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琢名小渔名校联考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问一:《地上看山西:中国古代寺观传世壁画》的书名很有意思,为什么起名“地上看山西”?地上“看”山西,“看”的是什么?
答:山西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截至2023年初,山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总数排名全国第一,其中古建筑420处,占比79%,排名全国第一。尤其是元代及以前的早期木构建筑,数量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因此才有了文博界流传的“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这本书起名“地上看山西”,希望带领读者看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古代建筑、古代壁画与古代彩塑。
问二:本书收录了从唐代到清代的34座寺观600多幅壁画照片,横跨千年。这些壁画呈现出中国壁画艺术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哪些重要的审美瞬间值得我们铭记?
答:山西的寺观壁画中,唐、五代保存的样本较为稀少;两宋、辽金、元代有不少可供参照的作品;明清时期的壁画则数量庞大,遍布各地。从风格上看,早期壁画灵动飘逸,画面布局疏朗,以五代大云院壁画为例,画中的飞天形象丰腴,画法洒脱。而后期(如元代起),壁画绘制出现诸多范式,日趋程式化,人物形象也愈发写实,细节刻画甚至达到毫发毕现的程度。
山西重要的寺观壁画众多:五台县城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壁画中,仙气飘飘的仙女,与天王狰狞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高平市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宋代壁画,构图严谨,展现了佛界与世俗世界的深度交融;芮城县永乐宫三清殿的元代壁画,描绘了200多位神仙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场景,每位神仙的形象皆独具特色。以上这些都是中国壁画艺术中非常精彩的“瞬间”。
问三:运城市芮城县永乐宫《朝元图》壁画被誉为“世界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在400多平方米的墙面,描绘了286位神仙和道教人物,却能做到画面井然有序、神韵十足。如何看待这幅壁画在中国古代艺术体系中的地位?在书中,团队是如何引导读者感知它的结构之美与文化内涵的?
答:道教神仙画留存于世的并非仅有永乐宫一处,且众仙朝拜元始天尊的绘画主题在元代以前便已出现,北宋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便是例证。然而,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从规模、绘画结构、风格体例等多方面来看,堪称宏大,使其在历史上独树一帜。相传,运城是道教鼻祖吕洞宾的故乡,永乐宫正是为纪念他而建。基于此,我们推测永乐宫或许在道观体系中占据着突出位置,这也解释了为何其规模如此宏大。
在本书中,我们先通过篇章页文案与设计,提炼出永乐宫壁画的突出特点;继而以约2000字的篇幅撰写道观概览;随后,依据壁画所在的具体墙面位置进行排版与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着重引领读者直观感受壁画艺术的视觉美感。如壁画中的捧香炉玉女,头戴花冠,身着广袖衫,仪态端庄,极具温柔娴雅的神韵,值得细细欣赏。
问四:……
答:……
问五:山西古代壁画占全国七成以上,总面积相当于近4个足球场。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壁画曾面临地震、暴雨、盗掘等多重威胁,许多已残损甚至湮灭。团队编选本书过程中,如何记录与呈现这些受损的壁画?未来有哪些新技术可以助力壁画的数字化保存?
答:为记录和呈现受损的壁画,本书主编杨平20多年前就带领团队,自费数百万元,走访了众多山西古代寺观,拍摄了大量的壁画、彩塑照片,保存下珍贵影像。我们了解到,也有一些艺术家、壁画专家通过临摹,留下壁画图像。此外,使用大型扫描仪对整面墙壁进行扫描,是目前古代壁画数字化保存的主要途径。我们从事的图书出版,也是留存古代壁画的一种方式。目前,古代壁画的数字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问六:书中提到编辑团队在最终的印刷调色环节经历了无数次测试,甚至到印厂跟单至深夜。作为一本大8开全彩印刷的图像书,团队是如何攻克技术难关,确保精准还原古代壁画的色彩?尤其是矿物颜料褪色后的色调还原,是否有特殊的处理工艺?
