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力(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2 力(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0 20:4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2 力(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2.1.2 力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力的相互作用性 科学思维:确认力的相互作用,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探索实践:通过实践探究感受物体受力的相互作用的情况. 态度责任: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上第二章第1节第2课时。学生学生在学习力的测量这 部分内容时,已有一定的知识铺垫,此前对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概念有初步了解, 但对于力的定量测量相关知识较为欠缺。他们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 阶段,对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这类抽象内容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不过对实验操 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有助于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知。 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可能接触过握力器等类似工具,对弹性形变有感性认识 但对力的单位“牛顿”的实际大小缺乏直观感受,需要借助具体事例来建立认知。 在技能层面,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在规范使用测量工具上存在不足比如容易忽略量程、读数时视线不垂直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重点纠正。 此外,学生容易混淆弹性和弹力的概念,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辨析。对于未校零 时测量结果的偏差等问题,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问题引导逐步 培养。因此,教学中应多运用实验和生活案例,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上面的图片中,物体为什么会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向与施力方向有什么关系? 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蹦床、游泳、拔河)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新知讲授 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用手提书包时,手会感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手对书包施加了力,书包对手也施加了力。 1.如图2.1-7,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个条形磁体,松手后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如图2.1-8,一名同学穿着旱冰鞋,向前推墙壁,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上述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事例 汽车撞到柱子上,为什么反而汽车受损 因为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汽车撞到柱子上时,给了柱子 一个力,柱子也给汽车一个力,所以汽车和柱子都会受损。 3.对力的相互性的理解 (1) 两个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主次之 分。如运动员用脚踢球时,球受到脚的作用力,同时脚也受到球 的作用力;当球飞离脚时,球不再受脚的作用力,同时脚也不再受 球的作用力。 拓展: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又称为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把其 中一个力叫作作用力,那么另 一个力就叫作反作用力。 例题:如图,师生间开展掰手腕活动。假设学生对老师的力为F1,老师对学生的力为F2,若老师获胜,则关于两力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判断 解析:学生对老师的力和老师对学生的力是相互作用力,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即F1=F2。 故选:A。 通过两个精心设计的实验(磁体相互作用、推墙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力的相互作用性。 通过表格形式归纳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科学概念。 通过小鸭子游泳、"押加"、掰手腕等生活化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深化对力的相互作用性的理解。 入阐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及其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产生与消失),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力的相互作用模型,为后续解决复杂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课 堂 练 习 【典例1】 鱿鱼是以类似于导弹的推进方式来推动身体运动的。当它紧缩口袋状的身体通过漏斗状喷口将水向前喷出,从而推动身体向后运动。如图,推动鱿鱼向后运动的力来自于(  ) A.四周的海水 B.口袋状身体的收缩 C.触足的摆动 D.喷口喷出的海水 解:当鱿鱼紧缩口袋状的身体通过喷口将水向前喷出,喷出的海水会给鱿鱼一个反作用力,从而推动身体向后运动,因此推动鱿鱼向后运动的力来自于喷口喷出的海水。 故选:D。 【典例2】如图所示,一只小鸭子正在湖中游泳。小鸭子的脚掌向后拨水,自身受力向前运动,使小鸭子前进的力是(  ) A.湖水对鸭身的力 B.湖水对鸭掌的力 C.鸭掌对湖水的力 D.鸭子腿部肌肉产生的力 解:小鸭子的脚掌向后拨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给脚掌一个向前的力,即鸭子受到的向前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湖水对鸭掌的力。 故选:B。 【典例3】如图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皮划艇静水”项目体育图标。运动员用船桨向后划水时皮划艇就会向前运动,那么使皮划艇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船桨 B.湖水 C.运动员 D.皮划艇 解:运动员用船桨向后划水时,船桨给湖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湖水也会给船桨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正是这个力推动皮划艇向前运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湖水。 故选:B。 【典例4】已如图所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绳质量不计,且保持水平,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对乙的拉力始终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B.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C.只有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才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D.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 解:甲对乙的拉力和乙对甲的拉力一相互作用力,故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典例5】“噗噗船”(如图甲)是一种蒸汽动力小船,只要点燃蜡烛,就能让小船开动起来,还会发出“噗噗”的声音,其结构如图乙所示。启动前,先注入些水到蒸汽室,点燃蜡烛后,管口有水和气体喷出(如图乙)。随后,冷水进入管内(如图丙)。如此反复,推动小船前进,并发出“噗噗声”。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噗噗船”前进的原理及能量转化。 【答案】“噗噗船”前进的原理:点燃蜡烛,由于热传递,蒸汽室内的水受热汽化及空气受热膨胀。蒸汽室内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将使金属管口有水和气体喷出。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喷出的水给了蒸汽船一个前进的动力,推动蒸汽船前进。随着金属管内的气体减少及遇冷液化,气压慢慢降低,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在内外气压差的作用下,金属管口有水进入。如此往复,实现了船的前进。在船前进的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答:“噗噗船”前进的原理:点燃蜡烛,由于热传递,蒸汽室内的水受热汽化及空气受热膨胀。蒸汽室内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将使金属管口有水和气体喷出。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喷出的水给了蒸汽船一个前进的动力,推动蒸汽船前进。随着金属管内的气体减少及遇冷液化,气压慢慢降低,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在内外气压差的作用下,金属管口有水进入。如此往复,实现了船的前进。在船前进的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课 堂 小 结 力的相互作用的定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性质相同(均为弹力、引力或摩擦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能抵消;力的相互作用不依赖于接触(如磁力、重力)。 应用实例: 日常现象:游泳时人体向前靠水的反作用力,汽车轮胎通过地面的摩擦力前进。 科技应用:反冲运动(火箭、喷气式飞机),摩擦力的利用(刹车系统)。 实例分析: 手推墙时,手对墙施加力,墙对手施加反作用力(手掌疼痛)。 划船时,桨对水施加向后的力,水对桨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 火箭发射时,火箭向下喷出气体,气体对火箭施加向上的反作用力。
板 书 设 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