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一次节目里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比如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正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附近”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业化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对周边的感知来理解世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现代人更具体。
B.“附近”作为一个空间,它包含很多细密而复杂、看似好像不重要但其实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
C.“附近”点出了当下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生活失控的症结,这是它能引起反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D.“附近”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重建对生活的可控感的可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动转变为通过钟表,这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B.只有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我们才能重新树立起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C.如果一个人过度关注自我或远方的宏大叙事,而对周边生活认知模糊,这可能导致他现实洞察能力的缺乏。
D.关注附近、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生活的确定性与安全感。
3.根据访谈特点与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问者紧扣核心概念“附近”展开提问,引导受访者对“附近”进行系统阐释。
B.提问者能够适时引述受访者观点,以此自然转换话题,体现出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访谈围绕“附近”的定义、价值及实践层层递进,呈“问题—分析—解决”式结构。
D.受访者回答时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思路清晰;“可能”“至少”使语言严谨。
4.根据项飙的阐述进行梳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项飙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内容,分析这一特点的表现及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会跑的人参
周蓬桦
在整个白山,似乎什么都会跑:从早晨开始,太阳从天上跳到地面上,跑着把整个森林抚摸了一遍,数落了一遍。野兔远远地看到林间有一个火球,以为是什么可以吃的东西,撒开著名的飞毛腿可劲儿追赶,结果累得大汗淋漓也没有追上。太阳似乎有意捉弄这只傻乎乎的兔子,故意给追逐它的家伙制造错觉——它忽高忽低,一会儿在枝杈间跳跃,一眨眼跑到山顶上去了,一会儿又在它眼前晃动,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当野兔觉得就要一口咬到这个烫嘴的猎物时,天空却突然乌云密布,一场阵雨砸了下来,太阳躲到乌云背后痴痴地笑。
到了夜晚,最会跑的自然是月亮,跑累了就歇息半个多月,任谁召唤也不出窝。在白山,人人都知道月亮聪明又机智,一百只狡猾的狐狸也耍弄不了一个月亮。狐狸苦思冥想,想出一千条计谋,但那点小算计会被月亮一眼看穿,所有的算计在月亮面前都是白扯。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个绰号叫“贼月亮”。只是白山人质朴实在,叫着叫着,就把月亮唤作“贼亮”了。白山人的勤劳是没得说的,他们早出晚归,无论是在山中砍柴伐木,还是采集药草,当满山黑咕隆咚走夜路时,都格外需要“贼亮”出来照应一下,才不至于一脚踏空。
……
写到这里,我还要叙述一个在白山自古存在的个案,那就是有一种半是植物,半是“动物”的精灵——人参。我一直认为,人参是一种跨界的生物,单单从外形上看,它的确像一个小小的婴儿:它拥有酷似人类的身子,比例适当的腿、胳膊、手掌,人们称之为“人参娃娃”。这称呼,人参不一定买账。
令人倍感神秘的是,人参居然拥有一颗和人类相似的头颅。有了脑袋的植物,还叫植物吗?植物一旦长了一颗脑袋,意味着它具备了思考的能力——它能够识别善恶美丑,知晓真假悲喜。
而且,作为一种植物,它竟然还会跑,像大自然中的“土行孙”,遇到贪婪或者居心叵测之徒,聪明的人参会在眨眼之间溜掉,钻进土里,或者石缝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基于人参会逃跑的特性,经验丰富的采参人便学会了祈祷和默念咒语,用一根辟邪的红头绳将寻到的山参系牢,但据说这样的做法并非全都灵验,真正修行到家的通灵山参有缩身的本领,能够挣脱绳索,哧溜一声遁入深土,把一根成团儿的红绳子独留地面,让采参人呆愣半天,气得跺脚翻白眼。
那一年夏季,我曾经跟随一个老采参人一起到山林里寻找人参,一连三天都一无所得。
一路上,这个行为古怪的老头儿总是叮嘱我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说,搞得我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原本的好奇心和寻宝乐趣被一扫而光,只剩下扫兴。
第二天早晨,我提议分头寻找,中午在河边帐篷里集合。其实,是我有意想躲开他——只见老头儿一声不吭,背起布褡子走远了。我拿定主意,决定顺河而行,拐弯进入一片更茂密的老林子里去寻找。据说这片老林罕有人迹,林中长满了高大的古松,许多古松已经生长百年,树干粗到三个孩子的手牵在一起也搂不过来。我气喘吁吁地走了大约2.5千米,阳光从枝叶间照射下来,眼前出现一片开阔的高地,耳畔是森林神秘的声音。我终于走累了,便在一棵大树下坐下小憩。当我无意间抬头一瞥,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片红光。我定睛细看,天呐,不远处的灌木下生长着一株野山参!没错儿,首先是它的花萼太特别,老远就能看见它红色的花蕾。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蹑手蹑脚地走近这株神秘的植物,经过一番仔细观察研究,确定这是一株真正的野山参,如果没有猜错,它的年龄应该比我还大。冷静下来,我依照当地采参人的风俗开始采参:祭拜过后,用一根红绳子牢牢地拴住了它的身体,还用手机拍了照,在离它最近的一棵树上做了标记。但我实在缺乏采参经验,手中的铲子不听使唤。情急之下,我给老采参人拨打手机请求帮助,一连拨打了十几次都无人接听,急得我出了一脑门热汗。无奈之下,我回到河畔,直到正午才见到老头儿慢悠悠地出现。结果不出所料,当我们返回采参现场时,看到的只有地上一团蜷缩的红线绳儿。
老头儿面无表情,嘟囔道:“溜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们蹲守在采参现场原地未动,暗暗期盼这株野山参再次出现,被我们活捉,但这只是徒劳。
三天来,老头儿一直沉默,喝了一斤烧酒后,才终于打开了话匣子,我这才发觉他原来有点轻微的结巴,只听得老采参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我挖了大半辈子野山参了,可采到的都是参王的弃儿!真正上好的野山参不是给人类享用的,这辈子你也挖不到一株……”他长叹一声。
幸好,我的手机相册里还保存着那株野山参的照片,它成了实物存在的唯一佐证。后来,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忍不住发出疑问:“它究竟溜到哪儿去了?”
