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6: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阳市第一中学 2025-2026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其俗名“芡实”是大众更为熟知的名称,其拉丁
属名 Eu—ryale 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
因此她的名字被很形象地用来描述芡属全株具锐刺的形态特征。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
因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
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独特的风味而被列为著名的“水八仙”之一(其余
“七仙”分别为茭白、莲藕、水芹、慈姑、荸荠、莼菜、菱角)。
除了极具特色的果实,芡实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它那巨大的叶片。这些近圆形的浮
水叶片通常能长至 1 米直径,而在条件十分适宜的环境下其直径甚至能够长至接近 3 米,
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然而在分类学上,芡实属的发表要早
于王莲属,在亚马逊王莲被英国植物学家 Robert Schomburgk 发现之初,因为其同样具有
巨大的浮水叶片,他将其归在了芡实属之中,命名为 Euryale amazonica。后来,经过植物
学家 John Lindley 的研究,王莲属才最终被成立并被认为与芡属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虽然世界范围内睡莲科各属间的关系一直无法真正厘清,但从发表的先后顺序来看,与其
说芡实像王莲,倒不如说王莲像芡实来得妥当。
同王莲一样,芡实的叶片也有着很好的承重能力,其原因就藏在它那叶背之下。从
叶片的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整齐的脉络结构——粗大的一级叶脉呈辐射状排列在
叶片中心,而其间又有密集的次级叶脉做分割。这些叶脉纵横交叉,如同一张蛛网般覆盖
在叶片之上,将整张叶片精细地分割成无数个大小相仿的单元。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
了优秀的力学性能,给芡实叶片带来了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使叶片得以平衡地漂浮在
水面上。除此之外,芡实的叶脉之中还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则像是给叶片配上了量
身内置的“救生圈”,为其带来了澎湃的浮力。因此,虽不像王莲那样足以承受一个小孩
的体重,但作为难得的水面漂浮平台,芡实的叶片给许多水鸟提供了优秀的栖息环境,在
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睡莲科的一员,芡实也有着十分标准的开花规律。在每一朵花开放之前的 1—2
日,花梗会逐渐将花苞顶出水面,直至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那厚实的苞片和花瓣
方才陆续张开,并在 8:00 左右完全开放。而随着一天内光照的不断变化,约 16:00—18:
00,花朵便会逐渐闭合。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
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由于其花朵的寿
命较短,甚至于单花完全开放的总时长仅约 20 小时,为了尽快顺利完成传宗接代的古老
使命,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哪怕是过程中
有叶片遮挡,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顶破。而在花朵完成授粉后,花梗便会延长并在重力
的作用下向下弯曲,将花头重新拖回水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下环境较为稳定,相比暴露
在空气中而言更适合果实的发育;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新生的花苞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这是汪曾祺对夏末的印象。每年
的 8—10 月是芡实的采收期,此时便是采芡人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由于采摘下来的芡
第 1 页 共 17 页
实十分容易变质,为了保证芡实的鲜嫩,整个收获过程便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
采芡人往往要赶在日出之前就下到水塘采摘,然后运输至加工厂内,争分夺秒地在一天内
完成剥壳、清洗、分级挑选等层层工序,最后经包装运输,方才得以按时交付给各地的市
场。或许是记忆里的那碗桂花芡实汤实在过于惊艳,每年一到初秋芡实上市之际,立马就
能吸引到大批拥趸,而这难得的时令风物,也早已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
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
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
笾(biān)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笾人进行布置。《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粟脯”。
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除此之外,在入选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盐、藁鱼、枣、栗、榛、
菱、芡、鹿脯、白饼、黑饼)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
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见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除此之外,芡实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
“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而《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
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
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但由于其种子淀粉含量高,在粮食歉收的年代,
可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资治通鉴》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淮西(今安徽省江淮地
区)由于连年的战乱,粮食悉数供应前线战场,百姓无粮,饿殍遍野,因此百姓们便广泛
“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而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于江南地区连年闹旱灾、蝗灾,粮
食几乎绝收,民间不论富贵与否,皆无口粮度日。彼时的难民沿山谷、湖滨一路逃荒,穷
尽草根、树叶、菱角和芡实等为食,然而菱角、芡实虽富含淀粉,但因为其独特的生长条
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难民终是食不果腹,纷纷倒在了逃荒的路上。在这饥馑荐臻、
天降丧乱的年代,“千时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随
处可见。
(摘编自徐一大《芡实——与人类跨越千年的相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头米”,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
形似鸡头,故被叫作“鸡头米”。
B.“救生圈”在文中是指芡实的叶脉之中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能给叶片带来澎湃的
浮力。
C.“八小时工作制”,芡实的花朵在上午八点左右完全开放,下午四点至六点,花朵逐渐
闭合,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
D.“加贫之实”在文中指周朝祭祀大典中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贫进行盛放的菱角、芡
实、栗子、肉脯等贡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芡实叶片不仅巨大,而且有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有澎湃的浮力,能够给许多水
鸟提供优秀的栖息环境。
B.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是因为芡实花
朵的寿命较短,且带着“使命”。
C.芡实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
第 2 页 共 17 页
朝代更迭,这证明了人们对芡实的喜爱。
D.芡实是常见的时令风物,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
