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件(共35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件(共35张)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3 09:19:47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赏析文中生动优美的画面和语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的描写中对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的赞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借助投影,引导学生了解西南少数名族的歌舞和民族风情。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一生共出版了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象征予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本文选自《沈从文散文选》。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三、初读感知
1.阅读全文,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
山野对歌:比试才情
小路漫歌:自在随兴
村寨传歌:传递文明
2.你最喜欢什么场面?为什么?
四、探究赏析
(一)学习“山野对歌”部分 1、比较两段文字表达效果的不同?
甲文:生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原文: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朗读年轻妇女对山歌的语段,体会表达的情感。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几个表动作的叠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年轻女子唱歌的轻松快乐。
3.“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热烈和欢快,也表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请同学们从地点、内容和方式为着眼点,说说山野对歌的特色。
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 凹处。
内容:多是情歌酬和
方式: 见景生情, 用各种丰富的譬喻、用提问的方法、互嘲互赞、唱其他故事。(种种不同方式)
(二)学习“山路漫歌”部分
朗读第4段,思考: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3)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2.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3.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的中心,但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写实: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入题。
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女孩”生活在其间,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可谓地灵人杰。(移步换景,视觉、听觉,比喻、拟人)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
(三)学习 “金满斗会”部分
1.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人:多,时间:长,妆:盛,民族文化:传承。
2.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的三个唱歌场面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山野对歌”——侧重写唱歌人
山野对歌,山野中,浓墨重彩工笔描绘,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侧重写的优美环境
山路漫歌,山路上,以优美环境映衬人和歌,抒发心情自然有趣。
“村寨传歌”——侧重写盛况空前的场面
村寨传歌,村寨里,全景描绘局部刻画,民歌交流及传递。
五、美读品味
1.假如你要参加歌会,你最喜欢参加哪个场合的民歌演唱?并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句或词语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2.试赏析下列语句:
(1)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 拟人的修辞,生动写出了报春花随风摇曳的姿态,和颜色的纯净。
(2)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动词:矗、瞪 写出了戴胜鸟可爱的外表。
动词:扑、掠、飞展示了鸟飞翔的姿态。
两个叠词:花茸茸 、油亮亮 生动展示了戴胜鸟的漂亮可爱, 也表现出作者对鸟的喜爱。
(3)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生动的比喻就把云雀敏捷的身姿形象的展示出来了
(4)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味 。
把声音比作松涛,就把歌声的宛转悠扬,悦耳动听形象的展示出来了.
3.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
4. 作者借写云南的歌会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六、拓展延伸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及习俗?
1.苗族: 玩龙灯、牛王节、狩猎节、灶神节等。
2.彝族 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3.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4.壮族: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5.纳西族: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
6.满族: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7.土族: 佑宁寺官经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春节、端午节等。
8.怒族:仙女节。
9. 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10.侗族:春节、祭牛神、吃新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
搜集各种民族风俗,并讲给大家听。
课件35张PPT。赶赴会场参加歌会的姑娘们把自己打扮的干净利落,银光闪闪。剑川的金花个个能唱歌 会 场 面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晚年沈从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 族的歌会习俗。
2、赏析文中生动优美的画面和语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的描写中对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的赞颂。
学习目标晚年沈从文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他的一生共出版了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象征予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本文选自《沈从文散文选》。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走进作者欣赏画面
走近课文这里有比拼智慧的山野对歌这里有鸟鸣与歌声互为辉映的山路漫歌这里有盛况空前的村寨传歌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照规矩传歌 阅读全文,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比试才情-----自在随兴-----传递文明你最喜欢? 场面,因为……对歌漫歌传歌一、学习“山野对歌”部分 1、比较两段文字表达效果的不同? 甲文:生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原文: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
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
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
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修饰性的词语化抽象为具体,展示出云南女子的纯朴、美丽。2、朗读年轻妇女对山歌的语段,体会表达的情感。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几个表动作的叠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年轻女子唱歌的轻松快乐。3.“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热烈和欢快,也表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请同学们从地点、内容和方式为着眼点,说说山野对歌的特色。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 凹处。
内容:多是情歌酬和
方式: 见景生情, 用各种丰富的譬喻、
   用提问的方法、互嘲互赞、
   唱其他故事。(种种不同方式)
二、学习“山路漫歌”部分学生朗读第4段;
思考: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3)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
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首先,写实: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入题。
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女孩”生活在其间,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可谓地灵人杰。(移步换景,视觉、听觉,比喻、拟人)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的中心,但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三、学习 “金满斗会”部分 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人 、 时间、  妆、  民族文化多长盛传承返回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的三个唱歌场面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山野对歌”——侧重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侧重写的优美环境
“村寨传歌”——侧重写盛况空前的场面课文主要写在云南听到三种不同形式的民歌演唱,它们演唱的场合不同,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同,请朗读课文,整理出来。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场合地点 描写方法 歌会目的山野中山路上村寨里浓墨重彩工笔描绘才智大比拼以优美环境映衬人和歌抒发心情自然有趣全景描绘局部刻画民歌交流及传递◆假如你要参加歌会,你最喜欢参加哪个场合的民歌演唱?并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句或词语说出你喜欢的理由。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美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 拟人的修辞,生动写出了报春花随风
摇曳的姿态,和颜色的纯净。
2、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动词:矗、瞪 写出了戴胜鸟可爱的外表,
动词:扑、掠、飞展示了鸟飞翔的姿态,
两个叠词:花茸茸 、油亮亮 生动展示了戴胜鸟的漂亮可爱, 也表现出作者对鸟的喜爱。
3、 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生动的比喻就把云雀敏捷的身姿形象的展示出来了
4、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味 。 把声音比作松涛,就把歌声的宛转悠扬,悦耳动听形象的展示出来了.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作者借写云南的歌会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拓展延伸 ——走进中国民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及习俗?1.苗族: 玩龙灯、牛王节、狩猎节、灶神节等。
2.彝族 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3.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4.壮族: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5.纳西族: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6.满族: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7.土族: 佑宁寺官经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春节、端午节等。
8.怒族:仙女节。
9. 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10.侗族:春节、祭牛神、吃新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达标检测作业: 搜集各种民族风俗,并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