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测量:长度与时间 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测量:长度与时间 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2:4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三节 测量:长度与时间
第一章 运动的世界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工具
1cm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皮尺、卷尺、螺旋测微计、游标卡尺,等等。
皮尺
卷尺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皮尺
若要进行较精密的测量,则需选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认识刻度尺
零刻度线在
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
二、长度的测量
量程:即工具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分度值:即工具能测量的最小值,体现了工具的精度。
本刻度尺的量程是_____ __,
分度值是_ ______。
0~8 cm
1m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根据 选择适当的刻度尺。
(2)选:
测量要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 、 、 。
(1)察:
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3)放:
刻度尺要 (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零刻度线要 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 被测体。
对准
紧贴
放正
读数时视线应正对被测物体末端与尺相交的位置,并与尺面垂直。
(4)看:
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读:
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记:
为了科学反映测量结果,往往需要将其用有效数字表示出来。图1-26(b)中长度的测量结果为 10.41 cm,数据的前三位是可靠数字,最后一位是估读数字。估读数字尽管不可靠,但有参考价值,需要保留。人们把测量结果中能反映被测量大小的带有一位估读数字的全部数字称为有效数字。
1. 累积法 适用于测量纸厚,细丝直径等。
三、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 辅助工具法(用刻度尺和三角尺配合使用测量长度)
适用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等。
3、滚轮法
适于测较长的曲线长度,例如运动场的跑道,如汽车里程表就是应用了此法。
4、化曲为直法:
化曲为直法: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然后量出细棉线的长度。
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
可目测,还可以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身边的某物品作为“尺”去测量。
四、长度的估测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 m
步长约为70 cm
课桌的高度约为0.8 m
给下列数据写上单位。
A、张华身高174.0 .
B、硬币的厚度2.0 .
C、人头发的直径70 .
E、一铅笔的长度是18 。
cm
mm
um
m
cm
D、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4 .
2. 以下哪个物体的长度接近 8 mm( )
A. 物理课本的长度
B. 乒乓球的直径
C. 木铅笔的直径
D. 图画纸的厚度
C
3.现要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几种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C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工具
思考:古代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
古人测时间:
人们很早就利用交替的昼夜、变化的四季等作为时间单位,如地球自转一周为1天,地球公转一周为1年。
水钟
日晷仪
古人打更
沙漏
铜壶滴漏
一、时间的单位:
1、国际制单位:

(符号:s)
2、常用单位:
小时(h)、分钟(min)、毫秒(ms)、微秒(μs)等。
3、单位换算
1 h=60 min 1 min=60 s
1 s =103 ms 1 ms=103μs
光年: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1年 所经过的距离。

长度单位
石英钟
二、 测量时间的工具:
  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秒表)
电子手表
秒表
电子停表
三、秒表
1.认识秒表
一调:先调零。按动复位按钮,使停表的指针指在“0”刻度处。
二按:按动停表的启动(暂停)按钮开始计时。
三停:计时结束时,再按动停表的暂停(启动)按钮。
四读:读出停表上指针(显示屏)对应的时间值。
重新测量前,按动复位按钮归零。
启动和暂停按钮
复位按钮
2.正确使用秒表
秒针转动一圈:60 s
分针转动一格:60 s
3.秒表的读数
秒表:小表盘上的分钟数加上大表盘上的秒数即为计时时间。如图
大表盘指针转一周为 ,一小格为 。
小表盘中指针转一周为 ,一小格为 ,
①如图2-2-2甲所示,大表盘1整圈是60 s,每大格是5 s,每大格等分为10小格,所以每小格是0.5 s;小表盘1整圈是60 min,每大格是10 min,每大格等分为10小格,所以每小格是1 min。
图中停表读数应为   min   s=   s。
图2-2-2
秒表不同
大表盘有两组数据:
0~30 s 31~60 s
秒针转一圈: 30 s
②如图乙所示,大表盘1整圈是30 s,每大格是1 s,每大格等分为10小格,所以每小格是0.1 s;小表盘1整圈是15 min,每大格是1 min,每大格等分为2小格,所以每小
格是0.5 min。当分针未过半刻度线时,
秒针在0~30 s内读数;当分针已过半刻
度线时,秒针在30~60 s内读数。
图2-2-2
9
38.5
578.5
图中停表读数应为   min   s=   s。
如图所示,秒表的示数为 。
t=4 min 44.2 s
=4×60 s+44.2 s
=284.2 s
284.2 s
四、时间的估测
(1)人正常眨一次眼睛所用时间约为0.5s
(2)成人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3S
(3)人的脉搏每分钟约为75次
(4)我国短跑名将苏炳添的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10s
(5)某初三学生百米成绩约为15s
