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1:4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 届高三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语 文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十分关注学习的作用、价值与意义,对学习的不同作用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先秦思想家一致认为,第一,学习有助于人们获取知识。学习可以使人类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孔子曾告诫年轻人应主要依靠学习去求得知识和学问,以自己为例来激励学生去“好古,敏以求之”。孟子尽管主张内求型学习观,但也未排斥通过学习与实践去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他也主张在学习中增益知识。荀子是外求型学习观的倡导者,更是竭力主张学习是求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还以自己为例来劝告学习者要通过学习去获取知识,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第二,学习能变化人的性情,改善人的品德。孔子立足于“性相近,习相远”的基本命题,强调人天生的性情并无多大差异,只因后天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程度的差异而导致人的品性大不相同。孟子也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前提是人要进行不断学习,移情化性。荀子更明显地提出了“化性起伪”,主张通过学习与实践去改变人天生恶的自然本性。第三,学习可以达到强国富民的政治目的。先秦儒家大都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而人才的造就主要是通过学习。孔子意识到要实现“为政以德”的政治抱负,就必须劝导年轻学子去认真学习,积累学识,增长才干。孟子主张只有力倡学习,才能培养出“善教”之管理人才。第四,学习还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荀子认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流传,正是由于无数知识分子在默默无闻地学习钻研人类的文化和自然的知识,每一代人的学习既继承上代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又在创造新的文明。一个孜孜以求、博学多识的学习者,既是传递文化的载体,又是发展文明的胚胎。他们广采博学前人的文化成果、接受人类的文明熏陶的过程,正起着“承前”的作用;而在所学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锐意创新、著书立说、奔走讲学,又起到了“启后”的作用。
(摘编自申国昌,史降云《中国学习思想史》)
材料二:
孔子的学习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积累,指向人的内在德性与生命境界的根本提升。孔子与弟子谈话循循善诱,将学习与思考的焦点自然导向如何成为君子的问题。
这种以养成君子人格为根本目标的学习并非空谈,而是儒家学者们终身践行的工夫。孔子强调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即不会天生为君子,必须经过后天学习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他以自身生命历程为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以全部的人生实践来从事这种以君子人格为根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本目标的学习,通过一生不断的学习而逐步提高人格境界。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这是对孔子终身学习观的呼应。要达到君子人格,必须追求“全”“粹”的“成人”之学,正是孔子学习思想的最好阐释。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提倡“学者为己”,以君子人格为目标的学习,在孔子看来就是最大的“为己”之学。若是为人而学,则与君子目标背道而驰。为已而学的一个方面,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己而学,当然一切都要“求诸己”,为人而学,必然总想“求诸人”。为谁而学和求之于谁,有机地统一在特定的学习目标之下。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标是要成为君子,因此必然选择前者而鄙夷后者。