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也包括了芡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芡,俗名“芡实”,拉丁属名 Euryale,我国属名“鸡头米”,为“水八仙”之一,既是一
种必不可少的贡品,又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
B.芡实与王莲非常相似,是体型唯一能和王莲相媲美的植物,所以在分类学上将它们
归在了同一科,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C.《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
但在粮食歉收的年代,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
D.芡实虽富含淀粉,但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在饥馑荐臻、天
降丧乱的年代,终是无法满足难民们饱腹的需要。
4.为什么说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5.材料充分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三方面简要分
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
沈从文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须一个老人戴了极
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
大胖子皮匠,大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又
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
偏左偏右的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
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
白粉条。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尽管书页被我翻
得皱巴巴的,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
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
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
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篮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
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篮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
第 3 页 共 17 页
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
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
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②
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
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
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饮
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
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
到悦耳的读书声。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
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
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
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
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
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
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
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大树上去,
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
中蹦跳。
④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
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
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
文本二:
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
的关键。生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
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
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
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
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
(节选自葛兆光的《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学记>序》)
【注】2006 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流在 1920 年代~1940
第 4 页 共 17 页
年代末不足 30 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
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序言中,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
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强烈的好奇心,他也从中了解到了
现实生活的多元化。
B.铁匠铺小孩子一系列动作、风箱发出的吼声以及火炉放出的臭烟和红光,表明打铁难
度大和小孩子的慌张。
C.文中多次写到作者喜欢赤脚走路,故意走入深水区,这表现了孩子的天性,追求无拘
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
D.沈从文写上学路上的见闻,同他在《边城》里写湘西的风情一样,都是运用白描的方
法刻画乡村风貌。
7.下列对文中句子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永远必须”既突出了针铺的特征,也展现了老人稳坐门前的安然,岁月一片宁静。
B.“舞动”显轻松优美,“扬起”显举得高高,“落下”显精准熟练,学徒动作一气呵成。
C.干鱼与酸菜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颐,写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满童趣。
D.涨水对于成人世界是一种灾难,童年的“我”却在人们打捞物资中看出了无穷的乐趣。
8.在文本一中,原本是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写出“新鲜”之感的?
9.葛兆光虽是就何兆武的《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
运,其中亦包括沈从文。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武受《尚书》,通大义,召桓荣入说,甚善之。每朝会,辄令荣敷奏经义,帝称善。
帝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
承间谅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
此,不为疲也。”
显宗孝明帝十岁通《春秋》,光武奇之。既为皇太子,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
及即位,尊以师礼。乘舆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
执业,每言辄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之,后,三雍成,拜荣为五更。每大
射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光武早为儒生,及即位,孜孜经术又如此,宜其光复旧物,身致升平。惜其时,儒
臣作辅如伏湛、侯霸辈皆章句书生,未明乎古人格心之业。故在位三十余年,虽鲜有过事,
而以无罪废正后、易太子,则有愧刑家之义,以直谏杀大臣,则有乖从谏如流之美。盖其
所学未至于明善诚身之地,故于父子、夫妇、君臣之际不能无可憾者焉,圣学不明,虽有
不世之资如光武者,迄不能追帝王之盛。然则人主之于务学,其可苟也哉!
