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力学单位》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七节,是力学知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在学生已掌握力、加速度、质量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单位制(SI)中的力学单位及其导出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量度观念。教材通过牛顿第二定律F=ma的维度分析,自然引出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并系统介绍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的关系,强调统一单位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高中物理,虽具备初中物理基础,但对单位制的理解仍停留在“使用”层面,缺乏“建构”意识。部分学生在计算中常忽略单位换算或混淆单位符号,反映出单位观念薄弱。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量纲”“基本单位”等概念理解困难。因此,教学中需通过具体实例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构建单位制的认知框架,突破“为何要统一单位”“如何推导导出单位”等认知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基本单位,掌握长度、质量、时间三个力学基本单位。
2. 能根据物理公式(如F=ma)推导出力的单位“牛顿”,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科学思维
1. 通过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运用量纲分析法判断单位是否正确,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2.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识别单位不一致的情况,并进行合理换算,提升模型建构与数学运算能力。
科学探究
1. 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单位换算任务,体验科学交流的过程。
2. 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单位一致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培养实证意识。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到统一单位制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协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科学规范意识。
2. 养成在物理计算中书写单位的良好习惯,体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相关的三个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
2.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力的单位“牛顿”(N = kg·m/s )。
难点
1. 理解“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2. 运用量纲分析法检查物理公式的单位一致性。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位换算卡片、电子秤、卷尺、 stopwatch、实验记录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单位混乱的代价
【5分钟】 一、讲述真实案例,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NASA火星气候探测器失事视频片段
教师播放一段简短视频:199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耗资1.25亿美元的火星气候探测器在进入火星轨道时突然失踪。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原因竟是一个看似微小的单位错误——地面控制团队使用英制单位“磅力·秒”(lbf·s)发送导航指令,而飞行系统却默认以国际单位“牛顿·秒”(N·s)进行计算,导致轨道偏差超过100公里,最终探测器坠毁于火星大气层。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昂贵的失败?如果两个团队都使用同一套单位系统,结局会不会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单位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
教师顺势总结:“正是单位制的不统一,让价值上亿的探测器化为灰烬。这说明,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统一的单位制度不仅是便利,更是安全与成功的保障。”
(二)、提出核心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统一的单位制?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核心议题:“如果没有统一的单位,世界会怎样?”并邀请学生展开想象:
“假设你是一名建筑师,你要把设计图纸交给远在法国的施工队;或者你是医生,要给跨国病人开药方;又或者你是科学家,要与全球同行分享实验数据……如果没有统一的单位,这些事情能顺利进行吗?”
通过这一系列设问,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规范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1. 观看视频,感受单位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认识到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3. 想象不同场景下单位混乱的影响。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评价任务 理解案例:☆☆☆
表达观点:☆☆☆
关注议题:☆☆☆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航天事故创设震撼性情境,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对单位重要性的深刻反思。以“如果没有统一单位”为核心议题,贯穿整节课,使知识学习与现实意义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新知建构:走进国际单位制
【12分钟】 一、认识基本单位:科学世界的“通用语言” (一)、展示国际单位制七大基本物理量表格
教师利用PPT展示国际单位制(SI)的七大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
长度 — 米(m)
质量 — 千克(kg)
时间 — 秒(s)
电流 — 安培(A)
热力学温度 — 开尔文(K)
物质的量 — 摩尔(mol)
发光强度 — 坎德拉(cd)
重点讲解前三个与力学密切相关的单位:
“‘米’最初定义为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后来经过多次精确定义,现在基于光速来定义;‘千克’曾由存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千克原器实物决定,2019年起改为依据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秒’则由铯-133原子跃迁频率精确确定。”
强调:“这些单位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经过人类长期探索、不断修正后达成的全球共识,是我们描述自然现象的‘通用语言’。”
(二)、组织“单位接龙”小游戏
教师发放单位卡片,每组一套包含常见物理量及其单位的卡片(如:速度—m/s,密度—kg/m ,力—N,压强—Pa等)。要求学生将卡片分类为“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并尝试找出哪些导出单位是由基本单位组合而成。
巡视指导时提示:“看看‘m/s’是不是由‘m’和‘s’组成的?‘kg/m ’呢?”