孔子通过自己的全部人生实践实现了自己立下的学习目标,而其他人能否像孔子一样达到这个目标呢 孔子的学习目标是否具有普遍可能性呢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用力于仁,就是对仁的学习和实践,具体说就是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努力形成君子人格。“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人皆有能力向此目标努力,只是人们大多不去努力而已。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本性上讲,人人具备成为君子的素质。只是人们的后天经历不同,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人格,或为仁德君子,或为恶劣小人,或为善恶相混之人。若都像孔子那样一生从事以君子为目标的学习,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孔子说的“习”,是非常重要的观念。习,也是一种学习,但不是主动的、目标明确的学习,而是不自觉的被动式学习,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其文化的潜移默化而逐步认同的过程,即社会学说的“社会学习”。孔子看到了“习”对人格的不同影响,所以他极力提倡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强调以形成君子人格为明确的学习目标。
“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孔子的学习思想引导个体主动修为向善,更将人格完善扩展为社会责任,使个体修养与社会进步形成有机统一。
(摘编自刘韶军《孔子学习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述学习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不同作用,递进式的逻辑链条使论证走向深入。
B.先秦儒家大都提倡通过学习来造就治理国家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们强国富民的政治抱负的投射。
C.孔子强调人经过后天学习才能成为君子,《师说》呼唤从师学习的风气,都重点针对“人非生而知之”的社会现实。
D.孔子所说的“习”尽管并非主动的、目标明确的学习,但其在人格完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体现出荀子倡导的外求型学习观,这也意味着对孟子内求型学习观的排斥。
B. “人皆可以为尧舜”“化性起伪”表明孟子和荀子都看到人的本性具有可发展变化的特点,而这与学习活动分不开。
C.孔子主张“学者为己”,强调学习应指向内在德性提升,而荀子则提倡“学者为人”,以服务社会为学习的主要目的。
D. “我欲仁,斯仁至矣”存在一定的逻辑谬误,孔子想以此来鼓励人们向“仁”的目标努力,但说服力却也有所削弱。
3.学习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此观点最为一致的是(3分)
A.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材料一选用论据很有特点,对你写作议论文有哪些启发 (4分)
5.材料二中,孔子强调通过学习培养君子人格,而荀子在《劝学》中也表明学习有助于形成高尚的人格,从人性基础与实践路径看,二者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6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儿子在远方
彭荆风
火塘里的火燃得正旺,把这景颇人的矮竹楼内烤得暖洋洋的,把母子俩的影子也扩大了好几倍,映到竹篾墙上。
玛土大娘一边捏弄着白线团,一边用她那慈祥的眼光,默默地注视着儿子。儿子正在用刀削一个木头和竹筒制的东西,一边削着,一边还不时放在耳边比一比。
“你又在干什么 ”过了好半天,玛土大娘才问了一声。她发现,儿子自从去了一次山下的县城后,变了很多。
“做电话机。”儿子头也不抬地答道。仍然细心地削制着那个“电话”。
“又是电话。这么大的人了,还这么爱玩。”玛土大娘不满意地叨念着。儿子已经不止一次向她比画过这奇怪的电话的形状和作用,她都听得有些厌烦了。
“我以后也要下山去做打电话的人。”儿子突然说。
“不准乱说,你走了,我这个老人怎么办 ”她真的生气了,她只有这一个儿子,她最害怕儿子远远离开她。
寨子里突然来了一伙陌生人,这些人背的、带的,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当寨子里的景颇人惊诧地望着这些人时,玛土大娘的儿子突然高兴地从竹楼里跳下来:“是架电话的来了。”
很快,儿子就和这些架电话线的工人要好起来了。他告诉寨子里的景颇人,这些人是要从山下拉一条电话线经过这里,架到寨头的文化站去。
白天,他也不管地里的活了,整天挎着腰刀跟着那些工人在山里转,帮他们做向导,帮他们在密荫的森林里砍出架线的路来。他的腰刀是那样的锋利,砍树的技术是那样熟练,工人们都称赞他:要是好好训练一下,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架线工人呢!听了这话,他就更得意了,索性晚上也不回去了。吃了夜饭,工人们照例点起汽灯学文化,他虽然不懂汉文,也我了一只破笔杆在纸上乱画着,好像他已经成了架线队中的一员。
第三天,架线队收拾东西离开。儿子抹着眼泪跑了好远去送他们。回来以后,他就若有所失地整天呆坐在火塘边,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只是拿着架线工人送他的半截铅笔和一本小笔记本玩弄着。
又过了几天,儿子突然振奋起来。山谷里浓厚的白雾还没散,他就带着腰刀拿起绳索砍柴去了。看到儿子每天累得满头大汗地回来,玛土大娘又高兴又心疼,她劝儿子道:“雨天还没来,你忙什么嘛!歇两天再砍吧!”
