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回忆我的母亲 备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回忆我的母亲 备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54:10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整体把握了文章结构,分析了朱德母亲的形象。此前我们也提到,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有“我”的存在,那么,这篇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呢?“我”在文中表露出何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
二、名著助学 读“我”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请同学们画一画这些句子。这种类似于总括性评价的句子就是议论句,回忆母亲的叙述中,这样的句子夹杂着很多,这种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精当的议论,是这篇文章的又一个特色——夹叙夹议,可以更好的表情达意。
母亲带给“我”的这些影响,她的美好的品质,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也得到了印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大家自由朗读,找一找“我”所具备的美好品质以及母亲带给“我”的影响。
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他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点拨:“我”的美好品质:平易近人、天性温和、认真负责、俭朴善良、爱运动和读书。
小结: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伟大不仅在职位和功勋上,更在他的人品人格上。他的一切宝贵的精神品质,除了革命生涯的磨炼,也有平凡的母亲从小对朱德教育培养之功。
三、扣词品析 读“我”
整理一首真挚的感怀诗。
我们把文中带有母亲的句子理一理,选你最喜欢的几句试着编排在一起,读一读,这就是一首感怀诗。(配乐诵读)
点拨:一首真挚的感怀诗
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启发我追求光明的思想,
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
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
……
小结:回顾母亲勤劳的一生,对母亲的感恩与敬重喷涌而出,伟人朱德的形象,不是只有伟大的一面,也有珍爱亲情,不失孝心的平凡的一面,他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为了什么,做官为了什么。一言以蔽之——伟大没有忘记平凡人,真诚感谢平凡的母亲。
母亲:平凡蕴含伟大!
朱德:伟大来源于平凡!伟大不忘平凡!
四、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中共中央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毛泽东
寄其哀,颂其德,报其恩,作者就是怀着这样的情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光辉女性形象,她就像一座丰碑一样不仅活在朱德的心中,也活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2.拓展延伸
(1)谈到母亲,每个人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愫,很多名人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中的片段。
(2)国学经典诵读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经》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
回忆我的母亲
本节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预习,展示时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发言,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这节课,我给自己足够的耐心来听学生的发言,因为有的学生在发言时,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太差,表达的欲望又很强烈,使我不忍打断,以至于有些不受控制,很费时间,这提醒我必须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能把“走远”的学生拽回来。要想不浪费时间,平时必须多给学生说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做到不心慌、不口吃,说话有中心,表达得更清楚、流畅。14 回忆我的母亲
1.语言运用:识记、积累生字词“佃农、私塾、不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维发展:借助具体事例,全面概括母亲的形象;结合母亲的言行,多角度探究母亲给“我”的教益。
3.审美鉴赏: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4.文化传承:深刻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全面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诵读法、探究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母爱是人世间一首唱不完的歌,从古至今,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歌颂母爱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朱德同志怀着真挚的感情,为我们谱写的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回忆我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2)文体知识
回忆录——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是传记的一种。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3)背景链接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这同他母亲锺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锺太夫人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2.生难字词
(1)字音
佃农(diàn)    祖籍(jí)    勉强(qiǎng)    迁徙(xǐ)
慰勉(wèi miǎn) 溺死(nì) 衙门(yá) 私塾(shú)
调料(tiáo) 血溅(jiàn) 瞒着(mán) 劳碌(lù)
周济(jì) 宽厚(hòu) 仁慈(cí) 连夜(lián)
不辍(chuò)    任劳任怨(yuàn)    为富不仁(rén)
(2)词义
【不辍劳作】不停止劳动。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宽厚仁慈】(待人)宽容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文章第1段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拨:开篇点题,交代了写作缘由,“我爱我的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勤劳一生”成了全文的叙事线索,“值得我永远回忆”点明了主旨。
2.阅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品德,用“母亲是______的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提示:抓住文中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句子)
点拨: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
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
母亲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3.说说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点拨: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的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14~17段):以抒情、议论的笔调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表达自己的决心。
四、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个方面的事?
点拨:回忆了母亲两个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二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
2.文章第2~7段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点拨: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说明“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
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五、圈点勾画 读懂母亲
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带“还”字的句子,并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
1.寻找“还”字句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含有“还”字的语句。
2.归类“还”字句
“还”这个字,看上去很不起眼,但是它在文中却多次出现,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分析分析这个“还”字。
“还”字句分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③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④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⑤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①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②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③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根据叙述对象也就是叙述的主语,老师把含有“还”字的语句分成了三类:第一类的叙述对象是“母亲”;第二类是“我”;第三类是“其他人”。
3.分析“还”字句
A.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B.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C.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D.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点拨:如A句中的“还”字体现母亲做的事多且杂,没有一丝空闲,劳动强度之大,为“我们”全家操碎了心。B句她利用身材优势挑水挑粪,从不偷懒,为一个大家庭尽心尽责。C句表明母亲虽然不知“我”做的事情,但是还给“我”支持和慰勉,是“我”的精神支柱。D句写出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就连生孩子时也不忘劳作,也不能休息。
这篇写人文章的一大特色——“把人放在联系中”来写。因为,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是在世界的交融中彰显的。朱德就是把母亲放在了灾难连天的时代背景下,放在了四世同堂的家境中,放在母子连心的亲情联系中,以时间为序,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线,选取母亲一生中的典型事件来表现母亲的性格与品质,纵横交织,层次分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六、课堂小结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