待学生初步分类后,教师请一组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并解释分类依据。
接着追问:“那么‘牛顿’这个单位是怎么来的?它能不能也用基本单位表示出来?”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1. 认真听讲,了解七大基本单位及其中三个力学单位的演变历史。
2. 参与小组活动,动手分类单位卡片。
3. 尝试分析导出单位的构成方式。
4. 代表小组展示并解释分类结果。
评价任务 识别单位:☆☆☆
分类准确:☆☆☆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介绍SI基本单位,帮助学生建立宏观认知框架。借助“单位接龙”游戏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的区别,为主动探究“牛顿”的来源做好铺垫。
探究深化:推导“牛顿”的诞生
【15分钟】 一、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揭开单位之谜 (一)、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 = ma
教师在黑板中央写出公式:F = m × a
提问:“在这个公式中,F代表什么?m和a分别代表什么?它们各自的单位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F 是力,单位未知(暂写作[N])
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kg)
a 是加速度,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m/s )
继续追问:“既然左边等于右边,那么左边的单位也应该等于右边的单位。你能试着写出这个等式的单位关系吗?”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可能出现的答案有:“[N] = kg + m/s ” 或 “[N] = kg × m/s ”
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组织小组讨论五分钟,要求每组推选一人汇报结论。
(二)、引导学生进行量纲分析
待多数小组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正式引入“量纲分析”思想:
“在物理学中,我们相信一个正确的公式不仅数值相等,单位也必须一致。这就是所谓的‘量纲一致性原则’。”
在黑板上演示完整推导过程:
F = m × a
[F] = [m] × [a]
[N] = kg × (m/s )
1 N = 1 kg·m/s
强调:“所以,1牛顿就是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所需的力。这个单位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基本单位严格推导出来的!”
(三)、设计“单位侦探”挑战任务
教师出示几个常见导出单位,要求学生模仿上述方法,推导其基本单位组成:
① 压强 P = F/A → Pa =
② 功 W = F·s → J =
③ 功率 P = W/t → W =
提供支架提示:面积A的单位是m ,位移s的单位是m,时间t的单位是s。
邀请三位学生上台分别完成推导,其余学生在练习本同步演算。
教师逐一点评,特别指出:“帕斯卡(Pa)其实就是N/m ,焦耳(J)就是N·m,瓦特(W)就是J/s。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层层嵌套、环环相扣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 1. 回忆并说出F、m、a的物理含义及单位。
2. 小组合作推导F的单位表达式。
3. 参与量纲分析过程,理解单位一致性原理。
4. 完成“单位侦探”挑战任务,推导其他导出单位。
评价任务 公式应用:☆☆☆
推导正确:☆☆☆
思维严谨:☆☆☆
设计意图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切入点,通过量纲分析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牛顿”单位的诞生过程,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知识迁移。设置阶梯式挑战任务,巩固方法,拓展视野,深化对单位系统内在逻辑的理解。
实践应用:单位换算大闯关
【8分钟】 一、开展小组竞赛,强化单位换算技能 (一)、发布“星际救援”情境任务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现在你们是一支国际空间站救援小队。一艘来自美国的货运飞船携带了4.5短吨(short ton)的物资抵达,但我们的数据库只识别千克。你们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单位换算,否则补给无法入库!”
给出换算关系:1 short ton = 907.18474 kg
要求每组快速计算并将结果写在答题板上。
教师巡视,提醒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书写规范。
(二)、处理复合单位问题
紧接着发布第二个任务:“另一艘欧洲飞船报告其推进器推力为2.5 kN,请换算成基本单位形式。”
提示:k是千的意思,1 kN = 1000 N
学生应答出:2.5 kN = 2500 N = 2500 kg·m/s
再追加一题:“某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为3.7 m/s ,若一名宇航员质量为75 kg,其所受重力是多少牛顿?”
