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 35 全书要点速记 (学生版+教师版)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 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 35 全书要点速记 (学生版+教师版)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26:16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要点一 基本概念
1.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看作有质量的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时间间隔: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时刻:时间轴上用一个点表示。
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关系:A、B点表示时刻,AB线段表示时间间隔。
3.路程: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位移: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位移与位置的关系:A、B点表示位置,Δx表示位移。
4.速度
5.加速度
(1)定义式a=。
(2)意义
(3)方向:a与Δv方向相同
①加速时:
②减速时:
要点二 用图像描述运动
1.x-t图像
(1)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应用
①确定某时刻的位移,判断运动性质(静止、匀速、变速)。
②判断速度大小(利用斜率)。
2.v-t图像
(1)意义:直观地反映物体运动的规律。
(2)应用
①确定某一时刻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②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图像的斜率)。
③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要点一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求瞬时速度:v2=。
2.求加速度
(1)图像法:求出5~7个点的速度,在v-t图像中描点连线,利用斜率求a
(2)公式法(也称为逐差法)
①Δx=x2-x1=aT2。
②xm-xn=(m-n)aT2
如x4-x1=3aT2。
③xⅡ-xⅠ=(x4+x5+x6)-(x1+x2+x3)=9aT2。
要点二 公式与推论
1.基本公式
(1)v=v0+at(不含x)。
(2)x=v0t+at2(不含v)。
=2ax(不含t)。
(4)x=t(不含a)。
2.推论
(1)===。
(2)=。
(3)Δx=aT2。
(4)比较<。
 
要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
(1)初速度为0。
(2)只受重力。
2.性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
(1)v、t关系式:v=gt。
(2)h、t关系式:h=。
(3)v、h关系式:v2=2gh。
(4)利用平均速度表示h:h=t。
要点四 竖直上抛
1.分段法研究(具有对称性)
(1)上升阶段:匀减速直线运动至末速度为0。
(2)下降阶段: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整体法研究
以v0为正方向,抛出点为起点,则v=v0-gt,h=v0t-gt2。
要点五 科学探究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2.实验与推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要点一 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
2.大小:G=mg,g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3.方向:竖直向下。
4.重心: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作用的集中点。是一个等效概念,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匀质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不匀质薄板状物体用二次悬挂法确定,体现了二力平衡原理。
要点二 弹力
1.产生: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2.大小
(1)胡克定律F=kx。
(2)二力平衡法。
3.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4.条件
(1)接触。
(2)形变。
5.常见弹力: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
要点三 滑动摩擦力
1.条件
(1)接触。
(2)发生形变。
(3)相对运动。
(4)接触面不光滑。
2.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压力方向垂直。
3.大小
(1)平衡法。
(2)Ff=μFN
①FN:接触面间的弹力。
②μ: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要点四 静摩擦力
1.条件
(1)接触。
(2)发生形变。
(3)有相对运动趋势。
(4)接触面不光滑。
2.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大小
(1)平衡法。
(2)最大静摩擦力Fmax>F滑=μFN。
要点五 牛顿第三定律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定律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表达式:F=-F′。
4.F与F′的特点:同性、同时、等值、共线、异体。
要点六 力的合成和分解
1.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
2.二力合成
|F1-F2|≤F合≤F1+F2。
3.力的分解原则:任何一个力都有无数种分解方式,通常根据实际效果分解。
要点七 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及其平衡条件:F合=0或
2.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求解(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解析法)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要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规律的揭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2.规律的表述: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3.惯性
(1)概念: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表现:不受外力时,表现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受外力时,表现为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要点二 牛顿第二定律
1.规律的揭示: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2.规律的表述: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3.规律的表达式:a=。
4.五性
(1)矢量性。
(2)瞬时性。
(3)同体性。
(4)相对性。
(5)独立性。
要点三 力学单位制
1.基本量与基本单位
2.导出量与导出单位
3.国际单位制
要点四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两类动力学问题
(1)从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
(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
2.连接体问题——整体法与隔离法
3.运动学中的临界问题
4.常见模型
(1)传送带模型。
(2)滑块—木板模型。
(3)等时圆模型。
要点五 超重和失重
