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3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克洛维受洗图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第8课:西欧庄园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法典》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兴起,欧洲开始向近代社会过渡。
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5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
15世纪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
看图并思考:
1.图上这个人是谁?
2.他对世界最重大的贡献是什么?
3.最早兴起于何时何地?
4.现在的世界影响如何?
活动一:看图猜史
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
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传道者说,耶稣就是救世主。
1-2世纪:压制与迫害
3世纪:大发展和压制的最高潮
4世纪:合法化成为国教
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
出 生
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礼
结 婚
由教父主持婚礼
死 后
葬礼在教堂举行,遗体被葬在教堂附属的墓地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
活动二:读图知史
思考:
1.600年时基督教分布区域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区域相似?
2.这说明了什么?
法兰克王国
克洛维
(466年–511年)
阅读课本内容:
1.法兰克王国建立者是谁?
2.他对基督教采取了哪些措施?
481年,日耳曼人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他皈依并推动整个王国信仰了基督教。
1、基本特征
(1)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
①含义: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背景: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法兰克王国
帝王
大封建主
小封建主
农民
给予土地和保护
给予土地和保护
提供农耕土地
效忠和提供军队
效忠和服兵役
服劳役和耕种
封君
封臣
军队+效忠
土地+保护
政治契约
①国王(名义上和法理上)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出现了分裂割据。
③特征: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契约意识;领主相对独立。
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历史读本》
④影响:
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拓展延伸】西欧封君封臣制和西周分封制比较
类 别 西欧封君封臣制 西周分封制
不同点 社会形态
基 础
统治方式
相同点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以土地为纽带
以血缘为纽带
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统治
天下共主
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等级秩序森严;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易造成分裂割据。
查理曼帝国
查理在位46年,对外征战达53次之多,他建立起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最大的王国。
查理曼帝国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西欧庄园
庄园特点:
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西欧庄园
庄园特点:
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基本特征
庄 园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
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一个庄园的图解
向领主缴纳租税
领主
自由农
农奴
土地与保护
土地与保护
劳役、租税(少)
劳役、租税(多)
(法律自由)
(法律非自由)
西欧庄园
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设问:这两段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制度的哪些特点?
西欧庄园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与义务
1、提供农民土地;
2、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
3、主持庄园法庭,审理案件,维护秩序
1、交纳地租,服劳役
2、法律上自由
1、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2、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
3、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领主自营地
农民
份地
自由农
份地
农奴
份地
领主
自由农
农奴
西欧庄园
奴隶与农奴的区别
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被奴隶主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和私有财产;可任意买卖、屠杀。农奴是封建农奴制下的农业生产者,比奴隶有更多的人身自由;占有少量劳动工具,有一定耕地(份地)的使用权,占有部分劳动产品。因此,农奴的地位相对奴隶较高;与奴隶相比,农奴受到的束缚更宽松。
西欧庄园
西欧的城市( 10—11世纪)
渡口、港湾、城堡、寺院,甚至交叉路口等,有越来越多的人定居。集中的人口,便利的交通,促进了集市的形成,而这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居住,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居民点,新的城市又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形成。
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般不超过5000人。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① 欧洲社会走向稳定
②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
③ 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1)兴起条件:
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
城市自治:
A.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B.兴办大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C.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①背景:
②获取方式:
③影响:
琅城是法兰西东北部的一个城市,主教也是这里的领主,控制着城市。琅城居民募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并建立了自治机构。但主教挥霍了赎金后,背信弃义,擅自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琅城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
【课堂探究】以法国琅城自由之路为例,分析概括中世纪城市获取自治的方式有哪些?
西欧的城市( 10—11世纪)
城市人员构成--自由之民
1、人员构成:城市里住着哪些人?由何转变而来?
“居住一年即自由”
农民
农奴
西欧的城市( 10—11世纪)
手工面包作坊
中世纪城市的商铺
生活生产:来到城市以后,你怎样维持自己的生活呢?生活方式和庄园有何不同?
