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整体设计课时备课
第1课时备课
课题 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 课型 起始课
知识 储备 1.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并具备基本的平均分概念;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对“平均”“每天”“每份”等词语有初步理解,如分糖果、分水果等情境,具备解决简单平均分配问题的经验;学生已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能够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和每一步的含义。 2.通过前测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口算60÷3、90÷3等整十数除法,但对600÷3、120÷2等涉及百位数的除法存在困惑,尤其在理解“12个十除以2”这类抽象表达时思维受阻;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对算理的表述仍不够清晰,需教师引导其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计算过程。
课时 目标 基于2022年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能从“国际果蔬博览会”的真实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识别“平均每天”“多少份”“多少万元”等关键词,建立除法模型;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合同份数”“销售额”等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经历“操作—表征—抽象”的过程,通过小棒分一分、数的组成推算等方式理解算理,发展数感和运算推理能力。 3.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计算过程,能在合作交流中清晰表达自己的算法和思路,并能对同伴的方法进行评价与补充。
重难 点分 析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把被除数看作几个十、几个百”来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120÷2”中“12个十除以2得6个十”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算理。
教学 过程 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信息技术应用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动画视频,引入主题: 播放“国际果蔬博览会”现场视频(结合教材图片与AI生成动态画面) 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果蔬博览会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云采访’一场特别的果蔬会!” 展示AI生成的虚拟采访员形象(卡通机器人“果果”),由“果果”提出问题:“我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公司3天签了60份合同,有的2天卖了120万元苹果,你们想知道平均每天多少吗?” (2)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出示教材图片与用户上传图片内容整合后的PPT: 左侧:公司A——“3天签订60份合同”; 右侧:公司B——“2天销售120万元苹果”。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问,如“平均每天签订多少份合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万元苹果?”“哪家公司效率更高?”等。 板书:“平均每天签订多少份合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万元苹果?” 观看视频,感受果蔬会的热闹场景,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图片,提取数学信息,尝试用语言描述:“这家公司3天签了60份合同”; 提出问题:“平均每天签多少份合同?”“每天卖多少钱?”; 在教师引导下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从图文信息中提取数学问题的能力; 引入AI虚拟角色增强互动性,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使用AI生成动画视频与虚拟角色; 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合后的图文信息。
合作探索,理解算理 二、合作探索,理解算理 (1)探究60÷3的计算方法: 提问:“求平均每天签订多少份合同,就是要把60平均分成3份,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0÷3。 组织小组活动:“请用小棒代替合同,动手分一分。60根小棒怎么分?”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说出:“把6捆小棒(每捆10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就是20根。”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分?60里面有几个十?” 引导学生理解:“60是6个十,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 板书:60 ÷ 3 = 20(份) 6个十 ÷ 3 = 2个十 = 20 强调:“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来计算。” (2)探究120÷2的计算方法: 提问:“这家公司2天销售120万元苹果,平均每天销售多少万元?” 列式:120÷2。 引导:“120里面有12个十,我们可以怎么算?” 组织学生讨论:“12个十除以2等于多少个十?” 鼓励学生说出:“12÷2=6,所以12个十÷2=6个十,6个十是60。” 板书:120 ÷ 2 = 60(万元) 12个十 ÷ 2 = 6个十 = 60 提问:“为什么不说1个百和2个十,而说12个十?” 