先儒胡寅以为显宗事师之意,百千年鲜有其俪,可谓人主之高致;惜乎桓荣授经,
第 5 页 共 17 页
专门章句,不知仲尼修身治天下之微旨,故其君之德业如是而止。斯言当矣!学者所以治
性情者也,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故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
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
大者戒于遗忘。若显宗者,岂无所当戒者乎 传称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
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至见提曳。帝尝受《书》于师矣,《书》之称尧曰“允恭”,称舜曰
“温恭”,称文王曰“徽柔懿恭”,是皆以恭为贵也。曰“御众以宽”,又曰“宽绰厥心”,
是又以宽为贵也。帝于二者,两皆失之。既无容人之度,又失遇下之礼,然则又何贵于学
乎 先儒有言:“未读是书犹是人也,既读是书亦犹是人也,则为不善读矣。”其殆显宗之谓
邪!
(节选自真德秀《大学衍义》)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乘舆常幸 A 太常府 B 令荣坐东面 C 设 D 几杖 E 会百官 F 及荣 G 门生数百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以……为善,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善”字意思相同。
B.师,以师的礼节,与《师说》“惑而不从师”的“师”字用法不同。
C.鲜,少,与《爱莲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鲜”宇意思相同。
D.其,难道,与《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的“其”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武帝每天临朝听政,直到太阳偏西才退朝,并且次延请公卿等人讲经论理,夜
半才会休息,皇太子劝速他注意颐养精神,他却表示自己乐此不疲。
B.孝明帝即位以后仍然对老师桓荣十分尊重,他曾经亲自执经授业,每次在发言时都
会说“老师在这里”之后还会把太官陈设酒食的器具全都赏赐给桓荣。
C.光武帝虽然给天下带来了太平之世,但是缺少儒臣辅佐,以致于曾在皇后和太子没
有罪过的情况下严厉处罚他们,在大臣直言进谏的情况下诛杀他们。
D.孝明帝未能对自身性格缺陷保持警惕之心,据说他喜欢将暗设耳目揭发隐私当作
是英明之举,公卿大臣乃至近臣尚书也因此数次受到诋毁,深受其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所以治性情者也,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
(2)未读是书犹是人也,既读是书亦犹是人也,则为不善读矣。
14.材料一讲述了光武帝、孝明帝读书求学的事迹,材料二对此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
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第 6 页 共 17 页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①洛阳城。
【注】①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
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开篇点题,“听”是“题眼”,也是解读全诗的“钥匙”,后面所写内容,均由“听”字而
来。
B.首联中的“抽弦促柱”与《琵琶行并序》中“转轴拨弦”,都是借弹奏者的动作点明了乐器
的特征。
C.颈联中的“谁家”“何处”,与《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春江无月明”中两个
词语的意思是一致的。
D.本诗描写筝声的手法,与《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手
法一致。
16.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怨”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名实之辩”是古代哲学的重要话题,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________, ”两句,谈到了明确名实关系的作用。
(2)考古专家在阿房宫遗址发现了古河沟,这有可能就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
到的“________, ”,是将樊川和渭水引到宫内的河沟。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 。”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存在液态水吗?答案是肯定的。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近日发表了一项火星存在液态水的研究成果。基于“祝融号”火星车观测数据,我国科研
人员首次发现“祝融号”着陆区的沙丘表面存在结壳、龟裂、团粒化、多边形脊、带状水
痕等特征。光谱数据分析发现,沙丘表面富含含水硫酸盐、蛋白石、含水铁氧化物等含水
矿物。
“更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研究认为, (1) ,并不是地下水和二氧化碳导致的,
而是因为降霜或降雪。”5 月 4 日,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秦小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火星上是否存在液态水,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对星际移民、理解近代火星气候演
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就说明火星可能有适宜生存的环境,乃至存在生命。
2021 年,①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乌托邦平
原南部边缘,②该地区位于火星低纬度地区。③截止 2022 年 5 月休眠,④“祝融号”火
第 7 页 共 17 页
星车工作的 350 多个火星日,⑤行程约 2000 米,⑥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探测数据。⑦
“这为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秦小光强调。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19.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当惊
世界殊”的发展成就,我们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
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
主动的精神力量。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今天的中国已
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本报今起开设“奋进强国
路阔步新征程”专栏,生动展现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行各
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
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发展成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
表达效果更好?