庄园生活
农民
农奴
手工工
商人
大手工业作坊主
大商人、银行家
离开庄园
定居城市
经济发展
阶级分化
市民阶层
早期资产阶级
城市居民的演变
商人
群体:商人
专门从事商业和贸易,
比手工业者更富裕。
群体:手工工匠
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
自己和家庭都参加劳动
目的:维持家庭生活
手工工匠
社会关系(阶级变化):城市里逐渐形成了怎样的阶层?
为了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同时防止封建领主的侵犯,城市中都有行业组织,如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
商人行会的行规严格限制外地人在城内经商,强制执行统一的商品价格,禁止囤积居奇。手工业行会的行规也禁止外地手工业者及其产品进入,规定本行业产品的制造工艺、规格、原料和用量,还规定工人的人数、工资与劳动时间。
知识拓展:城市行会
裁缝
面包师
铁匠
酿酒
西欧的城市( 10—11世纪)
西欧的城市( 10—11世纪)
自由之花——大学兴起
城市需求
城市条件
1、人才需求
(商业纠纷、市政管理机构)
2、市民渴求
1、物质基础
2、社会基础
3、文化基础
大学形成
“大学”一词的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大学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1、大学兴起的背景
2、大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2世纪
13世纪
教会学校
教师私人创办学校
教
会
许可证
教师行会
维权
教会
国王
大学取得自治权利
支持
自治性
宗教性
自由之花——大学兴起
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
巴黎大学是由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欧洲大学之母”
3、巴黎大学的自治地位的体现
介绍欧洲一流大学的巴黎大学为什么会如此有吸引力?
材料一 他(法国国王)命令,禁止虐待来往巴黎的大学师生,不允许向他们收缴马匹和其他商品的税收,免除他们向国王缴纳旅行税。市长及法官决不许插手师生及其侍从的案件,更不允许逮捕和拘留未定罪的师生。——杨燕《中世纪时期巴黎大学的自治》
材料二 在教廷的极力授权之下,中世纪大学成为唯一被允许进行教学的权威机关……实现了相当大程度的独立与自治……除了由教团掌握大学讲座而间接控制、影响大学以外,罗马教廷还直接创办大学,目的就在于倡导他们认为的正统教义。
——摘编自鞠平凡《基督教对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影响》
免赋税特权
司法特权
教育自主权,但不能有异端言论
中世纪巴黎大学生一天的生活
早上,学生们纷纷走出住处,前往分散在城内大学区的教堂。
上午,学生们在上课
午后,学生们聚集在草坪上,做各种体育运动。
晚上,好学的学生回到自己的住处自修,喜欢玩乐的学生则三五成群分聚在巴黎的各个小酒馆中。
托马斯阿奎那可以在巴黎大学学习哪些课程?
文法
修辞
音乐
逻辑
算数
几何
天文
年份 艺学 神学 法学 医学
1283 183人
1348 514人 32人 18人 46人
1362 441人 25人 11人 25人
巴黎大学部分年份的各科教师人数表
特点: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受基督教会的影响
4、大学的课程
材料1: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主张,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材料2:城市开始发展、商业逐步繁荣,文盲率逐步降低,大学教育兴起......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中世纪已经走向尾声......自由的城市、人文荟萃的大学成为近代欧洲的进步的动力源泉。
———《西欧中世纪城市对大学兴起的影响》
拓问:大学和城市被称为中世纪的两朵花,这两朵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他们的兴起对近代社会的到来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瓦解着欧洲封建制度,推动着欧洲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1)建立与发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
(2)《罗马民法大全》的构成
【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1) 建立与发展
《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
《新法典》
︽罗马民法大全︾
(3)走向衰亡
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6世纪中期之后
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9世纪之后
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14世纪30年代开始
1453年
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7世纪中后期
结合地图
拜占庭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