答:严格来说,没有一本书能够真正还原古代壁画的色彩。某种程度上,这本书的调色融入了编辑及作者团队对古代壁画的历史想象。不过,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方法论:以现有的拍摄照片为基础,将图片的色彩调得更饱和一些。调色最大的难点在于,每个寺观的壁画都有其独特之处,调色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岩山寺壁画的主色调是青绿调,不能把岩山寺壁画的色彩体系简单套用到其他寺观的壁画上。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还原古代壁画的真实面貌,但可以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来模拟壁画中的某些工艺,比如,本书封面上明王的衣带、冠饰、武器等部位,采用冷烫金的方式来模拟沥粉贴金工艺。从触感上来说,冷烫金具有一定的厚度,这也算是我们在制作过程中的一点巧思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呈现千年壁画之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西现有的古建筑排名全国第一,而且文博界流传着“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本书起名“地上看山西”,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问二的回答中,用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壁画、宋代开化寺壁画和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不同特点来呈现千年来中国壁画艺术的风格变迁。
C.问五的回答从实地拍摄、艺术家临摹、大型扫描仪扫描、图书出版和数字化保存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本书记录山西受损壁画的具体做法。
D.问六在肯定编辑团队辛苦的前提下,就技术攻关和色调还原提问,是因为这是一本大8开全彩印刷的图像书,它的色彩才是读者关注的核心内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二和问三中,出现了“34座寺观600多幅壁画照片”“400多平方米的墙面”“286位神仙和道教人物”等数字内容,可见提问者的引导具有专业性。
B.“北宋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便是例证”“例如,岩山寺壁画的主色调是青绿调”,两处例证都证明了山西寺观壁画的突出地位。
C.问六的回答中使用了“严格来说”“某种程度上”“无法完全”等短语,体现了受访对象承认技术局限,语言表达谨慎,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D.“山西寺观壁画题材丰富,涵盖水陆画、社会生活场景画、佛教故事画、道教神仙画等多种类型。”此句可以放在问四的问题里。
3.下面文段是问四的回答,请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短语,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岩山寺西壁的绘画主题是佛本生故事,即讲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宗教故事的主角不断深入世俗社会,体验酸甜苦辣,最后才得道成佛,其中的“酒楼市井”就是广阔世俗世界的一个小小缩影。另外,从艺术反映论来讲,岩山寺壁画反映了宋金时期 。
水神庙的壁画与岩山寺的不同,后者被认为 ,前者则来自民间画师。而水神庙是个祈雨的地方性小庙,壁画的主题与“水”相关,有梳妆尚宝、官员捶丸、山中对弈、龙王布雨等内容。壁画研究专家李淞认为,这是当时人们普遍流行的“谐音梗”游戏,连起来就是“ ”(镜球棋雨)。从中可以看出,“市井生活”与“祈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祈福又往往在寺观中进行,壁画中出现相关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
4.结合上面第3题的文段内容,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这篇访谈文章,对读者了解《地上看山西:中国古代寺观传世壁画》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征记[注](节选)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学校的大门镇静地站着,不管两侧墙壁上贴着多么令人震动的标语、墙报,它都无动于衷,又像是胸有成竹。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糨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簌簌地响,好像在喊叫。
“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这条标语最是触目惊心。是的,战争已经不是报纸上、广播里的消息,也不是头顶上的轰炸。它已经近在咫尺,就在你身边,在你床侧。敌人,荷枪实弹的敌人正在向你瞄准。
标语下面有一张漫画,画中有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人正在查看手中的枪。几个同学在漫画前站了一会儿。有人很兴奋,有人在沉思。他们走开了,在雪地上留下杂乱的脚印。
又有几个人走过来了,大声议论着滇西战场的情况。
一个说:“那是什么战场,根本没有场,全是原始森林。”
另一个说:“不但要打日本鬼子,还要打毒蛇猛兽。”
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也是一次动员大会,秦校长在会上宣布了教育部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的决定。因为盟军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他们和中国军队言语不通,急需翻译。这正是大学生的光荣职责,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志愿参加。孟弗之、萧子蔚、江昉等先生都在会上讲了话,要求大家共赴国难。这些天,共赴国难已形成一种气氛。同学们都感到国家需要我,胜利需要我。
孟弗之沿着红土道往北门走,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
一个学生走近来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的,从拓东路来。我们是三年级,自问英语也可以对付了,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听说是要考试?”
