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八上历史阶段测试卷】
第1、2单元素养评价
[测试范围:第一、二单元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 )
A.棉纺织品 B.机器
C.鸦片 D.枪炮
1.C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前期,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无耻地向中国大量走私毒品鸦片。故C项符合题意。
2.下面为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显示1842—1845年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呈现增长趋势,主要是因为 ( )
A.允许英国在华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割香港岛给英国 D.“门户开放”政策
2.B [解析] 示意图中时间是1842年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增开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商品的输入,所以1842—1845年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呈现增长趋势,B项正确。
3.对以下关于鸦片战争的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
A.鸦片输入危害严重 B.显示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C.清朝专制制度腐朽 D.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D
4.咸丰年间,圆明园管园大臣率领手拿传统冷兵器的太监,面对闪烁着火星的子弹进行奋勇抵抗,最后从容赴难。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4.B
5.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内容时,老师在板书上写下“趁火打劫”“强迫签约”“劫掠空前”“割地最多”等关键词。由此可知,这一学习内容是 ( )
A.英军攻占镇江 B.俄国割占我国领土
C.日军进攻威海卫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5.B
6.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
时间 1843年 1851年 1853年 1864年
事件 创立拜上帝会 发动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开始北伐和西征 病逝
A.洪秀全 B.李鸿章 C.梁启超 D.左宗棠
6.A
7.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后,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②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太平天国废除封建制度
C.②属于历史事实 D.②肯定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7.D
8.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海防重而塞防轻,主张将塞防经费移办海防。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这一争论 ( )
A.导致中央权威的衰落 B.折射出清朝国力大幅增强
C.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反映了洋务派内部的分裂
8.C
9.清末郑观应在一首诗中写道:“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的“东沟海战”是指 ( )
A.丰岛海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黄海海战
9.D
10.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借口“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发出“避战保船”命令。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可以无顾忌地执行陆上作战计划。这说明了 ( )
A.日本舰队未遭受损失 B.清军战略指挥严重失误
C.北洋舰队丧失战斗力 D.中国军民胆怯畏惧战争
10.B
11.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观察右侧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中国腹地
11.D [解析]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五处都位于东南沿海。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四处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中国腹地,D正确;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增多,排除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
12.毛泽东曾经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下列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都大力主张“实业救国”
C.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D.都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12.C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洋务运动。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了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民用企业;19世纪90年代以后,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道路。二人都在近代创办实业,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本题选C。
13.历史兴趣小组学习“强学会、南学会、《国闻报》、《时务报》”等相关内容,有助于了解
( )
A.“自强”“求富”主张 B.维新变法思想
C.封建专制制度 D.“实业救国”主张
13.B
14.随着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时常无差别地破坏有关西方的器物,甚至包括铁路、电报线等。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于
( )
A.中国社会经济落后 B.中国社会习俗陈旧
C.清政府腐朽无能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14.D
15.下面知识结构图有助于探究 ( )
A.中国人民勇于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重大事件
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列强侵略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前后联系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5.B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公车上书失败后,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洋务派“觅制器之器”的主要措施,分析洋务派“欲自强”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强国”的主张及作用。(6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洋务派和维新派对中国国家出路探索的共同点及其结果。(6分)
16.(1)措施: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洋务派认为西方的军事武器优于中国。
(2)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作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3)共同点:向西方学习。结果:洋务派没有实现求富求强的目标,维新派也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7.(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青少年时期的事迹 杰出贡献
林则徐 (1785—1850年) 童年时家境贫苦,生活节俭。4岁时在私塾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为官正直清廉,政绩显著。 领导的①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② (1849—1894年) 资质聪颖,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成为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任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持续研习海军战术,严格进行军事训练。 在③ 中壮烈牺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谭嗣同 (1865—1898年) 自幼聪慧过人,喜欢读书。后接触到了西方思想文化,受到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思考如何挽救民族危亡,逐渐走上维新之路。 1898年参与领导著名的④ ,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
(1)根据所学知识,依次填写表中空白处的内容。给表格内容归纳一个主题。(11分)
① ;② ;③ ;④ 。
主题: 。
(2)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概括以上杰出人物青少年时期的优秀品格。
(6分)
17.(1)①虎门销烟 ②邓世昌 ③黄海海战
④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主题:近代反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英雄
(2)优秀品格: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等等。
18.(20分)搜集史事、明确持方、立论陈词——历史意识可以在辩论中提升。
正方 甲午之战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反方 甲午之战是一场灾难,是民族之哀
【搜集史事】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影响,同学们开展课前阅读,搜集了下列史事。
① 1894年9月,黄海海战战败,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等5艘军舰
② 1894年11月,日军攻占旅顺,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2万多中国人
③ 1895年4月,中日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④ 1895年4月,康、梁联合千余名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此后,康、梁等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⑤ 1895年5—10月,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100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
⑥ 1896年,俄国诱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谋取利益,列强争相效仿
⑦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⑧ 1898年秋,太平天国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并采取针对帝国主义的抗击行动
(1)③⑧中的史事有错误,请予以改正。(4分)
【明确持方】
(2)我选择 (填正方或者反方),上述史料能够支撑我方立场的有 。(填序号,6分)
【立论陈词】
正方主张的史事 甲午战后中国有识之士逐渐觉醒
反方主张的史事 甲午战败导致我们失去了宝岛台湾
(3)根据你的持方,结合上述史事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简短的立论陈词。(要求: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0分)
18.(1)③将“《北京条约》”改为“《马关条约》”。
⑧将“太平天国运动”改为“义和团运动”。
(2)正方 ④⑦
(3)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的深重促使国人开始新一轮的救亡图存运动。如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走上“实业救国”道路,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八上历史阶段测试卷】
