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北师大版二上2.1《教室有多长》(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北师大版二上2.1《教室有多长》(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49: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 教室有多长》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本课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部分的内容。课标明确指出:在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应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能选用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能表达测量结果。通过“测量教室长度”这一真实任务,引导学生:使用非标准单位(如文具盒、脚长、尺子等)进行测量, 体会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初步感受测量结果的差异性与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培养量感、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量(一)》的起始课,承担着初步建立测量概念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室有多长”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从“直观感知”走向“量化表达”;小组合作选择工具进行测量,发现不同工具导致结果不同;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学科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基础:具备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加减法能力、 对“长”“短”有直观的生活经验;同时此学段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小组活动。但是测量时学生工具摆放不整齐、不连续,导致误差, 难以理解“为什么同样的教室,测量结果不同”,缺乏有序记录和表达测量过程的能力。教学时要注意通过示范、图示引导学生规范操作, 提供记录表,辅助学生有序记录与表达。
核心素养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能用一定的方式表达测量结果。 2.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充分体验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学会正确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初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到国庆节了,老师想买些拉花布置教室,你们知道自己的教室有多长吗?(教室的长指从前到后的长度。) 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吗? 观察情境图回答问题。 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兴趣,明确测量对象,引出课题。
二、探究 1.确定测量工具。 师:怎么量教室的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度。 2.实际测量。 (1)尝试测量。 师:现在大家就来量一量教室有多长吧! 【课件出示】 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师巡视指导,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呈现: 师:观察这两组同学的测量过程,这两种测量方法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他们测量中的问题,这些都会导致我们测量结果不准确,在测量中要尽量避免。 (2)再次测量。 师:你还有更好的测量方法吗? 吸取上次测量的经验,再试着测一次吧! 师:小组合作,再次量一量,量的时候记得做好标记,将测量工具和结果记录在表中。 【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测量结果?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教室有多长? 教师将各小组的测量结果进行展示。 师:有两组同学都是用脚进行测量,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师:大家都非常善于发现总结,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学生:用身边的物品量一量。 学生:可以用笔或文具盒量。 学生:看看有多少个脚印长。 学生1:第一个测量中书摆斜了。 学生2:第二个测量中笔的长短不一样。 学生:也可以用脚量一量,看我几步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 学生:我们用尺子测量,教室有37把尺子长。 学生:我们用文具盒测量,教室有35个多文具盒长。 学生:因为脚的大小不一样。 学生: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不一样。 通过实际操作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合作与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初步体会测量的规范性与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三、变式 师:结合测量教室的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想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学生:量的时候要直直地摆,不能有空隙。 学生: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不一样。 学生:教室比较长,要用长一点的工具测量。 巩固方法,提升灵活运用能力。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选一选。 (1)下面哪种工具适合测量教室的长度?( ) ①橡皮 ②课桌 ③ 铅笔 (2)用“拃”测量课桌宽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 ) ①每次“拃”的大小可以不同 ②从课桌中间开始测量 ③每一“拃”的起点紧贴前一“拃”的终点 2.看图填空,下面各物品大约有几个 长? 大约( )个 长。 大约( )个 长。 大约( )个 长。 3.哪根绳子最长?哪根绳子最短?(3个油桶一样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教室有多长 选择测量工具 工具不同,结果也可能不同 做好标记和记录 教室有多长 通过测量你有什么收获 小组合作测量 关于测量的进一步思考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操场跑道长度可用文具盒测量。( ) (2)测量时需将工具首尾相接。( ) (3)测量教室的长度只能用米尺测量。( ) (4)小明走50步的距离一定比爸爸走20步的距离远。( ) 2.看一看,填一填。 铅笔大约有( )个 长。 铅笔大约有( )个 长。 3.填空。 (1)若用饮料瓶测得教室第一段长15瓶, 第二段长18瓶,总长度= _____瓶。 (2)测量教材的长度应选______(工具:橡皮/教鞭)。 (3)测量床的长度应选______(工具:橡皮/教鞭)。 3.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1.亮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测量活动,亲身体验了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的多样性,在交流汇报中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测量结果和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不够细心,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2. 不足与改进: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存在“搭便车”现象,未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计算过程中,忽略进位等问题,反映出学习态度不够严谨。同时,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对新知识的接受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关注和辅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测量(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测量(一)》单元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的 “测量” 主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量感”的内涵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单元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单位表象的建立过程,发展对长度的直观感受和判断能力。在“为什么结果不一样”的讨论中,学生能通过比较、分析,合乎逻辑地推导出“需要统一标准”的结论,初步形成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课标强调“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本单元将学习置于“测量教室、课桌、身高”等真实任务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内容中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课程实施建议:课标倡导“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本单元的“小组合作测量”“想一想说一说”等环节完美体现了这一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通过合作测量和交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这与课标提出的“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高度一致。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首次系统学习计量知识,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起始单元,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材从测量熟悉的“教室”长度入手,引导学生使用身边的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将问题从“大教室”聚焦到“小课桌”,再次强化“不同工具导致结果不同”的困惑, 自然引出解决方案需要“统一的标准”——尺子,并正式介绍国际单位“厘米”。在学生感受到用厘米测量长物体的不便后,顺势引入更大的单位“米”,并通过“100根1厘米小棒”搭建模型,直观揭示米与厘米的进率关系(1米=100厘米)。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学习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具备初步的操作能力和图示理解能力。但是 对“进位”和“退位”的算理理解不深,竖式计算中容易忽略进位或退位标记,同时在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较弱。要通过实物操作(小棒、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进、退位。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表示。
2.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估计、测量、比较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度量意识,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初步养成认真、细致测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1米的清晰表象。长度单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非常抽象,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将其具体化、直观化。
2.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学生容易犯“0刻度不对齐”“尺子放斜”“不看刻度”等错误,需要通过辨析和反复练习来巩固。
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填单位”和估测时,学生需要将对单位的表象认知与对物体的观察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新课标中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1.遵循认知规律,体现知识生成过程。
教科书没有直接抛出概念,而是精心设计了“活动体验 、 产生困惑 、 寻找标准 、学习技能 、 实践应用”的完整学习路径,完美再现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构建深刻的理解。
2. 创设丰富情境,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所有学习素材均取自学生最熟悉的教室环境和日常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3. 突出学生主体,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想一想、说一说”“小组合作”“找一找”等栏目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教科书扮演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而非知识的“灌输者”。
4. 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单元的核心思想是度量思想和模型思想。教科书通过“用单位去量”这一核心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将待测物与标准单位进行叠加比较”的度量本质。同时,统一单位的过程也是数学“标准化”和“简化”思想的体现。从直观操作到抽象思考,从基础技能到综合应用,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填一填”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查和训练了学生的不同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图形与几何 测量(一) 《教室有多长》 1
《课桌有多长》 1
《1米有多长》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2.1《教室有多长》 目标: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能用一定的方式表达测量结果。 探究一:确定测量工具 → 探究二:实际测量 → 1.能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 2.能用一定的方式表达测量结果。
2.2《课桌有多长》 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发展空间观念。 探究一:测量课桌。→ 探究二:认识尺子与1厘米。 → 探究三: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 探究四:课桌长多少厘米?→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发展空间观念。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 能用刻度尺按要求画线和估计小物体的长度。
2.3《1米有多长》 目标: 初步认识米,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掌握1米=10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探究一:厘米到米。→ 探究二:小组合作,量一量教室有多长。 → 能认识米,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掌握1米=10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会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