如今回忆起来,在白山,与人参有关的神秘传说可真多。它们成了人们在冬天大雪纷飞之时,一家人围坐炕头、嗑着瓜子打发漫漫长夜的最佳话题——那一刻,火炕下的松木柴烧成了灰烬,炉子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地烧开了,屋内弥漫着好闻的烟味,而窗户外面的森林正在承受一场暴风雪。
有人说,天下所有的故事都有上百种讲法,即便是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版本中也会变形走样甚至大相径庭。但与人参有关的故事,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版本,里面都有一株会跑的人参。
(有删改)
【编者注】人参生长习性独特,当它们觉得周围的环境不适合生长时,就会进入休眠状态,露出地面的部分会枯萎,看起来就像消失了一样,等时机合适它们会重新长出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写白山的太阳和月亮,以动物们的反应衬托其“善跑”的特点,使文章充满童心童趣。
B.人们对月亮的称呼从“贼月亮”变为“贼亮”,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月亮贴心“照应”的感激。
C.文中将人参的外形与人类的身体进行比较,表现出“我”因这种“神秘”相似而产生的不安之情。
D.作者描绘了白山之景,叙写了采参旧事,想象了白山人讲人参故事的场景,使文章内容既丰富又新鲜。
7.下面是关于开头用大量篇幅描写太阳和月亮“跑”的用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会跑的“日”“月”营造了白山灵气、神秘的氛围,交代了采参活动、人参跑了的背景。
B.以太阳、月亮“会跑”的普遍现象为铺垫,引出并烘托人参“会跑”这一核心主题。
C.表明白山地区自然环境独特,万物变化多端,意在讽刺人类面对自然界的自不量力。
D.与标题相呼应,引出“跑”这一关键线索。用神秘性和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兴趣。
8.本文在风格上融合了民间传说的奇幻与现实生活的写实。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
9.有人认为,把“编者注”放入正文结尾处对人参会“跑”进行科学的解释,会更加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出入十馀年,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①,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材料二: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三:
汉主②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初,车骑将军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礼君子而不恤军人。汉主常戒飞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汉主将伐孙权,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彊杀飞,以其首顺流奔孙权。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魏纪一》)
材料四:
卢杞,字子良。杞有口才,体陋甚,鬼貌蓝色,不耻恶衣菲食,人未悟其不情,咸谓有祖风节。
杨炎与杞俱辅政,炎鄙杞才下,不悦。未半岁,谮罢炎。初,尚父郭子仪③病甚,百官造省,不屏姬侍。及杞至,则屏之,隐几而待。家人怪问其故,子仪曰:“彼外陋内险左右见必笑使后得权吾族无类矣!”
