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一
导入
近年来,革命文学作品屡次出现在高考卷中。2022年高考教育部命题的四套试题中,其中三套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选文为革命文学作品。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两文本:文本一小说《支队政委》(王愿坚),文本二记实文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高考全国乙卷: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高考新高考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一起走进革命故事《党费》。
党费
二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三
课堂任务
课堂任务:岁月峥嵘,初心如磐,为传承红色基因,校团委将在学校开展“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大赛”。作为班级参赛代表,这节课你需要准备好以“黄新的故事”为主题的讲稿。
任务一:自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关注故事的叙事(人称)视角。
三
课堂任务
概括:《党费》故事情节。
1-7段:“我”受魏政委委托去联络地下党组织接头人黄新。
8-29段:“我”找到了接头人黄新,她委托我交丈夫的党费。
29-55段:第二次接头走漏消息,黄新为掩护我牺牲。
56-60段:我把党费和她的孩子妞儿托付给魏政委。
三
课堂任务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分析:用了什么叙事(人称)视角?有何好处?
好处:①拉进与读者距离,增加故事真实性。
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处呢?
四
人物形象
任务二:“横看成岭侧成峰”,除了“我”,文中还有其他人物,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转换视角,试着将自己代入文本其他角色,分析他们视角下黄新的人物形象。仔细阅读文本,完成下表。
原文 细节 黄新人物形象
“我”
胡敏英等其他同志
魏政委
妞儿
四
人物形象
20段:“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对党组织思念,联系上之后的高兴与激动.......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儿把红旗再打起来!”
26段: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
“我”眼中的黄新
语言描写:爱党、乐观、坚强
磨损和鲜红的印章等细节形成对比:表现出她郑重的态度,体现出她对革命事业的热忧和对党的忠诚。
四
人物形象
36段: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43段: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
“我”眼中的黄新
动作、语言描写:崇高、无私、舍小家为大家
动作、语言描写:镇定、冷静、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四
人物形象
10段:屋里有人轻轻地哼着小调儿,听声音是个女人,声音压得很低很低的......我一步迈进门去,不由得一怔:小窝棚里挤挤巴巴坐着三个人,有两个女的、一个老头,围着一大篮青菜,头也不抬地择菜叶子。他们的态度都那么从容,像没有什么人进来一样......“刚才那几个也是自己人,最近才联系上的。”
“胡敏英等其他同志”眼中的黄新
一起准备咸菜的革命同志们眼中的黄新是一个勤劳乐观、有组织能力的同志。
四
人物形象
6段: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1931年入党的。1932年“扩红”的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以后,她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了,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个才五岁的小妞儿。
58段: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
“魏政委”眼中的黄新
他人评价:舍己为国、忠实可靠
侧面烘托:无私奉献、对党忠诚
四
人物形象
32段: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妞儿”眼中的黄新
外貌、动作描写写出了妞儿此时忍饥挨饿的痛苦状态,此时妞儿眼中是一个严厉、不近人情的母亲。
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简要说说理由
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
①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②咸莱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四
人物形象
观点二:赞成第二种观点。
①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四
人物形象
四
人物形象
第一人称叙事还有何好处?
好处:①拉进与读者距离,增加故事真实性。
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作为有限视角,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隐去无关情节,使故事情节更紧凑、集中,突出了典型的场景和细节。
③“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我们可以跟随着“我”一起进入情节,一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
课堂写作
任务三:请你根据今天所学,选好叙事视角,写一篇“黄新的故事”为主题的演讲稿,200字左右。
胡敏英视角:
“送郞当红军,冲要争先.……”收音机里断断续续的歌声,又把我拉回到二十年前的那天。那天,是黄新同志牺牲的日子。黄新是个好同志,也是我的好领导。与她相识时,我们都只有二十几岁。那时,我们闽粤赣边区一带正“闹红”。我们一起打土豪、分田地,一起迎来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了保卫新诞生的红色政权,黄新把丈夫送上前线当了红军,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孩子。后来,白匪疯狂“围剿”,黄新带领我们几个一起坚持开展地下工作,我更看到了她的坚韧、她的毅力、她那颗时刻向觉的心。那一天,白匪不知从哪里得来消息,到村子里来搜查,而那天,游击队的联络员小程同志刚好在黄新家与她接头。我急忙通知了黄新,可谁会想到,黄新为了掩护小程同志,最后竟被敌人抓了去,残暴的白狗子又把不肯屈服的她杀害了。她牺牲后,我们更艰难地坚持着革命斗争。今天,革命终于胜利了,我多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黄新同志,让她得以含笑九泉!
五
课堂写作
任务三:请你根据今天所学,选好叙事视角,写一篇“黄新的故事”为主题的演讲稿,200字左右。
妞儿视角:
我是红军的女儿,我从小在红军中长大,自我五岁起,我便再也没有见过我好妈妈——光荣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土黄新,妈妈战友告诉我,她是一名可敬的母亲。她亲自将我的爸爸送去当红军,宁愿自己挨饿也要为坚持在山上开展游击斗争的战友提供吃食,最后,她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记忆中的母亲对我是疼爱的,她时常抱着我,给我唱红色山歌,讲爸爸的故事,讲党的故事,告诉我革命胜利了,天会更蓝,水会更清,映山红会开遍山山岭岭,我知道母亲是爱我的,但她更爱党,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记挂着要保护同志,要交最后一回党费。
母亲啊母亲,说不尽的是女儿对你的深深的怀念,女儿一定不负您所望,也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为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