21.请根据上文的主要内容,写出两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 4 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诗人韩愈曾写有一首咏物诗《楸树》:“幸自枝条能树立,何烦萝蔓作交加。旁人
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诗中说,楸树的枝丫本来能够卓然自立,又何须藤萝的枝
蔓去缠绕交加。结果,楸树开花,藤萝也跟着凑趣,导致不懂得寻求根本的人为假象所迷
惑,以为藤萝的花胜似楸树的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8 页 共 17 页
参考答案
【答案】1.C 2.D 3.D 4.①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
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②芡实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食物
之一。③“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
放。 5.①科学性: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
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②趣味性:不枯燥,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其拉
丁属名 Euryale 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
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③知识性:内容丰富、充实,富有文化底蕴。在
介绍芡实的过程中,引用经典。如:《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栗脯”。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因果关系错误,称“八小时工作制”是因其花
朵绽放的时间是八小时,于是仿用为“八小时工作制”,与办事效率无关。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芡实巨大的叶片、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
十分独特的意义、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没涉及产量问题。
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A.“我国属名‘鸡头米’”说法错误,原文为“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
食作物”,只是在江浙一带被叫作“鸡头米”,是一种别称。
B.因果关系于文无据,文中只说“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没
有明确分科的具体原因。
C.《“ 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错误,
原文只说“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
难度大而著称”,《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并没有论证芡实在古代时收获
难度大。
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
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筠人进行布置”可知,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
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
②结合“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可知,芡实是行加笾
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
③结合“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
第 9 页 共 17 页
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知,“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笺之内亦包
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①“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在介
绍芡实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了文本的科学性。
②“其拉丁属名 Eu—ryale 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
命的毒蛇”;“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
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说女妖的发丝是“致命的毒蛇”,芡
实花“朝九晚五,从无加班”,“八小时工作制”,“高效的办事效率”,这些语言生动活泼不枯
燥,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体现了文本的趣味性。
③文中提到《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栗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
济俭歉,故谓之芡。”《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济荒充食
以疗饥,故曰芡也。”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引用富有文化底蕴, 体现了文本的知识性。
【答案】
6.B 7.C
8.①从内容来看,作者带着儿童的好奇观察,描写内容丰富而细致。如针铺的老人、伞
铺的学徒、皮靴店的皮匠、剃头铺、染坊的苗人、豆腐作坊的苗妇人、豆粉作坊的推磨声
等,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增添了新鲜感。②描写了自己在上学路上的各种活
动,如赤脚走路、在溪水中行走、观看铁匠打铁、观察人们打捞漂流物等,表现了作者童
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了“新鲜”之感。③运用儿童视角也增
