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河南省九师联盟2025-2026学年9月高三开学考(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试卷-河南省九师联盟2025-2026学年9月高三开学考(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0 10:14:11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1.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500年)出土的玉龙,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300年)发现的玉
鹰、玉人,其造型与纹饰均被二里头遗址的青铜礼器继承;陶寺遗址发掘出的玉器融合了红山玉器与良
渚玉琮元素。这些可用于说明
A.早期王朝审美标准趋同
B军事征服带动文化传播
C.原始宗教影响范围广泛
D.礼制符号实现接续传承
2.据东汉农书《四民月令记载,庄园依农历月份安排农事,还运用新式工具和先进技术开展生产。每逢
战乱或灾荒,庄园往往为流民提供赈济或安身之所。此二者共同印证了,东汉
A.庄园兼具组织生产与社会救济功能
B农业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
C.中央政府对地方社会治理完全失控
D.切实践行重农的基本国策
3.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朝延敕于麟德殿设三教论衡。:僧人义林、道土孙准、儒臣白居易各陈本教。
白居易奏日:“王者之教,以纲纪人伦:释教弘深,以慈悲济物;道法玄妙,以清静修身。三者虽殊,同归
于治。”文宗嘉之。白居易奏言与文宗嘉奖折射出唐朝
A.思想自由争鸣的学术氛围浓厚
B.三教论衡服务于王权统治需要
C.儒释道理论体系间的相互渗透
D.知识分子成功调停了宗教冲突
4.元朝八思巴在《彰所知论》中提出了“蒙藏同源”学说;之后,西藏出现了“蒙藏汉同源”说。当时西藏百
姓在政治上承认元朝政权,在思想上认同自身是中国的一员。此现象有助于
A.西藏行省的顺利设立
B.西藏居民的大量内迁
C.西藏社会的和谐稳定
D.蒙藏文化的迅速融合
【高三开学考·历史,第1页(共6页)】
K-G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
5.下表为清朝部分年份全国人口及赋税政策的概况。据此可知,清朝人口激增的深层原因是
时间
全国人口(估算)
主要赋税政策
康照初年(1662年后)
约0.8亿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
嘉庆四年(1799年)
约3.1亿
摊丁入亩在全国推行
A.经济政策调整解除了人口增长的束缚
B.赋税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
C,人口统计技术进步导致数据的“虚增”
D.废除人丁税使政府对人口彻底失去控制
6.1850年,《淮扬见闻录》中记载:“往背农户纺棉织布,除供家服用外,余者售于市集,换购油盐。今则洋
纱盛行,纺车多废:洋布充斥,织机半停。农户虽有田亩,然无布可织,无纱可纺,日用所需,不得不仰给
市肆。”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自然经济结构趋向解体
B.晚清经济具有封闭性与不平衡性
C.中西方工业模式的良性互补
D.西方商品输入瓦解了小农独立性
7.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援引日本明治时期教育家伊泽修二的观点道:“欲养成国民爱国
心,须有以统一之。统一维何?语言是也。语言之不一,公同之不便,团体之多碍,种种为害,不可悉
数。”吴汝纶意在强调
A语言不通的危害性
B.文学改良的必要性
C.国家统一的紧迫性
D.文化整合的关键性
8.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各级边区政府由各级议会选举产生。议会议员
大多数为工农出身,他们“忠实于抗日的事业和抗日人民的利益,坚决为抗日与民主的政纲而斗争”。
这一局面有助于
A,改革边区社会制度
B.推动国共合作全面深化
C.团结动员抗战力量
D.扩大敌后游击武装规模
9.下图为邹雅创作于1954年的油画《增产钢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图中工人正在为炼钢作准备。该
油画展现了当时
增產钢鐵膏現肚會主羲工業化,
【高三开学考·历史第2页(共6页)】
K-G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考查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礼器和玉器是古代重要的礼制符号(象征权力、等
级、祭祀等),其在不同文化间造型与纹饰的承继,体现了礼制符号的延续与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红山文化”“凌
家滩遗址”属于史前文明,尚未进入“王朝”阶段(二里头遗址可能与早期王朝相关),且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交流与融合,
而非“审美标准趋同”,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军事征服”这一要素,且文化符号的传承更多体现为交流融
合而非暴力传播,故排除B项;青铜礼器、玉器虽可能与宗教有关,但材料核心是阐述其作为礼制象征的传承,而非单纯
宗教影响的范围,故排除C项
2.A考查东汉庄园经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庄园通过使用新式工具和先进技术进行农事安排,反
映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集约化管理能力,是庄园组织生产功能的体现;另一方面,在战乱或灾荒时,庄园为流民提供救
助,缓解了社会矛盾、减少了动荡风险,体现了其在社会保障(或社会数济)方面的补充作用,
二者结合,印证了庄园经济
的双重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庄园内部的生产与救济行为,未涉及“农业体制”(如土地制度、生产关系)的
巨大变化,故排除B项;庄园的救济行为是对政府职能的补充,而非政府社会治理失控的证据,故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
是庄园的自主行为,而非政府层面的“国策”,故排除D项
3.B考查唐朝的儒、佛、道三教与王权统治。根据材料可知,白居易将三教功能分别与“纲纪人伦”“慈悲济物”“清静修
身”绑定,最终落脚于“同归于治”,直接指向服务于王权统治的实用目的;文宗对白居易的嘉奖也印证了统治者对这
导向的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中三教论衡并非单纯的学术争鸣,而是围绕“治”展开,且白居易的言论更强调统一性而
非“自由争鸣”,与“思想自由”的核心不符,故排除A项;“同归于治”强调的是功能上的一致性,而非理论体系的“相互渗
透”(如思想内容的融合),且材料未体现三教理论的相互吸收,故排除C项;白居易作为儒臣,从统治需求出发肯定了三
教的共同价值,核心是服务王权而非“调停了宗教冲突”,故排除D项
4.C考查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思巴在《彰所知论》巾提出“蒙藏同源”说,后扩展为
