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大单元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大单元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4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日本
朝鲜
三洲五海之地
商业
地理环境
商路受阻
自然环境
多沙少水环境恶劣
生存之争
信仰之争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
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反映阿拉伯人劫掠生涯的古诗
一、西亚
(一)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创立
(1)背景: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概况
①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②时间:7世纪初
③创立者: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扬顺从安拉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这就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顺从者)”,经典是《古兰经》。
穆斯林公社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雏形。
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
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迁居麦地那
(1)建立政权622年
穆罕默德时代
穆罕默德去世
半岛基本统一
(2)统一
632年
(3)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
正统哈里发时代
倭马亚王朝时代
倭马亚王朝
(4)建立帝国:到8世纪中期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9世纪后帝国逐步分裂、衰弱,1258被蒙古军队所灭
3.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统治
(1)政治稳定
632
661
1258
750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
(黑衣大食)
鼎 盛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政教合一)
下设各部大臣
哈里发为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或“代理者”。
3.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统治
(2)经济繁荣
①手工业和商业;②城市
(3)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①翻译古典著作;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拉齐斯:巴格达国立医院院长,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著有《天花与麻疹》《医学集成》等重要著作,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齐世荣 《世界历史》
②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材料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思考点】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1.文化遗存: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并加以创造改进
2.政治:相对稳定;
3.经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4.思想语言:统一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与通用的阿拉伯语言提供有利条件
5.统治者:重视文化和招贤纳才
6.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对文化拥有开放宽容的态度
古代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六大帝国统治的时间、兴起地点
帝国 统治时间 兴起地点
波斯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伊朗高原
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 巴尔干半岛北部
罗马帝国 前27年—395年 意大利半岛
拜占庭帝国 395年—1453年 巴尔干半岛东部
阿拉伯帝国 7—13世纪 阿拉伯半岛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299年—1922年 小亚细亚半岛
三、亚洲
世界九大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在古代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
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
①农工技艺;
②汉字承载的儒家文化;③中国的典章制度;
④道教、中国化佛教
古代朝鲜、日本及越南的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东亚文化圈
三、亚洲
1.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1)兴起:
秦汉之际
(2)大化改新
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概况: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③结果: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经济:班田收授法(效法均田制)
政治:
中央官制:
二官八省制(效法三省六部制)
地方官制:
设国、郡、里(效法郡县制)
文化: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为了兴建各种大的项目,养活庞大的宫廷,供应复杂的新式官僚系统,日本政府职能遵循中国大一统政治的治理逻辑,不断向农民加税……小规模的土地所有者往往把自己的土地寄附在上述贵族和寺院名下,他们认为在免税的庄园做一个农奴,要比在贪婪的国司和郡司的剥削下做一个自由民好得多。——张宏杰《简读日本史》
②政治: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①经济:生产力提高,开垦新土地,贵族、神社和佛寺等广占土地
形成庄园
(3)幕府统治 为什么从中央集权走到幕府统治?
保护财产,蓄养打手
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脱离生产,专侍武职
大化改新失败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
形成背景 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②经济: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建立
特点
结束
(3)幕府统治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
①建立在庄园经济的基础上
②天皇虚权,幕府实权
③P25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
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锁国政策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一)阿拉伯帝国
二、东亚:融汇中华
文化因子
(一)日本
多元
面貌
帝国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
伊斯兰兴起与帝国扩张
大化改新、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幕府时代的到来
1. 阿拉伯帝国能成为“东西方文明桥梁”,主要得益于( )
A. 武力征服波斯和拜占庭
B. 控制丝绸之路和海上商路
C. 哈里发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D. 翻译运动保存古希腊典籍
课堂练习
B
.
. 大化改新中“废除世袭贵族特权”与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
A. 推行班田收授法
B. 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
C. 派遣遣唐使学习文化
D. 实行租庸调制
B
课堂练习
3 下列对阿拉伯数字传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阿拉伯人发明了该数字系统
B. 通过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C. 印度人创造并由阿拉伯人改进传播
D. 因伊斯兰教扩张取代罗马数字
C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