引导学生理解:在除法中,我们更关注“几个十”便于平均分。 (3)拓展延伸,类比迁移: 提问:“你能计算600÷3吗?6000÷3呢?” 引导学生类比:“600是6个百,6个百÷3=2个百=200。” “6000是6个千,6个千÷3=2个千=2000。” 总结规律:“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计算。” 小组合作,用小棒操作分60根小棒,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观察发现:6捆小棒平均分给3份,每份2捆,即20根; 理解“60是6个十”,说出“6个十除以3得2个十”; 尝试独立计算120÷2,说出“12个十除以2得6个十”; 类比推理,计算600÷3、6000÷3,总结口算规律。 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 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角度理解算理,发展数感; 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提升表达能力; 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跃迁。 使用虚拟小棒操作动画辅助演示; AI语音助手实时反馈学生回答。
算法优化,乘除互逆 三、算法优化,乘除互逆 (1)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算法: 提问:“除了用小棒分和数的组成,你还能怎么算60÷3?” 鼓励学生说出:“因为20×3=60,所以60÷3=20。” 强调:“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可以用乘法来检验除法结果。” 板书:20 × 3 = 60 → 60 ÷ 3 = 20 (2)组织验算练习: 出示问题:“120÷2=60,对吗?怎么验证?” 引导学生用乘法验算:60×2=120,正确。 提问:“如果算成120÷2=50,验算时会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50×2=100≠120,说明结果错误。 强调:“养成验算习惯,能帮助我们提高计算准确性。” (3)AI智能反馈系统应用: 使用AI口算练习平台,学生输入答案后,系统自动判断正误,并语音提示:“恭喜你答对了!”或“再想想,60÷3是多少?可以用20×3来检验哦!” 系统记录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 思考并说出“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 用乘法验算除法结果,理解乘除互逆关系; 在AI平台上完成口算练习,接受即时反馈; 根据系统提示调整思路,巩固算法。 渗透乘除互逆思想,培养学生验算意识; 拓展算法多样性,提升思维灵活性; 利用AI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即时反馈。 AI口算练习平台实时互动; 数据分析系统生成学习报告。
巩固应用,分层练习 四、巩固应用,分层练习 (1)基础练习——口算接力赛: 组织“口算接力赛”,每组派一名代表轮流答题,答对继续,答错换人,看哪组完成最快。 (2)应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王奶奶买3袋大枣花了93元,平均每袋多少元?” (3)拓展练习——AI挑战营: 使用AI生成动态题目:“果园有480箱水果,要平均装到6辆卡车上,每车装多少箱?” “智能机器人每分钟能组装240个零件,4分钟能组装多少个?” 学生作答,AI根据正确率解锁不同等级勋章。 参与口算接力赛,快速口算并回答; 独立解决“大枣问题”,尝试用已有方法计算93÷3; 在平板上完成AI挑战题,争取获得电子勋章;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游戏化练习提高口算熟练度; 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AI技术实现分层训练与激励评价。 多媒体课件展示题目; AI智能题库与游戏化评价系统。
课堂总结,反思提升 五、课堂总结,反思提升 (1)引导学生回顾: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算法和算理。 (2)AI生成思维导图: 教师口述关键词,AI自动生成本课知识结构图: 中心:“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分支:“算法”“算理”“验算” 子节点:“看作几个十”“6个十÷3=2个十”“想乘法算除法”等。 “我们在果蔬会中学会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AI助手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学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科技让学习更有趣!”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观看AI生成的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 表达对数学与科技融合学习的喜爱之情。 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形成结构化认知; 培养反思与总结能力; 渗透数学与科技融合的价值观。 AI自动生成思维导图; 多媒体展示总结画面。
当堂 检测 设计 一、口算下列各题: 60÷3 = 120÷2 = 90÷3 = 80÷4 = 200÷4 = 360÷6 = 400÷5 = 600÷6 = 540÷9 = 140÷7 = 640÷8 = 720÷9 = 二、解决问题: 1. 某公司5天签订了500份订单,平均每天签订多少份? 2. 果园2天采摘了180箱苹果,平均每天采摘多少箱? 3.鲁班锁是我国广泛流传的益智玩具。李明240秒能拼装4个,刘刚180秒能拼装2个,谁拼装的快一些?
板书 设计 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 问题1:平均每天签订多少份合同? 问题2:平均每天销售多少万元苹果? 60 ÷ 3 = 20(份) 120 ÷ 2 = 60(万元) 6个十 ÷ 3 = 2个十 = 20 12个十 ÷ 2 = 6个十 = 60 想:20 × 3 = 60 → 验算 规律: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 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计算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