“蒙藏汉同源”,本质是构建民族同源的理论依据,为西藏归属元朝提供合法性基础,这一学说也使西藏百姓在政治上承
认元朝的同时,思想上认同“自身是中国一员”,有利于打破文化隔阂与政治对立。
,这种思想与政治上的双重认同,促进
了西藏内部稳定,避免了分裂动荡,故C项正确。元政府在西藏未设立行省而是设立.了宣政院,故排除A项;“西藏居民
的大量内迁”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政权和国家的认同,而非“蒙藏文化的迅速融合”,故排除D项。
5.B考查清朝的人口与赋税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康熙至嘉庆初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继推行,
一定
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赋税压力,刺激了人口增长;同时,人丁税被纳入土地税,大量隐匿人口得以纳入户籍统计,使人口数
量快速增加。人口增长带来的劳动力又推动农业、手工业发展,为赋税征收提供了物质基础,体现了赋税变革与社会经
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故B项正确。经济政策调整(如摊丁入亩)确实减轻了人口增长的负担,但人口增长还依赖于高产
作物推广、社会稳定等因素,政策只是重要条件而非是“解除了人口增长的束缚”的唯一条件,故排除A项;表格数据反
映的是人口实际增长趋势,而非统计技术导致的“虚增”。清湖人口激增是历史事实,与政策、经济等因素直接相关,故
排除C项;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只是改变了国家控制人口的方式(从直接控制人丁转向通过土地征税),并非对人口彻
底失控,政府仍通过户籍、保甲制度管理人口,故排除D项。
6.A考查近代自然经济。材料通过“往昔”与“今则”的对比,呈现了准扬地区农户生产生活的变化:过去农户纺棉织布,
除自给外将剩余出售以换取日用品,体现了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典型特征;如今在洋纱、洋布冲击下,纺车
废弃,织机停摆,农户无法再通过纺织满足部分生活需求,不得不依赖市场购买,这直接反映了自然经济中“耕织结合”
的结构已被打破,故A项正确。
“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传统特征,而材料强调的是封闭性被打破(“不得不仰给市肆”),
故排除B项;材料中洋纱、洋布对传统手工业(纺棉织布)是冲击而非“良性互补”,且19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尚未
产生,不存在“中西方工业模式的良性互补”,故排除C项;此时小农经济虽受冲击,但“农户虽有田亩”说明农业生产仍
在继续,小农的独立性只是被削弱,并未完全瓦解,故排除D项
7.D考查近代民族意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语言属于文化范畴,吴汝纶将语言统一视为“养成国民爱国心”
“统一国民”的核心手段,实质是强调通过文化(语言)整合来增强国家凝聚力,故D项正确。“语言不通的危害性”是材
料中“种种为害,不可悉数”的表面表述,但吴汝纶的目的是通过指出危害,强调“语言统一(文化整合)”的必要性,而非
单纯罗列危害,故排除A项;“文学改良”侧重文体、文字形式的变革(如后来胡适的白话文运动),而材料聚焦“语言统
”对国民认同和社会统一的作用,并非针对文学本身的改良需求,故排除B项: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时,清朝
处于统一时期,故排除项
8.C考查抗战时期民主政权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可以通过选举参与抗日民主政权,这凝聚了抗战力量,故C
项正确。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制度没有改变,故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独立于国民政府体系,甚至因“三三制”与
国民党一党专政形成对比,反而加剧国共摩擦,故排除B项;敌后游击武装指的是在日军侵占区或沦陷区的敌后抗战力
量,而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故排除D项
9.
考香
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油画创作于1954年,当时中国正实行“一五”计
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图中工人为炼钢作准备”展现了当时人民为实现工业化而奋斗的精神,故℃项正确。“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是在改革开放后,故排除A项;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此时处于和平时期,故排除B项;
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排除D项。
10.A考查奥运史料的价值。根据材料“中国奥运人物‘口述史’纪录短片”可知,这是奥运亲历者对自身经历的直接记
录,属于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即“
手史料”,故A项正确。历史线索是贯穿整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核心主线或历
史演变规律,是从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总结归纳出来的,而非由史料本身直接提供,故排除B项:
“口述史”往往带有当事人的主观色彩,故排除C项:时空背景指的是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时间与空间,材料中未体现
此类信息,“口述史”本身是对事件的记录而非背景描述,故排除D项。
11.D考查亚述帝国的统治。材料中“国王任命”“对国王负责”体现了王权通过任命官僚(而非地方自治)掌控地方司法
权,是王权对地方垂直控制的具体体现,符合亚述帝国中央集权的治理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审判的严厉程
度,仅涉及司法官员的任命与权责,故排除A项;神庙总管由国王任命并对国王负责,说明神庙权力依附于王权,故排
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法律权威被挑战,司法权力被王权掌控是权力集中的表现,故排除C项。
12.B考查中世纪英国经济政策。材料中1425年英国政府的规定对外国商人设置了双重限制:一是必须在15天内找到
寄宿主人才能售货,二是售货时间不得超过15天。这实质上是通过缩短外商在英国的有效经营周期、增加其开展商
业活动的门槛,来限制其在英国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减少其对本土市场的冲击,间接保护本国商人及行业的利益,故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税收、罚款等与财政收入直接相关的内容,此规定不直接指向财政增收,故排除A项;资本原始积
【高三开学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K-G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