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第三单元
字 音 字 形
1.读读写写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窜(cuàn)觅(mì) 跪(ɡuì) 拗(ǎo) 攒(cuán) 敛(liǎn)
确凿(záo) 轻捷(jié) 云霄(xiāo) 倘若(tǎnɡ)
鉴赏(jiàn) 啄食(zhuó) 和蔼(ǎi ) 恭敬(ɡōnɡ)
质朴(pǔ) 博学(bó) 渊博(yuān) 倜傥(tì tǎng)
淋漓(lín lí) 盔甲(kuī) 绅士(shēn) 人迹罕至(hǎn)
人声鼎沸(dǐng) 菜畦(qí) 皂荚(jiá)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秕谷(bǐ) 蝉蜕(tuì)
10.往事依依 徜徉(chánɡ yánɡ) 浩渺(miǎo) 非凡 雕镂(lòu)
寂寞(mò) 谆谆(zhūn) 搜索枯肠 气象万千
鸦雀无声 逃窜(cuàn) 险峻(jùn) 镌刻(juān)
11.再塑生命的人 攫(jué) 衡量(hénɡ liánɡ) 绽放(zhàn) 吞噬(shì)
稚气(zhì) 搁置(gē) 不适(shì) 沁凉(qìn)
阐释(chǎn) 悔恨(huǐ) 茫然无措 无休无止
搓捻(cuō niǎn) 混为一谈(hùn) 恍然大悟(huǎnɡ)
争执(zhí ) 花团锦簇(cù)
12.《论语》十二章 论语( lún) 不亦说(yuè)乎 不愠(yùn) 三省(xǐnɡ)
传(chuán)不习乎 不逾矩( yú) 罔(wǎnɡ) 殆(dài)
一箪食(dān) 好之者(hào) 曲肱(ɡōnɡ) 笃志(dǔ)
2.读音易错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确凿(záo) 蝉蜕(tuì) 蟋蟀( shuài) 攒成(cuán)
锡箔( bó) 油蛉(líng) 斑蝥(máo) 收敛(liǎn)
脑髓( suǐ) 秕谷(bǐ) 盔甲(kuī) 倜傥(tì tǎng)
拗过去( ǎo) 宿儒( sù) 窜(cuàn) 人迹罕至(hǎn)
人声鼎沸(dǐng)
10.往事依依 徜徉(chánɡ yánɡ) 浩渺(miǎo) 狼狈(bèi) 婵娟(chán)
橘绿(jú) 绚丽( xuàn) 白鹭( lù) 慷慨(kānɡ kǎi)
角色(jué) 镌刻(juān) 雕镂(lòu) 铭刻(mínɡ)
11.再塑生命的人 绽放(zhàn) 吞噬(shì) 稚气(zhì) 搁置(gē)
模仿(mó) 沁凉(qìn) 搓捻(cuō niǎn) 争执(zhí )
混为一谈(hùn) 恍然大悟(huǎnɡ) 花团锦簇(cù)
12.《论语》十二章 论语( lún) 不亦说(yuè)乎 不愠(yùn) 三省(xǐnɡ)
传(chuán)不习乎 不逾矩( yú) 罔(wǎnɡ) 殆(dài)
一箪食(dān) 好之者(hào) 曲肱(ɡōnɡ) 笃志(dǔ)
3.字形易错(括号内为错别字)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蝉蜕(锐) 蟋蟀(率) 缠络(咯) 绣像(象) 锡箔(柏)
珊(栅)瑚 油蛉(玲) 斑蝥(矛) 收敛(脸) 脑髓(隋)
人迹罕至(致) 秕(比)谷 书塾(垫) 宿儒(孺) 云霄(宵)
人声鼎沸(拂) 鉴(签)赏 拗(幼)过去
10.往事依依 徜徉(佯) 雕镂(缕) 慷慨(概) 镌(隽)刻 历历(厉厉)在目
记忆犹(尤)新 走投(头)无路 眼花缭(僚)乱 心旷神怡(佁)
鸦雀(鹊)无声 谆谆(淳淳)教导
11.再塑生命的人 绽(锭)放 稚(椎)气 沁(泌)凉 诞(涎)生 悔(诲)恨
茫然无措(厝)
12.《论语》十二章 不亦说(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温) 三省(醒)吾身 不逾(遇)矩
学而不思则罔(惘) 思而不学则殆(怡) 一箪(单)食人
不堪(湛)其忧 曲肱(肋)而枕之 博学而笃(椟)志
1.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2)题。(7分)
语段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① (趴 伏 停)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xiāo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语段二: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 ② (喜悦 高兴 愉快),qǐ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菜畦( ) 云xiāo( ) 花团锦簇( ) qǐ( )盼
(2)结合语境,为语段①②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① ②
典 题 演 练
【答案与解析】(1)qí 霄 cù 企 (2)①伏 ②喜悦
·
·
·
·
2.小科朗读下面一段文字时,碰到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解决。(4分)
走出人声顶沸的教室,漫步在花团锦簇( )的野外,我的心情就像叫天子(云雀)直窜到云霄里去那么qiè意! 绿油油的田野从大路向远方铺展。盛开的油菜花像散落在田野的大幅金色桌布,随风起伏;盛开的野蔷薇散发着柔和而又沁人心脾的气息……我不由得想起古人的一首诗:“色与香同赋,江乡种亦希。邻家走儿女,错认是蔷薇。”看来,人们一直将蔷薇与玫瑰浑为一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①簇( ) ②qiè( )意
(2)画横线的词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写出正确的字(2分)
①人声顶沸( )—( )
②浑为一谈( )—( )
【答案与解析】(1)① cù ②惬 (2)①( 顶 )—( 鼎 ) ②( 浑 )—( 混 )
·
·
·
词语(成语)运用
1.词语释义
篇目 词语 释义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确凿 确实。
轻捷 轻快敏捷。
缠络 缠绕。
攒 凑在一块儿。
无妨 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高枕而卧 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鉴赏 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篇目 词语 释义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宿儒 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长久从事某事的。
绅士 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 或退职官僚。
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10.往事依依 徜徉 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渺 水面辽阔无边。
雕镂 雕刻。
搜索枯肠 形容竭力思索。
篇目 词语 释义
10.往事依依 身历其境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历历在目 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
记忆犹新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
乐在其中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烟波浩渺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津津有味 形容兴味特别浓厚。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气象万千 形容景象千姿百态,十分壮观。气象:景象。
风云变幻 像风和云一样变化。比喻局势动荡不定,事物变化迅速而复杂。
篇目 词语 释义
10.往事依依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很多,一下子来不及欣赏和接收。胜:尽,完全。收:接收,领略。
眼花缭乱 眼睛看到纷繁、耀眼或震动人心的事物而感到迷乱。也形容事物纷繁复杂,无法辨清。
心旷神怡 心胸开阔,精神爽朗。旷:开朗。怡:愉快。
油然而生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油然:自然而然。
滚瓜烂熟 瓜长得滚圆,已经熟透了。形容朗读、背诵或记认得纯熟流利。
鸦雀无声 乌鸦和麻雀都不发叫声。形容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篇目 词语 释义