儿子仍是每天早出晚归,直到竹楼外堆起了一座又长又高的柴墙,才歇下来,笑着对母亲说,“这够我们家烧两年了。”
这天早上,儿子背起长刀和背篓悄悄出去了。可到了黄昏,别家的都回来了,她的儿子却迟迟不见回来,她有些急了,只好去问那些景颇人:“你们见了我儿子么 ”
人们摇头:“没看见。”小伙子们还埋怨:“他好久没和我们一起砍柴打猎了。”
她慌忙往竹楼上跑,这才发现儿子常用的那床破毯子和几件衣服不见了。显然,儿子是瞒着她下山去了,那几天砍柴都是为了准备走才做的呵!她痛苦极了,跌跌撞撞追了出去…”
天完全黑了,她哭着、骂着,希望儿子能听到她的声音回来,可夜是这样静,只有那高悬在半空中的电话线孤独地在夜风中发出“呜呜”的响声。她随手拾起一块石头,狠力向身旁的电线杆扔了过去……
雨季到了,儿子依然没有捎信回来,他到底往那里去了呢 玛土大娘想呵,想呵!夜里,雨水敲打着竹楼,她的眼泪也像雨水一样淌下来。
一天,一个去山下赶街子的景颇汉子来到竹楼上,告诉了一个使她非常高兴的消息:他在坝子里看见她儿子了。她的儿子和政府的架线队在一起,已吃得又红又胖的了,还学会了
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架线本领……说着,他又拿出了一串镀金的项链和一匹青布包头。告诉她,这是她儿子特意买给她的。
望着闪闪发光的项链,这个头发斑白的老母亲不断流着眼泪。儿子虽然在远方,还是没有忘记母亲啊!
也许是人老了,有天半夜,玛土大娘全身忽而发冷忽而发热,病中她更加思念在远方的儿子,可是,她儿子现在哪里呢 寨子里的人商量了一下后,决定到文化站找政府工作同志,他们也许会知道他的消息。
她整夜都在痛苦地呻吟着,只在天快亮的时候,才昏睡了一会。但,医生的到来很快惊醒了她。
“不要紧,是恶性疟疾。吃了药,打了针,睡一觉很快就会好的。”
果然,等她再醒来时,神志已经比较清楚,头也没有先前那样沉重疼痛了。看到医生还在旁边守着,她不由问道:“同志,你怎么知道我病了 ”
“是你儿子从西山打电话告诉我的。”医生笑着说道。
“我儿子 他在那里干什么 ”玛土大娘几乎想坐起来了。
“他在西山架电话线呢!”
“西山 ”她微摆了摆头。西山离这里有三四天路呢!儿子在那远远的地方怎么知道母亲病了
医生知道她不相信,就向她解释:“你儿子接到这里文化站的电话,知道你病了,就打电话到医院找我们,医院就派我连夜赶上山来……”
玛土大娘还是微微摇着头,她不相信这种名叫“电话”的东西会有这样的作用。
“不要说这隔三四天路的地方,就是隔几万里也可以在电话机里说话呢!等你病好了,就到文化站打电话给你儿子。”
不久,玛土大娘的病痊愈了,她一清早就来到文化站。虽然,她还是初次拿起这微微有些沉重的电话听筒,手也有些发抖,但她的确听到了儿子那熟悉的声音……
她完全相信这电话的作用了,大笑着说道:“好,好,就像我儿子在身边和我说话一样。”
“这下不怕你儿子走远了吧 ”
“不怕了,再远也不怕了。”她笑着走了出去。
1957年3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景颇族生活场景,火塘旺燃、竹楼暖洋,都烘托出母子相依的温馨氛围。
B.小说中的儿子拿着破笔杆在纸上乱画,表明他不仅将会掌握现代技术,而且能在精神生活上获得进步。
C.小说中“电话”的意义远超通讯工具本身,电话既是现代文明的具象,也是青年走向远方的催化剂。
D.小说结构安排精妙,玛土大娘的儿子最终成为架线工人,这与前文来到寨子的工人称赞其潜力相照应。
7.关于小说中玛土大娘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
A.玛土大娘是传统景颇母亲的典型代表,她对山外的现代文明充满了疑虑,生怕儿子因此远离自己。
B.玛土大娘怒掷石头、雨季流泪等细节,生动展现出景颇族一位传统母亲对儿子远行的不舍与焦虑。
C.看着儿子从远方捎来的镀金项链,玛土大娘不由泪水涟涟,这表明她直至此时才真正理解了儿子。
D.结尾写玛土大娘病愈到文化站与儿子通话,既表现对儿子的思念,也表明接纳了儿子远行的选择。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 (共8页)
8.小说中的“儿子”没有具体的姓名,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分)
9.小说与《哦,香雪!》都体现了青年与“远方”的关系,请根据文本分析其异同。(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宋主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御史中丞袁淑曰:“陛下今当席卷赵、魏,检玉岱宗;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宋主悦。宋主欲伐魏,丹阳尹徐湛之、宁朔将军王玄谟等并劝之;校尉沈庆之固陈不可;宋主使湛之等难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宋主不从。
魏引兵南救滑台,王玄谟攻城,数月不下。魏主夜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以自弱,非良计也。”斌乃止。斌欲固守,庆之曰:“今青翼虚弱而坐守穷城若虏从东过青东非国家有也。”会诏使至,不听退师。斌复召众将议之,庆之曰:“阔外之事,将军得以专之。诏从远来,不知事势。”斌乃使申坦、垣护之据清口,自将诸军还历城。
