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诵读诫子名篇 聆听谆谆教诲《诫子书》 教学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诵读诫子名篇 聆听谆谆教诲《诫子书》 教学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54:10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01
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
02
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03
学 习 目 标
第 一 课 时
任 务 群
任务二:朗读课文·读通诫子之文
任务三:疏通文意·知晓诫子之意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
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
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
诸葛家伴学初选采取常识闯关的形式进行遴选,以期了解所选伴学对诸葛家的了解和学识,请你闯关,通过伴学初选。
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
第一关: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诸葛亮(181—234),字 , (今山东沂(yí)南)人,三国时蜀汉 家、军事家。早年隐居 ,后辅助 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 》《诫子书》等。
孔明
琅玡阳都
政治
隆中
刘备
出师表
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
第二关:根据课下、查阅资料和下面的资料链接,补全下面空缺。
资 料 链 接
《说文解字》:“诫,敕也。”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声旁“戒”。“戒”字,下面是一双手,上面是兵器,即双手持戈,警惕备战之意。故“诫”的本义是“敕”,即用话语使人警觉、清醒。
任务一:常识闯关·取得伴学资格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意思是 ;又称“尺牍”“信札”。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
“诫”的意思是 。
“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 。
古人往往在家书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2月诸葛亮第五次出师北伐,北伐前,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北伐中,重病的他放心不下8岁的儿子,写下言辞谆谆的《诫子书》,于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
书信
告诫、劝勉
诸葛瞻
任务二:朗读课文·读通诫子之文
诸葛亮的儿子当年只有8岁,对于这封家书还读不好,请你帮助他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课文范读
点我放课文朗读
诫 子 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任务二:朗读课文·读通诫子之文
《诫子书》于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请再读课文,读出父亲对八岁的孩子劝诫的语气。
朗读要点提示
(1)发语词读重音:
夫/君子之行
夫/学须静也
(2)表品格的实词读重音: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才/须学也
(3)否定词读重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把握反问句的深情语调: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任务三:疏通文意·知晓诫子之意
8岁的诸葛瞻由于年龄还小,对于这封家书的意还不太理解,请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帮他疏通一下文意。
夫 君子 之 行, 静 以 修 身, 俭 以养德。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非 宁静 无以 致远。
君子为人行事,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为人行事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节俭,文中为约束、节制的意思。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 则不能 励精,险躁 则不能 治性。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松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增长
志向。这里指立志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振奋精神。励,振奋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日渐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陋的屋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第 二 课 时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8岁的诸葛瞻对父亲的这封家书还不能完全理解,请你解读几个问题,帮助他理解课文。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诸葛亮到底想告诉儿子什么道理?他是如何进行论述的?请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诸葛瞻梳理《诫子书》的行文思路。
方 法 提 示
(1)先标好句子序号;
(2)然后概括各句论述的重点;
(3)再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关联;
(4)最后绘制思维导图。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第1句:提出观点
想要成为“ ”就要“ , ”
君子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第2句:
正面阐发
明确“ ”与“ ”“ ”的关系,强调“ ”“ ”的重要性

明志
成才
淡薄
宁静
第3句:
深入论述
论述“ ”“ ”“ ”“ ”的关系




第4句:
反面论述
论述“ ”“ ”的危害,实际是论述“ ”的重要性
淫慢
险躁

第5句:感叹收束
表达时光易逝、意志易失的慨叹,教育儿子要 、“ ”
惜时
接世
2—4句:
具体阐发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86字的《诫子书》却于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希望?请结合全文用明确的语言告诉诸葛瞻。
诸葛亮希望儿子能“修身”“养德”,成为“君子”,而不是年老时“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诸葛亮给儿子指出的方法是什么?
静以修身
——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
俭以养德
——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课文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宁静”与“明志”“致远”有什么关系
“淡泊”的意思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功利,不受外界诱惑干扰。“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
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才不会被一些带有欺骗性的目标蒙蔽,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静”是本文的关键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找出来,说说这三句中的“静”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静以修身
一为修身之本。“静以修身”意为修身要清静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2)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为明志之根。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3)学须静也
三为治学之基。“静”指的是排除杂念干扰、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俭”是本文的第二个关键词,应如何理解?
“俭”有节俭的意思,但在文中宜理解为约束、节制之义。
“俭”可以是钱财上的约束,也可以是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约束。
“静”是内心的修养,“俭”是行为的约束,二者均为内敛、节制的修养路径。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通过你的帮助,诸葛瞻已明白父亲的劝诫。接下来请你再从信中挑选一句话,把它写在一个书签上,送给八岁的诸葛瞻,并阐述你的理由。
我选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理由:此句强调“静”的重要性,体现出学习过程中要有定力,排除杂念干扰,安静专一。
任务四:问题探究·理解诫子之情
我选的句子: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理由:此句强调“学”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
我选的句子: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理由:此句是对孩子的期盼和告诫,时光疾速逝去,若丧失了静、学、志等美德,人就无法成才。
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
多年后的诸葛瞻是否按照父亲的殷殷教诲,传承了诸葛家“君子之行”的家风,而成为优秀的人呢?请看两则补充资料。
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
诸葛亮卒年五十四岁,他的一生可以被分割为两个二十七年。前半生躬耕南阳,如同《出师表》中所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二十七岁那年,一位潦倒的将军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从此,他踏上了从荆州至东吴、从蜀中至汉中的不休的征途。在《后出师表》中,他将其概括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补 充 资 料一
任务五:拓展延申·悟读家风传承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
补 充 资 料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体会到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而诸葛瞻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也成了一个优秀的人。
从这封家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儒雅、智慧、影响千年的“君子”形象,听到了一位父亲智慧、理性、谨严的谆谆教导。让我们带着对《诫子书》的理解,再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封殷切的家书吧。
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
君 子
静以修身
学习
明志
惜时
俭以养德
忌淫慢
忌险躁
一、名句默写
(1)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
(5)《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志无以成学
险躁则不能治性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知 识 盘 点
(6)《诫子书》中后人常将其中两句作为“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诫子书》中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二、字词解释
1.重点实词
(1)诫子书           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以修身 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诫、劝勉 
书信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养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明确、坚定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_______________
致:_________________
(5)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_________
(6)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_________________
慢:_________________
励:_________________
达到远大目标
达到
增长
放纵
懈怠
振奋
(7)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遂成枯落 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悲守穷庐 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薄
浮躁
修养
疾行,指迅速逝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重点虚词
(1)夫君子之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以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淫慢则不能励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那么”
疑问代词,怎么
君子为人行事,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松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日渐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陋的屋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君子为人行事,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日渐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陋的屋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二、本文篇幅短小,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想一想,各句论述的重点是什么 句与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第一句,明确提出想要成为“君子”就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全文的总纲。第二句,通过“非……无以”的句式,强化“淡泊”“宁静”的重要性,由于“静”“俭”有相近之处,因此这一句可以视为是对第一句观点的阐发。第三句,从“静”出发,论述“学”“静”“志”“才”的关系。“静”和“志”是“学”的条件,“学”又是“广才”的条件,而上文中“志”又与内心的恬静息息相关。几个关键词之间,关联紧密。第四句从反面论述“淫慢”“险躁”的危害,实际上是论述“俭”的重要性。第五句,表达时光易逝、意志易失的慨叹,教育儿子要惜时、“接世”。前四句主要是以理服人,这句则有以情动人的成分。全文只有五句话,从提出观点,到正面阐发、深入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最后以慨叹收束,论述谨严又情理结合,非常具有说服力。
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