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开发新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2025年5月21日,云南禄劝24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项目(见下图)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占地面积达3800亩,是当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海拔农光互补光伏电站。该项目位于昆明市西北部海拔2000多米的禄劝县,采用无人机吊装、多平台三维轻量化等先进施工技术,成功解决了山地施工技术难题,创下了仅用10个月建成投运的“东方速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四川盆地相比,该地区建设农光互补项目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白昼时间长 B.太阳辐射强 C.耕地面积广 D.生态环境好
2.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 )
A.地形复杂 B.输电距离 C.地质灾害 D.气候湿热
特朗勃墙由玻璃隔板、空气间层和重质墙体组成,它是一种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下面是冬夏季白天和夜晚特朗勃墙的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表示冬季白天特朗勃墙工作原理的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夏季白天时,特朗勃墙的作用是( )
①吸收并储存太阳辐射能 ②减少热量向室内传递
③驱动室内外的空气流动 ④将室内热量排出室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新疆部分地区的传统治沙模式是先将沙丘推平,再在推平后的沙地上铺设草方格并栽种固沙植被,待3—5年后沙漠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后,再铺设滴灌管道和地膜,种植大枣等经济作物。近年来,新疆于田地区探索出了梯田式治沙新模式(见下图)。新模式将较高的沙丘由低到高分割出梯田形状,在沙丘顶部修建水池,随后滴灌固沙植被或经济作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草方格沙障在改良沙漠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 )
①使地表粒度粗化 ②增加土壤养分 ③增加土壤水分 ④改善土壤颜色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与传统模式相比,梯田式治沙新模式最大的优势是( )
A.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效率 B.有效阻挡风沙,促进草方格成肥
C.便于因地制宜和分区管理 D.精准控制水量,减少水资源浪费
墙面方位角影响建筑采光、通风和能耗。图甲为昆明(102°E,25°N)二分二至日在不同方位上竖直墙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图乙为昆明竖直墙面不同方位上全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昆明竖直墙面上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季节依次是( )
A.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B.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C.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D.春季、秋季、冬季、夏季
8.在夏季通风、冬季避寒情况下,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昆明建筑垂直墙面最宜朝向( )
A.南方 B.北方 C.东南 D.西南
经济流反映了城市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体现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周边城市对核心城市辐射力的接收状况,是城市群协同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城市经济辐射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主要包括人口流动、资金流动、产业转移与扩散、交通设施的完善等。下图为武汉都市圈城市之间经济流强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武汉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经济流( )
A.流动的要素种类相同 B.均由核心城市向外流动
C.流动强度大则发展快 D.均在城市圈的内部流动
10.提高武汉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协同程度的最有效途径是( )
A.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B.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
C.促进城际人口流动 D.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
温宿盐丘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温宿县大峡谷,峡谷由3条主谷和12条支谷组成,峡谷总长达20多公里。峡谷内融丹霞、雅丹、次雅丹、岩盐喀斯特和独特的盐丘底辟构造于一体。这些地貌的形成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时间,见证了地球的变迁和自然的力量。下面为温宿县大峡谷位置、大峡谷局部景观及盐洞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利用无人机观察温宿盐丘国家地质公园地貌的最佳顺序是( )
A.主谷—支谷—盐洞 B.盐洞—主谷—支谷
C.支谷—盐洞—主谷 D.盐洞—支谷—主谷
12.温宿县大峡谷地貌类型丰富多样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强 B.风力侵蚀作用强
C.形成历史悠久 D.冰川侵蚀作用强
松辽盆地形成于印支运动(晚二叠纪至三叠纪)末期—燕山运动(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早期,发育于燕山运动中晚期—喜马拉雅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早期,萎缩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从形成到结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下图为松辽盆地地质构造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松辽盆地缺失的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是( )
A.三叠纪 B.侏罗纪 C.白垩纪 D.古近纪
14.中生代时期,松辽盆地发生最早的地质作用是( )
A.沉积作用 B.断裂活动 C.岩浆活动 D.侵蚀作用
某游客分别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在我国某地拍摄了日出照片(见下图),照片中显示有拍摄时间(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游客旅游地这两天的昼长大约是( )
A.15小时和9小时 B.13小时和11小时
C.14小时和10小时 D.16小时和8小时
16.该游客拍摄照片的地方可能位于( )
A.广东 B.河南 C.北京 D.吉林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近年来,新疆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着诸多挑战,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措施,以保障能源开发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1)分析新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
(2)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新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诸多挑战的原因。
(3)请为提升新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曾经引以为傲的“煤电之城”阜新探明有38种矿藏,矿产地228处,其中煤的储量较大,资源储量达10亿多吨。由于对煤炭资源开采的过度依赖与缺乏对资源的深加工,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煤炭逐渐枯竭,经济断崖式下滑,陷入矿竭城衰的窘境。阜新市政府积极转变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发挥临近京津冀和沈阳都市圈等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阜新地理位置。
(1)说明阜新市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可采取的措施。
(2)指出两大都市圈对阜新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3)简述阜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19.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四纪冰河时期(258万年前至今)是地质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伴随着多次冰川的扩张和收缩,导致海平面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引发多次海进和海退事件。
材料二 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等。大陆架和大陆坡上有时会出现海底下切谷,海底下切谷是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以区域性地层不整合面(上伏地层与下伏地层中有缺失间断的一种地层接触关系)为底界。谷中的沉积物分层明显。海岭处常分布有转换断层(水平错断洋中脊)。下面为海底地形及海底下切谷示意图。
(1)说明海底分布有下切谷的原因,并指出谷中沉积物特点。
(2)简述海底下切谷底界不整合面的形成过程。
(3)据图说明海岭两侧及转换断层两侧地壳运动方向。
参考答案
1.B 2.A
3.A 4.B
5.D 6.A
7.B 8.D
9.C 10.B
11.A 12.C
13.D 14.A
15.A 16.D
17.(1)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建设空间大。
(2)气候干旱,多风沙天气,对发电设备磨损大;冬季寒冷,导致设备脆化;太阳能、风能的稳定性差;生态脆弱区面积大,生态保护压力大。
(3)加大科技创新,提高发电设备材料的耐低温及抗磨损性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生态修复;加大能源存储和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
18.(1)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京津冀、沈阳都市圈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
(2)为阜新市提供广阔市场、资金支持和输入技术与人才;开展产业协作等。
(3)靠近京津冀和沈阳两大都市圈,地理位置优越;有铁路等交通线路经过,交通较为便利;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政策支持力度大;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
19.(1)原因:第四纪冰期时全球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大陆坡上)河流发育并下切形成河谷;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河谷被海水淹没,成为下切谷。
沉积物特点:粒度较粗,分选性较好,层理发育。
(2)海平面下降,河流下切侵蚀,沉积层被破坏;之后海平面上升,新地层覆盖,形成不整合面。
(3) 海岭两侧地壳因海底扩张向两侧分离;转换断层两侧地壳沿断层线做相对水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