添了新鲜感,如看到小饭铺门前柜台上摆的饭钵,想象它好像在招呼人们吃它;作者还通
过仔细看在想象中满足吃瘾,带着孩童的天真和快乐。
9.①文本二中,葛兆光通过对何兆武《上学记》的评论,探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
命运,强调了他们对于理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从文在上学路上观察社会,了
解各种劳动场景和人物活动,这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
②葛兆光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应有理性生活,也应有感性生活,比如对自由的渴求,对天性
的解放。文本一中沈从文不喜欢穿鞋,上学路上总是贪玩,展现了孩子的天性:爱玩,好
奇。这样的精神生活给了沈从文极大的满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
【详解】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孩子的慌张”错,原文“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舞动细柄
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这些关于打铁的描写体现的是劳动的艰辛。
故选 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我’大快朵颐”错,“过屠门而大嚼”意思是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
法来安慰自己。文中也有“仔细看看”。而“大快朵颐”指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故选 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能力。
从内容来看,虽然是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但作者带着儿童的好奇观察,描写内容丰富而
细致。作者通过对上学路上各种店铺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如针铺的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
第 10 页 共 17 页
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伞铺的学徒“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皮靴店的皮匠“大
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剃头铺“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
师傅刮脸”、染坊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偏左偏右的摇荡”、豆腐作坊的苗妇人“刻刻
口上都轻声唱歌”“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豆粉作坊的推磨声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
活场景,细节描写增添了新鲜感。
同时,作者还描写了自己在上学路上的各种活动,如赤脚走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
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在溪水中行走“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
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观看铁匠打铁、观察人们打捞漂流物等,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了
“新鲜”之感。
此外,儿童视角也增添了新鲜感,如看到小饭铺门前柜台上摆的饭钵,“意思好像是说,‘吃
我,随便吃我,好吃’!”,充满儿童的好奇和想象;而且作者还“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
门而大嚼’,也过了瘾”,带着孩童的天真和快乐。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文本二中,“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
识分子的关键”“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
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葛兆光通过对何兆
武《上学记》的评论,探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强调了他们对于理性和社会责
任的追求。
文本一中沈从文的童年经历也体现了这一点。沈从文在上学路上观察社会,了解各种劳动
场景和人物活动,比如他学会了打铁的程序,“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
我也不会弄错了”,这是对知识的获取;“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
情”,这是思想的丰富和成熟;还有“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
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
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这体现了他朦胧的社会责任感,渴望让
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上学路上”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
沈从文通过这些经历,逐渐形成了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责任感,这与葛兆光所说的“让精神
生活成为心底的基石”相契合。沈从文的经历和成长过程,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
中不断追求理性和社会责任的缩影。
文本二中“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
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这“另外一个天地”指的是对自由的渴求,对天性
的解放。
文本一中沈从文不喜欢穿鞋,“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
