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我国三艘航母的命名绝非偶然,120多年前,正是在山东威海、辽宁旅顺、福建马尾附近海域,我们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国土沦丧。120年后的今天,同样以这些名字命名的钢铁巨舰正守护海疆。从沉没到崛起,这是无声的铭记!这屈辱的一战如何爆发?列强又如何趁势瓜分中国?让我们走进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核心素养目标
0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时空观念)
02
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03
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国情怀)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战前的日本与中国:
只学技术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亚洲乃至全世界
中国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日)田中义一
1876年,日朝《江华条约》
1882年,日朝《仁川条约》
1885年,《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1887年,《征讨清国策》
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满蒙,必先征服朝鲜。
日本
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
——《征讨清国策》
朝鲜
中国
亚州乃至全世界
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日本为什么会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3.导火索——东学道起义:
1894年5月,朝鲜发生东学道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了一个傀儡政府。两天后,这个傀儡政府“邀请” 日军驱逐在牙山的清朝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材料: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直接原因(导火索):朝鲜东学道起义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P29-31,结合地图梳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阶段 主要战役 战况 民族英雄
开始
第一阶段 (1894.7—9)
第二阶段 (1894.10—1895年初)
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平壤陷落战火至华
丧失黄海制海权
占领大连、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左宝贵
邓世昌
林永升
徐邦道
丁汝昌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3.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1)丰岛海战(1894年7月)
1894年7月,日本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丰岛海战
不宣而战
1894年7月,丰岛海战爆发,标志着甲午战争开始。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
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平壤战役
清军大败
左宝贵
(1837—1894)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2.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3)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亦称“大东沟海战”)
黄海海战
失去制海权
中国北洋舰队VS日本联合舰队
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后仍坚持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指挥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海军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慈禧的态度
既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怕60大寿过得不开心,故力保“和局”,支持李鸿章,希望“调停”成功。
战争初期,许多清朝官员以为中国必胜,纷纷要求李鸿章火速出兵,先发制人。他们仍视日本为“蕞尔岛夷”,认为日本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李鸿章的态度
深知北洋水师的弱点: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差。为保存实力,保持他的政治地位,力主“避战求和”,不肯轻于一战,乞求各国“调停”,迫使日本和平解决事端。
为什么李鸿章命令舰队不许出海迎敌?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邓世昌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皇帝
邓世昌
(3)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2.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4)辽东战役(1894年10月)
爱国将领:
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突破清军构筑的鸭绿江防线,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渡海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湾、旅顺。大连湾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大多庸懦畏敌,只有总兵徐邦道率部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2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徐邦道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2.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惨痛历史,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
“所过街道,死尸堆积有几尺高,那男女老幼死得奇形怪状,没有相同的。在一个钱铺里,看见地板上铺满了死尸。当中男的也有,女的也有,小孩也有,亦有开膛破肚的,亦有斩做两段的。那柜台旁边还有一个大钉子钉着一个几个月的小孩,地板上的血,足有三寸厚,死尸重重叠叠堆了起来,零零落落的手到处都有。”
20000多中国人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美国纽约《世界报》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5)威海卫战役(1895年1月)
爱国将领:
结果: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丁汝昌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给丁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4.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
材料一: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 项目 军舰 平均航速 总吨位 总兵力 火炮/速射炮
中 10艘 15.5海里 31366吨 2000余人 173/0
日 12艘 16.4海里 40849吨 3500余人 268/97
材料二:叶志超急忙挂起了白旗,向敌军请求停战。当晚全部军队纷纷撤退,平壤被敌军占领……方伯谦不顾和日军苦战的“致远”“经远”两舰,像条丧家犬一样窜逃 ……和方伯谦一样贪生怕死的“广甲”也逃出阵外。——梁启超《李鸿章传》
部分官兵贪生怕死、临阵逃脱
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
材料三:李鸿章的外交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效,而且延误了军事准备工作。直到外交解决的希望全告破灭时,他才同意袁世凯的紧急请求,派兵增援。 ——徐中约 著《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贻误战机
阅读材料,分析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清
天皇宣布,每日少吃一餐也要发展海军,在已发行1700万元海军国债基础上,于1887年7月1日他还直接将皇室经费的十分之一计三十万日元用作海防捐款。
日
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之年,慈禧太后想要修个园子,连续7年每年挪用海军街门经费30万两,费用依旧不够,命令李鸿章向两江、两广以筹办海防为名募捐400多万两白银,共计600多万两修建顾和园。
1889年,光绪帝大婚,花费相当于购买三艘“定远”号的费用。
阅读材料,对比中、日两国统治者对待海防发展的态度有何不同
4.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5.《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3月(签约时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日本马关(签约地点)议和,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中日代表: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5.《马关条约》的签订:
李鸿章赴日谈判
中日《马关条约》原件
迁都洛阳
主要内容
割三地
赔两亿
方 面
允设厂
开四口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重庆、沙市、杭州、苏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
割三地
赔两亿
开四口
允工厂
这些条约内容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割香港岛给英国 割九龙司给英国 俄国侵占大片领土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国土进一步沦丧
割三地
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决定,遭到台湾住民强烈反对。1895年5月15日,台湾部分士绅与台湾巡抚唐景崧密谈,发表《台民布告》:“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为避免被日本占领,唐景崧于1895年5月25日宣布建立“台湾民主国”,阐明驱逐日本人后将回归清朝统治。
在随后因日方接收台湾而起的乙未战争中,激战数场,奈何不敌日军,台湾进入了50年的日本殖民地时期。
反割台运动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日本年财政收入
2.3亿
北洋舰队建军费用
清政府年财政收入
战争赔款
0.86亿
0.37亿
日本战争获益
3.5亿
0.4亿
陆军扩充费
海军扩军费
军舰水雷艇
临时军费
13%
用于其他
87%用于军备
加剧政府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重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00000000
赔2亿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观察通商口岸分布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开四口
开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从原来80余家激增到933家。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节省运费,获得巨额利润,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允工厂
鸦片
棉纱等
卖出获得
资金、原料
外国
再生产
投资设厂
卖出获得
资金、原料
使用中国原料、劳动力
列强经济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6.《马关条约》的影响:
《南京条约》 《天津、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比较结果
割地 割香港岛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割辽东半岛、台全岛澎湖列岛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赔款800万两白银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埠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十一处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设厂 协定关税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割地增多
赔款增多
侵略势力深入
侵略方式转变
①《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
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贰·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三国干涉还辽
(沙俄 德国 法国)
漫画中渔夫代表日本,剪刀代表欧洲干预,鱼代表辽东
俄国:企图在满洲与朝鲜建立势力范围,夺取极具战略价值的不冻港。
德国:干预中日议和,换取俄国支持其在东亚的扩张。
法国:1892年与俄国结成联盟。法国觊觎台湾,支持俄国、德国干涉条约签订。
各怀鬼胎
贰·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瓜分中国狂潮: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顺、大连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时局图》
熊代表沙俄
太阳代表日本
香肠代表德国
犬代表英国
鹰代表美国
蛤蟆代表法国
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贰·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美
① 内容:
② 影响:
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 ,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何谓民族资本主义: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特别是洋务派利用国家权力和资金所创办的近代民用工矿企业的成功及其获得的丰厚利润、近代企业的优越竞争实力与诱人的前景,激发了一部分商人、官绅和买办对资本主义生财之道的羡慕和追求。它们开始自筹资金,自办以蒸汽机或机械动力为主的工矿和交通运输等近代企业,于是逐渐产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成为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经济基础。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含义: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创办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
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产生:
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产生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一近代化探索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陈启沅创办于广东)
发昌机器厂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
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产生
外国人开始在华开办工厂,与哪个条约有关?
《马关条约》里有关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获得了这项权利。
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张謇(清末状元)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大生纱厂
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首个博物馆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等。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特点:
材料一:华人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工厂自身技术力薄弱,很多设备都是西方淘汰产品。
材料二:民族资本主义轻重工业比重图
纺织业
面粉业
材料三: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分布
①资金少、规模小、设备差。
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
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
近代民族工业特点:
甲午中日战争
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背景
日本企图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过程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激战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结果
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国干涉还辽 瓜分中国狂潮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生: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
洋务运动时期
1.“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这场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沙俄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实业救国热潮掀起
C.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 D.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
C
3.对右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
D.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4.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
D.仅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