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相识,相知,相连----全球史观
【考点定位】高考回眸 明确考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例】 (2015?山东文综?40)(16分)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出处:21教育名师】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21*cnjy*com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4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6分)【来源:21cnj*y.co*m】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可得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据材料一“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可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2)依据材料二中两部著作《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可以看出“前者是作为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开端认识的,而后者仅仅作为这一变化中的一次政治革命而已”因此二者不同认识可以归纳为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3)依据材料二中“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可以看出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结合材料二中“(一)优势的基础”可以看出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
【答案】(1)贡献: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6分)
(2)不同: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4分)
(3)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6分)
【考点细化】细嚼慢咽 用心消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一部分:全球史观的内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第二部分:整体世界形成和发展过程:
A:20世纪以前整体世界的形成:
(一)新航路开辟
1.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商品交换贸易的扩大。
2.目的: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求财富。
3.探索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4.四条航线和航海家:①迪亚士首航——发现好望角;②达·伽马——到达东方印度;③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④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
5.影响:实现了欧、亚、非、美洲大陆的互相沟通,开始把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欧洲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二)殖民扩张
1.起因: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一些殖民主义国家开始殖民扩张。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殖民掠夺方式:①在美洲强占印第安人土地;掠夺黄金、白银。②在非洲进行黑奴贸易。③在亚洲进行殖民扩张和鸦片贸易。
3.影响: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与落后。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三)整体世界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联系在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整体世界基本形成。
B:20世纪以来整体世界的发展: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也就是有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是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世界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国际关系经历了一个有相对稳定向走向世界战争的过程。十九世纪末,整个世界形势较为安定,基本上没有爆发大的国际战争;但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了,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逐渐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两大集团疯狂的进行扩军备战,整个世界由和平走向动荡,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完全形成。
2、1918~1923年:这是革命、危机和震撼交织的年代。
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形成了,并且经历了第一次的较量,关系由武装对抗到和平相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开始解体;随着一战的结束,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这是战胜的协约国集团按照他们当时的力量对比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3、1924~1929年,进入相对和平稳定时期的世界
由于美元的帮助和战后开展的技术和管理的合理化运动的推动,以及海外市场的扩大,西欧各国地经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有些国家(如美国)还出现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各国之间的矛盾较为缓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意大利)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谈判对话代替了武装对抗,两种社会制度也处于和平相处时期。
4、1929~1939年,世界由大危机到走向战争的世界。
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世界性的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并且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解体,世界正在走向战争。
5、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由于德、意、日法西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由于英、法、美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由于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没有实现联合,尽管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但是战争还是最终全面的爆发了。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经济模式使世界市场处于分裂状态,两种经济模式在竞争与改革中谋求发展,世界整体化发展迅速。
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主要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其代表是1995年正式运作的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区域化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依仗集团力量以促进和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区域内参与竞争的能力,从而抵御来自区域外竞争的一种联合图强战略,其代表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两大趋势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有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后归宿。
3.“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技巧点拨】抛砖引玉 画龙点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用全球史观构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新
航
路
的
开
辟
背
景
经济背景
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人们对黄金、白银渴望日趋强烈。
社会背景
《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的流行。
人们对东方“遍地黄金”的无限向往。
商业需求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大部分地区。
东西方商路被控制,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艰难,渴望开辟新的通道。
主观条件
西班牙、葡萄牙濒临海洋。
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精神动力
教会的需要。
鼓励人们到遥远的东方传教。
客观条件
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为远航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过
程
1487—1488
迪亚士(葡萄牙人)
非洲—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
1497—1498
达.伽马(葡萄牙人)
亚洲——印度
葡萄牙王室
1492年开始
哥伦布(意大利人)
欧洲——美洲
西班牙王室
1519—1522
麦哲伦(葡萄牙人)
环球航行
西班牙王室
海
外
殖
民
扩
张
殖民国家
荷兰(海上马车夫)
英国(日不落帝国)
扩张条件
▲、濒临大西洋,商业发达,经商经验丰富。
▲、1581年摆脱西班牙,赢得了独立;
▲、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
▲、打败里西班牙“无敌舰队”;
▲、资本主义工业实力雄厚;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奠定基础。
扩张过程
▲、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贸易公司;
▲、在非洲、亚洲和美洲抢占殖民地。
▲、17世纪,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据点;
▲、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进行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
▲、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
影 响
▲、17世纪,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最终确立了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
▲、在亚非拉以及大洋洲建立了之农民地;
▲、逐步建立起了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初步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相对鼓励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促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建立了一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用全球史观整合世界近代现代史
【考点练兵】小试牛刀 学以致用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1.(2015?山东济南二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写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该材料( )21教育网
A.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 B.体现了全球化思想
C.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D.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观点
2.(2016?安徽黄山二模)某同学为一历史研究性课题准备了以下材料:甘薯、茶叶、白银、利玛窦、指南针等。其研究视角最有可能是( )
A.文明史观,工业文明到来 B.社会史观,生活丰富多彩
C.现代史观,民主制度萌芽 D.整体史观,全球联系加强
3.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21cnjy.com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5.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此赞誉的缘由是( )
A.《海国图志》开了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B.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有利于国人树立新的世界史地观
6.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C.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
7.(2016?天津河北二模)(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21·cn·jy·com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1)材料一表明西汉至北宋,南北户口数目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对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www.21-cn-jy.com
(2)依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6分) 2·1·c·n·j·y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6分)
(4)综上,就人口迁移与流动现象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及解析
1.B【解析】材料中“资产阶级”无法体现阶级斗争学说,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闭关自守被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体现了全球史观,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政党”,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消灭私有制”,故D项错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D 【解析】材料提供的材料与工业文明无关,故A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表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制度的内容,故C项错误;甘薯和白银主要来自于美洲,茶叶和指南针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利玛窦是传播天主教的教士,这些不同大陆的物质或精神文明,在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航海活动和殖民活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沟通,故D项正确。21·世纪*教育网
3.D 解析: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认为他们发现了美洲;美洲土著人则认为这是对美洲的侵犯;而全球史观则站在整体世界立场上,认为这是两种不同文明的交汇。www-2-1-cnjy-com
4.A 解析: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既体现了各国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也体现了各国进步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材料中尤其强调了这是受到各个不同国家成果的影响,因此这反映了世界各地横向联系加强的史实。
5.D 解析:A项中《海国图志》应是林则徐的《四洲志》;B项中魏源应为林则徐;C项中魏源应为严复。《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以天朝为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正确答案为D项。
6.B 解析: A项推论与史实不符,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不同民族之间就已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这一时期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推动的结果;国际联盟的成立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错误;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互相依存、对立统一,不会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D项错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南方人口户数增多,比例加大,而北方人口减少,所占比例下降,南方户数逐渐超过北方;第二小问影响,从推动江南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扩大农耕文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方向,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第二小问影响,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可从推动整体世界的形成、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 思想观念、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改变世界人口布局等方面来分析。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史实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4)材料表明古今中外都存在着人口迁移和流动,这种迁移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1-c-n-j-y
【答案】(1)趋势:从西汉到北宋,南方户口数逐渐超过北方。(2分)
影响:推动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耕文明范围扩大。(2分)
(2)方向: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2分,答出2点即可) 21*cnjy*com
影响: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4分,答出2点即可) 【版权所有:21教育】
(3)原因: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6分)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认识:人口迁移与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