体现了对自由的渴;“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孩子的
天性就是爱玩,就是好奇,于是沈从文每天的上学路上充满了童趣。这样的精神生活给了
沈从文极大的满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
【答案】10.BCE 11.A 12.C 13.
(1)学习是用来陶冶性情的,陶冶性情的方法必须细察自身过分之处,增益自身不足之
处。
(2)没有读这种书前好比是这等人,读这种书后也还是这等人,那就是不善于读书了。
第 11 页 共 17 页
14.
①光武帝、孝明帝勤学不怠、尊师重教,有益国家治理,值得肯定。
②光武帝不明圣人之学,很多方面都留有缺憾,未臻于古帝王的盛世。
③孝明帝不能以书为鉴,改变自己褊狭苛察的性格,有失恭宽之道。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帝常常亲临太常府,让桓荣面向东而坐,设置几案和手杖,召集百官以及桓荣的
几百名门生。
“乘舆”指皇帝所用的车舆,借指皇帝,作主语;“幸太常府”作谓语和宾语,此句结构完整,
应在 B 处断开;
“令荣坐东面”是兼语结构,承前省略主语皇帝,“荣”作兼语,结构完整,应在 C 处断开;
“设几杖”是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应在 E 处断开;
“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是动宾结构,“会”是谓语,“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是宾语,中间不
再断开。
故选 BCE。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以……为善/善于。句意:认为他讲解得好。/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正确。以师的礼节/老师。句意:以老师的礼节侍奉博士桓荣并向他学习。/有疑惑却不跟
从老师学习。
C.正确。句意:虽然很少有过错之事。/喜爱菊花,陶渊明以后很少再有听说。
D.正确。语气词,难道/代词,那。句意:难道可以马虎吗!/那期间早晚能听到什么呢。
故选 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致于曾在皇后和太子没有罪过的情况下严厉处罚他们”错误。材料二说的是“以无罪废
正后、易太子”,是废除皇后、更换太子,是废除,超过“严厉处罚”了。
故选 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学者所以治性情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所以”,用来……的;“审”,
详查、审视。
(2)“是”,这;“犹”,如同、好比;“既”,……之后;“善”,善于。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材料二“光武早为儒生,及即位,孜孜经术又如此,宜其光复旧物,身致升平”,可知光
武帝早年为儒生,即位后仍孜孜不倦钻研经术,这使得他能够光复旧物,实现升平;“先儒
胡寅以为显宗事师之意,百千年鲜有其俪,可谓人主之高致”,说明孝明帝事师的心意,千
百年来少有能与之相比的,这是人主的高尚情致;可见对光武帝、孝明帝勤学不怠、尊师
重教,有益国家的治理,是表示肯定的。
②材料二认为当时辅佐光武帝的儒臣多为章句书生,未明古人格心之业,导致光武帝不明
圣人之学,未达明善诚身之地,在父子、夫妇、君臣关系处理上有缺憾,比如在皇后和太
子无罪的情况下废除皇后、更换太子,因直谏而诛杀大臣,这与理想的道德规范不符,所
以不能追及古代帝王的盛业。
③材料二认为桓荣授经只注重专门章句,不知孔子修身治天下的精微要旨,致使孝明帝德
第 12 页 共 17 页
业有限;且孝明帝性褊察,喜欢以暗设耳目揭发隐私来显示自己的英明,缺少宽容和礼遇
下属的度量与礼节,而《尚书》中强调“恭”与“宽”,孝明帝在这两方面都有所缺失,虽读
书却未改善自身不足,可谓不善读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帝研习《尚书》,通晓其中的大义,召桓荣入宫讲解,认为他的讲解好。每次朝会,
就命桓荣陈述讲解经义,光武帝听后称赞说好。光武帝每天清晨临朝听政,直到太阳偏西
才结束。多次延请公卿、郎官、将领讲论经典的义理,直到夜半才入睡。皇太子见光武帝
辛勤劳作不知倦怠,找机会诚恳地劝说道:“陛下有夏禹、商汤那样的英明,却缺少黄帝、
老子修身养性的福气,希望您调养爱护精神,悠闲自得地安宁生活。”光武帝说:“我自己乐
于这样做,并不感到疲倦。”
显宗孝明帝十岁就通晓《春秋》,光武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他成为皇太子后,以
老师的礼节侍奉博士桓荣并向他学习,精通《尚书》。等到即位后,以师礼尊崇桓荣。皇
帝常常亲临太常府,让桓荣面向东而坐,设置几案和手杖,召集百官以及桓荣的几百名门
生。天子亲自听讲,每次发言总是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准备的酒食器具全部
赏赐给桓荣。后来,三雍建成,任命桓荣为五更。每次举行大射礼和养老礼完毕,皇帝就
带领桓荣及他的弟子登上讲堂,手持经书亲自为他们讲解。
材料二:
光武帝早年是儒生,等到即位后,又如此孜孜不倦地钻研经学,他能够光复汉室,
使天下达到太平是理所当然的。可惜当时,作为辅佐的儒臣如伏湛、侯霸这些人,都是只
会研究章句的书生,不明白古代贤人格正内心的学问。所以在位三十多年,虽然很少有过
错之事,但在皇后和太子没有罪过的情况下就废除皇后、更换太子,这有愧于治家的道理,
因为大臣直言劝谏就将其杀害,这就违背了从谏如流的美德。大概是他所学没有达到明白
至善并使自身真诚的境界,所以在处理父子、夫妇、君臣关系时,不能说没有遗憾。圣人
的学说不昌明,即使有像光武帝这样世间少有的资质,最终也不能追及古代帝王的盛世。
既然这样,那么君主对于致力于学习,难道可以马虎吗!
先儒胡寅认为显宗尊敬老师的心意,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与他相媲美,可以说是君
主的高尚情致;可惜桓荣传授经典,只专注于章句,不了解孔子修身治天下的精微要旨,
所以他的君主的德业就到此为止了。这话很恰当啊!求学是用来陶冶性情的,陶冶性情的
方法在于必须审视自己的长处,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聪明通达的人要戒除过于苛察,
见闻浅陋的人要戒除闭塞蒙蔽,勇猛刚强的人要戒除过于暴躁,仁爱温良的人要戒除优柔
寡断,深沉安静的人要戒除错失时机,心胸宽广的人要戒除疏忽健忘。像显宗这样的人,
难道没有应当戒除的吗?传说显宗性格狭隘苛察,喜欢以暗中探听并揭发隐私来显示自己
的英明。公卿大臣多次遭到诋毁,近臣尚书甚至被拉扯。显宗曾经从师学习《尚书》《尚
书》称赞尧为“诚信恭谨”,称赞舜为“温和恭敬”,称赞文王为“美好温和、美德恭敬”,
这些都是以恭敬为可贵。又说“以宽厚统治民众”,还说“使内心宽广”,这又是以宽厚为
可贵。显宗在这两方面都有所缺失。既没有容人的度量,又失去了对待下属的礼节,既然
这样,那么学习又有什么可贵之处呢?先儒说过:“没有读这本书还是这样的人,读了这本
书也还是这样的人,那就是不善于读书了。”大概说的就是显宗吧!
