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人们恋爱的时候做着美梦,一旦结婚就从梦中醒来。
——蒲柏【英】
亨利克·易卜生
Henrik Ibsen
(1828—1906.5.23)
挪威戏剧家、诗人
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
被称作世界“现代戏剧之父”
出生于挪威南部一个商人家庭。
由于父亲破产,只接受过几年小学教育。16岁入药材店当学徒,22岁去首都奥斯陆参加社会主义者领导的工人运动(挪威民族独立运动)并从事写作。
1849年开始戏剧创作,1851—1862年任剧院编剧、导演,共写剧本26部。倡导挪威民族戏剧,遭到保守势力攻击。
1864年出于对政府的不满而出国,侨居国外27年。
晚年回到挪威,他去世后挪威为他举行了国葬。
02
以古代英雄传奇、民谣、神话等为素材,题材多样,富有幻想和浪漫色彩,如《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恋爱喜剧》、《布朗德》和《培尔·金特》等。
1850一1868
早期
揭露和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剧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国民公敌》等。
1869一1890
中期
创作着重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分析,象征主义因素加重,悲观气氛较浓,如《海达·高布乐》和《建筑师》等。
1891一1906
晚期
他的各种体裁的剧本按思想发展历程,开分为三个阶段。
易卜生
四大社会
问题剧
《社会支柱》(1877年)
《玩偶之家》(1879年)
《群鬼》(1881年)
《人民公敌》(1882年)
易卜生在四大社会问题剧中用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社会问题剧”现今也泛指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指的是易卜生创造的直接揭示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现实主义戏剧。
它侧重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正如易卜生所言“我的工作是提出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讨论又是社会问题剧的一大特点,剧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论问题的对白,所以社会问题剧又叫“讨论剧”。
社会问题剧
创作背景
易卜生所处的挪威,地处欧洲边陲,经济发展比较迟缓,资本主义出现较晚,而且也没有封建的农奴制度,所以受封建的压迫和冲击较少,眼界虽然狭小,但“还有性格以及独立的精神”。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更加分工明确的部门,整个社会需要更多劳动力支持。
在这样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条件下,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关于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随后,挪威社会上发动的强大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在易卜生的内心深处,仍保有对“真正的人”的美好回忆。
这就使他在早中期作品中:
一方面,对资本主义人性丧失的现实进行无情地批判,呼唤“真正的人”的复归;
另一方面,又塑造具有人的尊严、道德、情感和期盼以及精神尚未枯萎的正面人物。
1879年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时,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妇女解放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
她们发动的强大妇女解放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该剧共三幕, 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
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 “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现实。
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戏剧的种类
独幕剧
多幕剧
历史剧
现代剧
悲剧
喜剧
正剧
话剧
歌剧
舞剧
音乐剧
悲剧
往往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
主要表现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所从事的事业,由于邪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不能实现,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悲愤、崇敬。
基调庄重,气氛严肃。
喜剧
以讽刺、幽默为特点,以揭露、嘲笑社会生活中的落后丑恶现象,从而肯定歌颂美好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剧。
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
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
正剧
三要素
01
02
03
舞台说明
戏剧冲突
人物台词
