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一、回顾导入 资料助读
1.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古代寓言《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2.介绍背景资料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则寓言的出处,一起来读一读资料。
课件出示: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二、学习《穿井得一人》
1.师范读课文,正音明节奏
课件出示:
重点字音:溉汲(ɡài jí)
重要句子节奏:家无井/而出溉汲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练读课文,理解词义
生练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理解重点词义。
课件出示:
及:待,等到。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居:停留。
道:讲述。
对:应答,回答。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3.分角色朗读,复述故事
(1)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同学读叙述者部分,推荐两名同学分别读丁氏和“闻而传之者”的话。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提示:丁氏:高兴、激动;传播的人:惊奇、吃惊;国人:人云亦云;丁氏回答使者的语气:惊奇、惊骇。
(2)复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自由用白话演读人物语言,用讲故事的语气叙述故事。
4.理读情节,探究寓意
(1)请同学们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理读故事情节。
点拨:开端: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点拨:原因: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启示: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三、学习《杞人忧天》
1.朗读课文,自主批注字音
课件出示:
杞(qǐ) 坠(zhuì) 躇步(chú) 跐蹈(cǐ)
中伤(zhònɡ) 舍然(shì)
2.译读课文,自主批注重点词义
课件出示: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无,没有。寄,依附,依托。
晓:告知,开导。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3.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
朗读提示:杞人:语气忧虑恐惧。晓之者:语气真诚耐心。
4.白话演读,复述故事
生借助参考资料,自主用白话复述故事。
5.品赏人物,探究寓意
(1)故事中的“杞人”和“晓之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课文中人物描写的语言,将你的评价批注在课文中。
点拨:杞人忧天,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担心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庸人自扰。
晓之者忧人,开导杞人,热心诚恳,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
点拨: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启示:①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们要增长见识,积累经验。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点拨:我认为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言之有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请给两则寓言分别续写一个议论性的结尾,揭示寓意。
2.搜集成语故事,课外阅读《中国寓言》。
穿井得一人
起因——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结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本课四则寓言,我设计了两个教学课时,每一课时都采用的是板块式教学思路,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设计,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艺术上,以朗读为线,注重语言品析,问题引领,读写勾连,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24 寓言四则
上课素材
归纳寓言寓意
的常用方法
(1)看寓言的题目。
寓言的题目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从而弄清寓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法。
(2)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
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有暗示寓意的语句。
(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
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能得出寓言的寓意。
(4)看各段意思的共同点。
如《狼和小羊》,明明狼的三次借口都被小羊以事实驳回,狼还是露出凶残的本性吃掉小羊,从而可以得出文章的寓意:对像狼这样凶狠的家伙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5)联系实际是弄懂寓意的关键。
寓意的主人公一般都象征着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寓意。
联系生活实际,弄懂了寓言的寓意,我们不仅可以学好寓言,还可以使自己受到教育,认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1.语言运用: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思维发展:了解寓言的特点,多角度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品味语言,读懂文意,思考寓言的现实意义。
4.文化传承: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的人格。
1.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象。
2.品味语言,多角度理解本课四则寓言的寓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本课的前两篇寓言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以伊索的名义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寓言集,共三百多篇。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寓言主要有哲理、劝诫、讽刺、诙谐四类,同学们迅速浏览前两篇寓言,看看分别是哪一类寓言。(板书课题)
二、领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理读情节,探究寓意
(1)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课件出示:
宙斯: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首。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的神。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
师:由这则材料可知,赫耳墨斯是下一辈的神,他的官职比他的父母要小得多。在课文中,他会有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旁白、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3)用几句话概括情节。
点拨: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他依次问了宙斯、赫拉和自己雕像的价钱,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
(4)用几个词语概括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
点拨:希望——得意——失望。
(5)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赫耳墨斯的遭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点拨:①自以为了不得的人往往远不如别人。②不能自命不凡,爱慕虚荣。③不要高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④要做好自己。
2.品读形象,探究寓意
(1)对比助读。
对比三“问”的原文和改文,说说原文的表达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第一“问”:
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改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第二“问”:
原文: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改文:赫耳墨斯又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第三“问”:
原文:“这个值多少钱?”