引导学生使用G = mg公式计算:
G = 75 kg × 3.7 m/s = 277.5 N
强调:“每一次计算都要带上单位,这样才不容易出错。” 1. 进入情境,明确任务目标。
2. 小组合作完成单位换算。
3. 正确书写单位并注意有效数字。
4. 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换算准确:☆☆☆
书写规范:☆☆☆
合作高效:☆☆☆
设计意图 通过“星际救援”这一连贯情境,将单位换算融入真实任务中,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和紧迫感。由单一单位到复合单位再到综合计算,层层递进,全面提升学生的单位应用能力和科学计算素养。
课堂总结:单位之光,照亮科学之路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与升华 (一)、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从一场真实的航天悲剧开始,认识到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我们学习了国际单位制中的三大力学基本单位——米、千克、秒;我们像科学家一样,通过F=ma推导出了‘牛顿’的定义式1 N = 1 kg·m/s ;我们还完成了多项单位换算任务,体验了科学工作的严谨。”
板书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二)、情感升华与激励展望
“同学们,单位看似只是小小的符号,但它背后凝聚着人类几百年科学探索的智慧结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切应当尽可能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统一的单位制,正是我们在复杂世界中寻求简洁与秩序的努力。”
“当你在作业中认真写下每一个单位,当你在实验中精确记录每一组数据,你不仅是在完成任务,更是在践行一种科学精神——尊重事实、追求精确、崇尚规范。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让这束‘单位之光’始终照亮前行的方向。”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2. 理解单位背后的科学精神。
3. 感受物理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4. 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情感共鸣:☆☆☆
价值认同:☆☆☆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激励性”双重复合总结方式,既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又通过名人名言和诗意语言升华主题,将单位学习上升至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高度,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单位换算我能行
1.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5.6 km = ________ m
(2)2.3 t = ________ kg
(3)45 min = ________ s
(4)72 km/h = ________ m/s
2. 用基本单位表示下列物理量的单位:
(1)能量 E(已知E = mc )→ 单位:________
(2)动量 p(已知p = mv)→ 单位:________
(3)力矩 τ(已知τ = Fr)→ 单位:________
二、拓展探究:寻找身边的单位故事
1. 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如“尺”“斤”“亩”),并与现代国际单位比较,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说明。
2. 观察家中电器说明书或食品包装上的参数标签,找出至少三个使用国际单位的例子,并拍照或抄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1)5600 (2)2300 (3)2700 (4)20
2. (1)kg·m /s (2)kg·m/s (3)kg·m /s
二、拓展探究
1. 示例:中国古代“一尺”长度历代不同,周代约23.1厘米,清代约32厘米,缺乏统一标准。而现代“米”由光速定义,全球一致,体现了科学进步。
2. 示例:电饭煲功率标注“800 W”,牛奶营养成分表标“能量 280 kJ”,体重秤显示“70.5 kg”,均使用国际单位。
板书设计
4.7 力学单位
核心议题:如果没有统一的单位,世界会怎样?
一、国际单位制(SI)
七大基本量 → 力学三剑客:
长度 — 米(m)
质量 — 千克(kg)
时间 — 秒(s)
二、导出单位的诞生
F = m × a
[N] = [kg] × [m/s ]
1 N = 1 kg·m/s
三、单位一致性原则
公式成立 单位一致
如:Pa = N/m = kg/(m·s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NASA真实事故导入,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关注度和危机意识,有效激发了学习动机。
2. “单位侦探”和“星际救援”等活动设计富有创意,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任务,学生参与度高。
3. 板书结构清晰,突出“基本单位→导出单位→量纲一致”的逻辑主线,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复合单位换算中仍出现遗漏中间步骤的现象,说明量纲分析训练还需加强。
2. 对国际单位制历史演变的介绍略显简略,未能充分展现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3. 课堂节奏在探究环节稍显紧凑,个别小组未能充分表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