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中国的工业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7讲 中国的工业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1 11:1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中国的工业
—— 区域地理 第7讲 ——
China's population and nationality
课标要求
1.掌握我国工业基地的位置范围、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区域认知)
2.能够根据材料分析某种工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学会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方法(综合思维)
3.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状况,学会从环境和集聚角度合理布局工业活动,树立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目 录
COTENT
一、工业的概况
二、中国的基础工业
三、中国的工业基地
四、中国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工业的概况
考点一
工业: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土地 水源
资金 能源
劳动力
原料
零部件
废气
产 品
部分再循环
部分再循环
废渣
废水
区域认知
1.工业的概念
分类:
按生产
对象分
采掘工业:石油开采、太阳能利用等
加工工业:食品加工、纺织工业、机械制造等
按产品性质分
重工业:提供生产资料(能源、电力、冶金、采矿、钢铁、机
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学工业等)
轻工业:提供生活资料(纺织、家具、食品、造纸、医药、家
用电器、钟表、自行车等)
按形成时间分
传统工业:煤炭、石油、电力、钢铁、纺织等
新兴工业:石油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等
区域认知
2.工业的类型
轻工业: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
重工业: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
重工业 采掘工业 自然资源的开采 采矿、伐木
原材料工业 提供基本材料、动力、燃料 冶金、钢铁、化工、石化、电力
加工工业 工业原料再加工 机械、化肥
轻工业 农产品为原料 食品、饮料、纺织、皮革、造纸 工业品为原料 文化用品、日化用品、手工工具制造 区域认知
2.工业的类型
工业导 向类型 工业生产特点 区位选择 举 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市场导向型工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技术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炼油厂等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有色金属冶炼厂(炼铝业)、电镀厂
需要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技术要求高
接近原料产地
接近市场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区域认知
2.工业的分类
材料:甘蔗和甜菜是我国制糖业的主要原料。一吨甘蔗只能制出0.08~.017吨糖。甘蔗不能贮存,应尽快送糖厂加工,以收获后不超过2天即加工为宜,时间长了在微生物的入侵下,会发生霉变。一吨的甜菜只能制0.14~0.2吨糖,保藏较为困难,要防止失水分萎蔫和品质变坏。
原料导向型工业(以原料为主导)
特点:
①原料容易腐烂变质(如:水产品、水果、蔬菜等)
②原料加工成产品重量明显减轻的。(如:矿产品的初加工)
主要部门:制糖厂(甜菜、甘蔗)、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晒盐。
区位: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以市场为主导)
特点:
①产品容易腐烂变质(如:熟食品加工厂等);
②产品易燃、易爆、易碎或不便于长途运输的气体、液体(如烟花爆竹厂、硫酸厂等);
③原料加工成产品重量全部转移到产品中或重量明显增加的(如石油化工厂、饮料厂);
④原料、产品笨重,产品价格低的生产企业(如水泥厂、制砖厂)。
市场导向型工业(以市场为主导)
主要部门:熟食品加工厂、饮料厂、啤酒厂、家具厂、石油化工厂、水泥厂
区位:接近消费市场(临近城市、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区内的商业区)
炼铝业是现今世界上耗电量最高的工业之一 。电解铝生产过程中耗电量十分巨大,根据现代冶炼技术,每生产一吨铝约耗电1.5万度,约相当于14吨煤,可以使一颗100w的大灯泡不间断地亮175年。
铝金属冶炼工艺过程:
铝土矿 氧化铝 电解铝 金属铝
生产一吨氧化铝耗用铝土矿2吨,电能210~480度。生产一吨电解铝耗用氧化铝约2吨,电能1.5万度。
应分布在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的地区
特点: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主要部门:有色金属冶炼(炼铜厂、炼铝厂等)
区位:接近能源产地(煤、石油、水电站、火电站)
动力导向型工业(以能源为主导)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特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业
主要部门: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家电厂)、包袋、制伞、制鞋、玩具厂等企业
区位:分布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口稠密区(或城区内的住宅区附近)
技术导向型工业:
特点: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主要部门: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电子元件、航天工业等(高新技术工业)
区位: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环境优美。
经济要素
土 地
资 源
水 源
能 源
市 场
劳动力
交 通
科 技/信 息
自然要素
加工工业区位
社会协作
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
国 防需要
社会要素
政策导向
大气污染
水 污 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要素
施工环境
工业基础/基础设施
气候/地形等
区域认知
3.工业的区位因素
考虑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环境因素
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
达到目的
利润最高
成本最低
理想区位
原料动力充足
劳动力质优价廉
市场前景广阔
现实区位
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区
区域认知
3.工业的区位因素
中国的基础工业
考点二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的工业部门。
它包括煤炭工业、石油产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 等
区域认知
1.基础工业的概念
煤炭工业——工业的粮食
分布特点:
与煤炭资源分布一致,黄河中游的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区域认知
2.煤炭工业
传统工业
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
布局特点:接近油气资源产地或接近消费市场
西气东输
区域认知
3.油气工业
传统工业
油气工业——工业的血液
主要分布地区:
东北松辽石油基地
华北及环渤海油气产区
四川天然气基地
新疆石油基地
近海大陆架油田
区域认知
3.油气工业
传统工业
电力工业——工业的先行官
火电是主体,分布于北方的重要煤炭和大城市。
水电:主要分布在南方,集中于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等河流上游。
注重开发核能、 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
区域认知
4.电力工业
中国电力工业分布
传统工业
我国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分布
龙羊峡
三峡
葛洲坝
秦山
大亚湾
小浪底
二滩
溪洛渡
区域认知
4.电力工业
辽宁鞍本钢铁工业基地:
丰富的煤铁资源—煤铁复合体型(资源型)
武汉钢铁工业基地:
资源型(湖北大冶铁矿)
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
资源型
太原钢铁工业基地:
资源型(山西煤炭资源)
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
