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0 14: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的第2课,是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为核心,串联起 19 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教材先阐述甲午战争背景,对比中日两国发展差异;再详述战争进程及英雄事迹,展现民族抗争精神;通过学习《马关条约》,知道其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最后讲述列强瓜分狂潮及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揭示民族危机的严峻性。同时融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内容,体现危机下的社会觉醒。整体逻辑清晰,是衔接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关键节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中国古代史基础,对清朝政治制度有初步认知,为理解甲午战争背景及清政府腐朽性提供了铺垫。其逻辑思维正逐步发展,能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梳理,如列举战争中的主要战役,但在分析事件深层因果联系时仍显不足。 学生对邓世昌等英雄故事兴趣浓厚,却易忽视历史事件的复杂意义,如难以理解《马关条约》与列强瓜分狂潮的内在关联。此外,他们对“资本输出”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需借助具体案例辅助认知也可以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时空观念) 2.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史实。
五、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因、《马关条约》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转变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表格归纳法、时空定位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地图研读、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我国三艘航母的图片,“同学们,为什么这三艘航母的命名与山东、辽宁、福建相关?”引出 120 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山东威海卫、辽宁旅顺、福建马尾是北洋舰队惨败之地,点明“从沉没到崛起”的主题,导入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 认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出示我国三艘航母图片,提问命名与山东、辽宁、福建的关联引出本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一)战前的日本与中国 【引导】出示时间轴、历史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先前所学,分别说一说19世纪40至90年代的日本和中国。 【回答】这一时期的中国历经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英国在历经黑船事件之后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通过历史对比,理解战争爆发的深层制度根源,培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提问】出示地图和文字材料,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那日本为什么会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导火索——东学道起义 【引导】出示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索)。 【提问】你们知道这场战争的名称由来吗? 【引导】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和表格,阅读教材P29-31,结合地图梳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回答】日本蓄谋已久,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回答】朝鲜东学道起义。 【回答】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史料实证法,引导学生从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两层次分析历史事件,培养逻辑思维。 结合农历纪年知识,强化时空观念。
(三)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引导】出示地图、战争图片,请学生积极发言,依次回答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黄海海战的作战双方是谁?黄海海战中的杰出将领是谁?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回答】①丰岛海战(1894年7月)标志着甲午战争开始。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 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③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 【回答】中国北洋舰队 通过表格归纳和地图研读,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战争时间线和空间分布,落实时空观念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战争初期,许多清朝官员以为中国必胜,纷纷要求李鸿章火速出兵,先发制人。他们仍视日本为“蕞尔岛夷”,认为日本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合作探究:为什么李鸿章命令舰队不许出海迎敌?生探究后出示黄海海战视频片段和两则文字材料,请学生谈谈感悟。 【提问】出示地图,请学生结合课本为大家讲述辽东战役的概况。生答后出示旅顺大屠杀的图片和文字描述,让同学们记住这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惨痛历史——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引导】出示地图,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战争过程,回答战争名称、时间、爱国将领和战争结果。 VS日本联合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指挥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回答】李鸿章深知北洋水师的弱点;为保存他的政治地位。 【回答】辽东战役(1894年10月)。日军侵略者渡海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湾、旅顺。大连湾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只有总兵徐邦道率部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2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回答】威海卫战役1895年1月、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通过英雄事迹讲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结合视频素材增强历史场景感,通过辩证讨论突破 历史人物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培养唯物史观和批判性思维。
(四)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 【提问】出示三则材料,分组探究:阅读材料,依次回答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引导】继续出示中日对比课件,阅读材料,对比中、日两国统治者对待海防发展的态度有何不同 【回答】①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②部分官兵贪生怕死、临阵逃脱;③李鸿章“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贻误战机。 【回答】日本蓄谋已久,积极备战;清政府封建制度腐朽落后,这也是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 运用史料多角度分析战败原因,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通过中日统治者态度对比,突出封建制度腐朽的根本原因。
(五)《马关条约》的签订 【提问】出示签约现场和签约代表图片。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什么条约?何时何地? 【引导】表格出示条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以下课件材料认真思考这些条约内容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课件1: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割地内容和文字材料。 课件2:日本得到赔款用处分布饼状图。 【回答】1895年3月(签约时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日本马关(签约地点)议和,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回答】割三地——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引发我国反割台运动)。赔2亿——加剧政府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重。开四口——列强的 条款、危害对应,将抽象条约内容转化为具体影响,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通过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的对比,突破
课件3:三次战争后通商口岸分布地图。 可见4:《中国近代史1840-1919》节选材料和列强经济侵略方式图解(注重讲解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 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允工厂——列强经济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经济概念难点。
(六)《马关条约》的影响 【引导】图示先前所学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对比,引导学生得出对比结果,从而归纳《马关条约》的影响。 【回答】①《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通过纵向对比,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培养历史比较能力。
、‘ 环节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讲授三国干涉还辽的具体史实,沙俄联合法国、德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瓜分中国狂潮 【引导】出示《时局图》和表格,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结合教材,说一说时局图上的元素都代表着什么?并完成表格的空白部分。 (三)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提问】再现《时局图》,提问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感悟谭嗣同所说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知道三国干涉还辽的具体史实,分析三国的真实意图,得出三国是“各怀鬼胎”。 【回答】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 ,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打破学生对 “干涉还辽” 的正面认知,引导理解列强侵略的隐蔽性,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结合《时局图》,完善对瓜分狂潮的整体认知;强化民族危机意识,激发救亡图存情感
环节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何谓民族资本主义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 【回答】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创办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培养阅读理解和历史概念界定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素养。
(二)产生 【提问】出示三则图文材料,19世纪六 【回答】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 建立历史事件的
七十年代,哪一近代化探索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三)初步发展 【提问】外国人开始在华开办工厂,与哪个条约有关? 【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请回答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生答后出示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图文介绍并作简要介绍。 【引导】出示多幅历史图片,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张謇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运动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回答】《马关条约》里有关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获得了这项权利。 【回答】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回答】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宝贵贡献。 因果联系,培养逻辑思维。 通过具体人物案例,将民族工业发展具象化,理解 “实业救国” 的时代内涵,同时为评价历史人物提供范例
(四)特点 【提问】出示三则材料,近代民族工业特点都有哪些? 【回答】①资金少、规模小、设备差。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③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 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数据和图表中提取信息,培养历史归纳能力。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围绕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展开学习,回顾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这一条约也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与此同时民族危机的加剧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既要铭记历史上的屈辱与牺牲,更要传承爱国精神,理解国家富强对民族尊严的重要意义。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知识,培育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基本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航母图片导入、史料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及列强瓜分狂潮等内容,也渗透了家国情怀。但在讲解“资本输出”等抽象概念时方法较单一,部分学生理解不深。对洋务运动与战争失败的关联分析不足,后续需用案例类比等方式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