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静电现象 课时教案(含解析)2025--2026年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静电现象 课时教案(含解析)2025--2026年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3:4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静电现象》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一章第一节《静电现象》,是电学部分的开篇,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教材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等现象,进而引出电荷的种类与基本性质。通过实验和图示,阐述了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并介绍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教材还简要提及了原子结构模型,为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支撑。该节内容不仅是后续学习库仑定律、电场概念的基础,也为学生建立“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究思维模式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阶段对静电现象已有初步接触,如梳头时头发飘起、脱毛衣时产生火花等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然而,他们对静电产生的微观机制缺乏深入理解,容易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割裂开来。同时,部分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仍存在困难,对“电荷转移”“电子得失”等微观过程难以形成清晰图像。此外,学生普遍对实验探究兴趣浓厚,但动手操作的规范性与数据记录的严谨性有待提升。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借助演示实验与小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微观图景,并通过问题链引导其逐步深化认知,突破“摩擦起电本质是电子转移”这一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能识别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理解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掌握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同斥异吸)。
2. 能结合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微观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机制之间的联系。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合理猜想,并设计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发展归纳与演绎推理能力。
2. 能运用类比、模型建构等方法分析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提升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水平。
科学探究
1. 能独立或合作完成“摩擦起电”“验电器检测带电”等基础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2. 能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规律,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操作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勇于质疑与交流。
2. 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静电复印、除尘)及潜在危害(如加油站静电起火),增强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静电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掌握。
2. 摩擦起电的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
难点
1. 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而非“创造”电荷。
2. 建立宏观静电现象与原子内部电子运动之间的微观联系。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验电器、泡沫小球、支架、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生活现象激趣,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片段,创设真实情境。
教师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生活视频:冬季干燥环境下,一位同学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头发随梳子飘起;脱下化纤外套时,黑暗中出现微弱蓝光并伴有“噼啪”声;小朋友用手触碰金属门把手瞬间被轻微电击后惊叫;工厂油罐车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铁链缓缓行驶。
随后暂停视频,提出驱动性问题:“这些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共同的物理原理?为什么平时我们感觉不到,而在特定条件下却如此明显?”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包括“天气太干”“衣服摩擦”“有电”等关键词。教师顺势追问:“你说的‘电’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它又遵循怎样的规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静电现象。
(二)、讲述历史故事,点燃探索热情。
教师讲述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故事:“早在公元前600年,泰勒斯就发现用毛皮摩擦琥珀后,能吸引轻小的草屑、羽毛等物体。他称这种神秘力量为‘电’(来自希腊语ēlektron,意为琥珀)。这是人类对静电最早的记载。”接着提问:“两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能否揭开这古老谜题的面纱?”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使命感。
(三)、明确学习任务,构建探究主线。
教师板书课题《静电现象》,并宣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将化身‘静电侦探’,通过亲手实验、细致观察、大胆推理,一步步揭开静电的秘密:第一,如何制造静电?第二,静电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三,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将以“破案”的形式展开,每一个实验都是获取线索的过程。 1. 观看视频,回忆自身经历,积极表达对静电现象的直观感受。
2. 参与讨论,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现象成因。
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探究路径。
4. 进入“静电侦探”角色,激发探究兴趣。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问题提出:☆☆☆
兴趣投入:☆☆☆
设计意图 以贴近生活的视频切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好奇心;通过科学史引入,体现知识的文化价值,增强学科认同感;设置“侦探破案”主线任务,赋予学习以情境与挑战,使后续探究更具目的性与趣味性。
实验探究一
【10分钟】 一、动手实践,初探起电方式 (一)、分组实验:摩擦起电大比拼
教师发放实验器材包(每组含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碎纸屑、泡沫小球),布置任务:“请各小组利用手中的材料,尝试让物体带上静电,并测试其是否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记录哪些组合效果最明显。”强调操作要点:摩擦力度适中、时间约10秒、靠近轻物时缓慢移动。
巡视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提醒安全事项(避免剧烈放电刺激眼睛)。当某组成功使玻璃棒吸引纸屑时,及时表扬:“你们已经找到了第一枚‘证据’!”