弗之说:“是的。其实就是参加训练班,能胜任的先走,差一点儿的提高一下。”
他还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的,还有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粘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正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不顾脚下泥泞,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这时,后面有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弗之前面,迎面唤了一声:“孟先生。”
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能书能画。
“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
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
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答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
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
那人忙道:“是,正是。不知征调有没有例外?”
“什么例外?”
“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
“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站在红土道旁,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
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
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
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不能打折扣,一切照学校规定办。”
弗之慢慢走,自觉脚步沉重。这些天,投笔从戎的呼声很高,多数人义无反顾,可也有各种言论反对征调,说是给国民党做炮灰。像这样赤裸地说自己不愿去,还是第一次见。
“真难!”弗之叹了一口气。他缓步走过泥泞的小路,进家门时鞋已经湿了。
快吃午饭,李涟来到家里找弗之。李涟说:“这几天,学生的情绪好像还好,这对年轻人是一个大关口。有的人说,能有机会直接为抗战出点儿力,以后胜利了也心安;有人说,正不想念书呢,到丛林里打仗多浪漫;可也有人不想去。也有闲话,说校长和先生们是向上面邀功。”
弗之叹道:“竟把在存亡关头共赴国难的大事说成这样,真不知还有没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良心。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但共赴国难这个大前提是不能改的。”
李涟迟疑道:“还有人专门托我呢,托我在孟先生面前说话。”
弗之平静地说:“我想,我已经知道了。你说的是不是中文系的一位学生,姓蒋的?”
李涟道:“就是,他叫蒋文长。去年我到大理调查,他也在,写了几首蝴蝶诗,写得好。我们有些来往。我知道学校不会同意他的请求,不过,他既然托了我,觉得总该说一说。”
弗之微笑道:“我在路上遇见他了,所以都知道了。这样的人,不能为国家民族尽职责,无论怎样多才,都是不足取的。你要帮助他认识这一点。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他是不会去的。对于这类学生,秦校长早有过话:不予毕业。这是说他没有完成作为一个大学生的责任。”李涟有些不好意思,含糊地说了些什么。
在孟弗之和李涟讨论蒋文长时,澹台玮正在萧子蔚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学生处告诉他,他可以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服役,也可以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留下读书。他带着一个想法,来见萧先生。
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
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
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如果你是在征调之列,我绝没有阻拦的道理,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相信你会完成我来不及完成的工作。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
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去军队服役,玮并不是突然想到的。这些年不断有人离开学校,去战地服务,或去延安。他越来越觉得救亡的职责是在所有的中国人身上,他也要分担。远征军出师不利,怒江西岸腾冲、龙陵一带沦陷已近两年。把敌人赶出国境,这是离他最近的责任,他怎能不去!他不止一次想到高黎贡山和怒江,还想到高山树顶上和江水翻腾的波浪上闪动着的月光。他已经是个大人了,他应该在这次战争中投进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血和肉。
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战争不会很长了,我会回来的。”
“那是当然。”子蔚说。
师生走到室中,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
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
【注】《西征记》:宗璞的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三卷,写的是明仑大学学生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与日本侵略者作战的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滇西战场的路人对话,看似随意,实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情节元素,“原始森林”“毒蛇猛兽”等细节,强化了作战环境的恶劣与凶险。
