们的初心..." 11.课后延伸: 优秀剧本可整理成册,作为校艺术节备选节目 推荐观看: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党的女儿》全剧视频 注:本环节充分体现新课标"创意实践"核心素养,通过戏剧化表达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角色代入中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沉浸式体验。时间安排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调整为15-25分钟。 二、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 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讨论贡献) 实践活动表现(节奏把握、旋律准确度) 2. 总结性评价: 书面小测:歌曲结构、音乐特点简答 表演评价:分组演唱的情感表达和技术准确性 三、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播放音频、视频) 2. 钢琴或电子琴(伴奏用) 3. 节奏打击乐器(辅助节奏练习) 4. 歌曲谱例(人手一份)
作业 设计 课后继续排演情景剧。
板书 设计 一、作品背景 歌剧《党的女儿》 田玉梅的革命故事 二、音乐特点 1. 结构:二段体(A+B) 2. 旋律:江西民歌风格 调式:羽调式+商调式 手法:"顶真格" 3. 节奏:切分、附点等 三、演唱形式 独唱→三重唱→合唱 四、精神内涵 党的光辉如启明星 革命信念坚定不移
教学 反思 本设计紧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家国情怀。课 时 方 案
课题 《国际歌》 课型 欣赏课
教案序号 备课日期
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国际歌》的历史背景和普世意义。 2.通过音乐欣赏了解无产阶级创造新世界的艰苦卓绝,树立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 3.了解《国际歌》的音乐特征,音乐角度如何表现“悲壮”。 4.了解《国际歌》的深刻内涵,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国际歌》的历史背景和普世意义。 2.难点:了解《国际歌》的音乐特征,音乐角度如何表现“悲壮”。
主要教法 听唱法、视听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作业反馈、复习旧知(导入)、学习活动与教法设计、小结、目标检测等 设计理念或意图
导入 1.电影《1912》片段欣赏, 2.提问:"这首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你之前在哪里听到过?" 3.展示课件首页"百年风华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引出主题 二、新课讲授 1.历史背景讲解 2.展示课件内容: 《国际歌》诞生于19世纪末法国工人运动,由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作曲。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中国,瞿秋白等人翻译,1962年集体修订后在《人民日报》重新发表。 3.补充讲解: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 4.歌曲在世界工人运动中的传播 5.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作用 音乐分析 1.旋律特点: 展示"上行四度"和"下行旋律"的乐谱片段 分析#3 | 5 - 4 3 | 2.3 4 04 | 3.3 2.2 | 1- - 0 |的旋律走向 2.讨论"壮"与"悲"的音乐表现 3.节奏特点: 进行曲风格的节奏特征 4.呐喊式的音乐表达 5.歌词赏析 6.重点讲解: "英特纳雄耐尔"的法文音译及共产主义理想含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的革命精神。 "这是最后的斗争"的战斗号召,"团结起来到明天"的集体主义精神。 演唱实践 1.教师范唱,学生跟唱。2.分段练习:注意"上行四度"的音准 3.把握"下行旋律"的情感表达,完整演唱。 4.强调歌曲的力度变化,注意"呐喊"式的音乐表现。 五、拓展讨论 1.分组讨论: 为什么《国际歌》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 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何服务于革命主题? 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首歌曲的精神内涵?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强调《国际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业 设计 收集不同国家演唱的《国际歌》版本,比较其音乐处理。
板书 设计 《国际歌》音乐赏析 一、历史背景 1. 法国工人运动 → 巴黎公社 2. 传入中国 → 瞿秋白翻译 3. 1962年修订 → 《人民日报》发表 二、音乐特点 1. 旋律:上行四度(壮)下行(悲) 2. 节奏:进行曲风格 3. 情感:悲壮与激昂并存 三、精神内涵 "英特纳雄耐尔" → 共产主义理想 "团结起来到明天" → 集体主义
教学 反思 1. 关注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歌曲的接受程度。 2. 注意平衡历史教育与音乐教学的比重。 3. 根据学生实际演唱能力调整教学难度。 4. 思考如何将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观有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