待多数小组完成,邀请代表分享成果。典型现象包括: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能吸引泡沫球。教师追问:“是不是所有材料摩擦都能带电?有没有失败的例子?”引导学生意识到材料配对的重要性。
(二)、聚焦核心现象,提炼共性规律
教师集中展示成功案例,归纳:“大家发现,通过摩擦可以使原本不带电的物体带上电,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进一步提问:“那么,这些带电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一基本性质。
接着演示反例:未摩擦的玻璃棒无法吸引纸屑,说明“吸引轻小物体”是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重要依据。同时指出:“刚才视频中油罐车拖铁链,就是为了防止摩擦产生的静电积累过多引发爆炸——可见静电既有用也有害。”
(三)、引入检测工具,提升观测精度
教师出示验电器,介绍其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绝缘外壳):“为了更灵敏地检测物体是否带电,科学家发明了验电器。”演示使用方法:先用已知带电体接触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开;再用手触摸金属球,箔片闭合,说明电荷可通过人体导入大地。
布置新任务:“请各组用验电器重新检测你们刚才制得的带电体,观察箔片是否张开,并比较不同材料所带电量的强弱(通过张角大小判断)。” 1. 分组合作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2. 尝试多种材料组合,探索有效起电方式。
3. 使用验电器检测带电情况,对比张角大小。
4. 汇报实验结果,参与全班交流。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现象记录:☆☆☆
工具使用:☆☆☆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实验让学生亲历“制造静电—检测静电”的全过程,强化实践体验;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协作”模式,培养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引入验电器作为定量观测工具,提升科学测量意识,为后续探究电荷性质做铺垫。
实验探究二
【12分钟】 一、深入探究,揭示电荷种类 (一)、设计对比实验,发现排斥现象
教师提问:“如果两个都带电的物体靠近,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猜测可能出现吸引或排斥。随即布置实验任务:“请各组分别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然后将其中一根悬挂起来,另一根慢慢靠近它,观察现象。”
学生操作后普遍发现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教师继续引导:“那如果用毛皮摩擦两根橡胶棒呢?”同样实验显示也发生排斥。此时提出关键问题:“看来同种材料摩擦后带电的物体之间会排斥。但如果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呢?”
学生实验发现二者相互吸引。教师将三组现象并列展示:
① 玻璃棒 + 玻璃棒 → 排斥
② 橡胶棒 + 橡胶棒 → 排斥
③ 玻璃棒 + 橡胶棒 → 吸引
(二)、引导逻辑推理,建立电荷分类
基于上述现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作用效果?我们能否据此对电荷进行分类?”提示:“就像人有男女之分,动物有雌雄之别,也许电荷也有不同类型。”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如有学生提出“玻璃棒带一种电,橡胶棒带另一种电”,教师立即肯定:“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猜想!”进而引出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规定: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称为“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称为“负电荷”。
总结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并强调这是电荷间最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贯穿整个电磁学始终。
(三)、拓展应用练习,巩固认知结构
教师出示问题情境:“若A球能吸引B球,能否断定它们一定带异种电荷?”引导学生思考多种可能性(如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也可吸引),并通过实验验证。再问:“若A球排斥B球,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经讨论得出:“只有两者都带电且为同种电荷才会排斥。”
最后安排课堂小练:给出若干带电体相互作用示意图,要求判断各物体所带电荷种类,强化对“同斥异吸”规律的应用能力。 1. 设计并完成电荷间相互作用实验。
2. 观察记录吸引与排斥的不同现象。
3. 参与讨论,尝试对电荷进行分类。
4. 应用“同斥异吸”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现象观察:☆☆☆
规律归纳:☆☆☆
逻辑推理:☆☆☆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的对比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现象—猜想—验证—结论”的完整探究链条;利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两种电荷”的概念,体现科学思维的递进性;设置辨析题加深理解,避免机械记忆,促进深度学习。
微观解析
【10分钟】 一、模型建构,揭示起电本质 (一)、回顾原子结构,搭建认知桥梁
教师投影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氢、氧为例),复习初中知识:“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外围是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正常情况下,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呈电中性。”
提问:“既然原子本身不带电,那摩擦起电时产生的电荷是从哪里来的?”引发学生思考。有学生可能回答“摩擦产生了电”,教师不急于否定,而是引导:“能量守恒告诉我们,电荷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转移——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二)、动画模拟演示,可视化电子转移
播放一段高质量Flash动画: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表面的部分电子受到更强吸引力而转移到丝绸上。结果玻璃棒失去电子,正电荷多于负电荷,整体显正电;丝绸得到多余电子,整体显负电。
同样演示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橡胶棒更容易束缚电子,因此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使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教师边播放边讲解:“你看,不是摩擦‘造’出了电,而是摩擦导致了电子的‘搬家’!谁更容易抓住电子,谁就带负电;失去电子的一方便带正电。”
