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创业与守成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你认为打天下和守天下到底哪个更难
欧阳修
学习目标
1. 了解欧阳修以及唐末五代及北宋的历史背景。
2.掌握课文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学习以散体写史论的手法。
4.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领悟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了解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了解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续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皆出其门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六一居士传》
拓展延伸
解读题目
五代史伶官传序
《新五代史》是宋代欧阳修所撰的纪传体史书,成书于皇佑五年(1035年)。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解读题目
序的分类:
①书序,为书做的序言,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③赠序,古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有临别赠文以示推重赞许、劝勉嘱托的习俗。如《送东阳马生序》
④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是为《兰亭集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史料补充
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
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
庄 宗 李 存 勖
李存勖出身于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世为沙陀酋长。祖父朱邪赤心因镇压兵变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编入宗室谱籍。父亲李克用,官至河东节度使,封晋王,驻节太原,建立河东割据势力。十一岁的时候,随父面见唐昭宗,唐昭宗看他面相奇特,抚着他的背说:“儿将来之国栋也,勿忘忠孝于予家。”并且赏赐深厚,又因为昭宗一句“此子可亚其父”而得名“亚子”
庄 宗 李 存 勖
⑴军事天才: 毛泽东:“生子当如李亚子。”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少年即随父作战,11岁与父亲一同到长安报功;24岁袭晋王位,灭了试图造反的亲叔父李克宁;其父李克用去世前,曾留给他三支箭,李存勖供奉在家中,每次出征都要随身携带,激励自己。911年,李存勖击败朱温50万大军,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刘守光;921年,击败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顾;923年灭后梁,李存勖登基称帝,国号唐。;925年灭前蜀,疆域达到顶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李存勖是真正的军事奇才,他擅长谋略,胆力过人。对后梁决定性的汴梁之战,他力排众议,发挥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9天之内灭2城,长途奔袭600余里兵临汴梁城下,一战灭亡后梁,成为军事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李存勖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敢于冒险,常常以少胜多,比起“浑身是胆”的赵子龙亦不遑多让。
庄 宗 李 存 勖
⑵政治白痴
灭梁称帝后,李存勖沉湎声色,用人无方,不思进取,开始享乐,纵容皇后干政,尤其对伶人、宦官极度宠幸,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
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刚刚带兵灭亡前蜀,立下第一战功的郭崇韬;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监视,险遭杀害,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最终导致魏州兵变,李存勖死于乱兵之中。
探寻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
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可谓对症下药。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欧阳修的担忧不无道理。
读准字音
盛衰之理(shèng) 盛以锦囊(chéng)
以三矢赐庄宗(shǐ ) 系燕父子以组(xì)
仇雠(chóu) 燕王,吾所立(yān)
岂独伶人也哉(líng)
梳理文意·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译文
道理
推其根本
难道
……的原因
指人的作为
文本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2.文章以“呜呼”发端,有何用意?
感叹词,一声嗟叹,表达对历史兴衰,人生盛衰的强烈感叹;
慷慨悲凉,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
寓含深沉的历史感慨,奠定叹惋基调。
梳理文意·第二段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去归顺梁。
译文
判断句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死
把
箭
即位
名作动,订立盟约
梳理文意·第二段
判断句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动词,给
一定
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译文
梳理文意·第二段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状语后置,省略:以锦囊盛(之)
随从官员
猪、羊各一头
用
走在前面
等到
收藏
用
祭告
译文
这之后出兵作战,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文本分析
1.简单概括晋王临终遗言主要内容是什么?
告知三件憾事,嘱咐庄宗完成遗愿。
2.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怎样的?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受箭时的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
恭恭敬敬
课文第2段是怎样详细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的?
本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记述。
第1层是庄宗接受遗命。
晋王赐矢--晋王遗命--庄宗受而藏之
(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代了赐矢的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于庙”)
第2层是庄宗执行遗命。
庄宗用兵(请矢)--作战(负矢)---凯旋(纳矢)
(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功告成后,还三矢于先王。)
其中,着重写庄宗对三矢的恭敬态度。这一段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战争状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作了准备。
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
梳理文意·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译文
状语后置
当
捆绑
用
名作动,用木匣装
绳子
动词,禀告
动作名,成功的消息
梳理文意·第三段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译文
等到
名作状,在夜里
出逃
以至于
仇人
名作状,向东
回到哪里去
多么
梳理文意·第三段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吗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译文
判断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或者
推究
他(指庄宗)
迹象
使…兴盛
使…灭亡
安乐
分析庄宗是如何“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份后唐庄宗的“大事年表”。
908年
23岁
“与尔三矢”(继父遗志)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灭后梁,建后唐)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后唐庄宗如何“得天下”?
思考:作者是怎样评价庄宗得天下这一历史过程的?
“三矢”
复仇
后梁
燕王
契丹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得天下的原因?
“忧劳可以兴国”
后唐庄宗如何“失天下”?
正反对比
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何其衰也!
作者是怎样评价庄宗失天下这一历史过程的?
失天下的原因?
“逸豫可以亡身”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根据课文第3段,分析后唐“盛”“衰”的表现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盛 衰 结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以两个对比渲染庄宗由成到败的巨大反差。
先写其成功,报燕、梁之仇,功业达到顶峰,“可谓壮哉!”
再写其由胜到转败。“何其衰也!”
两句概括性极强,对比极为鲜明,引发下文的议论。
先让一步,归于天命。随即作出回答:因为人事。接着分析怎样的“人事”导致其成败。引古训,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段小结
梳理文意·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译文
被动句
全
耻笑
没有谁
等到
被
梳理文意·第四段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细微的事情
困扰
状语后置
被
所溺爱的事物
只是
译文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被动句
文本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引出教训
总结全文
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经验教训——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
岂独伶人也哉
总结全文,强调中心主旨,引人深思。
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历史史实中警戒世人: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本分析
本文到第3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呢?
①照应题目;
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第4段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④引出教训,借古讽今。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第4段由上文“盛”“衰”处进一步阐发“盛衰之数,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的观点。最后将此观点扩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结束全篇。
内容总结
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总起
反面:
分说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伶
官
传
序
正面:
分说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得出结论:
总结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启示
概括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写作特点
①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以叹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
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气势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
②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叙庄宗成败之事,语势猛升陡降;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训,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到历史上哪些“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文帝景帝“文景之治”
唐太宗“以史为鉴”
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迎来了“开元盛世”
蜀汉后主“乐不思蜀”
陈后主“后庭遗曲”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身死部将之手;
唐玄宗李隆基逸豫时,天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
从历史兴亡中窥见自己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自律勤奋则成,放纵懒惰则败!
课堂总结
本单元《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请比较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同之处。
《过秦论》以赋为文,文风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
《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
1.《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 ? , ?
2.《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 , , 。”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 。
4.《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 !"
5.《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
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 皆自于人欤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6.《伶官传序》中,从“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7.《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 , ; , ; , 。
8.《伶官传序》中,作者以感叹词起笔,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 !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9.《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 , , , , ,
”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之者
梁 吾仇也 燕王 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而皆背晋以归梁
呜呼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
10.《伶官传序》中, 由 “ , , ; , ,
,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 , , ?”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
1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
12.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是: , 。
13.《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
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豪杰 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满招损 谦得益
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