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散文诗二首 备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散文诗二首 备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54:21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泰戈尔以虚境写实情,他是成年人,却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了动人的母爱和童真。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荷叶·母亲》。(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我国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诗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姊妹(zǐ)    流转(zhuǎn)    心绪(xù)    蒂(dì)
梗(ɡěnɡ) 菡萏(hàn dàn) 徘徊(pái huái) 欹斜(qī)
遮蔽(zhē) 荫蔽(yīn) 亭亭(tínɡ)
(2)词义
【菡萏】荷花的别称,文中指红莲含苞未放。
【欹斜】倾斜,歪斜。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三、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
师: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来阅读学习《荷叶·母亲》。
(1)裸读。
(2)看旁批读。
(3)边读边作旁批。
2.“我”四次看红莲时,环境不同,红莲的状态不同,“我”的心情也不同,写出了层次美。根据课文,完成图表。
点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环境 天浓阴 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雨肆意地下着 雨势并不减退
红莲的状态 开满了,亭亭地立着 被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被大荷叶覆盖 不摇动了
“我”的心情 烦闷 不适意,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 深深地受了感动
  小结:文章通过眼前之景、现实之事,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少女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荷叶”象征母亲,“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坎坷,用荷叶覆盖红莲,象征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插叙有关莲花的往事,说明“我”家对莲花有着深厚的感情,并暗示“我”与莲花之间的关系,为下文以花喻人作铺垫。
3.在自读的基础上梳理问题
课件出示:
问题:(1)荷叶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2)文章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的园院里与“莲花”有关的往事?
(3)作者为什么写风雨中的红莲?
(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点拨:(1)荷叶象征母亲。
(2)说明“我”家对莲花有很深的感情,大家都很喜爱莲花,为后文写惦记雨中的莲花埋下伏笔。
(3)以风雨中的红莲为喻,用荷叶保护红莲,赞颂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和守护。
(4)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爱恋和赞颂之情。“心中的雨点”指人生路上的风雨、坎坷。
四、诵读感悟
1.根据要求自读《荷叶·母亲》
课件出示:
要求:(1)选取喜欢的部分,在原文标注重音、停连符号,注明语气、节奏等。说明这样处理朗读的理由。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学生朗读片段,老师点评并指导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 那繁密的雨点,打 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3.深情诵读,感受魅力
学生再次诵读,读出美好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语言的清新典雅。
五、读写结合
1.仿写句子
课件出示:
仿“荷”抒情,以“母亲是________,我是________”写一句话。
2.点评指导
点拨:示例: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六、对比拓展
1.小组合作,对比阅读
找出《荷叶·母亲》与《金色花》两篇文章的异同,将自己的对比分析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件出示:
比较方面 相同点 不同点
《金色花》 《荷叶·母亲》
思想内容 母爱 孩童对母亲的依恋 少女对母亲的赞颂
感情基调 热爱、亲昵 感激、赞美、依恋
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 金色花象征天真的孩子 荷叶象征母亲
构思角度 想象之事 现实与联想
语言风格 清新雅致 语言活泼、口语化 典雅和书面化
人物形象 可亲可敬 沉静、美丽、慈爱的母亲 呵护心灵、保护孩子的母亲
2.交流展示,讨论明确
荷叶·母亲
现实的风雨心中的雨点
红莲我
荷叶母亲
这是两篇自读文章,我们首先要明确统编教材“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其次要明确教读和自读的区别。
教读是教师引导,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达成阅读目标的一种阅读学习,目的是学“法”。自读课以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主线,是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能力,目的是用“法”。所以自读课文重在“导”,引导学生方法迁移、问题探究、多维批注、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用好旁批,启发阅读,写好旁批,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学生用好阅读提示,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延伸,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所以自读课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7* 散文诗二首
上课素材
人物形象分析
(1)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
(2)通过人物所做的事件来分析人物品质。
(3)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或评价。
(4)结合文章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
1.语言运用: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
2.思维发展: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审美鉴赏:品味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4.文化传承: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体会诗歌中浓浓的亲情。
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将带给我们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2)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等。
2.生难字词
匿笑(nì)    祷告(dǎo)    沐浴(mù yù)
三、自读课文 学以致用
1.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
(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
(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
(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
2.师生交流,点拨指导。
提示: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梳理问题,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关键和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
1.揣摩感情,深情诵读。
师: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感情。
(生自由诵读,师点评)
课件出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学习方法,培养习惯。
生诵读诗歌,练习标画朗读提示符号,学习写旁批。
常用的朗读提示符号:(1)“·”表示重读;(2)“∧”表示停顿,“ ”表示连接;(3)“?”表示音调上扬,“?”表示音调下降;(4)“→”表示音调拉长。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 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点拨: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4.想象感知,感受美好。
师: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1)请用“当妈妈______时,我就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并写写批注。
点拨:①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批注:让妈妈可以闻到花香。
②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批注: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妈妈的视力。
③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批注:妈妈给我知识与智慧。
师小结:孩子三次与妈妈捉迷藏,从儿童的视角,通过儿童的奇思妙想,以虚拟的情境,表现出孩子的活泼调皮、机灵可爱,同时也表达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点拨:①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个慈祥、爱读书的妈妈。
②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个温柔善良的妈妈。
③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和一个勤劳美丽的妈妈。
④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和一个爱孩子的妈妈。
师小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爱撒娇、爱妈妈的孩子;这是一位沉静、美丽、慈爱、智慧的妈妈。
5.探疑解惑,理解主旨。
师: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
点拨:中国人喜欢用花朵比喻孩子,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印度人同样喜欢用花朵来比喻孩子。
泰戈尔借美丽的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沐浴在母爱中的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总想每时每刻地关注妈妈,所以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亲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三次跟妈妈玩起“躲猫猫”,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亲昵之举跃然纸上,也突出了孩童活泼顽皮的天性。
6.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情感?
点拨: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五、布置作业
试一试将《金色花》改写成小诗。
金色花母子情深  人性美好