B.“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自觉脚步沉重”等,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孟弗之面对学生质疑时隐忍克制的修养和无法释然的精神负担。
C.“李涟有些不好意思,含糊地说了些什么”,表现了他既知晓学校形势,又难以完全割舍师生情谊,在全民抗战背景下显得有些优柔寡断。
D.“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我尊重你的决定”,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萧子蔚老师“教育救国”与“投笔从戎”两种思想的矛盾纠结。
7.关于文中画横线段落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记述征调大会的具体内容,增强文本的历史真实感,并与下文“远征军出师不利,怒江西岸腾冲、龙陵一带沦陷已近两年”形成呼应。
B.该段绝非简单的情节补充,而是作者将历史记忆文学化的重要手法,既还原了西南联大从军运动的集体记忆,又体现了“史笔诗心”的创作理念。
C.该段通过“共赴国难已形成一种气氛”等表述,表现了广大师生同仇敌忾的热情,与下文澹台玮“我要做的事”的个人觉醒紧密相连。
D.该段表面写集体动员,实则暗含个体与集体的激烈冲突,为后面蒋文长的逃避行为埋下了伏笔,使情节发展更具戏剧性。
8.文章开头几段的环境描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小说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①。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②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今视其文,信然。观居易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材料二: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③,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节选自《元稹集》卷五十一)
【注】①灾沴(lì):自然灾害。②浮屠:指佛教。③模勒:仿照原样雕刻。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易见诏节A未详B即建言C乞尽D免江淮两赋E以救流瘠F宪宗G颇采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擅长。与《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工”用法意思都不同。
B.信,的确。与《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信”用法意思都不同。
C.相,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相”用法意思都相同。
D.以为,认为。与《兰亭集序》中“引以为流觞曲水”的“以为”用法意思都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宪宗对于白居易关系民生的建议有所采纳;而对于他多次请求捕捉杀害武元衡的凶犯的奏章则不悦未加理睬。
B.因为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而他却写了言辞浮华的《新井篇》,所以被认为没有德行,被贬为江州刺史。
C.白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曾经在朝中都担任校书秘书,常常赠答诗文,后被贬出京,二人依旧相互酬寄诗文。
D.元稹在平水市场看到村校的孩子们争相学诗,问后得知孩子们的先生教他们元白的诗作,但惋惜他们不认识自己。
13.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竭货,振除灾诊。
(2)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14.后人评价白居易“宦途曲折艰,才识傲乎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并做具体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雪作
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①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②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注】①履穿:化用“东郭先生履”的典故,以此比喻冒雪来访的贫寒客人。②三白:农谚中有“腊前三白兆丰年”的说法,此处指多次降雪后积雪厚重的景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细腻,展现了诗人在静谧和寒冷的雪夜中的独特感受,透露出些许孤独。
B.颈联运用典故,写雪夜寒士高僧前来造访,这种交往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
C.尾联写雪后晴日比积雪景色更好,陡然一转,语言变简淡为艳丽,变冷寂为和暖。
D.全诗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蕴含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细腻体会。
16.颔联饶有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 , ?”两句突出表现了秦的统治者对待财富的两种不同态度。
(2)王维《山居秋暝》中“ , ”两句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
(3)借乐景反衬哀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方式,有助于更加深沉含蓄地表达情感,例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7月19日下午,河北涿州市图书馆的阅览区 甲 。①这座2022年投入使用的文化地标总面积达1.17万平方米,②明亮的儿童阅览区与时常传出诵读声的洛宾小剧场每年吸引超20万人次左右,③成为市民汲取精神养分的乐园。④通过涿州市织密阅读网络、丰富活动载体及健全长效机制,⑤大力推进全民阅读。
在涿州,阅读网络正不断延伸。目前,鸣泽书院、松筠书院等8座特色书院相继开放,构建起覆盖市、乡、村三级的阅读体系,10万余册藏书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该市新华书店转型更添温度:“涿阅轩”店集阅读、交流、体验于一体,名家讲学常办常新;升级后的语书堂店以其“学阅区”“汇课厅”成为亲子阅读热门地。如今已形成“东有涿阅轩、西有语书堂、南有凌云书店、中有校园书店”的格局,让书香 乙 。