11.再塑生命的人 搓捻 将线、纸等放在手里来回搓。
搁置 停止做某事。
沁凉 透出凉意。
截然不同 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疲倦不堪 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 原指领会大意,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篇目 词语 释义
11.再塑生命的人 花团锦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
茫然无措 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
无休无止 指没完没了。休:停止。
2.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 举例 辨析
鉴赏 /鉴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现实中盲目模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说明他鉴赏能力太低。(湖南株洲中考) 二者都有观察给出评价的意思。“鉴赏”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重点在“赏”。“鉴定”指鉴别和评定(人的优缺点),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重点在“定”。结合语境,应选择“鉴赏”。
近义词 举例 辨析
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往事依依》 国潮,即“中国风”与“潮流”的叠加,它是近年来动画电影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其中的电影场景设计,加入大量赛博朋克元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画面既流光溢彩又复古梦幻,令人赏心悦目。(辽宁本溪中考)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偏重于“心”和“目”,强调感官上的享受。心旷神怡,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偏重于“心”和“神”,强调精神上的愉快。这里主语是“电影场景设计”,更侧重感官上的享受,选“赏心悦目”更恰当。
3.易用错成语
成语 错例 分析
人声鼎沸 青年人要多读书,勤思考,并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人声鼎沸的新生活。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这里用来形容“新生活”不合适。
人迹罕至 游客跟随导游一起游览人迹罕至、热闹非凡的九寨沟,那里的美景令人陶醉! “人迹罕至”指少有人来。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眼花缭乱 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展商利用数字化平台,向世界全方位呈现中国眼花缭乱的旅游资源。 “眼花缭乱”是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这里形容旅游资源,不能用“眼花缭乱”。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确实)
B.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
C.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少有人来)
D.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典 题 演 练
【答案与解析】B “机关”在句中是“秘密”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兴的山水非常美丽,那里旅客如云,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B.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有的朗读,有的讨论,教室里人声鼎沸。
C.考试结束了,他心里感到无比轻松,脚步也似乎分外轻捷。
D.登上山顶时,我们一个个累得大汗淋漓,心情却无比高兴。
【答案与解析】A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与前面的“旅客如云”相矛盾。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
A. 那期间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我至今历历在目。
B. 临近中秋佳节,北京秋高气爽,步入颐和园东门,一串串桂花在微风中摇曳,淡
淡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C. 景区内,板胡高亢,梆子铿锵;景区外,大唐华清城广场,满眼喜庆,人声鼎沸。
D. 寒露来临,房前屋后,盆里栽的,土里种的,坡上野生的怒放的黄菊,万紫千红,给
深秋增添一抹亮色。
【答案与解析】D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也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这里用“万紫千红”形容“黄菊”,用错对象,可改为“绚丽夺目”。
1.作家作品
作家 简介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被誉为“民族魂”。
于漪 于漪(yī),1929年出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
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作品有《岁月如歌》《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等。
文 学 文 化 常 识
作家 简介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盲聋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通晓英、法、德等五种语言,一生献给了盲聋哑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先后完成了十四部著作,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等。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
篇目 写作背景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
人生的起伏变动,使鲁迅心情“空洞、芜杂’“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他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这些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10.往事依依 本文原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刊登在该刊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于漪老师想通过这些往事,告诉同学们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篇目 写作背景
11.再塑生命的人 本文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1866—1936),美国著名残障教育家。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坎比亚的小城。1882年2月,她患了一场重病(据医生推断,可能是猩红热或脑膜炎),从此失去了视觉和听觉,被无边的黑暗和死寂包围。她能够感知身边的许多事情,但无法学习语言,也无法与人交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自我表达、与人沟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在意愿无法达成的情况下,她的脾气变得很坏,常常因为一点点不如意就大发雷霆(课文中她摔玩具娃娃的行为并非偶然)。她的父母多方辗转求索,终于通过波士顿珀金斯学院的院长阿纳诺斯找到了一位合适的老师,这就是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于1887年3月3日来到海伦·凯勒家,本文讲述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篇目 写作背景