交通和市场——市场型
京津唐钢铁工业基地:
市场型
区域认知
5.钢铁工业
传统工业
纺织工业
我国基础最好的工业部门,是我国工业的支柱性产业和出口优势部门
分布:
棉纺:天津、上海、郑州、武汉等
毛纺:西北
丝纺:长三角地区
区域认知
6.纺织工业
传统工业
新兴工业
1.石油加工业
2.机械制造业
3.电子工业
4.海洋化学工业
5.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
区域认知
新兴工业
中国的工业基地
考点三
建国前:分布不平衡,工业中心集中分布东部沿海,内陆很少
建国后:
①加强了沿海原有工业基地的作用;
②在内地建设新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区域认知
中国的工业发展与布局
工业中心、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是等级层次不同的工业地域。
工业中心即为工业城市,等级最低;
工业基地是由若干工业中心组成,面积可达几千甚至几万平方千米的地域组成的
工业地带是由若干个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组成,又由交通干线连接成带状的工业地域系统
区域认知
区别工业中心、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
①沿铁路线分布:
京广、京沪、哈大、陇海——兰新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带;
②沿能源分布:
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③沿江分布:
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带
④沿海分布:
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区域认知
1.中国工业的分布
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带
长江沿岸工业带
东部沿海工业带
中国三大工业地带、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发展条件:
主要工业中心:
沈阳、本溪、鞍山、大连等
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便利的交通(铁路、海运);工业基础较好 ;市场广阔
能源枯竭、水源不足;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
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当限制高能耗、原料缺乏的工业
区域认知
2.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丰富;海陆空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统一的电网,临近山西能源基地
水源严重缺乏;环境污染严重;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提高竞争力;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精细化方面
主要工业中心:
北京、天津、唐山等
区域认知
2.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沪宁杭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发展条件:
主要工业中心:
上海、南京、杭州等
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雄厚;发达的水陆交通;农业基础好;国际、国内市场广阔;统一的电网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土地、运输能力紧张
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面向国际市场,发展高精尖产品
区域认知
2.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轻工业和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发展条件:
主要工业中心:
广州、深圳、珠海等
临近港澳和东南亚,侨乡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能源、矿产资源不足;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继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利用特区优势,外引内联,开拓国际市场。
区域认知
2.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1、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形成综合的运输网络
2、劳动力资源丰富
3、技术力量强
4、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条件
5、改革开放的政策落实的好
6、港澳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
1、沿江沿海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2、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
3、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5、人才密集、技术先进
6、工农业基础条件好
7、资本雄厚
4、市场、经济腹地广阔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的东北亚中心,靠近亚欧大陆桥东部起点;
2、海陆空交通便利,是连接海内外,辐射“三北”的重要枢纽
3、资源丰富:特别是大量可供开发建设的盐碱地、滩涂和低产田。渤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和海盐
4、工业基础优势: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信息产业全国闻名
5、体制创新优势
6、政策支持
沪宁杭
珠三角
京津唐
工业基地 工业地位 工业中心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辽中南 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沈阳、 大连、鞍山 ①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②交通便利 水资源不足
京津唐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北京、 天津、唐山 ①科技力量雄厚; ②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 ③交通便利 水资源不足
沪宁杭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上海、 南京、杭州 ①消费市场广阔; ②水陆运输便利; ③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 矿产资源贫乏
珠三角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广州、 深圳、珠海 ①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②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 ③国家政策支持 矿产资源贫乏
区域认知
2.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是我国引进技术和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带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发展条件:
主要工业中心:
沈阳、唐山、天津、济南、青岛、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广州等
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市场广阔;
雄厚的技术力量;经济基础好
能源资源紧缺
对现有企业和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区域认知
3.中国三大工业地带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地,综合性强的一个地带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发展条件:
主要工业中心:
上海、南京、合肥、南昌、武汉、长沙、重庆、贵阳、成都、昆明等
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
耕地面积小,用地紧张;工业污染严重;劳动力价格高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强化环境保护措施。
区域认知
3.中国三大工业地带
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从西欧通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发展条件:
主要工业中心:
