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4: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明确人物通讯这一文体的核心特点,掌握其在人物塑造、内容呈现上的典型特征。
学会从文本中概括并选取能凸显人物精神的典型事例,提升信息筛选与归纳能力。
理解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数据运用在增强通讯真实性、说服力方面的价值。
感悟袁隆平院士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奉献精神,树立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研读文本,全面了解袁隆平这位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的创新理念与高尚人格品质,体会其科学精神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进一步梳理并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包括素材选择、描写技巧、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实践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二、文体介绍
在开启人物通讯的学习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核心报道对象,通过展现一个人或多个人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与具体事迹,在统一主题的贯穿下整合丰富素材,重点凭借人物的精神风貌打动读者、传递正向价值观,是一种兼具故事性与教育意义的通讯体裁。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这类人物是人物通讯中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通过人物通讯被推向全社会的精神楷模。以这类人物为核心的通讯,往往能产生最为广泛且深远的社会影响。
受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名流
包括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群体。此类人物通讯在各类报刊中占据不少篇幅,部分报刊甚至会通过报道这类人物吸引读者关注,进而提升报刊的发行量。
在平凡生活与工作中彰显价值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来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新趋势。这类人物没有显赫的身份,但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践行着正向的人生价值,或是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其故事更易引发普通读者的情感共鸣。
具有社会警示意义的反面人物
通过报道这类人物的行为与后果,能够向公众传递警示信息,帮助人们认清问题本质、树立正确认知,从而起到规范行为、引导价值观的作用。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三、走进文本
文章的题目犹如文章的 “眼睛”, 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需要在读者接触文本的第一时间,就传递出消息中最核心、最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信息。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袁隆平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点: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3、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写什么?)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⑤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4、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
第一问:四个方面
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第二问:袁隆平的品质
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
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
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
4、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
四、写法探究
1、第一部分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采用倒叙手法,回溯了袁隆平开展科学实践的完整历程:1960 年 7 月的某一天,他首次发现特异稻(彼时满怀欣喜)—— 随后精心护理这株特异稻(心中满是希望)—— 接着尝试种植特异稻(过程中遭遇失望)—— 之后深入开展分析与研究(重新找回自信)—— 最终成功发现真理(迎来收获时刻)。这一系列过程,充分展现了袁隆平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一丝不苟的行事风格,以及勇于投身实践的科学精神。
2、第二部分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包含七个自然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划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前五个自然段聚焦袁隆平的研究历程,始终围绕 “挑战传统权威、自主提出新学说” 这一核心展开;后两个自然段则转向具体内容,一方面呈现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另一方面对他的创新成果进行介绍。
3、第三部分“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部分旨在阐明袁隆平 “既是真理的捍卫者,也是事实的追随者” 这一特质,核心围绕 “三不稻” 与 “玉米稻” 两个关键情节展开叙述。在选材上,该部分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富有个性,通过具体事例凸显出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认知,与他人形成鲜明差异,展现其独特见解;二是选材精炼,聚焦核心事件,不堆砌繁杂内容,确保主题突出、脉络清晰。
4、第四部分“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明确:①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②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③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五、鉴赏文本
人物通讯要注意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新闻性要突显重点,文学性要有丰富的细节。本篇人物通讯,精彩之处有哪几点?
1、 围绕主旨选取典型事件;
2、 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3、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
4、准确的数据增强文章真实性。
六、写作练习
1.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要点: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2.是不是只有政治家、科学家等才能作为报道对象?提示:不是。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3.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很多平凡人的事迹令我们感动,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人物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课堂上写出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课后完成全文。
板书设计
袁隆平: 实践者 研究者 捍卫者 寻梦者
典型事例-------真实性 生动细节--------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