地点一致
三一律
时间一致
情节一致
戏剧要素
文学要素
音乐要素
美术要素
舞蹈要素
人物关系图
海尔茂
娜拉
柯洛克斯泰
阮克医生
林丹太太
老朋友
夫妻
同学
同学
(现为同事)
昔日恋人
娜拉兴冲冲地赶回家准备过节,她与孩子们玩游戏。娜拉的老同学林丹太太来找她。林丹太太为生活所迫,她急需找个工作。娜拉同情林丹太太的遭遇,答应说服丈夫海尔茂,在银行里为林丹太太安排个职位。
阮克医生是海尔茂的朋友,极度消沉的他常常到海尔茂家来寻找精神寄托,并暗恋着活泼热情的娜拉。
品行不正的银行小职员柯洛克斯泰曾冒犯过新升任银行经理的海尔茂,海尔茂便抓住他的过错,想借此把他辞退。
作为曾经借钱给娜拉,帮助她挽救丈夫生命的债主,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以揭露娜拉背着海尔茂,假冒父亲签名借款,来要挟娜拉在丈夫面前为他说情,但海尔茂并不听娜拉的劝说。
第一幕
时间:圣诞节前一天
被海尔茂辞退了职位的柯洛克斯泰终于把揭露真相的信件投进了邮筒,再次对娜拉进行威胁、恐吓。
娜拉内心不安,但她对海尔茂还存在幻想,她相信一旦海尔茂知道了真实情况,必定会出现奇迹:他将主动承担全部责任。
但她做好准备,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丈夫的名誉受到损害,于是娜拉想到自杀。
得知真相的林丹太太决定帮助娜拉摆脱柯洛克斯泰的威胁,同时鼓励娜拉将偷偷借钱给丈夫养病与假冒父亲签名借款的事情,告诉丈夫海尔茂。
第二幕
时间:圣诞节当天
看课本,梳理第三幕的故事情节
第三幕
时间:圣诞节第二天
发现借据之前
一、(开头至P104 “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
发现借据之后(看第一封信)
二、(到P106“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脱有病。(娜拉站着不动。海尔茂走过去开门)”)
借据问题解决(看第二封信)
温情的面纱被揭下
1
2
3
理清故事情节
海尔茂沉浸节日舞会的兴奋中,娜拉担心丈夫知道借据的事。
4
娜拉在海尔茂的责骂之后突然觉醒
三、(至P108“可是,娜拉——”)
柯洛克斯泰退还借据使海尔茂在“转危为安”之后再显恩爱,丑态百出
四、(至结尾)娜拉出走,对海尔茂提出独立宣言
请结合人物关系简表和故事情节,看一看剧中人物之间有哪些矛盾关系。
第三幕主要矛盾
讨论:
1.当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出现以后,娜拉和海尔茂的冲突是怎样的
第一封信出现后:
海尔茂一改先前甜蜜的笑脸,变得暴跳如雷,大骂娜拉是骗子,是下贱女人;而娜拉则看清了海尔茂丑恶的嘴脸,开始觉醒。
讨论:
2.当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出现以后,娜拉和海尔茂的冲突是怎么变化的
第二封信出现后共有三次冲突:
(1)第一次冲突:海尔茂以为一切万事大吉,反过来安慰娜拉,娜拉一声不吭。海尔茂这时对娜拉出奇的冷静感到害怕。
(2)第二次冲突:娜拉换上日常衣服并和海尔茂进行一次谈话。随着谈话的激化,海尔茂越来越被动尴尬,傲然的姿态也维持不下去了。娜拉明确宣布:“我不爱你了”。
(3)第三次冲突:海尔茂已经处于劣势,他只能用“你还是我的老婆”来要挟娜拉,娜拉的反抗却继续走向高峰。她不仅退还了结婚戒指,而且离家出走。
第一次海尔茂即将升迁,全家人就要过好日子了。没想到科洛克斯泰为了保住自己银行的职位,向娜拉翻出当年伪造签名借债的旧账相威胁,娜拉陷入绝境。
第二次,海尔茂得知事情真相,勃然大怒,夫妻感情即将破裂,没想到科洛克斯泰竟然还回当年的借债,危机解除。
第三次,海尔茂态度大变,以为娜拉会接受自己的饶恕,重归于好。没想到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这些没想到所发生的就是戏剧性事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就是突转,先将观众和读者带入某种期待,然后又提供一个大相径庭的故事发展,这样的一波三折使人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以俄狄浦斯王一句为例,将它解释为,突转是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指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如从顺境到逆境或从逆境到顺境,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戏剧性事件做突转,故事将会怎样进行呢?
1、试想,如果没有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伪造签名的事相要挟
2、试想,如果没有柯洛克斯泰归还了当年的借债
3、试想,如果娜拉没有离家出走
娜拉的家庭可能永远不会爆发冲突,这个家庭就会平静地存在下去——————
突转作用:
1、使戏剧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性效果。
2、有利于揭示、挖掘人物性格和表现;
3、深化剧作主题。
三次突转性质是一样的吗?
第一二两次突转,从娜拉角度看,这是一种外部不可知的力量。这也充分体现了人在某时某刻因缘际会,来自不可知的冥冥之中,命运弄人,在造化面前人皆为玩偶。第三次突转是人的主观选择,是由人物自身的性格引发的。
思考:是什么引发了娜拉的觉醒和抗争?
完成表格,找一找海尔茂对娜拉的称呼前后有何变化?
读信前 读到第一封信后 读到第二封信后
我的小鸟儿
迷人的小东西
我的好宝贝
我的一个人的亲宝贝
我的娜拉
娇滴滴的小宝贝儿
不懂事的孩子
海尔茂就是这样男权思想的拥护者,通过将妻子当作玩偶来获得快乐和满足。
读信前 读到第一封信后 读到第二封信后
我的小鸟儿
迷人的小东西
我的好宝贝
我的一个人的亲宝贝
我的娜拉
娇滴滴的小宝贝儿
不懂事的孩子
你这坏东西
伪君子
撒谎的人
下贱女人
犯罪的人
我的可怜的娜拉
受惊的小鸟儿
小鸽子
她丈夫的孩子
可怜的小宝贝儿
思考:在家庭关系里,娜拉原先处于一个怎样的角色和地位呢?