魏主引兵南下,所过无不残灭,城邑皆望风奔溃。魏人之南寇也,不贵粮用,唯以钞掠为资。及过淮,民多窜匿,钞掠无所得,人马饥乏。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内外戒严。宋主登石头城,有忧色,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怨,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节选自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宋纪》)
材料二:
赫连勃勃权谋勇力皆万人敌也,立国于险要之地,宜足巩固以居而末如之何,乃至其子而遂亡。故夷狄愿其起而若未足忧也,不患其盛而若不可拔也。赫连氏亡而中原皆为拓跋氏所有,固将挟全力以为南国忧,然而无足忧也。夷裔之未入中国,则忧其相并而合;既入中国,则患其杂冗而不适所治,不患其合一极盛而以相压也。故宋武之时难矣:奋勇以灭慕容超,而姚兴又竞;全力以灭姚泓,而赫连、拓跋又乘间以争。(文帝时)拓跋氏血战以克统万,穷兵以破蠕蠕,精甲锐师半消折于二虏。宋能乘之,此其时矣;坐困江东,惮其威而不进,进而不敢与之敌,盖失此一时,而六代之偷安不足以兴。文帝非英武之君,到彦之之流不足以有为,惜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青冀虚因弱□而坐守□穷城□若虏从东过□青东□非国家有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动词,抵挡、挡住,与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中“当”意义不相同。
B.自弱,“自”作“弱”的前置宾语,与“秦人不暇自哀”的“自哀”结构相同。
C.遂,音suì,终于、竟,与“遂与外人间隔”中的“遂”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D.敌,形容词,对等、相当,与成语“势均力敌”的“敌”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文帝想要北伐,徐湛之、王玄谟等人都极力劝阻,宋文帝在北伐失败后想起此时的情景,非常后悔自己没有听从群臣的意见。
B.使者送来诏令,不允许萧斌退兵,沈庆之认为萧斌可以自行决断战场上的事情,因为皇帝下诏时并不了解此时此地的具体情况。
C.王夫之认为不要因为少数民族政权刚兴起就不在意,也不要因他们强大而过分担忧,这是基于赫连勃勃政权兴亡的史实得出的。
D.宋武帝北伐时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形势,总是需要与不同敌人对抗,而拓跋氏虽然战胜强敌但实力受损,为南朝提供了可乘之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人之南寇也,不赍粮用,唯以钞掠为资。
(2)既入中国,则患其杂冗而不适所治,不患其合一极盛而以相压也。
14.与王夫之一样,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对宋文帝北伐失败进行了评论,二者对北伐失败原因的阐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分)
(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客恨
李昌符
古原南北旧萧疏,高木风多小雪馀。
半夜病吟人寝后,百年闲事酒醒初。
频招兄弟同佳节,已有兵戈隔远书。
肥马王孙定相笑,不知岐路厌樵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选取古原、高木和小雪等意象,勾勒出苍茫萧瑟的冬日图景。
B.颔联通过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诗人病中独吟、酒醒怅然的境况。
C.颈联将团圆之愿与兵戈之阻进行对比,突出诗人所处的现实困境。
D.尾联借王孙笑问来虚拟对话,表达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人生追求。
16.这首诗题为“客恨”,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恨”的具体内涵。(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教授在南山旅游时,忍不住吟诵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示躬耕自食的两句:“ ▲ , ▲ ”。
(2)纪录片《苏东坡》中呈现主人公月下泛舟、逆流而上的场景时,可以同时配上苏轼《赤壁赋》中对应的两句:“ ▲ , ▲ ”。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嘴巴真甜”或者“小嘴真甜”这种表达,意思是对方说话让听者心里愉悦、舒服。
②“嘴巴真甜”何以能表达这种意思