第 13 页 共 17 页
【答案】
15.C
16.①借景抒情,颔联用春风、柳态、啼鸟、花情等乐景,反衬筝声悲怨;
②想象,颈联描绘独守灯影、空楼望月画面,渲染听筝者愁思,烘托悲怨;
③直抒胸臆,尾联点明“离别恨”,抒发对离人同情及自身悲慨。
【详解】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致的”错误。《听筝》颈联中“谁家”“何处”是虚写,通过想象他人独
对灯影、空楼思月的情景来表现筝声中的愁绪;而《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
春江无月明?”中“谁家”是实指,“何处”是泛指,指的是江上的某一艘小船和春江的每一处
地方,二者意思并不一致。
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借景抒情: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仿佛追逐着春风,知晓柳的
姿态,又好像伴随着啼鸟,认识花的情状。诗人借春风、柳态、啼鸟、花情等春日美景,
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
②想象(联想):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诗人通过想象,描绘出独守
夜灯、空楼思月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听筝者在这样的情境下,心中充满愁思,进一步渲染
出筝声中的悲怨。
③直抒胸臆:尾联“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直接点明“离别恨”,将诗人心中
的悲怨之情推向高潮,既包含了对友人或亲人离别的痛苦,也可能寄托了对柳宗元被贬的
同情与感慨,以及自身的身世之悲。
17.【答案】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星垂
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海上生
明月,天涯共此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溶溶”“度”。
【答案】18.(1)沙丘表面的含水(水痕)特征(2)如果存在液态水 19.①火星车
成功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边缘 ③截止到(截至)2022 年 5 月休眠 ④“祝融号”火星车
工作了 350 多个火星日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根据“地下水和二氧化碳导致的”,可知此处应该填写发现的某种事物或现象;再
根据前文的“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发现‘祝融号’着陆区的沙丘表面存在结壳、龟裂、团粒化、
多边形脊、带状水痕等特征”、后文的“火星上是否存在液态水,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可
第 14 页 共 17 页
知,这里应是说“带状水痕”这一特征,可填“沙丘表面的含水(水痕)特征”之类的句子;
第二空,根据前文的“火星上是否存在液态水”,以及后文的“就说明火星可能有适宜生存的
环境,乃至存在生命”,此处可填写“如果存在液态水”之类的句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介词残缺,在“着陆”后加“于”或“在”;
③“截止 2022 年 5 月”搭配不当,改为“截止到”或“截至”;
④“火星日”和后文“行程约 2000 米”“获得”搭配不当,把“的”改为“了”,让句子主语变为
“‘祝融号’火星车”,和后面的内容就搭配了。
【答案】20.①原句明确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突出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中国人
民的奋斗更有方向感和凝聚力。
②“成功开辟”“当惊世界殊”等表述更具表现力,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重大
意义和发展成就的惊人程度。
③原句详细阐述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等具体成就,使
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更能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的巨大变化,书写人
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则进一步提升了表达的高度和深度,而改句则较为笼统和简洁,缺
乏这些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表达效果。
21.中国成就 时代征程
【详解】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明确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一表述具有根本性意义。通过点明这一核心前
提,原文清晰展现了中国人民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组织基础,让“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实
践有了明确的引领者和主心骨,使中国人民的奋斗更有方向感和凝聚力。
②“成功开辟”“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等表述更具表现力,“成功”强调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巨性和突破性,暗含“历经艰辛取得胜利”的深刻内涵,突出了这条道
路的正确性和重大意义。“当惊世界殊”引用毛泽东诗词,凸显发展成就的惊人程度。
③原句进一步展开“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
绝对贫困问题”,通过具体数据和历史性成就(如经济总量跃升、消除绝对贫困),将抽象
的“发展成就”转化为可感知的事实,让读者直观感受到 75 年来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
的沧桑巨变。结尾“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则将中国成就提升到全球历史维度,
凸显其世界意义和里程碑价值。改句仅笼统提及“开辟道路”“创造成就”,缺乏具体细节和
深度升华,显得空洞单薄,难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理性认同。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提取关键词的能力。
①根据“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我们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决
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可知,文章着
