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往事依依 备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往事依依 备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54:10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这一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写作方法及其中心。
二、精读课文 探究分析
(一)默读课文 解读探究
1.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往事依依”?
点拨:有两个原因,一是课文内容要切合给中学生看这一主旨,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标题。“依依”一词,释为“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课文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2.首句“年华似流水”作为全文的开头,隐含了作者哪些细微的感情?
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华比喻成流水,展现出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年华逝去的不舍,及对美好童年的留恋、向往。
3.理解第2段的“看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默读课文第2段,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出第2段“看画之乐”“赏画入迷”的词语。
点拨:百看不厌、凝视、徜徉、甚得其乐、乐在其中、身临其境、津津有味等。
4.品读第4段。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全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全诗: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夏季天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
五月榴花照眼明 (唐)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全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台落绛英。(五月石榴花盛开,红艳如火,映入眼中,格外璀璨夺目)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唐)李商隐《霜月》
全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宋)卢钺《雪梅》
全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5.第4段在写作上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提示:让学生明确描写读诗词的情景,可以引用相关的诗句,并且从作者领悟感受的角度去写,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又显示了文章的条理性。
6.第4段写的是读《千家诗》的情景,那么第3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点拨:第3段承上启下,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二)默读课文 品味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第5~6段),品析哪些词用的好,哪些句子写的美,能打动你的内心,把它读出来,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答案不固定,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两段。
2.齐读第7段,思考问题。
(1)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抓住哪些词语细细品味?
(2)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往事?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点拨:(1)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次扣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对“依依”“唤”“催”等词语细细品味。(2)回忆“往事”的作用,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跟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来回忆呢?
点拨:因为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依”的含义是丰富的,这些与读书有关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长的源泉——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默读课文 探究思考
1.为什么作者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点拨: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情感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
2.为什么作者回忆的这些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启迪?
点拨: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的人。
三、布置作业
1.写出文中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读文·联想·造句。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用“读……会不知不觉地……我似乎……犹如……”的句式造句。
往事依依
于 漪
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我反复考虑,最终决定把阅读和诗歌结合起来,用指导学生读诗歌的方式来解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本文语言的魅力。10 往事依依
1.语言运用: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3.审美鉴赏: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明做人之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学习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1.在诵读中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特点,领略作者对自然、人生、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同时学习、体会文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3.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1.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2.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有一些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我们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注重“教文育人”,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背景链接
《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2.生难字词
(1)字音
徜徉(cháng yáng)  浩渺(miǎo)    青女素娥(é)    婵娟(chán)
绚丽(xuàn) 雕镂(lòu) 心旷神怡(yí) 镌刻(juān)
谆谆(zhūn) 搜索枯肠(sōu) 鸦雀无声(shēnɡ)
(2)词义
【依依】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用简练的句子分别概括吗?重点写了哪件事?
点拨:
回忆一:小时候“我”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回忆二:学生时代“我”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
回忆四: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2.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
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又自然。引导学生指认、朗读这些语段。
四、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小组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点拨: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我”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成“我”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我”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我”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生。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五、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整理听课笔记。
3.预习:第5~7段,圈点出你认为写的生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