第1、2单元素养评价
[测试范围:第一、二单元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 )
A.棉纺织品 B.机器
C.鸦片 D.枪炮
1.C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前期,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无耻地向中国大量走私毒品鸦片。故C项符合题意。
2.下面为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显示1842—1845年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呈现增长趋势,主要是因为 ( )
A.允许英国在华开设工厂 B.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割香港岛给英国 D.“门户开放”政策
2.B [解析] 示意图中时间是1842年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增开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商品的输入,所以1842—1845年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呈现增长趋势,B项正确。
3.对以下关于鸦片战争的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
A.鸦片输入危害严重 B.显示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C.清朝专制制度腐朽 D.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D
4.咸丰年间,圆明园管园大臣率领手拿传统冷兵器的太监,面对闪烁着火星的子弹进行奋勇抵抗,最后从容赴难。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4.B
5.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内容时,老师在板书上写下“趁火打劫”“强迫签约”“劫掠空前”“割地最多”等关键词。由此可知,这一学习内容是 ( )
A.英军攻占镇江 B.俄国割占我国领土
C.日军进攻威海卫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5.B
6.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
时间 1843年 1851年 1853年 1864年
事件 创立拜上帝会 发动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开始北伐和西征 病逝
A.洪秀全 B.李鸿章 C.梁启超 D.左宗棠
6.A
7.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后,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②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太平天国废除封建制度
C.②属于历史事实 D.②肯定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7.D
8.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海防重而塞防轻,主张将塞防经费移办海防。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这一争论 ( )
A.导致中央权威的衰落 B.折射出清朝国力大幅增强
C.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反映了洋务派内部的分裂
8.C
9.清末郑观应在一首诗中写道:“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的“东沟海战”是指 ( )
A.丰岛海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黄海海战
9.D
10.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借口“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发出“避战保船”命令。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可以无顾忌地执行陆上作战计划。这说明了 ( )
A.日本舰队未遭受损失 B.清军战略指挥严重失误
C.北洋舰队丧失战斗力 D.中国军民胆怯畏惧战争
10.B
11.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观察右侧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中国腹地
11.D [解析]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五处都位于东南沿海。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四处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中国腹地,D正确;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增多,排除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
12.毛泽东曾经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下列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都大力主张“实业救国”
C.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D.都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12.C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洋务运动。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了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民用企业;19世纪90年代以后,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道路。二人都在近代创办实业,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本题选C。
13.历史兴趣小组学习“强学会、南学会、《国闻报》、《时务报》”等相关内容,有助于了解
( )
A.“自强”“求富”主张 B.维新变法思想
C.封建专制制度 D.“实业救国”主张
13.B
14.随着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时常无差别地破坏有关西方的器物,甚至包括铁路、电报线等。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于
( )
A.中国社会经济落后 B.中国社会习俗陈旧
C.清政府腐朽无能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14.D
15.下面知识结构图有助于探究 ( )
A.中国人民勇于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重大事件
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列强侵略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前后联系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5.B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公车上书失败后,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洋务派“觅制器之器”的主要措施,分析洋务派“欲自强”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强国”的主张及作用。(6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洋务派和维新派对中国国家出路探索的共同点及其结果。(6分)
16.(1)措施: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洋务派认为西方的军事武器优于中国。
(2)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作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3)共同点:向西方学习。结果:洋务派没有实现求富求强的目标,维新派也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7.(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青少年时期的事迹 杰出贡献
林则徐 (1785—1850年) 童年时家境贫苦,生活节俭。4岁时在私塾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为官正直清廉,政绩显著。 领导的①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② (1849—1894年) 资质聪颖,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成为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任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持续研习海军战术,严格进行军事训练。 在③ 中壮烈牺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谭嗣同 (1865—1898年) 自幼聪慧过人,喜欢读书。后接触到了西方思想文化,受到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思考如何挽救民族危亡,逐渐走上维新之路。 1898年参与领导著名的④ ,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
(1)根据所学知识,依次填写表中空白处的内容。给表格内容归纳一个主题。(11分)
① ;② ;③ ;④ 。
主题: 。
(2)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概括以上杰出人物青少年时期的优秀品格。
(6分)
17.(1)①虎门销烟 ②邓世昌 ③黄海海战
④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主题:近代反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英雄
(2)优秀品格: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等等。
18.(20分)搜集史事、明确持方、立论陈词——历史意识可以在辩论中提升。
正方 甲午之战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反方 甲午之战是一场灾难,是民族之哀
【搜集史事】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影响,同学们开展课前阅读,搜集了下列史事。
① 1894年9月,黄海海战战败,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等5艘军舰
② 1894年11月,日军攻占旅顺,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2万多中国人
③ 1895年4月,中日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④ 1895年4月,康、梁联合千余名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此后,康、梁等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⑤ 1895年5—10月,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100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
⑥ 1896年,俄国诱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谋取利益,列强争相效仿
⑦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⑧ 1898年秋,太平天国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并采取针对帝国主义的抗击行动
(1)③⑧中的史事有错误,请予以改正。(4分)
【明确持方】
(2)我选择 (填正方或者反方),上述史料能够支撑我方立场的有 。(填序号,6分)
【立论陈词】
正方主张的史事 甲午战后中国有识之士逐渐觉醒
反方主张的史事 甲午战败导致我们失去了宝岛台湾
(3)根据你的持方,结合上述史事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简短的立论陈词。(要求: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0分)
18.(1)③将“《北京条约》”改为“《马关条约》”。
⑧将“太平天国运动”改为“义和团运动”。
(2)正方 ④⑦
(3)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的深重促使国人开始新一轮的救亡图存运动。如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走上“实业救国”道路,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