1.超重:a的方向向上,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2.失重:a的方向向下,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3.完全失重:a=g,方向竖直向下,由重力产生的一切现象都消失。
7/7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要点一 基本概念
1.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看作有质量的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时间间隔: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时刻:时间轴上用一个点表示。
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关系:A、B点表示时刻,AB线段表示时间间隔。
3.路程: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位移: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位移与位置的关系:A、B点表示位置,Δx表示位移。
4.速度
5.加速度
(1)定义式a=。
(2)意义
(3)方向:a与Δv方向相同
①加速时:
②减速时:
要点二 用图像描述运动
1.x-t图像
(1)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应用
①确定某时刻的位移,判断运动性质(静止、匀速、变速)。
②判断速度大小(利用斜率)。
2.v-t图像
(1)意义:直观地反映物体运动的规律。
(2)应用
①确定某一时刻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②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图像的斜率)。
③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要点一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求瞬时速度:v2=。
2.求加速度
(1)图像法:求出5~7个点的速度,在v-t图像中描点连线,利用斜率求a
(2)公式法(也称为逐差法)
①Δx=x2-x1=aT2。
②xm-xn=(m-n)aT2
如x4-x1=3aT2。
③xⅡ-xⅠ=(x4+x5+x6)-(x1+x2+x3)=9aT2。
要点二 公式与推论
1.基本公式
(1)v=v0+at(不含x)。
(2)x=v0t+at2(不含v)。
=2ax(不含t)。
(4)x=t(不含a)。
2.推论
(1)===。
(2)=。
(3)Δx=aT2。
(4)比较<。
 
要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
(1)初速度为0。
(2)只受重力。
2.性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
(1)v、t关系式:v=gt。
(2)h、t关系式:h=。
(3)v、h关系式:v2=2gh。
(4)利用平均速度表示h:h=t。
要点四 竖直上抛
1.分段法研究(具有对称性)
(1)上升阶段:匀减速直线运动至末速度为0。
(2)下降阶段: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整体法研究
以v0为正方向,抛出点为起点,则v=v0-gt,h=v0t-gt2。
要点五 科学探究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2.实验与推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要点一 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
2.大小:G=mg,g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3.方向:竖直向下。
4.重心: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作用的集中点。是一个等效概念,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匀质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不匀质薄板状物体用二次悬挂法确定,体现了二力平衡原理。
要点二 弹力
1.产生: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2.大小
(1)胡克定律F=kx。
(2)二力平衡法。
3.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4.条件
(1)接触。
(2)形变。
5.常见弹力: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
要点三 滑动摩擦力
1.条件
(1)接触。
(2)发生形变。
(3)相对运动。
(4)接触面不光滑。
2.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压力方向垂直。
3.大小
(1)平衡法。
(2)Ff=μFN
①FN:接触面间的弹力。
②μ: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要点四 静摩擦力
1.条件
(1)接触。
(2)发生形变。
(3)有相对运动趋势。
(4)接触面不光滑。
2.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大小
(1)平衡法。
(2)最大静摩擦力Fmax>F滑=μFN。
要点五 牛顿第三定律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定律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表达式:F=-F′。
4.F与F′的特点:同性、同时、等值、共线、异体。
要点六 力的合成和分解
1.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
2.二力合成
|F1-F2|≤F合≤F1+F2。
3.力的分解原则:任何一个力都有无数种分解方式,通常根据实际效果分解。
要点七 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及其平衡条件:F合=0或
2.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求解(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解析法)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要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规律的揭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2.规律的表述: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3.惯性
(1)概念: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表现:不受外力时,表现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受外力时,表现为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要点二 牛顿第二定律
1.规律的揭示: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2.规律的表述: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3.规律的表达式:a=。
4.五性
(1)矢量性。
(2)瞬时性。
(3)同体性。
(4)相对性。
(5)独立性。
要点三 力学单位制
1.基本量与基本单位
2.导出量与导出单位
3.国际单位制
要点四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两类动力学问题
(1)从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
(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
2.连接体问题——整体法与隔离法
3.运动学中的临界问题
4.常见模型
(1)传送带模型。
(2)滑块—木板模型。
(3)等时圆模型。
要点五 超重和失重
1.超重:a的方向向上,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2.失重:a的方向向下,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3.完全失重:a=g,方向竖直向下,由重力产生的一切现象都消失。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