连云港、徐州、郑州、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
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恶化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合作;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认知
3.中国三大工业地带
①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
②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1)高技术制造业:电子元件、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航空航天设备、软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2)高技术农业:胚胎工程、细胞克隆等
(3)高技术服务业:电信
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高、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高的新兴产业
区域认知
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③布局特点:
依附于大城市,呈点状分布,大分散、
小集中、东密西疏。
④产业中心:
北京、上海已成为核心,还有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
区域认知
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⑤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因素: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技术力量雄厚;
便利的现代化交通;
环境优美;
国家政策支持;
基础雄厚。
区域认知
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地区发展差异
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了以电子和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
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区域认知
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北京中关村高科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它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这五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京城四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中关村的优势:中关村地区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上百个科研机构,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中国光谷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我国第一架国家级的光电产业基地所在地:“中国光谷”
总体特征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具体表现 依附于大城市,呈点状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聚集成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成带,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 正在兴起: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将建成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原因分析 要求布局在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地域,一般都要依附于大城市的一批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 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高层次知识型人才集聚,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国家政策支持、市场广阔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高新技术产业的东西部比较
区域认知
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考点四
增长速度快;
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认知
1.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
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大;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重化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①传统工业大而不强;
区域认知
1.中国工业存在的问题
1.
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一,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发展较欧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②装备制造业落后,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
区域认知
1.中国工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软件、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半导体、一般IT行业、医药保健、环保工程、生物科技、新材料等16大类。很显然,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较低,高新技术尚未形成强大产业。
③高新技术尚未形成强大产业
区域认知
1.中国工业存在的问题
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①提高工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区域认知
2.中国工业未来发展
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调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
②调整产业结构,限制大能耗工业的发展;
区域认知
2.中国工业未来发展
加强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效益;
区域认知
2.中国工业未来发展
④防治工业污染,实施废弃物达标排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动技术改造。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减少废弃物排放。
区域认知
2.中国工业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循环经济的目标:
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
知识拓展
3、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介:
绿色开采模式:
通过改进采煤工艺与方法,减少地面沉降和减少煤矸石的排放,以及注重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等途径,体现了从源头贯彻循环经济的思想。
知识拓展
4、产业链延伸模式:
循环是煤炭企业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或转化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和能源效益升级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包括煤电一体化、煤焦化发展、煤基多联产发展等。比如利用炼焦煤副产品发展坑口电厂,发展建筑建材产业等。
知识拓展
4、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模式:
主要是解决煤炭开采和利用所产生的“三废”环境问题,即将煤矸石煤泥等用来发电、煤矸石和粉煤灰制造建材、矿井水和瓦斯等资源化利用,从而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保护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
知识拓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