12.《论语》十二章 《论语》的“论”是“依次编辑”的意思,“语”指对话、语录。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
3.文章主旨
篇目 文章主旨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三种说法。
一是“批判说”。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例如作者对私塾老先生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形象;特别是写“我”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却遇见了“不知道”和脸上的“怒色”——说明了他是一贯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从而得出此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二是“儿童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和韵味之所在。因此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是“对比说”。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篇目 文章主旨
10.往事依依 本文通过对童年及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11.再塑生命的人 本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
12.《论语》十二章 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珍惜时间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典 题 演 练
1.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B.莎莉文老师用打比方的方式让海伦领悟到了“水”的含义。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D.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先师”。
【答案与解析】C A项,《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本文是一篇散文。B项,莎莉文老师是用让海伦亲自感受水的方式,使她领悟到了“水”的。 D项,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鲁迅,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
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B.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尚书》和《孟子》。
C.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
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D. 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文《再塑
生命的人》就选自其中。
【答案与解析】B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景物描写的方法】
1.移步换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特点,准确描摹。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运用形象的比喻。
4.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摹景物。
5.运用想象写景。
6.侧面描写,突出景物特征。
7.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现 代 文 阅 读
考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性格。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照应标题。
【教材设问链接】
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文章第2段的景物描写,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的;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的;覆盆子的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的。
一、句段在不同位置的作用
1.句段位于文章的开头
(1)结构上:①统领全文;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照;④欲扬先抑。
(2)内容上:①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交代写作对象/内容;③营造(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3)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
分析句段作用
2.句段位于文章的中间
(1)结构上: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分析时要注意指出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引出了下文什么内容;②照应标题或开头。
(2)内容上:①强调某事/某种情感;②揭示事件的意义,丰富文章的内涵;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如果是插叙,则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一波三折,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3.句段位于文章的结尾
(1)结构上:①收束(总结)全文;②呼应标题或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2)内容上:①归纳主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②暗示主题,抒发作者的情感或感悟,深化/升华主旨;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3)表达效果上:①引发读者的思考(或对某一问题的反思);②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二、独句成段的作用
1.起强调作用,点明主旨、表达观点、抒发感情等。
2.调整节奏,使语言更加简洁、明快、有力,以突出中心。
3.显示文脉、贯穿线索、前后呼应、过渡、记录人物对话等,使思路更加清晰。
【教材设问链接】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从“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通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园子里的童年
①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后花园》不由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家乡毗邻萧红的家乡,她的童年生活对我来说非常熟悉,尤其是她的后花园生活。
②我曾到鲁迅的家乡参观鲁迅故居,看到百草园时有点惊讶,现实中的百草园远没有文章里的百草园显得那么大。在萧红故居看萧红家的后花园也不大,也许在小孩子的眼中,再小的世界也会被丈量得很大很大。
③至于小孩为什么喜欢在园子里玩,我以为园子是最方便接近自然、获得常识的小世界,和小孩未被世俗熏染的天性是契合的。而且,在东北的苦寒之地,夏季的园子是最热闹最多姿多彩的地方了,不在这里玩又能在哪里玩呢
④当我四五岁在园子里玩时,已是萧红出生60 多年之后了。悠长的岁月中,有变的事物和不变的事物,房屋的结构和材料也不断变化,旧的推翻,新的建立,然而园子没有变。萧红家的园子里有黄瓜、茄子、辣椒、玉米等,还有爬山虎、向日葵、大
典 题 演 练