生活习惯受控
经济依附
想丈夫之所想,爱丈夫之所爱,不能有自己的意识和行动。
但是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埋下了娜拉出走的伏笔。
1
2
娜拉不会因为假签名事件而受到惩罚,海尔荗也最终宽恕她了,但她最终仍旧离家出走的原因:
美好爱情生活理想的破灭
她为了所爱的人,做出当时违反法律的事,甚至可以为之牺牲名誉和生命;她渴望得到丈夫同样的真爱, “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但是,柯洛克斯泰的信让她清醒地看到,丈夫并不是真的爱自己, 对于爱情,她彻底绝望了。
为了获得人格尊严和平等地位
她没有人格和尊严,只是丈夫的“玩偶”,丈夫认为,“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二人在八年中“从来没在正经事情上头谈过一句正经话”。丈夫不了解她,并不真正爱她,只是拿她消遣;她被赋予“一个老婆,一个母亲”的“神圣的责任”,却没有任何人对她负责任,丈夫可以随意羞辱、责骂她。
3
4
在家里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八年里, “简直像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一口,吃一口”,靠着给丈夫“耍把戏过日子”;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活”,最终成为一个只能和丈夫“说说笑笑凑个热的“没出息”的人。
对孩子的教育和抚养失去了信心
娜拉害怕自己撒谎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她说“我不配教育孩子。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对娜拉而言,只有出走,才能让孩子摆脱撒谎妈妈的阴影,娜拉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解脱。
1
3
2
键入描述文字
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颇为“敬业”的职员;
在家:好丈夫、好父亲
冷酷、自私、虚伪、专制、没有担当。
海尔茂控制家庭经济权,在家庭中掌控着一切,将妻子视作自己的附属品、玩物,在婚姻中不尊重自己的妻子。对妻子所谓的“爱”,仅是获得自我满足的生活调剂品。
海尔茂的形象分析
表面上
实际上
男权至上的社会背景下典型的男性形象
娜拉形象分析
1
2
3
无忧无虑,单纯任性
从剧作开始她瞒着丈夫偷吃杏仁饼干的细节中,就体现出她十足的孩子气……
善良,富有同情心
无论是对失业的林丹太太,还是对身患绝症的阮克医生,她都能够真诚地予以关怀和帮助。即使是佣人和保姆,她也以平等关系相待
性格坚毅,勇于担当
丈夫身患重病,她不惜铤而走险,仿冒她父亲的签名,来借钱帮助她丈夫。仿冒签名的事情被揭发以后,为了不连累丈夫她甚至做了牺牲一己性命的准备,她准备自己去自杀来挽救自己的丈夫
觉醒前
觉醒后
娜拉在丈夫无情的咒骂和侮辱中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和丈夫眼中的“玩偶”地位后,开始清醒,并对当时的法律、宗教等产生质疑,并果断、坚毅地迈出家门,告别过去,追求新的生活。唤起了对尊严的需求,冷静,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具有勇敢坚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
思考:娜拉和海尔茂的矛盾仅仅是家庭中夫妻的矛盾吗?
她的出走是对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家庭、婚姻制度的挑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奋勇冲击。她用反叛的行动向“物化”女性的罪恶社会庄严宣告:“我首先是一个人,不是玩偶。”成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这对广大妇女争取自由、平等、人格的独立起了巨大鼓舞作用。但娜拉出走后怎么办?作者没有明晰的答案。
娜拉离家出走的巨大社会意义
结尾的“一声门响”引发人们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
娜拉出走所表现出的历史局限性
1923年鲁迅发表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在鲁迅看来,娜拉走后的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演讲词)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01
02
从社会环境来看, 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工业革命还在发展中;挪威的妇女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社会还不能为妇女提供充足的劳动就业机会,娜拉出走之后很可能难以及时得到足以养活自己的正常工作。戏剧中的林丹太太就是一个例子,她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得不求助于并没有什么地位的娜拉,让娜拉央求海尔茂为她找工作。
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剧情来看,娜拉除了长得漂亮、跳舞跳得好之外,并没有什么特长,甚至操持家务的工作也是由佣人来做的。从人物性格来看,娜拉出走时不带走海尔茂的任何东西,即便在“手头不方便的时候”也不愿接受海尔茂的任何帮助,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从她对爱情的态度来看,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很难适应当时男权主义流行的社会。
03
05
从娜拉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爱她的阮克大夫即将离世;林丹太太虽然帮助娜拉解除了借款风波带来的危机,但她本身就是向娜拉求助的人;平时没有经济地位的娜拉,花钱都是跟海尔茂要,省下来的钱都用于还债。因此,从人脉关系和经济基础来看,出走后的娜拉甚至难以在社会上暂时立足。
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意思是说中国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中国是这样,挪威也如此。我们丝毫不怀疑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然而,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娜拉为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经济独立的出走,要么以失败告终后重新回到海尔茂的身边,要么沦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换句话说,人格独立只有依附于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才变得有价值,有意义。所以,娜拉出走,如果她没有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她是不能真正地获得个人地位的真正解放的。易卜生已经洞悉到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是因为她们在经济上不能独立。但还不能回答妇女如何才能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如何才能从男权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问题,但光是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对娜拉出走这一行动的肯定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有力反抗,就足以给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以摧毁性打击。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总 结
《玩偶之家》戏剧冲突的特点。
①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②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
③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