③语言里有一种现象叫“转命”,指的是用相关概念A指代概念B的语言现象(修辞学中称借代)。其认知基础是A与B处于固定关联模式,这个关联模式 甲 ,如“新面孔”代新人,面孔和人的相关性就是“部分——整体”框架的产物;又如“他喝了三瓶”中“三瓶”能转喻(借代)三瓶酒,是由于两者同处于“容器一内容”这个认知框架。“嘴巴真甜”的“嘴巴”,说的可不是嘴巴这个身体部位,而是转喻嘴巴里说出来的话,或是说话这个行为。不管是说的话,还是说话行为,它们都依赖“嘴巴”这个“容器”才得以产出,两种概念同处“容器一内容”这个认知框架。
④ ▲
⑤这和“隐喻”有关,在隐喻表达里,人们会用理解概念C的方式来理解概念D,C往往基于人身体、生活的经验,而且相较于D,它更为具体可感,更便于从人的记忆中提取,正好可以隐喻更为抽象或无法直接通过身体感知的D(如汉语用味觉词表示心理感受)。心理感受相对于感官感觉是抽象的,而人们往往会用外在的身体经验来认识内在的心理经验,这种认知规律叫作“以身喻心”(参看斯威彻尔《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从这个规律来看,人们在体会内心的舒适时,就会把这种过程理解为在感受甜味,因此就会用“甜”来隐喻心里愉悦舒服的感受。与此类似的用例还有“生活好苦”“他心里酸溜溜的”。
⑥一个普通的日常用语“嘴巴真甜”竟包含了“转喻”和“隐喻”,真可谓“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吕叔湘语)。人们常常运用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思考。像人们常说的“针眼、电脑病毒、老黄牛”,这些是隐喻;“笔杆子、导演、指挥”,这些是转喻。老百姓说得自然,说得习惯,一般不会认为这些是刻意的修辞。可见,转喻和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 乙 .
18.根据文本对“转喻”的阐释,下列成语中不包含转喻现象的一项是(3分)
A.低眉顺眼 B.化干戈为玉帛 C.情比金坚 D.两袖清风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括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语言里有一种现象叫“转喻”,指的是用相关概念A指代概念B的语言现象(修辞学中称借代)。
B.又如“他喝了三瓶”中“三瓶”能转喻(借代)三瓶酒,是由于两者同处于“容器一内容”这个认知框架。
C.这和“隐喻”有关,在隐喻表达里,人们会用理解概念 C的方式来理解概念 D (如汉语用味觉词表示心理感受)。
D.这种认知规律叫作“以身喻心”(参看斯威彻尔《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是一种隐喻。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根据上下文,第④段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22.转喻和隐喻是常见的语言现象,请从文中另选一例,参考文中的观点,阐述其中的隐喻或转喻现象。(4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 (共8页)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本卷阅读Ⅰ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钟扬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每一个青年的担当与作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 2025-2026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阅读
(一) 阅读 Ⅰ
D
B
B
①论据类型应多样,可选用名人名言(如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思想观点等,增强论证权威性;②论据要紧扣论点,针对不同分论点选择契合的论据(如论述学习获取知识,选用孔子 “好古,敏以求之”、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③可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支撑论点(如对比孟子内求型学习观与荀子外求型学习观,共同论证学习的作用);④论据应贴合论述层次,按个体到社会的逻辑选择对应论据,使论证更具条理性。
①人性基础:孔子认为 “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无显著差异,后天 “习” 与学习影响人格,君子人格的培养基于人先天具备的向善潜力;荀子主张 “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通过学习 “化性起伪”,以矫正恶的本性来形成高尚人格。②实践路径:孔子强调主动、自觉的学习,以 “为己” 为目的,注重终身学习(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过学习与自我修养提升人格,且将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结合(“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荀子倡导外求型学习,强调 “学不可以已”,注重通过积累知识、实践践行,以外部学习与实践改变本性,追求 “全”“粹” 的 “成人” 之学来塑造高尚人格。