(三)、回归实验验证,打通宏观微观
再次展示之前的实验结果表格,引导学生重新解读:“现在我们明白了,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失电子→带正电;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得电子→带负电。”
提出深层问题:“如果用丝绸摩擦橡胶棒,结果会怎样?”学生根据电子得失倾向预测:橡胶棒不易失去电子,反而可能从丝绸夺取电子,故橡胶棒带负电,丝绸带正电。教师可现场演示验证,增强说服力。
最后强调:“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本质都是电荷(主要是电子)的重新分布或转移,总量保持不变。” 1. 回忆原子结构,理解电中性含义。
2. 观看动画,建立电子转移的动态图像。
3. 解释摩擦起电的微观机制。
4. 预测新材料组合的起电结果。
评价任务 结构认知:☆☆☆
机制解释:☆☆☆
迁移预测:☆☆☆
设计意图 借助原子模型与动画演示,将抽象的微观过程具象化,破解“电子转移”这一教学难点;通过“旧知—新疑—建模—验证”路径,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认知跃迁;强化电荷守恒思想,为后续电磁学学习奠定基石。
课堂总结
【8分钟】 一、系统梳理,升华情感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点
教师带领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回顾本课内容:中心词“静电现象”延伸出三大分支——
① 如何产生:摩擦起电(电子转移)
② 有何特征:吸引轻小物体、同斥异吸
③ 本质为何:电荷守恒下的电子得失
强调:“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识别静电、制造静电、检测静电,更重要的是揭开了它背后的秘密——原来每一次摩擦,都是一场微小粒子的迁徙之旅。”
(二)、情景化延伸现实意义
教师展示图片:静电复印机工作流程、静电除尘器内部结构、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标识。“静电不只是课本里的知识,它早已融入现代科技:打印机靠静电吸附墨粉,空气净化器用静电捕捉灰尘,而加油站严禁拍打衣物,则是为了防范静电火花引燃汽油蒸气。”
(三)、激励性寄语收尾
引用爱因斯坦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语道:“两千年前,泰勒斯因一块琥珀而沉思;今天,我们因一次摩擦而追问。正是这份对自然的好奇与不懈探索,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行。愿你们始终保持这份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思考力,在未来的学习中,不仅要做知识的接受者,更要成为真理的发现者。记住: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静电火花’,都可能点燃一场改变世界的科学革命。” 1. 参与知识梳理,完善认知框架。
2. 了解静电的实际应用与安全防范。
3. 感受科学精神,树立探究志向。
4. 完成课堂反馈练习。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联系实际:☆☆☆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情景化+激励性”三位一体总结策略,既巩固知识体系,又拓宽视野,更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引用名人名言与历史呼应,增强文化厚度;结尾寄语富有诗意与哲理,激发学生长远学习动力。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改正:
(1)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 )
(2)自然界只存在一种电荷。( )
(3)带电体一定能吸引轻小物体。( )
(4)两个物体相互排斥,说明它们一定带有同种电荷。( )
2. 填空: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过程中______电子;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电,是因为橡胶棒在摩擦过程中______电子。
二、能力提升题
3. 实验探究:
取一根塑料吸管,用纸巾快速摩擦后靠近水流,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示:水分子具有极性,易受静电影响)
4. 思维拓展:
若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A靠近一个原本不带电的金属球B,A与B之间会相互吸引。请用“电荷转移”和“电荷分布”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三、社会实践题
5. 调查访谈:
采访家中长辈或查阅资料,了解至少两种静电在日常生活或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并简述其原理;同时列举一项静电防护措施及其科学依据。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1)× 改正:摩擦起电是电荷(电子)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
(2)× 改正:自然界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
(3)√
(4)√
2. 正;失去;负;得到
二、能力提升题
3. 现象:水流会被带电吸管吸引而发生偏转。
解释:摩擦使吸管带电,带电体周围存在电场,能对极性水分子施加作用力,使其定向移动,导致水流弯曲。
4. 解释:虽然B球整体不带电,但在A球正电荷的吸引下,B球内部自由电子向靠近A的一端移动,使该端显负电,远端显正电。由于异种电荷距离更近,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故整体表现为吸引。
板书设计
静电现象
核心问题 如何起电?有何特征?本质?
摩擦起电 玻璃棒 + 丝绸 → 玻璃棒(+) 橡胶棒 + 毛皮 → 橡胶棒(-)
电荷性质 同种电荷 → 相斥 异种电荷 → 相吸
微观本质 电子转移 电荷守恒
应用与安全 复印、除尘 / 加油站禁打手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静电侦探”为主线串联整节课,情境生动有趣,极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度与探究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
2. 实验设计层层递进,从现象观察到规律总结再到微观解析,符合认知规律,有效突破了“电子转移”这一难点。
3. 板书采用思维导图式结构,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网络。
不足之处
1. 验电器使用环节时间略紧,部分小组未能充分观察箔片张角变化,影响了对电量差异的感知。
2. 对“感应起电”仅作简要提及,未深入展开,可能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仍有疑问。
3. 课堂生成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如学生提出的“能否用水发电”等发散性问题未能及时回应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