重阐述了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
因此“中国成就”可作为关键词。
②根据“今天的中国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可
知,文章既回顾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又展望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
新征程,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发展脉络与奋斗方向,因此“时代征程”可作为关键词。
22.【答案】例文:
第 15 页 共 17 页
自立自强,坚守本真
“幸自枝条能树立,何烦萝蔓作交加。”唐代诗人韩愈的这句诗,如黄钟大吕,在历史
的长河中久久回荡,警醒着世人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自立自强,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让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风雨中傲然挺立。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在黄州时,生活艰苦,但他
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自力更生,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写
下了一篇篇传世佳作。正是因为苏轼有着自立自强的精神,他才能在困境中绽放出绚丽的
光彩。
自立自强,是锻造优秀人才的助力剂。院士陆启铿因小儿麻痹症,双腿残废,凭借
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最终走进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江梦南,虽因药物
失聪,却以顽强的毅力通过读唇语学会“听”和“说”,最终攻读博士学位,用自己的经历书
写了不屈的人生篇章;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教育,克服重重困难创办女高,拖着病体坚持
教学,让大山女孩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以各自的行动诠释了自立自强的力量,激励
着无数人勇敢前行,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成就非凡。
自立自强,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只有自立自强,
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七十余年披荆斩棘,七十余年风雨兼程。新中国刚刚成立,
穿越了近代屈辱历程的华夏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立自
强、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小米加
步枪到航空航天发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事业……从这一路走来,我们更加坚定这样
一个信念:坚持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东方大国定能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今当中国,正乘风破浪,其强盛不可夺也;今日青年,正自立自强,其进步不可量
也!若人人将这一份自立自强“由盆景变成风景”,我们也必能早早看到“美哉,我泱泱大国,
厚德载物;壮哉,我浩浩中华,自强不息”的盛景。
让我们以自立自强为帆,以坚守本真为舵,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
彼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韩愈的《楸树》为切入点,引出写作话题。韩愈在《楸树》一诗中借物喻理,以楸
树和藤萝的关系隐喻了独立与依附之间的哲学思考。强调楸树自身枝条能树立,无需藤萝
缠绕交加,暗指人应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自立自强,而不应依赖外在的依附。同时,通
过旁人被假象迷惑,认为藤萝花胜似楸树花,批判了那些不懂得寻求根本、被表面现象所
误导的人。
这是道充满寓意的作文题,考生可以通过韩愈这首诗,由物及人,联想到在人生的道路上,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独立之精神,不依赖他人,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联想到为人处世要自
立自强、不被假象迷惑、坚守自我本质等等等。综上,考生有以下立意方向:
1.强调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只有自身强大才能真正立足。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
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国家自立自强,才能不受欺于人;企业自立自强,才会不受制于人;
个人自立自强,才可不受困于人。
第 16 页 共 17 页
2.批判盲目追求表面繁华而忽视本质的现象,鼓励人们坚守自我,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所左右。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以韩愈的诗引入主题,提出观点,明确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接着,
可以采取三个分论点,结合具体例子,论证自立自强,坚守自我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的
意义和价值,如陆启铿院士因小儿麻痹症,双腿残废,凭借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坚持
自学,最终走进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如比亚迪坚持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弯道超车稳
居销量第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小米加步枪到航空
航天发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国人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
一个辉煌成就。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立意:
1.自立自强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2.自立自强,坚守自我。
3.自立自强,成就精彩。
第 17 页 共 17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