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备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秋天的怀念 备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54:21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交流展示
教师指名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点评。
点拨:(1)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使得母亲的形象在细微之处变得更加感人。删去后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共同的东西是母亲的爱。
二、研读课文 理解母爱
读过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直到临终前还牵挂自己的孩子的人,这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呢?文中的母亲具体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探讨一下。
自读课文,理解母爱
圈点出文中体现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______的人,这体现在__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点拨:(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
(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乐观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兴奋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出的喜出望外。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这体现在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三、拓展思考 感悟母爱
诵读结尾,理解主题。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启发?
点拨: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我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卡尔·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卡尔·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卡尔·刘易斯还快。
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结束语:如果你在本文中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当你面对困境时,一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给你带来的启示。
四、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讲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
2.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点拨: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儿活,活得热烈而辉煌。我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3.布置作业
从①《妈妈,我想对您说》;②《史铁生,我想对您说》中任选一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
朗读是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素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将朗读感悟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品味思考,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情感的逐步深入领悟,到联系现实思考,逐层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有层次地将朗读技巧的训练、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看似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情,突出了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
第1课时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第2课时则围绕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采用细节分析、品味重点词语等方法,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帮助学生细细品味母爱的深刻内涵——不仅有无私的关爱,更有生命的启迪与人生的责任。通过细细品味作者的悔责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5 秋天的怀念
上课素材
1.概括事件
(1)语言要凝练。不需要面面俱到,时间和地点如果没有特别的含义可以忽略,关键是“人+事”。
(2)要点要全面。要抓住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交代清楚,然后再用通顺的语言组织在一起。
(3)字数要符合要求。有的题干中限制了字数的要特别注意不要超过范围。
2.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令、季节、地点等。
(2)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情感、心理感受。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和结局。
(5)深化作品主题。
1.语言运用:积累“淡雅、烂漫、憔悴、翻来覆去”等词语;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2.思维发展: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领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4.文化传承: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和“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了解艰难生存的生命及其真正意义,深切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对“好好儿活”内涵的深刻探讨。
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学习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1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生难字词
(1)字音
瘫痪(tān huàn)  暴怒(nù)     沉寂(jì)   侍弄(shì)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cuì) 央求(yānɡ) 絮叨(xù dao)
诀别(jué) 淡雅(yǎ) 高洁(jié) 烂漫(màn)
翻来覆去(fù) 喜出望外(wànɡ) 整宿(xiǔ) 仿膳(shàn)
(2)词义
【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看课件上史铁生说的一段话,你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呢?
课件出示: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时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点拨: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之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在成长中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
师总结:正如作者所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因此当母亲离他而去后,怀念伴随他终生,所以他选取了母亲离开人世的那个秋天的故事来抒写复杂的怀念之情。
2.朗读课文,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我”双腿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安慰“我”。
第二部分(第3~6段):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三部分(第7段):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
四、朗读悟情
1.指导朗读
(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
(2)根据朗读的三级目标,评一评四个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学生读,教师评)
提示:朗读的三级目标:①正确;②流利;③有感情。
2.教师范读
学生听朗读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点拨:深沉、含蓄。
五、布置作业
课后用删减比较法品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删减几个“悄悄地”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课件出示:
(1)读下面的话,比较用“悄悄地”和去掉“悄悄地”有什么不一样。
原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2)同一个“悄悄地”表达了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