赦茨、胭粉豆,以及樱桃树,我家的园子里也有黄瓜、辣椒,爬山虎猴子似的越过栅栏爬上房墙、窗户,向室内窥探,向日葵士兵似的挺直了腰杆驻守在园子的边边角角。萧红家的园子里,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跳,我家的园子也是欣欣向荣,小青蛙、癞蛤蟆、蛐蛐帼帼都来光临过。不管时光怎样流逝园子都是生生不息的。
⑤园子里的玩法各种各样,萧红是那样玩的,我却是这样玩的。说也奇怪,没学过书本中的植物知识,却认识满园的植物,知道哪个能吃,哪个不能吃,哪个是成熟的,哪个是未成熟的。
⑥园子里有菇娘、草珠子,这些是小6女孩比较喜欢的。菇娘果是一种茄科浆果,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外面罩着一层绿外套。把外套扒开,轻揉果实,待果实柔软了,把外套和果实之间的连接点顺势拔掉,把里面的籽挤出来,变成薄皮气囊,然后放在嘴里,在牙齿和舌头的辅助下,菇娘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到了秋天菇娘成熟了,黄得晶莹剔透,酸甜可口。草珠子,顾名思义,就是从草上结出来的一种珠子。灰色的小珠子,珍珠般大小圆润,中间有孔隙。我就地取材,把珠子用线串连起来,做成手串,做成项链。人类对美的追求创造常常是无师自通的。
⑦小时候并不懂得刻意欣赏大自然的美,因为自然就在生活的背景里,就在呼吸的空气里,就在成长的记忆里。自然的每个领域都有其惊艳之处,即使是小小的园子。
⑧如今,爸爸、妈妈、舅舅早已搬离原来住的地方,进入城市。童年的园子还在那里,不知会成为哪个孩子的乐园。舅舅家的草甸子和那条河流不知还是不是从前的模样。离开土地太久了,我记忆中的园子从生活的背景变成了生命的远景。
(作者:李秀萍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典 题 演 练
1.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园子里的童年生活,为什么第①②段还写到了萧红的后花园和鲁迅的百草园
【答案】①引出作者对自己园子里的童年生活的回忆;②引发作者对小孩为什么喜欢在园子里玩的思考。③写作者与两位著名作家的童年生活有共通之处,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章第6段画线部分从视觉、听觉和味觉角度来描写景物,请对此处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色、声、味俱全。菇娘果由“绿色”变“黄(色)”,晶莹剔透,这是从视觉上来写;“菇娘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是从听觉上来写;“酸甜可口”写的是味觉。
3.想象下面语描绘的情景,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爬山虎猴子似的越过栅栏爬上房墙、窗户,向室内窥探。
【答案】 “窥探”一词把爬山虎人格化,赋予爬山虎人的动作,用想象的笔法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顽皮、好奇的情态
··
4.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8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我记忆中的园子从生活的背景变成了生命的远景。
【答案】园子陪伴着“我”度过了童年时光,成为“我”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由于离开故乡太久,园子早已淡出了“我”的生活。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1.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园子里的童年生活,为什么第①②段还写到了萧红的后花园和鲁迅的百草园
【答案】①引出作者对自己园子里的童年生活的回忆;②引发作者对小孩为什么喜欢在园子里玩的思考。③写作者与两位著名作家的童年生活有共通之处,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名句默写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2)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3)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文言文阅读
(6)子曰:“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7)子曰:“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________________,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9)子曰:“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11)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12)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堪其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必有我师焉
(13)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
(14)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
(1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17)《〈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
匹夫不可夺志也
切问而近思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18)孔子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高境界乃是以此为乐。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统编课下注释
1. 学而时习之 时习:___________________
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亦君子乎 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
5. 吾日三省吾身 吾: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省:___________________
同“悦”,愉快
指有才德的人
人称代词,我
按时温习
按时
生气,恼怒
每天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6.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人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传不习乎 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有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三十而立 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四十而不惑 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信
十五岁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替人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命令
13. 六十而耳顺 耳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七十而从心所欲 从心所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不逾矩 逾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温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一箪食 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越过法度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顺从意愿
学过的知识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能忍受