可用数脉搏次数的方法估测时间,人的脉搏1 min跳动70次左右。
常见的时间估测
三、实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活动一: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
1.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用刻度尺测量课本的长和宽。
2.实验器材:
刻度尺、课本等。
3.实验步骤:P23-24
* 测量 3 次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将测得的数据如实记入 表 1-1 中。
4.实验表格:
测量对象 (课本) 测量次数 平均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长l/cm
宽b/cm
表1-1 物理课本的长和宽测量数据记录表
5.实验结论:
将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写出你的实验结果。
6.交流讨论:
(1)比较不同实验小组的测量结果,如有不同,请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2)讨论如果直尺的长度小于被测长度时,应该怎么办?
活动二:用秒表测量脉搏跳动30次的时间
1.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2)用秒表测量脉搏跳动30次的时间。
2.实验器材:秒表等。
3.实验步骤:
(1)了解秒表。观察秒表的量程、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会读秒表记录的时间。
(2)熟悉秒表的使用。能进行调零、上发条、启动、暂停、归零等操作。
(3)用秒表多次测量你脉搏跳动30次的时间将测得的数据记入表格中去。
绘制实验表格
4.实验表格:
5.实验结论:
将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写出你的实验结果。
6.交流讨论:
(1)比较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如有不同,请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2)讨论怎样根据脉搏跳动的次数来估测时间。
四、误差
1、误差的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2、误差产生的原因(客观或主观因素)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人。
3、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
无论使用多精密的测量工具,误差始终是不可避免的,
只能尽可能减小,不能消除。
②改进测量方法
铜丝绕制圈数越多,线圈越长,测得的直径误差越小。
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一次测量——误差较大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误差较小
4、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5.在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时,应注意两点:
(1)先将测量数据中的错误数据剔除掉;
(2)求得的结果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与测量值保持一致,并不是保留的位数越多越精密。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____________,错误是可避免的
定义:_____值和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差产生的原因
人为因素
环境因素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不可避免的
误差
测量
真实
对比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①测量工具精度不够; ②测量方法不完善; ③环境对测量工具的影响; ④观察者估读时的偏差 由于不遵守测量工具的使用规则,
或者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
改进方法 ①校准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③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记录数据时要细心
可否避免 不可避免 可以避免
数据特征 有误差的测量数据一般比较接近真实值  错误的数据一般远远偏离真实值
例 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可以同消灭错误一样消除误差
B.读数时,估读位数越多越准确
C.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会使误差增大
C
课堂小结
【例题1】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段铅笔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图 ,该段铅笔的长度是 。
【例题2】图中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cm,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例题3】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
A.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B.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
C.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D.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错误的操作
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错误的操作
C
【例题4】如图所示,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
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
下列对返回舱的高度估测更接近实际的是(  )
A.1.5m
B.2.5m
C.4.5m
D.5.5m
B
【例题6】用刻度尺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四次的记录数据分别为:30.72厘米、30.72厘米、30.74厘米、32.72厘米,关于实验中用到刻度尺的分度值和圆柱体的直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1mm 30.73cm B.1mm 30.7267cm
C.1cm 30.7cm D.1cm 30.73cm
【例题5】用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