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活动·探究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备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活动·探究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备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活动·探究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1.通过互动、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4.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食物来源及生活环境。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增进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
一、情景导入
通过模拟电话铃声,教师接电话,告知学生有小动物要来班级做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期待,引出本课内容。(板书课题)
二、活动指导
(一)整体感知
1.老师利用图片、实物和视频资料,展示常见的小动物,如马、牛、羊及家里养的小猫、小狗等,为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做好准备。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关于动物的问题,如“这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点”“它们一天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等。
(二)合作探究
1.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1)观察后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小动物,如蝴蝶、小鸟等,讨论它们的生活习性,如飞行、觅食等。
(2)交流后角色扮演: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加深对小动物生活习性的了解。
2.探索动物的食物来源
(1)故事讲述: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展示动物在不同环境中寻找食物的场景,如小鸟在树上找虫子吃,小鱼在水中捕食等。
(2)互动游戏:设计“找食物”的游戏,让学生扮演小动物,在教室内的不同区域寻找“食物”(玩具或图片),体验动物寻找食物的过程。
3.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
(1)环境展示:利用教室布置不同的区域,展示动物的生活环境,如森林、河流、草原等。
(2)参观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观看相关视频,讨论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4.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1)观看宣传片:播放保护动物的宣传片,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2)讨论分享: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动物,如不乱扔垃圾、不捕捉小动物等,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拓展延伸
1.绘画创作: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并分享给大家。
2.角色扮演游戏:继续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与动物互动的乐趣。
3.补充资料:
(1)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 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
(2)田螺的生活习性
田螺是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栖息于冬暖夏凉、底泥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摄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茎叶等。田螺喜夜间活动,夜间摄食旺盛。
(3)鲫鱼的生活习性
鲫鱼是杂食性鱼,但成鱼主要以植物性食料为主。硅藻和一些状藻类也是鲫鱼的食物,小虾、蚯蚓、幼螺、昆虫等它们也很爱吃。
(4)反刍动物——牛
牛是反刍动物,拥有四个胃。
瘤胃:是牛四个胃里最大的一个,主要用于存储和初步发酵食物。
网胃:位于瘤胃前部,主要功能是过滤食物中的杂物,如石子、钉子等。
瓣胃:主要功能是阻留食物中的粗糙部分,进一步加以磨细,并吸收大量水分。
皱胃:相当于其他哺乳动物的胃,可分泌胃液消化食物,再送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因此被称为“真胃”。
牛每天需要花费8~10小时采食,吃下大量的草和植物。食物先进入牛的瘤胃,在那里被微生物分解。然后,牛会将食物吐出来再次咀嚼,再将其咽入其他胃进行消化吸收。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亲近动物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学生不仅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动物,还培养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也增强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