改文:“值多少钱?”
点拨:第一“问”颇费心机,先问价众神之王可看出其争锋主神的盲目自信,第二问中忍不住的“笑”将其轻慢之意和窃喜之情展露无遗,第三处“问”增加了“这个”,郑重中酝酿着呼之欲出的自我期许:我雕像的价格肯定比他们高得多呀!
(2)品议形象。
从这三“问”中可看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神?
点拨:三次发问,一问宙斯,二问赫拉,三问自己,所参照者均为重量级之神,将赫耳墨斯的自视甚高层层渲染,可见其是一个爱慕虚荣、自视甚高、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却不被人重视的神。
(3)说说本寓言的寓意。
点拨:要客观评价他人,正确认识自己,不宜妄自尊大。
三、学用“学法” 自学《蚊子和狮子》
师:下面,我们用刚才学到的探究寓意的方法来自学《蚊子和狮子》。
1.理读情节,探究寓意
(1)以讲述的方式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师:下面,我们用讲述的方式美读课文,留意一下课文的结构特点,提取主人公事件,准备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点拨:这则寓言有两段,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揭示寓意。
①师范读第一句,生学读全文,练习用讲述的方式美读课文。
②生讲述故事。
(2)以标题的形式概括情节,理解寓意。
师:下面我们深入朗读课文。各小组轮读第一段五句话,这五句话每一句写的是一个情节,我们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标题。
①小组轮读。
②师引导交流。
点拨:挑战——战斗——战胜——被俘——叹息。
③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蚊子的遭遇给了你什么启示。
点拨:做事不谨慎往往会招致失败;危险往往藏在不经意时,要随时保持警惕。
(3)以对比的方式概括故事,再议寓意。
①这个故事写了两场战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场战斗。
点拨: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消灭。
②这一强一弱、一胜一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弱小的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被蜘蛛消灭了呢?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点拨: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往往能克敌制胜。骄兵必败。
师小结:读寓言,可以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理解寓意。
2.品读形象,探究寓意
师:这真是一只冤死的蚊子呀!下面,我们细读课文,细细地品读一下蚊子的形象。
(1)选一名学生演读蚊子的语言,读出蚊子的腔调。
师:从这腔调里,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蚊子?
点拨:这是一只不畏强敌、自信勇敢、了解敌方弱点和自身长处,但又容易得意忘形的蚊子。
(2)选一名学生演读蚊子的战斗过程,读出蚊子的情态。
师:这只蚊子有什么特点?
点拨:聪明,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容易得意忘形。
(3)生补写蚊子的心理活动。
点拨:要是我刚才谨慎一点就不会撞上去了!我刚刚打败了最强大的狮子,现在却要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真是冤死了!
(4)说说本寓言的寓意。
点拨:勇者胜,骄者败。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聪明勇敢的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也会惨败甚至丢掉性命。
师小结:读寓言,可以通过品析主人公形象来领悟寓意。
四、比较阅读 探究写法
师:同学们,这两则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它们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呢?下面,我们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1)小组讨论
(2)交流明确
点拨:相同点:①先叙后议,叙议结合;②白描;③对比。
不同点: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三问三答展开一个故事,《蚊子和狮子》以蚊子的行踪来展开故事。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③《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结尾出乎意料,造成文意的“突转”,余味悠长,《蚊子和狮子》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创编寓言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假托的故事和主人公的形象里藏着寓意。所以,我们改编不同的故事,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就可以表达不同的寓意。同学们试着改编原故事,表达新的寓意。
课件出示:
题目:请将《蚊子和狮子》中的“败仗”情节以《蚊子和蜘蛛》为题改编成以蚊子和蜘蛛为主角的故事。
提示:可以续写原文,可以删减改变情节,可以补充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改变主人公形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