(二) 阅读 Ⅱ
B
C
①“儿子” 无具体姓名,使其成为一类人的代表,象征渴望走出大山、拥抱现代文明的少数民族青年群体,扩大人物形象的普遍性;②弱化个体特征,更能聚焦 “青年与现代文明”“亲情与成长” 的主题,避免因个体特殊性分散读者对核心主题的关注;③增强故事的代入感与共鸣感,让不同读者都能从 “儿子” 的经历中联想到身边类似的青年,感受其追求与抉择。
相同点:①都体现青年对 “远方”(现代文明、外部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儿子” 渴望下山成为架线工人,香雪渴望拥有铅笔盒、了解山外世界;②“远方” 都对青年产生积极影响,促使他们突破传统局限,实现个人成长(“儿子” 掌握架线技能,香雪变得更勇敢、有见识)。
不同点:①“远方” 的内涵不同:本文中 “远方” 是现代工业文明(架线、电话等),青年走向远方是主动投身现代建设,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哦,香雪!》中 “远方” 更多是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象征(如铅笔盒、火车带来的外部信息),青年对远方的追求更多是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②青年与 “远方” 的关系不同:本文中 “儿子” 走向远方后,通过电话与家乡保持联系,实现了 “远方” 与 “家乡” 的情感联结;《哦,香雪!》中香雪对远方的追求更多是单向的探索,尚未形成与家乡的深度互动与融合;③主题侧重不同:本文侧重青年在现代文明推动下的成长与对家乡的反哺(如儿子关注母亲病情),《哦,香雪!》侧重青年在接触现代文明过程中的心灵蜕变与对尊严的坚守。
(三) 阅读 Ⅲ
今青冀虚弱□而坐守□穷城□若虏从东过□青东□非国家有也(断句位置:虚弱后、坐守后、穷城后)
D
A
(1) 北魏军队向南入侵时,不携带粮食物资,只把抢劫掠夺作为物资来源。
(2)(少数民族政权)已经进入中原地区后,就担心他们(统治方式)繁杂混乱不适合治理(中原),而不必担心他们统一后极度强盛来压制(南朝)。
①王夫之认为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原因:宋文帝并非英武之君,缺乏雄才大略;将领(如到彦之)能力不足,无法有所作为;错失拓跋氏实力受损的有利时机,长期固守江东,不敢主动出击。②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原因:宋文帝好大喜功,草率北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缺乏充分的准备与周密的谋划,导致北伐失利。
(四) 阅读 Ⅳ
D
①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恨:首联 “古原南北旧萧疏,高木风多小雪馀” 勾勒萧瑟冬日图景,烘托诗人客居的孤独;颔联 “半夜病吟人寝后,百年闲事酒醒初” 通过病中独吟、酒醒怅然的细节,凸显客居的孤寂落寞。②亲人离散的思念之恨:颈联 “频招兄弟同佳节,已有兵戈隔远书”,诗人渴望与兄弟团圆共度佳节,却因战乱阻隔,连书信都无法传递,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分离之痛。③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恨:尾联 “肥马王孙定相笑,不知岐路厌樵渔”,诗人设想王孙贵族嘲笑自己隐居樵渔,实则暗含自己虽有抱负却无施展之地,被迫困于岐路的失意与愤懑。
(五) 名篇名句默写
(1)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2)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3) 示例一: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示例二: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语言文字运用
C
D
甲:可归纳为特定认知框架 乙: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
问题:“嘴巴” 转喻为话语或说话行为后,为何用 “甜” 来形容呢?
理由:前文已解释 “嘴巴真甜” 中 “嘴巴” 的转喻现象,第⑤段转而论述 “甜” 与心理感受的隐喻关系,该问题能承接前文转喻的内容,引出后文对隐喻的分析,使上下文逻辑连贯。
示例:“生活好苦” 中的 “苦” 体现隐喻现象。根据 “以身喻心” 的认知规律,“苦” 本是人的味觉经验(具体可感),生活的艰辛与不如意是抽象的心理感受,人们用外在的味觉 “苦” 来隐喻内在抽象的生活困境与心理苦楚,符合用具体感官经验理解抽象心理经验的隐喻逻辑。
三、作文
参考立意:①以修己之力,担复兴之责;②在毁坏与创造中,书写青年担当;③怀报国之志,践实干之行;④以个体微光,聚民族复兴星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