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党费》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党费》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2:3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导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历史上,我们中华儿女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爱党爱国故事。回望近代史,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美丽的家园,当暴虐的敌机在我国的领空不断示威,当家人和朋友面临着家破人亡的绝境之时,多少仁人志士甘愿杀身成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愿坚的《党费》,聆听一位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王愿坚
党 费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小说的创作背景。
01
02
03
梳理情节,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把握小说主旨,学习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走进作者
王愿坚 (1929年—1991年),山东省诸城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普通劳动者》《妈妈》等。
“故事篓子”
作品信息
“十七年文学”指1949—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苦难年代、过去生活;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观念作斗争。《党费》应属于其中的“回忆”题材。
小说背景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转移,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与红军的联系,欲置红军于死地。
党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一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边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和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当各地组织因敌人“移民并村”被打乱后,党组织又马上派人下山把“并村”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党费》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引子: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1)
开端: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人物(2~5)
发展:初到八里坳——初次接头;初识黄新;想缴党费(6~29)
高潮:再到八里坳——黄新为红军腌咸菜,敌人得信搜查;
“我”遭搜捕,黄新救“我”被捕(30~55)
结局、尾声:“我”代黄新缴上党费(56~60)
党费
自学指导一(4分钟)
1.“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2.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3.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
①叙述真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②便于更为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让读者得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③使故事情节叙述更加集中。
2.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初指黄新想要上缴的 。
后来指她千方百计组织群众 。
最后指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 。
这位地下共产党员爱党的心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两块银洋
腌制的一筐咸菜
宝贵生命
观点一:“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观点二:“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择菜叶子,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3.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自学指导二(4分钟)
1.结合具体情节,分析黄新的性格特征(注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有人认为黄新是一个绝情冷漠的妈妈,你怎样看待?
姓 名 性 别
政治面貌 婚姻状况
家庭住址 家庭成员 人物形象 ?
黄 新

中共党员
已婚
八角坳从东头数到第十七座窝棚
丈夫卢进勇、五岁女儿妞儿
从(原句\事件) 我看到了一个 的黄新。
分析人物
内 容 黄 新
“是个忠实、可靠的同志” 忠实可靠
送夫参军 深明大义
“别看人家是妇道人家……” 机警灵活
“以后再来,先从那里瞅瞅”、哄孩子卖咸菜 警惕性高、稳重谨慎
给程同志做饭 热情质朴、关爱同志
用咸菜缴党费 对党忠诚、无私奉献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舍小家为大家、无私
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 刚毅果断、大义凛然
白匪搜捕场景 从容镇定、临危不乱
为掩护“我”牺牲 不畏牺牲
①热爱党,忠于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聪明机智 ,坚决果敢,坚毅乐观: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④热情质朴,关爱同志、无私赤诚:“你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儿吧!”革命同志的真挚情谊。
黄新的性格特点:
2.有人认为黄新是一个绝情冷漠的妈妈,你怎样看待?
文 本
原 型
1.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有瞅了瞅箩筐里的咸菜……
2.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
3.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你要是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
4.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
5.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升华到天下母亲对孩子的爱。
人 性
党 性
立足文本
人物原型 壹
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为了帮助山上没有盐吃的游击队,组织群众腌了些咸菜,凑到一起,交给从山上来的人带走。不幸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巡逻的敌人,敌人把全村的群众聚集到一起,用枪威肋这件事的组织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容地站出来说:“是我!”
王愿坚刚参加革命,在一个老乡家里打“埋伏”,做了一个大娘的“大儿子”。家里没有东西吃,当时大娘揭开锅盖,把仅剩的两个地瓜面窝窝给了他,自己抱着才两岁的小妹妹到屋里去了。在王愿坚快吃完窝窝头的时候,忽然听到小妹妹哭得很厉害,进屋一看,只见大娘正从篓子里抓出花生壳子,嚼烂了抹到小妹妹的嘴里去。
人物原型 叁
王愿坚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见到过这样一位烈士,他那僵屈的手指上,密密地缠着手榴弹弦,为了记下他的名字,王愿坚翻遍了他的衣袋,只找到了核桃般大的一块窝窝头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一笔党费。”
一个人要是有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是愿意为真理,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去斗争,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时候,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就会变成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全体人类的生命那么巨大。在小我与大我中,在党性与人性中,更凸显了黄新对党的虔诚和大无畏的革命奉献精神。
自学指导三(4分钟)
1.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思考其作用。
2.小说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3.主旨
前后照应的细节,使情节发展自然。
(15)“这些菜先分分拿回去;盐,等以后搞到了再分!”点到了菜和盐,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2)她“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我”吃起来可真香,说明咸菜在当时稀缺,非常宝贵。作者交代了山上同志们黄瘦的脸色,点明黄新用咸菜交党费支援武装斗争的意义。
(28)“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暗示要用钱来买盐,为后面发生的壮烈事件埋下了伏笔。
(32)小妞儿伸手抓腌豆角而被妈妈给拿了回来。这一细节表现了黄新舍小家为大家的品质。
(48)白匪发现了多种颜色的咸菜,黄新的身份暴露。与前文不同人腌咸菜照应。
(60)“我”把咸菜挑到山上,魏政委面对着黄新交来的“党费”心潮起伏,难以写下她所缴纳党费的数目。与前文照应,深化主题。
细节描写
作 用
黄新哼唱党歌
(第10段)屋里有人轻轻地哼着小调儿,听声音是个女人,声音压得很低很低的。哼的那个调儿那么熟,一听就听出是过去“扩红”时候最流行的《送郎当红军》
1.唱歌的细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2.歌声流露出黄新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和对革命的虔诚。
3.歌词内容与后文黄新牺牲和要“我”听党话照应,为下文埋下伏笔。
在出门的时候,她又叫住了我。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锤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递给我说:“程同志,这是妞儿她爹出征以前给我留下的,我自从‘并村’以后好几个月也没缴党费了,你带给政委,积少成多,对党还有点儿用处。”
表现了黄新的谨慎,她对党证的珍视、对党的忠诚。
黄新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和对党发自内心的热爱
细节描写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在这样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在她心里,排在首位的是党和红军。充分表现了黄新的无私奉献、对党忠诚。
细节描写
我仔细地打量了这个红军战士的妻子、地下党员的家。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地铺,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墙角里三块石头支着一个黑乎乎的砂罐子,这就是她煮饭的锅。再往上看,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
写出了黄新居住环境的简陋、生活的艰苦,突出了黄新的坚强。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暗示社会环境、深化文章主题
2.小说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1)人称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
(2)叙述顺序:采用倒叙的手法。
(3)叙述方式:主要采用回忆的方式,围绕缴党费事件。
(4)叙述技巧:既波澜起伏又组织严密。
主题归纳
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顽强斗争、不畏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
课堂小结
引子: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1)
开端: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人物(2~5)
发展:初到八里坳——初次接头;初识黄新;想缴党费(6~29)
高潮:再到八里坳——黄新为红军腌咸菜,敌人得信搜查;
“我”遭搜捕,黄新救“我”被捕(30~55)
结局、尾声:“我”代黄新缴上党费(56~60)
党费
整理知识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常用方法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中表现出来又在情节的发展中得到发展的。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①从直接描写入手:关注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②从侧面描写入手: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③从细节描写入手: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即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
4、借助作者态度分析人物形象
当堂训练
1.比较阅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三篇小说在创作风格上的不同。
《荷花淀》:语言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散文诗式的独特小说风格。
《小二黑结婚》: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泥土味”,在艺术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既符合农民大众口味,又非常个性化。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党费》:注重挖掘主人公性格中浓浓的人性美和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