(节选自《新唐书·卢杞传》)
【注释】①上池之水:未直接落地的水露。②汉主:即刘备,三国蜀汉的开国君主。③郭子仪,唐朝名将,因军功卓著而被唐德宗赐号“尚父”,意为“可尊敬的父辈”。
10.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外陋A内险B左右C见D必笑E使F后得权G吾族H无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副词,大概。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敝,形容词,破旧,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中“敝”的意义不同。
C.悛,读quān,意为“改,悔改”,与成语“怙恶不悛”的“悛”意义完全相同。
D.而,连词,表修饰,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中“而”的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因长桑君所授禁方与药物获得透视脏腑的能力,后行医虽以诊脉为名,实则主要依靠观察五脏病症治病。
B.信陵君礼贤下士,派人前去问候侯嬴,面对侯嬴的刻意试探始终保持态度谦恭,从而赢得了侯嬴对他的认可。
C.刘备一意孤行,不听朝中大臣的劝阻,准备出兵攻打孙权,张飞率麾下万人的大军从阆中到江州与刘备会师。
D.卢杞相貌丑陋,一度有好名声,而郭子仪洞悉其外陋内险的本质而严加防备,但他的真面目并未被时人识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2)汉主常戒飞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1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古人的识人之道。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宇文正甫探梅
张栻①
天与孤清迥莫邻,只应空谷伴幽人。
千林扫迹②愁无那③,一点横梢眼便亲。
顾影莫惊身易老,哦诗尚觉句能新。
几多生意冰霜里,说与夭桃自在春。
【注】①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中兴名将张浚之子。宋代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②扫迹:遍寻无迹。③无那:无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天与孤清”总摄全篇,定下梅的孤高基调,以空间隔绝感凸显梅的超凡脱俗。
B.颔联以寻梅之难反衬发现梅花的惊喜,又以“一点横梢”的细节刻画凸显出梅的灵动。
C.颈联诗人借梅花自省,以“莫惊”“尚觉”表达出对生命易逝的淡然和对诗艺的自信。
D.“冰霜”中的“生意”表面写梅不畏严寒,实则写诗人对身体衰老的无奈与精神超脱。
16.请分析尾联所体现的梅花形象及丰富意蕴。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在经历了欣喜、闲适与感伤后,诗人最终以豁达的态度表明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选择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惊心动魄的笔触描绘了蜀道上水石相激、声震群山的骇人景象的句子是:“ , 。”
(3)《苏幕遮 燎沉香》中,作者不直说自己情感,而是转换视角,从对方着笔抒情的是:“ ?”;最终写作者将自己的思念放入梦境里的句子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明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辩证智慧,为长期主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当这种文化传统与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相结合,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路径:既强调集体攻坚的协同力量, 甲 ;既重视技术突破的现实成效,也呵护基础研究的自由生长。
在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市场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下,长期主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压力。一方面,科技产品快速叠代、技术路线频烦更新,强调的是响应速度与应对竞争的敏捷性;②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原始创新等却需要长周期的深耕与沉淀。快速响应与长期积累之间的时间错位,是科技发展中的典型背论。
乙 ,也要有“慢”的定力。快,是技术转化的速度,是市场反馈的效率,是创新活力的显性表现;慢,则是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原理突破的积淀,是支撑未来跃升的底层力量。没有“慢功夫”的扎实打底,任何“快节奏”的冲刺都难以持久。没有技术转化的市场回馈,“慢投入”也难以获得制度性的持续支持,但是可能陷入“价值难以验证、投入难以为继”。
应根据不同科研类型与所处发展阶段, 丙 。③对基础研究,要给予“十年不鸣”的宽容与耐心,为自由探索营造安静空间。对应用研究,要鼓励“分秒必争”的攻坚突破,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落地;对关键核心技术,则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高效率、高组织度的协同攻关机制。科技创新( )单一节奏的冲刺跑,( )一场张驰有度的接力赛。在快节奏中坚守慢功夫,( )对科学规律的尊重,更是长期主义精神的现代表达。
④(摘自《进一步释放长期主义的价值力量》)
18.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字。
19.文中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四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文中加波浪线的四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铁生在遭受身体困扰时,说:“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歌德说:“你若要肯定自己的价值,就得为世界创造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C 4.A 5.①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
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
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6.C 7.C 8.民间传说的奇幻:文中描写太阳、月亮“跑”,人参“跑”等情节,充满奇幻色彩。
现实生活的写实:文中描写了采参人的生活、工作场景,体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 9.示例一:放入正文结尾处更合理。正文充满奇幻色彩,“编者注”科学解释会使风格突兀。放在结尾,可在读者沉浸奇幻故事后进行理性分析,起到平衡和补充作用。
示例二:放在原文位置更合理。“编者注”及时解释前文奇幻情节,避免读者误解,让读者随时了解科学知识,增强文章科学性和可信度,也符合先奇幻后写实的风格特点。
10.BEG 11.A 12.C 13.(1)等大家坐定之后,公子无忌带着车马,空着左边的尊位,亲自去城东门迎接侯嬴。
(2)汉主刘备经常告诫张飞说:“你施用刑罚已然过度,又经常鞭打士兵却还让他们在身边侍奉,这是获取灾祸的途径啊。” 14.①看重长期修养:长桑君已经知道扁鹊不同常人,还十多年观察扁鹊,然后才传秘术。
②观察待人之道:侯赢故意倨傲试探信陵君并暗中观察他的反应,刘备由张飞经常鞭打士兵察觉潜在危险。
③透过表面看本质:郭子仪透过卢杞节俭的表面,看出他内心无情阴险的本性。
15.D 16.①形象:“说与夭桃自在春”展现了梅花从容洒脱、超脱竞争的自在形象。
②意蕴:“说与夭桃自在春”体现了梅花不攀附于“春色”、不借助于外物,坚守“冰霜生意”的永恒价值和生命体验。
17.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五月渔郎相忆否 梦入芙蓉浦
18.甲.也尊重个体探索的独立价值
乙.科技发展既要有“快”的冲劲
丙.为其匹配科学合理的时间周期 19.①“但是”改为“甚至”
②在后引号后加上“的困境”  20.不是 而是 既是 21.“叠代”应改为“迭代”,“频烦”应改为“频繁”,“背论”应改为“悖论”,“张驰有度”应改为“张弛有度”。 22.C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