21.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饭疏食,饮水 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疏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于我如浮云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必有我师焉 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爱,爱好
吃
粗粮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代词,……的人
以……为快乐
介词,对,对于
像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27. 子在川上曰 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逝者如斯夫 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三军可夺帅也 三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切问而近思 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仁在其中矣 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这,指河水
指军队
改变
河流
往、离去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坚定
恳切
仁德
1. 有朋自远方来 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亦乐乎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不知而不愠 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可以为师矣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乐亦在其中矣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不义而富且贵 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快乐
三、其他常考实词
了解
凭借
乐趣
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跟随,引申为学习
四、成语归纳
成语 释义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是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得”字后作补语)
温故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三十而立 三十岁时有所成就。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随心所欲 顺从意愿。现指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箪食瓢饮 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清贫
不舍昼夜 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
逝者如斯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博学笃志 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
匹夫不可夺志 即使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富贵浮云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择善而从 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自己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五、重点句子翻译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材思考探究;省略句(省略宾语“我”),疑问句,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材思考探究)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广西百色中考)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教材思考探究)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材思考探究)
7.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教材积累拓展;贵州铜仁中考)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六、课文理解
1.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第2问:【示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主导,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就会疑惑。
2.“温故”和“知新”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此处的“温故”强调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达到“知新”的目的,强调“悟”,即思考。
3.学”和“思”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4.《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①《论语》包含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③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北京中考)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1~4题。(共11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典 题 演 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达官显贵 B.洛阳纸贵 C.物以稀为贵 D.春雨贵如油
【解析】“不义而富且贵”的“贵”是“富贵”的意思。A. 富贵。B. 价格高。C. 珍贵。D. 珍贵。
A
2.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解析】“饭疏食”的意思是“吃粗粮”,“水”的意思是“冷水”,“曲肱而枕之”的意思是“弯着胳膊当枕头”。
B
3.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参考译文】材料一: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富贵,是人们所喜爱的,颜回却不爱(也)不求取,却乐于贫,他的价值观念是怎样的?天地间有(比富贵)更珍贵更可爱、值得求取而(与富贵)完全不同的东西(超越富贵的东西,那就是道),见过大的就忘记了小的。见到它的大就会心境泰然,心境泰然就没有缺憾,没有缺憾富贵贫贱相处起来就一样了。
材料二:最初,范仲淹还未曾显达时,已经想要肩负天下的重任。(他)曾说:“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担忧别人的忧愁,想要免去别人的忧愁,让人们都快乐,然后同他们一起快乐。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情境化设问)小文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学习小组的六名成员都拉进群内,大家讨论起为群起名的话题。小文提议叫“三人行”,你认为这个群名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案】示例: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是多的意思,这个群名意味着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观点,1分;理由,2分。共3分。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