丰富的活动使得全民阅读 丙 。该市持续十年打造“1+2+N”全民阅读品牌:以“书香涿州·我爱阅读”为核心,依托“全民阅读·我来接力”直播与“悦读涿州·我来接力”云诵读两大活动,( )。
涿州市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依托图书馆、书院、新华书店等阵地,持续开展书香文化“七进”活动,吸引40余万人次参与。基层单位与企业积极响应:“独善其身·同沐书香”诵读活动聚集大批爱好者,“图书七进”志愿服务队送书上门,“新华名家讲堂”“鸣泽读书会”等活动让书香飘进千家万户,使阅读成为涿州最动人的气质和新的文化活力源泉。
18.下列选项中双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加点词“涿阅轩”双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些评论家评价徐悲鸿笔下的马“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先是龟群的“侦察兵”。
C.老根据地人民称布鞋为“量天尺”。
D.你上课传纸条真是“遵守纪律”啊!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大活动体现了线上全民阅读的优势 B.联动N个特色专场,形成线上线下共振
C.联动N个特色专场,全民阅读蒸蒸日上 D.这两大活动体现了全民阅读活动的丰富性
22.如果你是涿州某书店的负责人,如何让书店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呢?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常四爷: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
——老舍《茶馆》
他已经是个大人了,他应该在这次战争中投进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血和肉。
——宗璞《西征记》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B 3. 社会/经济的繁荣 出自宫廷画师之手 敬求祈雨 4.[示例一]问题:岩山寺与水神庙的壁画中都有“酒楼市井”的内容,这些与宗教关系不大的内容为何会出现在寺庙壁画中?理由:联系回答的内容,需要问“酒楼市井”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在寺庙壁画中。
[示例二]问题:岩山寺和水神庙的壁画中都有反映世俗生活的场景,这些与宗教关系不大的内容出现在寺庙壁画中,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理由:联系回答的内容,需要问反映世俗生活的内容出现在寺庙壁画中有何用意。 5.①帮助读者了解书名“地上看山西”的来源和含义。②帮助读者了解壁画专业知识和山西寺观壁画的特点。③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类图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④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成书背景和制作巧思。⑤跨学科视角拓展。文章提及壁画与建筑、宗教、民俗的关联性,激发读者多维度思考。
6.B 7.D 8.①雪:昆明很少下雪,这里突然下雪,红土地、灰校舍、白茫茫的雪,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既渲染了故 事氛围,又暗示着战争已经打破了平静的生活。
②大门:学校大门“无动于衷”,暗示着大学在动荡时局 中的“镇静”和坚守。
③标语和漫画:说明战争已近在眼前,暗示着青年觉醒的主题。
④杂乱的脚印:象征着战争背景下各自的选择与命运各不相同。 9.①澹台玮的富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离他最近的责任”“投进自己的一份力量”)与蒋文长的自私自利、 一味逃避形成核心对比,凸显“共赴国难”主题下青年人的不同境界。
②大多数学生的义无反顾(“同学们都感到国家需要我,胜利需要我”)与蒋文长的逃避推诿(“英文不好”“创作计划”)形成对比,深刻揭示面对国难时人性的复杂。
③工学院学生主动请缨(“自问英语也可以对付了”)与蒋文长托人说情形成对比,突出主流青年的担当。
④孟弗之面对工学院学生时的温和亲切(递手帕)与面对蒋文长时的严厉冰冷(“无一例外”“冷冷地说”)形成对比,体现他的政治立场和鲜明态度。
10.BEF 11.C 12.C 13.(1)(元和)四年,天子因为旱灾严重,下达诏书对租税有所免除,借放钱粮,以赈济民众,救治自然灾害。
(2)至于抄写印刷,在街市上叫卖,或者拿着它去换酒换茶的,到处都是。 14.“宦途曲折艰”: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请求捕捉杀害武元衡的凶犯,而触怒当朝宰相;因《新井篇》被贬为 江州刺史,王涯落井下石被再贬为江州司马。
“才识傲乎天”:写的诗多至几千篇,前所未有;自创“闲适”“感伤”分类,突破传统诗歌题材;“禁省观寺无不书”“王公妾妇无不道”,说明其作品打破了阶层壁垒,传播力强;其作品被抄写印刷,广泛流传;还被编为蒙学教材,影响力深远;元稹编辑《白氏长庆集》五十卷,更确立其文学史地位。
15.C 16.①视觉和触觉相结合。以“纸窗明似月”的视觉感受写雪势之大,以“布被冷于冰”的触觉感受写雪夜气温降低,两种感官结合,细腻呈现雪夜体验。②比喻和夸张。“纸窗明似月”将雪光比作明亮的月光,“冷于冰”夸张地写雪势之大,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雪景。③侧面烘托。以纸窗更明、布被更冷的感受侧面烘托雪之大、天之冷。
17.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18.C 19.甲:座无虚席;乙:触手可及;丙:蔚然成风 20.语句②,修改为:“每年吸引超20万人次到访”。
语句④,修改为:“涿州市通过织密阅读网络、丰富活动载体及健全长效机制”。 21.B 22.①可以打造儿童阅览区,开设小剧场,吸引市民到访。②可以增加藏书,满足不同群体需求。③可以推进书店转型,集阅读、交流、体验于一体,邀请名家讲学。④举办丰富的活动,例如亲子阅读等。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依托书店持续开展书香文化活动。⑥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线上线下共振。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